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学习的成功策略和误区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02-12
/ 2

语文学习的成功策略和误区研究

侯淑萍

侯淑萍(哈尔滨市呼兰区第四中学校,黑龙江哈尔滨150500)

摘要: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这方方面面都离不开语文的教学。那么语文教师应如何去指导学生学习语文并取得成功呢?下面就主要从四个方面对语文学习成功的界定以及误区分类进行简要的阐述。

关键词:语文;成功;误区;策略;研究

二十一世纪,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国力竞争日趋激烈。那么一个国家如何跻身于世界前列,必须靠先进的教育。有道是: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语文学科可以说是百科之母,语文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新课程改革指出: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体验成功,感受快乐,激发他们的求知欲,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并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这一理念清晰地告诉我们:语文教学具有很强的“体验性”,要从学生体验出发,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在语文学习中享受成功的喜悦。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在教学中不断创新,总结经验,我认为使语文教学获得成功应该做到以下四个方面:

首先应重视基础知识的积累。万丈高楼平地起,没有牢固的地基,是不会建造成不朽的大厦的,空中楼阁是不存在的。学生应从识字、写字做起,只有这样你才能去阅读文章,去理解文章,去感悟文章,然后达到去写文章。所以说字、词是语文学科中最基本的东西,也只有你把这些基本的东西学会了、牢记了,你才能去学其他的学科,否则的话只是空想而已。你没有量的积累是不会达到质的飞跃的。“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些说的不都是基础的重要性吗?有人可能会认为这是老生常谈的话题,已习以为常,不大爱听了。但有多少人能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地做下去呢?

其次是重吟诵。这里我所说的“吟”是吟读,“诵”是背诵。吟读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只有学生自己用心去读,用心去体会,久而久之,不知不觉间,学生便理解了内容,把内容变为了自己的东西。这是可贵的一种境界,学习语文学科,必须达到这种境界,才会终身受用不尽。而背诵对语汇材料的积累,对整体文句的感性积累,在语文学习中同样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背诵,是化别人的语言为自己的东西。越积累便越丰富,越丰富越自然贯通,慢慢地便积淀成一种语感了。而我们回顾中国传统的语言教学,最基本、最主要、最有效的方法,也是背诵。刚过世几年的巴老能够背诵200篇的《古文观止》,大文豪茅盾先生能够背诵全本的《红楼梦》,这是他们作为文学家有着超人的语言能力的重要原因。因而我们在教学中,一定要强调吟诵,这才是语文学习的成功策略。

再次是重情感。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这是学好语文的最基本的策略。

第四是重评价。课堂上老师一句温馨的鼓励,在成人的眼中也许微不足道,但在孩子的心里,确是个希望的火种,它温暖着孩子的心灵,燃起孩子追求进步的烈焰。所以多说鼓励的话,就会使学生将自己的潜力发挥得淋漓尽致。激励性评价语言,使学生身心愉悦、畅所欲言,能使学习变成一种充满快乐、富有成就感的趣味性活动。而充满智慧的评价语言,不仅能促进学生思维的敏捷和灵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能加深师生之间的对话交流,使课堂妙趣横生。情真意切的个性化评语,既似导航的明灯,引领学生不断前行,又如明净的清泉荡涤学生柔嫩的心田,散发出无穷的魅力,让人回味无穷。

以上这四方面,是我对语文学习的成功策略的一点拙见。可是现在有些人对语文学习存在着误区。特别是近几年来,中考时只考课外不同体裁的文章,不涉及教材上的文章了。因而有些教师认为课本内容学不学都可以了。这是一个极端错误的想法,课本是源是本。课本上所选文章具有典范性,是文质兼美的,是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的,题材、体裁、风格是丰富多样的,难易是适度的,适合学生学习的。同时课文内容体现了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关注人类,关注自然,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而且教材注重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主义感情。教材内容很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密切联系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想像世界,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有百利无一弊的教材,我们为什么要丢弃呢?所以,我们要从教材抓起,从最基本抓起,不要忘“本”,不要误导我们的学生,我们要把教材内容吃透,用课内所学去解决课外的内容。只有把每一册的文本学懂、学熟,才不致于在中考时吃大亏。

这里不得不说的是,相当多的同学把为了考试作为语文学习唯一的目的。在这种思想影响下,将造成两种后果:

(1)整个学习过程毫无情趣可言;

(2)不重视自身语文素质的培养。

前者会因为无兴趣而导致语文学习成绩差,因成绩差而更无学习兴趣,走进恶性循环的死胡同;后者会造成语文学习的后劲不足,在高层次的学习中败下阵来,一走进社会便觉无“武”可用。这种为了考试而学语文的同学,还会衍生出一种新的误区,那便是:语文再怎么学,也不能得高分,不如花精力在其他学科上,这样可以获得分数的整体优势。有这种想法的同学,你不能不说他精明,然而却应了一句俗话,叫做“聪明反被聪明误”。误就误在作了导致自己走向误区的假设:别人在语文上花了功夫成绩不仅不容易提高,反而会影响其它学科得高分。而事实却是:任何竞争都是整体性的,在语文上花了功夫的同学不仅提高了语文成绩,而且促进了其它学科的学习,整体上处于更大的优势。为考试而学习的同学,眼界应开阔些,不要只考虑考试的眼前效益,也不要把考试作为一种负担,更不能把考试作为一种投机,而应作为一种激励自己上进的手段,这样你的语文学习才会是生动有趣的,卓有成效的。

根据我近十年来对我校中考语文成绩的分析,以及我连续五年教毕业班的经验。只有注重文本,不脱离文本,不抛弃文本,有牢固的基础,扎实的功底,学生的基础分才能过20分,这样一套试卷的总分值才能超过90分或100分。否则只是天方夜谭。所以作为老师不能不注重文本,更不能因为中考不考课内语段就认为文本学不学都可以。再者说,不同学段的文本,它的内容是有梯度的,有逻辑性的。而且每一单元的内容都是很集中的,便于学生去学习,去理解,去感悟。因此,只有把课内的说明文、记叙文(包括小说、散文、回忆录等)、议论文的知识点、考点一一明确后,才能在中考时稳操胜券。

可见文本不可忽视,我们不能为了学习而学习,也不能仅仅为了考试而学习。学习知识是为了增长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将自己所学的知识收藏起来,遇到问题不懂得用所学知识去解决,这样的学习是失败的。我们所追求的语文学习应该是:学习一个词,就给人的精神打开一扇窗;学习一句话,就给人的精神打开一扇门;学习一篇文章,就把人领进一番新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