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现代企业需求创新高职教学管理模式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04-14
/ 2

面向现代企业需求创新高职教学管理模式

张爱华

张爱华冀中职业学院073000

摘要为了满足现代企业的需求,必须建立与教学改革相适应的符合高职教育规律和特点的管理制度。

关键词现代企业高职教学管理模式创新

培养适应21世纪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综合能力强、素质高、具有创新精神和良好个性的高技能人才,已经成为我国高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要任务和目标。为实现这一任务和目标,必须创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与此同时,必须建立与教学改革相适应的符合高职教育规律和特点的管理制度,进而实现教育模式创新、学习模式创新和管理模式创新。

一、目前高职教学管理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一些高职院校基于高职发展的需求,对教学管理作出了一些调整,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离市场对人才的需求、离高职改革发展的需求还有较大的距离。主要存在的问题有:

1.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仍然以传统的灌输理论为主,毕业生的实践能力较差

由于受教学条件的限制,80-90%教师基本保持封闭式课堂教学状态,视野不够开阔,教学内容仍以“知识为目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枯燥乏味,教材知识结构老化,学生实践能力、就业能力远远不够。

2.教师实践能力差,缺乏高水平的专业带头人

原有的教师普遍存在缺乏实践技能,学院“双师”结构不合理。再加上近年来高职教育扩招,由于没有建立良好的用人机制,企业的专业人才及能工巧匠很难招聘来校,大量的高校毕业生涌进高职院校教师队伍,造成具有专业实践教学能力的教师严重不足。尤其是高级生产实习指导教师的缺乏,没有形成专兼结合的教学队伍,影响了人才培养的质量。

3.教学管理追求标准化,极大地约束了教师自主发展的积极性。

目前学校往往比较注重管理的标准化,强调用科学的管理理论对学校管理进行指导,强调制定完善、严密的规章制度,强调对教师的控制、监督,强调服从性、计划性、统一性,强调定量评价。这种管理体制的机械性和对人的主体性的漠视,也阻断了教师面对面的互动式交流,严重制约了教师隐性知识的流动与转化,也扼杀了教师知识创新的积极性。

二、创新教学管理模式,提高教师教学改革的积极性和教学实践能力

(一)突出高职教育特色,树立正确的教学管理理念

1.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着力打造一支高水平的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学院要培养一支理论水平高、实践能力强的教师团队,选派教师深入企业进行实践锻炼,以熟悉生产环境,强化实践能力,不断提高“双师”素质。脱产锻炼进修的教师,档案工资按月享受,津贴按满工作量发放,校内的教学任务另作安排。经考核,成果或表现突出者,学院还给予一定的奖励,真正做到为教师的成长和发展解决后顾之忧。对于学校来说,深入企业锻炼恰恰是高学历青年教师强化实践这一课的绝好途径,较为丰富的理论知识一旦转化为实践能力,并且用来指导实践,将会有一个质的飞跃。

2.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确立教师的主体地位。

合理确定人员编制,科学设置岗位,建立“双向选择,竞争上岗,择优聘任(用)”的用人机制,实行全员聘任(用);按照“多劳多得,优劳优酬,优先向教学和教师倾斜”的原则,拉开校内分配差距,提高专任教师占教职工人数的比例。不断提高教师岗位津贴、课时津贴和加大奖优力度,有效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使以教学为中心的思想更加深入人心,全院形成尊师重教的风尚。

3.创新用人机制,加大人才引进的力度

为引进既懂专业理论又有实践经验、既善于教书育人又能操作示范的双师素质教师,高职院校应该采用新的用人机制,出台“关于引进教师的暂行管理办法”,一是采取积极引才策略。二是采取“人事代理”“合同管理”或给予安家费、住房补贴等措施。三是为急需引进的专业带头人制定特殊办法。四是为行业企业能工巧匠的引进开设“绿色通道”。

(二)探索运用融“教、学、做”为一体的教学方法

制约职业教育改革步伐的根本原因在于职教课程的设计还没有跳出学术学科体系的藩篱。教师要下决心放弃原来的教学模式,实行课程整合,将学术学科体系的课程按照职业岗位群和生产实际需求,经过解构、序化、重构转变为技术学科体系的课程。

1.项目化教学法

首先把有关的理论转化成任务或问题,让学生思考并以小组形式收集、整理和分析材料,进一步形成成果或观点,制作成课件发布,然后由教师进行引导性的归纳和总结,导出理论及相关知识点。该教学方法融学生集体讨论、资料调查、课件制作、演讲等活动于一体,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既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各项现代职业活动的基本素质。

2.多媒体教学法

课程全程使用多媒体教学,部分重点案例采取录像播放方式,以增强感染力。建设一套系统化、立体化的多媒体体系,以方便学生学习、教师教学,确保整个教学团队保持一个较高的水准,增强教学效果。

3.案例分析法

课程采用的案例,基本上是由课程组人员深入企业调查、结合职业岗位特点开发出来的,与学生今后工作岗位很贴近。运用案例分析法,主要是启发、引导作用。具体的做法是先提前布置案例,由学生独立分析或小组讨论,再以书面作业完成或进行课堂发言,然后教师再对案例进行分析和总结,重点不在于对案例下结果或对争论下结论。而是对学生的分析进行归纳、拓展和升华。

除上述教学方法外,我们还采用了专家专题讲座、管理岗位见习等多种参与式、交互式的教学方法。

三、建立科学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激发教师的竞争意识,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活动包括教与学两个侧面,是一个多层面,受多因素影响和制约的复杂的动态系统。只有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才能充分发挥评价的正效应,使教师通过评价能对自己的教学工作做出肯定性的判断,从而不断地通过“诊断--治疗--巩固”的循环往复,使教学水平不断跃上新的台阶。

(一)建立学生评教制度全体学生对所有参加授课的教师以不记名的形式进行教学测评,从教学态度、教学能力、教学手段、教学效果、教书育人等方面对全院每一位教师进行评价,作为对教师教学质量考核的重要依据。

(二)建立同行评教制度为保证评价的全面性,学院规定教研室主任、副主任、全体专兼职教师,每学期要互相听取本教研室全部任课教师(含外聘教师)的课程,听课过程的课堂教学评价,作为教学质量考核的同行评价结果。

(三)建立行业专家评教制度在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企事业单位中聘请专家组成社会评价组,对学校的主要教学文件和人才培养质量进行评价。不定期聘请校外专家进校对学校的教学进行检查和评价,为学校教学质量提供参考意见。

(四)建立毕业生评价制度采用毕业生对母校教学质量评价表的方式对学校教学质量进行评价反馈.以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

(五)建立用人单位评价制度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思想道德素质、工作态度评价、专业知识技能等等相符程度的评价.并获取社会对人才培养规格方面的最新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