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缩雾化吸入PS联合NCPAP治疗早产儿RDS的临床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12-22
/ 2

压缩雾化吸入PS联合NCPAP治疗早产儿RDS的临床研究

罗宏斌符卫民刘淑兰廖志伟

罗宏斌符卫民刘淑兰廖志伟

(江西省新余市人民医院新生儿科江西新余338025)

【中图分类号】R72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1)39-0156-02

【摘要】目的探讨压缩雾化吸入肺表面活性物质(PS)联合经鼻持续气道正压(NCPAP)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的有效性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RDS患儿随机分为压缩雾化吸入PS治疗的观察组31例及气管导管内注入PS治疗的对照组21例,比较其临床表现、脉搏氧饱和度(SpO2)及动脉血气变化。结果用药过程中对照组易出现呛咳、发绀、心率及SpO2下降,观察组上述现象。两组病例治疗后临床症状均较快缓解,患儿的动脉/肺泡氧分压比值(a/AP02)、动脉血氧分压/吸入气氧浓度比值(Pa02/Fi02)均较治疗前明显上升(P<0.01)。治疗后两组患儿比较,a/AP02、Pa02/Fi02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压缩雾化吸入PS联合NCPAP与气管导管内注入PS联合NCPAP治疗早产儿RDS均有显著疗效,而前者无明显副作用。

【关键词】压缩雾化吸入持续气道正压肺表面活性物质呼吸窘迫综合征早产儿

新生儿RDS其原发病因是PS缺乏所造成,补充外源性PS是治疗RDS的重要手段,目前国内外PS常规给药途径是经气管导管注入。为了探讨压缩雾化吸入PS联合NCPAP治疗RDS的可行性、有效性及临床应用价值,我们对31例RDS患儿采用压缩雾化吸入PS联合NCPAP治疗,并与采用气管导管内注入PS联合NCPAP治疗的21例RDS患儿进行对照研究。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入选病例系2004年1月至2011年3月入住我院NICU的早产儿,均符合以下条件:①泡沫试验结果为无泡沫或泡沫稀少,提示肺未成熟;②生后2~6小时内出现呼吸窘迫,症状呈进行性加重;③排除吸入综合症、湿肺、宫内感染性肺炎、膈疝、肺出血和先天性心脏病等疾病;④按《实用新生儿学》第3版标准[1],符合RDS诊断,且无严重并发症;⑤接受PS治疗前a/APO2<0.22。全部病例共52例,根据PS使用方法不同随机分为压缩雾化吸入组(观察组)31例,气管导管内注入组(对照组)21例,两组病例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两组病例临床资料比较表(x±s)

1.2方法

1.2.1PS的使用两组患儿PS制剂均选用固尔苏(curosurf),按100mg/kg的剂量单剂用药,用药前吸尽患儿呼吸道分泌物,除非有明显的气道阻塞,用药后6h内不常规吸痰。对照组采用固尔苏经气管插管导管内注入给药,使用时置患儿右侧卧位,用无菌注射器吸取加温至37℃左右的固尔苏,将与注射器相接的细硅胶管通过气管导管送至气管下部,缓缓注入1/2剂量,抽出细管,球囊加压给氧l分钟,然后置患儿于左侧位依上述方法将剩余1/2剂量注入,给药完成后拔除气管插管。观察组采用压缩雾化吸入PS,吸入装置采用德国百瑞有限公司生产的PARITurboBOY型压缩雾化吸入机,使用时将固尔苏加入无菌注射用水2~3毫升后轻轻混匀,加温至37℃左右,置于雾化吸入机中,经口含管伸近咽喉部连续雾化吸入,之后球囊加压给氧l分钟。

1.2.2NCPAP的使用诊断为RDSⅣ级的病例需立即行机械通气故未列入本研究。两组病例均尽早采用NCPAP治疗,初调参数:流量6~8L/min,吸入气氧浓度(FiO2)0.4~0.5,CPAP压力4~6cmH2O,一般FiO2不超过0.6,压力不超过10cmH2O,PS应用后注意及时调低参数。随病情好转逐渐调低参数,当氧浓度调至0.3以下,压力调至2cmH2O而病情稳定者可停用CPAP改用普通吸氧。出现以下情况时将NCPAP改为机械通气:①PS和NCPAP联合治疗1小时后,当CPAP压力达8cmH2O,FiO2达0.6时呼吸窘迫未见明显改善,脉搏氧饱和度(SpO2)<85%或PaO2<50mmHg;②反复发作的呼吸暂停或出现明显肺出血。

1.2.3两组病例其它治疗措施相同。

1.3观察与监测观察两组患儿在用药过程中及用药后的临床表现,连续监测SpO2,记录SpO2及心率变化,于固尔苏治疗前5~10分钟,治疗后1h、6h分别进行动脉血气分析,之后酌情每12~24h做一次血气分析,酌情摄胸片。

1.4统计学方法计量资料以x±s表示,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x²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用药过程中的反应PS使用过程中对照组4例出现呛咳伴药物反流,6例出现面色发绀,3例心率<100次/分,大部分病例在用药过程中见SpO2不同程度下降,5例SpO2<80%。观察组无病例出现上述现象,且大部分病例雾化吸入过程中即可见SpO2上升。

2.2用药后肺功能比较两组病例PS治疗后临床症状均很快缓解,SpO2上升。两组病例分别与用药前比较,用药后1h、24h、72h患儿的a/APO2、PaO2/FiO2均较治疗前明显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2。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用药后1h、24h、72h两组患儿的a/APO2、PaO2/FiO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2用PS治疗后两组患儿肺功能分别与治疗前比较

注:t1p1、t2p2、t3p3分别代表用药后1h、24h、72h与用药前比较的t、p值

表3用PS治疗后两组患儿肺功能比较

2.3肺部感染发生率比较观察组肺部感染4例,感染率12.90%,对照组肺部感染10例,感染率47.62%,观察组发生肺部感染的机率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²=4.67,P<0.05)。

2.4转归观察组31例中4例改机械通气治疗,痊愈29例(93.5%),

死亡1例,家属放弃治疗1例。对照组21例中3例改机械通气治疗,痊愈20例(95.2%),死亡1例。两组患儿需机械通气率(X²=0.0024,P>0.05)及痊愈率(X²=0.079,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3讨论

目前国内外PS常规给药途径是经气管导管注入,具进入肺内药量大、给药迅速、起效快等优点[2],但存在不少缺点[2,3]:①因PS较粘稠,经气管插管给药时,会出现PS在肺中分布不均匀及粘稠的混悬液直接进入气道和肺泡有肺损伤的潜在危害等;②气管插管系侵入性操作;③操作相对复杂;④增加细菌感染机率。雾化吸入法具肺内分布均匀、生理干扰小、易统一操作方法等优点,但存在给药时间长,起效较慢的缺点[2]。在RDS动物模型中,采用雾化吸入PS后肺泡中累积的外源性PS可达给药量的12.2±1.2%,为气管插管注入法的1/4,而前法肺泡蓄积的PS显效的剂量,在不同类型RDS模型中仅为后法的1/10~1/100,原因可能主要是PS在肺中分布模式较优[4]。国内外多家报道雾化吸入PS肺内2~5mg/kg可达到明显效果,而研究显示雾化吸入肺内量可达5~7mg/kg体重,能达到治疗量[5]。近年渐有超声雾化或氧气驱动雾化吸入PS治疗RDS[3,6]的报道。

本研究结果显示压缩雾化吸入PS治疗RDS其疗效及转归与气管导管内注入法相近,但气管导管内注入法易出现呛咳、药物反流、暂时性缺氧(面色发绀、心率下降、SPO2下降)现象,压缩雾化吸入法无病例出现上述现象,大部分病例雾化吸入过程中即可见SPO2上升,且肺部感染发生率显著低于气管导管内注入法。我们认为,压缩雾化吸入PS治疗RDS具以下优点:1.非侵入性操作,生理干扰小,无药物阻塞气道及损伤危险性、感染发生率低;2.德国百瑞有限公司生产的PARIPARITurboBOY型压缩雾化吸入机,其输出雾粒极细小,总体中位直径3.8m,可沉积于下呼吸道的5m的雾粒比例达65%以上,且药物浓度高,易将药物雾粒送达并沉积肺泡囊;3.药物分布均匀,生物利用度高,有望减少药量;4.吸气流速较超声雾化大,可达20升/分钟,给药时间短,起效快速;5.采用口含器伸至咽喉部雾化吸入,与面罩雾化吸入法比较,可缩短给药距离,减少药物浪费;6.操作简便,易统一操作方法,便于推广。

参考文献

[1]金汉珍,黄德珉,官希吉,等主编.实用新生儿学.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422~423.

[2]宋国维.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诊治.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8,23(7):488~490.

[3]郭继忠,卢燕君,冯欣衡,等.雾化吸人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研究[J].中国妇幼保健,2007,22(34):4827~4829.

[4]封志纯,梁巧明,张帆.肺表面活性物质雾化吸入治疗RDS.国外医学儿科学分册,1996,23(1):20~23.

[5]兰和魁,封志纯,李秀云,等.雾化吸入PS在正常和内毒素性肺损伤兔肺内吸入量及分布.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2000,16(1):64.

[6]封志纯,彭宜君,钟天然,等.猪肺表面活性物质雾化吸入治疗新生儿RDS2例报告.第一军医大学学报,1995,15(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