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联理论话语理解等级与外语语用能力培养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01-11
/ 4

关联理论话语理解等级与外语语用能力培养

左屹

RelevanceTheoryandHierarchyofLevelsofComprehension左屹ZUOYi(昆明理工大学外国语言文化学院,昆明650500)(CollegeofForeignLanguagesandCulture,Kunming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Kunming650500,China)

Abstract:BasedonsomeassumptionssupportedbyRelevanceTheory,namelytheostensive-inferentialcharacteroflinguisticcommunicationanddifferencebetweenexplicatureandimplicature,thispapergoesfurthertoexplorethehierarchyoflevelsofcomprehensionthroughexamples.Itwillconstitutethestartingpointforausefulcontributionabouthowtoenhancethelearner'spragmaticawareness,cultivatetheircommunicativecompetenceandavoidmisunderstandingincommunication.关键词院关联理论;关联性;明说;隐含;理解等级Keywords:RelevanceTheory;relevance;explicature;implicature;levelsofcomprehension中图分类号院H319文献标识码院A文章编号院1006-4311(2014)01-0205-040引言一直以来,人们主要从社交和认知两方面去研究人类交际,社交语用和认知语用是主要的两大主流。在社交语用中,交际行为被视为一种社会现象,主要关注交际中话语产生和理解的各种社会文化等制约因素;而认知语用则将交际视为一种认知现象,关注的是信息处理的认知参与过程。在社交语用中,我们研究语言在使用中的意义(meaningincontext),往往以社会语言学的观点看待语用学,并且将注意力集中在研究说话人作为话语的“产生者”如何运用语言;而认知语用学不仅仅研究“说话人意义”(speakermeaning),还研究“话语的理解”(utteranceinterpretation),从认知的角度看待自然语言交际(Thomas,2003)。其基本理论基础是Sperber和Wilson在《关联性:交际与认知》(1986,2001,2003)的专著中提出的与交际、认知有关的关联理论(relevancetheory),它是语用学研究中出现的一个新理论,不仅试图回答有关交际的哲学问题,而且还对听话人理解过程中的心理问题进行探讨,给语用学带来了新的热点。

本文拟以关联理论为出发点,通过对具体例子的分析,将话语理解中的各个层次细化,以提高话语理解效率,培养语用能力、避免交际过程中的语用误解。

1关联理论概述作为认知语用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关联理论关注的核心问题———交际与认知,它不以规则为基础,也不以准则为标准,而是基于观点(Sperber&Wilson,1995,2001),它是对Grice的会话含义学的继承和进一步发展。

Sperber和Wilson(2001)认为,交际中存在两种模式,代码模式(thecodemodel)和推理模式(theinferentialmodel)。根据代码模式,交际是通过一套编制和解译符号代码的规则所构成的符号系统来进行的,的确,理解话语离不开以语音、语义、语法为基础的符号系统,然而,作为交际的必要因素,它却无法保证完全的交际成功。推理模式的提出,对话语中语言表达和言者意图之间的分离现象做出了解释,认为交际中这种分离不是靠符号规则,而是靠新旧信息的认知处理过程来弥合的。在语言交际过程中,认知—推理过程是基本的,编码—解码则附属与认知—推理过程。

言语交际具有两方面的特性:一方面,它是直显性的,而另一方面,它又是推理性的。直显交际由于交际者的直显行为而获得,即使这种直显交际是非语言性的,例如,手势、眼神、微笑以及其他任何说话人有意识地所做出的传达其意图的刺激。交际中语言的使用使其成为直显性的,通过对语言的处理,听话人能够意识到说话人有以话语方式来传达其信息意图的意图。如果语言是完美的交际手段,语言交际是且仅是一种特殊的交际方式,即直显式交际。然而说话人传达的信息多于他所表达的内容,语言交际的直显性唯有通过认知推理过程才能得以补充完整,也就是说,听话方必须从说话方所表达的内容及其他可获得的信息(语境)中推论出其意图(Blackmore,2008)。

关联理论把语言交际视为一个有目的、有意图的活动,它要传达的是说话人的意图(intendedmeaning),一个交际活动涉及两种意图:信息意图(informativeintention),即说话人向交际对象表达或进一步表达一组信息的行为意图;和交际意图(communicativeintention),即说话人有向交际对象传达其信息意图的意图。换句话说,说话人在讲话时,不仅要表明他有某种传递信息的意图,他更要向对方表明他有传递这种信息意图的意图(曲卫国,1998)。

2关联性根据认知关联原则,人类认知常常与最大关联性相吻合(Wilson&Sperber,2003)。就认知而言,关键的概念是最大关联性。如果在推理过程中,认知起到的是一个关键性的作用,最大关联性就要求寻找有关联的信息。换句话说,人类的认知能被相关的信息所吸引,并能准确地区分相关信息与不相关信息。即人们的注意力和需要加工处理的信息都放在那些有关联的信息上。

而交际关联原则进一步指出,每一个明示的交际行为都应设想为它本身具有最佳关联性(Wilson&Sperber,2003)。根据关联的交际原则,说话人要对某人发话时,就期待话语具备最佳关联性。当话语具备足够的关联性而值得听话人去进行加工处理,特别是当话语具有最大关联性,说话人愿意并且能够把它表达出来,那么这个话语就是最佳关联性话语。Wilson&Sperber(2003)指出,一个明示刺激或话语具有最佳关联性,当且仅当:(a)它起码要具备足够的关联,值得听话人付出努力对它进行加工处理;(b)它与说话人的能力及偏好相一致,因而最具关联性。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听话人寻求相关的理解,寻求与说话人信息意图相近似的理解,即使他对这种相关性的寻找会由于说话人的能力和偏好而变得更为复杂。

3交际中的明说和隐含根据Wilson&Sperber(2003),“话语所传递的假设是明说的,当且仅当它是从话语编码的逻辑形式中推理出来的结果”,明说指的是说话人的话语与他要示意的意图之间有系统的联系(Blakemore,1989),听话人只要能理解说话人话语的命题形式(propositionalform)就能明白的字面意义(张新红,2001)。明说意义源于逻辑形式的丰富,即话语的命题形式。一个命题式是一个完整的命题,通过解码,消除歧义和明确指称而得以丰富,这是基本的明示。说话人意图的明示部分由于高层次的明示而得以完整,这包括明确话语的施为用意及其命题态度。

在关联理论中,隐含指的是语境隐含,指说话人的话语和意图之间没有系统的联系,也就是说,隐含是对说话人意义的间接表达,是说话人示意的话语加上语境知识的基础上推理而得出的。(张新红,2001)关联是指导听话人明确隐含的唯一准则。因为隐含是说话人说出明显关联的话语时明确希望听话人能够理解的语境假设及含义。隐含分为隐含前提和隐含结论两种。隐含前提是听话人从记忆中提取或通过发展其记忆中的假设图式而来,隐含结论则是从话语的明示含义及语境的相互作用中演绎而来(严世清,1997)。涉及到隐含,有一个隐含力度的概念值得注意。

从某假设出发可推导出众多力度强弱不同的隐含,其中完全确定无疑的前提和结论的力度最强,说话人对此复完全责任,而听话人必须找到该含义才能使其理解符号关联原则。弱隐含指的是它有助于理解,但并非是必要的,因为说话人暗示了其可能有一系列相似的弱隐含,听话人对此负责(Muller,2010)。

4关联理论指导下的理解过程及等级综上所述,可以说我们的话语理解是从作为语码的句子意义开始的,这种句子的意义在和语境的作用中以各种方式得以充实和完整,只有这样,听话人才能理解说话人的意义。听话人首先是理解作为语码的句子意义,然后以最少的努力在明说的层面上对这个句子意义加以充实,在隐含的层面上对它加以补充,最后使得理解符合自己所期待的关联为止。因此,为了获得说话人的意图,听话人必须经历几个阶段,包括确定明说(基本明说和高级明说)和处理隐含(包括隐含前提和隐含结论)。Wilson&Sperber(2003)将整个理解过程分为以下三个任务:a)通过解码,消除歧义,确定指称以及其他的语用丰富过程,建构一个关于明说含义的假设。

b)建构一个说话人语境假设的恰当的假设。

c)建构一个说话人语境含义的恰当的假设。

由此,我们可以将整个理解分为以下五个等级:a)基本明说含义的理解b)高级明说含义的理解c)隐含前提的理解d)强隐含结论的理解e)弱隐含结论的理解这个等级并不代表一个语言和语用的线性处理顺序,它的主要作用是为我们在对话语的理解过程中提示了一个实际可行的操作过程,对进一步理解分析认知层面上的交际失误有较强的指导意义。一方面,它指出了交际失败可出现于五个等级的任一个,另一方面也确定了交际成功的最低条件。可以这样说,明说含义的确定(基本和高级)是复原说话人信息意图的最低条件。

a)基本明说含义的理解基本明说含义的理解包括解码、消除歧义和确定指称。

1)A:TherewasapartyonourschoolcampusSundayevening.Didyougo?.B:HadIknownabouttheparty,Iwouldhavebeenthere.A:Isitinteresting?B:BecauseIhadnoideaaboutit,Ididn’tgo.由于A未能正确理解虚拟语气的用法,解码失败而造成理解失误。

2)Shecan’tbearchildren.a.Sheisunabletogivebirthtochildren.b.Shecannottoleratechildren.词句中bear含义的确定取决于语境。

3)A:Yesterday,IsawAnnandhermotherinthesupermarket.Andsheisreallybeautiful.B:Whoisbeautiful,Annorhermother.此对话中,she的不确定造成理解的困难。

由于这些失误会对交际造成直接的影响,所以可在交际过程中得到及时的纠正。这些例子不仅要求单纯的语言解码,听话人需获取相关语境,关于世界的知识,以及说话人的偏好意图等信息,以帮助理解。但问题的关键在于,如果基本的明说含义不能确定,听话人的理解就无法与说话人的信息意图相一致。可以这样说,基本明说含义的确定是交际成功的必要条件。同样,在跨文化交际中,为了是交际得以顺利进行,听话人必须首先确定明说含义。然而,在跨文化交际中,最重要的问题并非是基本明说含义的缺失,而是对高级明说含义理解的失误。

b)高级明说含义的理解高级明说含义的理解包括施为用义的确定,以及命题态度的属性判断。

4)Father:Don’tyouhaveanyhomeworkforMonday?Son:No.Father:I’mnotaskingthat.Iwantyoutostudythisweekend.在上面的例子中,儿子并未理解父亲的施为用义。语义学家指出,一般疑问句通常是有所指向的,肯定问句通常是否定指向的,常以命题的错误为前提,而否定问句的命题一般以正确为前提,因此通常以肯定为指向。在上例中,因为命题是肯定指向(你有作业),话语所传递的施为用义并非是寻求信息,而是对行动的要求。

5)Father:Iwantyoutostudymoreseriouslythissemester.Son:OK,dad.I’lltry.Father:I’mnotaskingyoutotrytowork,buttowork.在这个例子中,儿子的命题态度并不是父亲所预期的,当要求某人做某事时,其心理状态不应仅仅是愿意去试,而是愿意做,这也正是父亲回答所表示的。

高级明说含义的地位与基本明说含义的地位是不同的,因为话语的施为用义和命题态度,并非是传统意义上的从某种特定的语言形式中暗示出来。施为用义通常都是推理而来,而未能准确理解话语的施为用义的可能性是很高的。命题态度则取决于话语施为用义的属性,背景知识是理解这一层次的意义的关键。

c)隐含前提的理解6)A:Mysonvotedforthefirsttimeinhislife.B:Butheisstillinhighschool.A:Yes,butheis18now.在这个例子中,对于A第一行动步骤而言,所需的前提是“A’ssonhasreachedtheageof18andcanvote.”这一前提在A的第二步骤中得以明确,它提醒B,A的儿子比他料想的要大。请注意,隐含前提并不需要是新的信息。

一般情况下,隐含前提通常起到对已有信息的提示作用。

d)强隐含结论的理解7)A:Mysonhasgraduatedfromhighschool.B:Soheisgoingtouniversitythisfall.A和B的话语之间并未有一个直接的逻辑关系,然而,B所理解的是,A的意图不仅仅是告知一个新的事实,同时也是这一新事实的直接结果,在一个中学之后上大学的语境中,B所做的是一个使A的隐含意义明确化的动作。如果B的回答是正确的,与A的信息意图相吻合,那么B的话语是A在话语中强隐含内容的明确表达。

e)弱隐含结论的理解8)A:Mysonhasgraduatedfromhighschool.B:Iguessyouarenotgoingtobuyanewcarthisfall.假设在相同的语境中(A与B在谈论孩子的未来),B的回答如上所示,他的回答也许是正确的,但应由B本人对次回答负责。根据关联理论,B将A弱隐含的内容加以明示。但是,如果A与B在参观车展,那么次回答就是A强隐含内容的明示。

强隐含和弱隐含的区别是一个语境和意图问题。如果话语B属于说话人想表述的命题范畴,B就是A的强隐含含义;相反,如果话语B不属于说话人想表述的命题范畴,那么它就是说话人A的弱隐含含义。

5关联理论对英语教学与学习的启示通过对关联理论的延伸,我们可以将交际活动中的理解过程分为五个等级,即基本明说含义的理解、高级明说含义的理解、隐含前提的理解、强隐含结论的理解、弱隐含结论的理解,以此为依据,对我们的英语学习与交际有以下几点启示:a)在教学中,要加强学生对话语中明说含义的理解。

从上文的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到,基本明说含义的理解是进行交际活动的基本前提,如果在话语解码、消除歧义和确定指称方面发生失误,对交际所造成的影响将是直接的。因此,加强学生的语言基本功应当始终贯穿于我们的教学活动中。但是,由于语言而引发的基本明说含义的理解失误对交际的影响是直接的,所以可以在交际过程中得到及时的纠正,对交际所造成的影响相对较小。与此不同,高级明说含义的理解失误将会对交际产生极大的干扰。例如,A受B邀,将到B所在的城市讲学,入住假日酒店,这是A第一次到中国,在出行前,A与B有如下的对话:9)A:CanyoutellmehowtogetfromtheairporttoHolidayInn?B:Youcantaketheairportbusline,withachangeatDongfangSquirestation.Thentakethesubwayandyou’llarriveattheHolidayInn.从语言上看,上面的对话并未有何问题,但是,如果把话语和语境相结合,我们就能了解,B错误地理解了A的话语的施为用意,A决不仅仅是简单地在寻求信息,而是在寻求帮助。这种对高级明说含义的理解失误,对于交际的影响巨大的,在上面的例子中,A有可能理解为B不愿提供到机场接他的帮助。

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弄清话语的字面意义,而且更应变注意话语与语境结合所产生的高级明说含义内容。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准确地理解话语的含义,从而准确地理解交际的内容b)教学应重视社会文化背景知识的传授掌握正确的语言形式只是为我们的交际活动提供了理解基本明说含义的可能,然而,对话语的准确理解,不能脱离话语语境。以英语学习为例,我们不可能脱离英语文化背景。因此纯粹的语言教学是不行的,还应对学生进行文化教学。中西文化差异之大,之细微是每个人都不得不承认的。在这种文化背景下教授英语,使英语学习者不仅要学会英语语言知识,而且还要能够达到与英语为母语的外国人顺利交际的目的,文化教学是必不可少的。教师应该对两种文化进行系统的对比与分析,使学生了解两种语言文化的差异,目的在于提高学生对这方面的敏感性,在对比分析的同时,着重找出两者的异同,有针对而且系统地对一些文化点加以介绍,并对不同的文化点进行反复的句型操练和模拟,努力创设真实的认知环境,目的是让学生在接近本族语的真实环境中进行练习,以便在交际中做到相互明确。

总之,Sperber和Wilson的关联理论的核心是交际与认知。在以示意一推理为核心的言语交际中,说话人的主体认知能动性都得以发挥和运用。交际就是示意过程与推理过程不断交替进行并以获得最大关联为目的言语交流行为,通过将此过程细化,分为五个等级,即基本明说含义的理解、高级明说含义的理解、隐含前提的理解、强隐含结论的理解、弱隐含结论的理解,该理论在英语教学、英语学习者的语言实践及其语用能力的培养方面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院[1]Blackmore,D.LinguisticFormandPragmaticInterpretation:theExplicitandtheImplicit[A].InLeoHickey(ed.)ThePragmaticsofStyle[C].NY:Routledge,2008.[2]Muller,B.Wilson&Sperber’sRelevanceTheory[M].Munich:GRINPublishingGmbH,2010.[3]Sperber,D.&D.Wilson.Relevance:CommunicationandCognition[M].Oxford:BasilBlackwell,1stedition,1986.[4]Sperber,D.&D.Wilson.Relevance:CommunicationandCognition(secondedition)[M].Beijing:ForeignLanguageTeachingandResearchPress,2001.[5]Thomas,J..MeaninginInteraction:AnIntroductiontoPragmatics[M].Longman,London,2003.[6]Wilson,D.&D.Sperber.RelevanceTheory[A].InLaurenceR.H.&G.Ward(eds.),HandbookofPragmatics[C].Oxford:Blackwell,2003.[7]曲卫国.也评”关联理论”[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3(2).[8]严世清.关联理论与交际[J].山东外语教学,1997(1).[9]张新红.意图的传达与推理[A],何自然,冉永平(主编).语用与认知:关联理论研究[C].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

来源期刊

价值工程

相关关键词

Abstract Based on some assumptions supported by Relevance Theory namely the ostensive -inferential character of linguisticcommunication and difference between explicature and implicature this paper goes further to explore the hierarchy of levels ofcomprehension through examples. It will constitute the starting point for a useful contribution about how to enhance the learner's pragmaticawareness cultivate their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and avoid misunderstanding in communication.院关联理论 关联性 明说 隐含 理解等级Key words Relevance Theory relevance explicature implicature levels of comprehension中图分类号院H319 文献标识码院A 文章编号院1006-4311(2014)01-0205-040 引言一直以来,人们主要从社交和认知两方面去研究人类交际,社交语用和认知语用是主要的两大主流。在社交语用中,交际行为被视为一种社会现象,主要关注交际中话语产生和理解的各种社会文化等制约因素 而认知语用则将交际视为一种认知现象,关注的是信息处理的认知参与过程。在社交语用中,我们研究语言在使用中的意义(meaning in context),往往以社会语言学的观点看待语用学,并且将注意力集中在研究说话人作为话语的&ldquo 产生者&rdquo 如何运用语言 而认知语用学不仅仅研究&ldquo 说话人意义&rdquo (speaker meaning),还研究&ldquo 话语的理解&rdquo (utteranceinterpretation),从认知的角度看待自然语言交际(Thomas,2003)。其基本理论基础是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