小学数学“有效探究”的策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01-11
/ 1

小学数学“有效探究”的策略

吴金燕

福建省安溪县第九小学362400

一、按图索骥——现象阐述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课堂上我们看到了学生在老师的指引下,热热闹闹地进行着合作与探究,但新的问题也随之产生了。我们不妨来看一位青年教师执教的“三角形的面积计算”课堂教学片段:

师:现在请同学们拿出三角形学具,首先用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拼一下,看看能拼成一个长方形吗?

生:(拼了以后)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能拼成一个长方形。

师:再请同学们拿出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拼一下,看看能否拼成一个长方形?

学生在操作中一时发生了困难,不管怎么做,怎么拼,两个锐角三角形都不能拼成一个长方形。这时……

师:请同学们停一下。刚才大家用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直接拼,不能拼成一个长方形,但我们可以把其中一个沿着它的高剪开(边说边演示),请同学们剪开后拼一下。

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终于把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拼成一个长方形。

师:再请同学们拿出两个完全一样的钝角三角形,用刚才的方法拼一下,看看能否拼成一个长方形?

学生在教师的指令下,又完成。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用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都拼成了一个长方形。长方形的面积我们已经会计算了,现在请你们观察一下,思考一下,长方形的长与三角形的底有什么关系?长方形的宽与三角形的高有什么关系?三角形的面积是长方形面积的多少?三角形的面积该怎样计算?

……

学生对老师所预设的问题作了一一解答。

在整个探究过程中,老师用明确指向性的问题来“引导”学生,看似学生顺利完成了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探究过程,实际上老师完全是在越俎代庖,把学生的思维禁锢在教师预设的通道里。

在大力提倡课程改革的今天,我们的教学要实现轻负高质,教师就必须真正有效地引领学生探究,讲究探究学习的策略。

二、凸显主动——策略跟进

《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进行探究性学习,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基础教育改革的趋势。传统的学习方式过分凸显和强调了接受和掌握,课堂上学生仅仅是直接接受书本知识,学习成了纯粹被动的接受、记忆的过程。新课程提倡探究学习,探究学习是把学习建立在人的能动性、独立性和主体性的一面,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得以凸显。

那么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如何有效地实施探究学习,保证教学效率呢?以下是本人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思考。

1.创设良好的探究情境

教师在提供学习材料时,要在学习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一方面使学生有可能进行思考和探索,另一方面又要使其感受到自身已有知识的局限性,从而处于一种想知而未知、欲罢而不能的心理状态,引起强烈的探究欲望。学生对探究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往往来自于一个充满疑问和困惑的情境,良好的探究情境应具有学生可以跨越的障碍性和喜欢的趣味性,并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和实践性。

2.提供合适的探究载体

例如,教学“长方体的认识”时,对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直接提供长方体模型,让他们通过看一看、数一数、量一量等探究活动,发现长方体有几个面,大小、形状怎样;有几条棱,长度怎么样;有几个顶点。对基础中等的学生则给6个长方形,12条小棒(有接头),让他们通过操作活动,拼成一个长方体,在拼的过程中发现面、棱、顶点各自的特征。而对于探究能力较强的学生,提供的材料应具有一定的开放性,要他们自己从远远多于6个长方形和12条小棒的材料中进行选择(有多种选择方案),然后再进行“组装”,最后总结出长方体的特征。

3.采用合理的探究流程

学生的“动”是以教师的“启”为前提的,教师在学生探究前作适当引导,为学生的探究活动指引方向,扫清障碍,避免“瞎子过河”。在小组讨论后,进行组际交流,也就是全班同学一起交流,教师先让讨论得比较成熟的小组发言,汇报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其他各组做出补充、质疑和评价。再由各组提出本组的疑难问题,组际之间进行讨论、解答。

4.选择合理的探究方法

(1)观察——归纳。

(2)操作——发现。

(3)猜想——验证。

5.提供必要的探究支持

(1)给予“探究提纲”。

(2)给予探究组织。

(3)给予探究延伸。

总之,数学教学要切实以学生为主体,在学生探究学习的过程中,老师要努力创设良好的情境,提供合适的载体,采用合理的流程,选择合理的方法,并且提供必要的支持,提高学生参与数学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保证课堂教学质量,真正实现轻负高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