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科普兰晚期音乐作品的创作风格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08-18
/ 2

浅析科普兰晚期音乐作品的创作风格

肖友明

——以《钢琴幻想曲》为例

肖友明

(四川音乐学院绵阳艺术学院,四川绵阳621000)

摘要:《钢琴幻想曲》是艾伦·科普兰的一部非常重要的钢琴作品,作于1957年。他是20世纪最具魅力和影响力的美国杰出作曲家之一,也是美国历史上成就最高的作曲家之一,甚至被认为是第一位闻名于世的美国作曲家、美国音乐新风格的拓荒者。除了少数几部实验作品外,其大部分作品几乎成了美国气质、风格的代表和象征,他的音乐的创作具有鲜明的个人风格。本文将从节奏节拍、材料、和声等角度剖析这首作品,运用现代作品分析理论对这首作品进行深入浅出的分析,以期能从中了解到作曲家的创作思路。

关键词:科普兰;节拍节奏;材料;和声;十二音技法

中图分类号:J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6035(2013)08-0000-01

一、科普兰生平与创作

美国作曲家艾伦·科普兰,1900年出生于纽约州布鲁克林。1921年就读于法国的枫丹白露阿美利佳音乐学校,从纳迪娅·布朗热学习作曲。1925年,他的第一部作品《管风琴交响曲》公演,自首演后,科普兰被贬为不协和音的信徒。从1935年起,他写下了一系列以民间素材为基础的音乐作品,因而成为美国民族乐派的代表人物之一。1970年以后终止创作。

科普兰的创作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其中第三创作时期在五十年代以后,与同时代其他作曲家一样,科普兰按照十二音原理创作了一些作品,表现出对序列音乐的兴趣,其作品《钢琴幻想曲》属于科普兰第三创作时期的作品,具有明显的十二音序列的特点。

二、节拍节奏的特点

(一)频繁变换的节拍。

作品中节拍的变换技巧表现为两种形态,一是有一定规律的节拍变化,另一种是规律性不太强的节拍变化。在乐曲的开始片断,节拍采用2/2与3/2拍交替变换节拍,在第一个节拍序列里的小节数分别为9和8,表现出一定的规律性。

谱例1

第二种类型紧跟其后,依次出现5/4、6/4、4/4和3/4拍,这些节拍整体表现出无规律性。其后又出现9/8、10/8、6/8、7/8、8/8、12/8、3/8和4/8拍等节拍。

总体来看,节拍之间还是有一些“特意”的安排,从单位拍的时值上看依然表现出依次逐渐减小的特点。作曲家打破了节拍的单一周期性律动,形成混合使用的各种节拍,这就使得节拍重音失去了它应有的意义,开辟了新的节拍组织方式。虽然在节拍的使用上感觉没有章法,但作品却丝毫没有晦涩繁杂之感,反而更加自然流畅。

复杂的节拍交替形式在科普兰的作品中已不是第一次出现,他一直持续着这一手法,不仅在音乐整体风格的把握上有了更加紧密的联系,进而极大地表现出其理性思维的特点。

(二)节奏使用的多变性。

节奏的多变性在这部作品中也是屡见不鲜的。不规则的节奏首先增加了作品的难度,节奏的频繁变化构成了各种长短不同的集合体,呈现出不规则的节奏律动,表现的是紧张不安的情绪与恍惚不定的摇摆节奏的组合。

谱例2

三、音高材料的对比运用

(一)旋律上的大跳进行。

作品一开始采用了连续向下的十一度大跳(见谱例1),并且用了ff的力度,同样的四个音第二次呈现时值由全音符变成了附点二分音符,时值减少了1/4。紧接着旋律朝反方向跳进,且音程关系逐渐缩小,配合旋律力度从一开始的ff到piuff、fff、sff,使得旋律从开始的松驰逐渐变得紧张,表现出结构力的严密控制。

旋律出现同方向连续跳进音程,使音乐进行一发不可收拾,而后又异峰突起,气势磅礴、波澜起伏,它使人感受到音乐的“力”之所在,为后面出现激昂情绪做力量上的铺垫。

(二)旋律中的歌唱性段落。

在整首作品中,除了慷慨激昂的音调以外,也不乏许多歌唱性的段落,形成不同的主题形象强烈而鲜明的对比。在下谱中,作曲家要求用了mf的力度,演奏出cantabile(优美地、如歌地)的效果,在浓重的低音衬托下,旋律进行上虽有大音程跳进,却丝毫没有影响到整体音乐的安静、甜美。

谱例3

四、和声的构成特点

科普兰后期的创作受到多种思潮的影响,开始大胆地尝试多种和声技法的运用,将现代和声语言与作品所表达的内容相联系,将这些现代的技法用最简单质朴的方式体现出来,通过技法更深刻地体现作品的主旨。

(一)纵向和弦的构成。

在这首作品中,科普兰主要采用了四、五度音程叠置的办法,形成和弦的主要构成方式,作品开始的动机所使用三音和弦,即是按四度关系叠置而成的,第十六小节,上下两个声部又分别以四、五度关系组合。

谱例4

这种四、五度叠置的和弦从色彩上的增强了作品的表现力,音响上也得到很大程度的拓展,将调性的色彩感留给了富有活力的旋律线条上。另外,严格的四度叠置和弦的连续,可以在不同的调性上展开,暗示了调性的丰富性。体现了作曲家和声、结构和内容设计的高度一致性。

(二)音高材料的十二音序列运用。

作品开始的十三小节就呈现出了一个完整的十二音序列,十二个音出现的先后顺序为:

谱例5

这个原型模式以纯四度音程为主,又以大二度、大三度充斥其中。其后的部分是在原始序列的基础上,分别以倒影、逆行、倒影逆行的方式依次呈现出来。

五、结语

通过对《钢琴幻想曲》的分析,使大家了解了一个不一样的科普兰,因为在人们的印象里他是一个爵士音乐和实用音乐的作曲家,很少有人知道,在他的创作晚期,他与同时代的一些作曲家一样,表现出对新的音乐创作技法的浓厚兴趣,创作按照十二音体系原则结构的作品。《钢琴幻想曲》是其经典作品中的一部,科普兰说,他是“自由地运用与十二音技巧有关的手法,而不是创作那种规则严格的十二音音乐。”

参考文献:

[1]汉森,《二十世纪音乐概论》【M】,人民音乐出版社,1986。

[2]姚恒璐,《现代音乐分析方法教程》【M】,湖南文艺出版社,2003。

[3]何平,《科普兰作品的主旋律风格》【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2年第三期。

作者简介:

肖友明:男,硕士研究生,四川音乐学院绵阳艺术学院音乐舞蹈系理论教研室主任,系学术与艺术委员会委员,作曲与作曲理论课程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