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鼻腔恶性黑色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及其诊断和鉴别诊断的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鼻腔恶性黑色瘤的临床病理资料并结合免疫组化进行分析。结果36例恶性黑色瘤瘤细胞呈上皮样细胞、梭形细胞及未分化小细胞等多种类型。27例见黑色颗粒。免疫组化瘤细胞HMB-45、S-100、Vimentin均阳性。结论鼻腔恶性黑色瘤是相对少见、恶性度极高的肿瘤,临床易误诊,结合病理组织学检查及免疫组化有助于与其他鼻腔肿瘤鉴别。

  • 标签: 鼻腔 恶性黑色素瘤 临床病理 免疫组织化学
  • 简介:口腔黏膜恶性黑色瘤来源于口腔黏膜上皮黑色细胞或痣细胞,其恶性程度极高,肿瘤生长快,呈浸润性生长,早期即发生淋巴转移及远处转移,预后差。恶性黑色瘤的治疗以往多采取早期单纯手术切除,疗效不甚理想。冷冻疗法是利用致冷剂如液氮,通过冷冻器械产生深低温,作用于病变部位,使病变坏死、脱落,而达到治疗目的。我科自2005年10月来应用冷冻治疗原发灶手术、联合化疗和免疫治疗等方法治疗口腔恶性黑色瘤患者12例,收到良好效果,现将围手术期护理报道如下。

  • 标签: 口腔 恶性黑色素瘤 冷冻术 围手术期护理
  • 简介:背景:迄今尚无有关希腊皮肤黑色瘤(CM)发病率的报道。本文提供了1999--2002年间希腊南部克利特岛人群发生CM的流行病学资料,并试图与意大利人群的相应资料进行比较。方法:对1999--2002年间首次被诊断为原发性皮肤黑色瘤的102例克利特本土患者进行调查,由2名有经验的皮肤科医师对全部患者进行完整的皮肤科检查。统计克利特岛总体人群的CM原始发病率及年龄标准化发病率,以及岛内4个辖区各自的CM发病率。结果:希腊人群的CM年龄标准化发病率男性为4.6/10万人年,女性为4.7/10万人年。4个辖区的原始发病率之间无显著统计学差异。克利特岛CM患者和意大利CM患者在以下方面存在明显的统计学差异:性别,发病年龄,发病部位,CM组织学类型,毛发颜色,日光照射后皮肤反应,15岁前日光晒伤史,是否存在晒斑,普通痣的总体数量等。结论:克利特岛CM的发病率高于希腊全国的估计发病率,但与欧洲南部其他国家CM的发病率相当。

  • 标签: 标准化发病率 皮肤黑色素瘤 希腊 统计学差异 流行病学资料 发病年龄
  • 简介:目的:分析眼部黑色瘤临床和病理学特点,以利于早期正确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收集我院2001-08/2011-08门诊及住院眼部黑色瘤24例,复习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所有病例采用常规石蜡切片、HE染色,部分病例常规诊断困难的加做S-100蛋白和HMB-45免疫组织化学染色。Excel建立数据库,应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患者24例均为单眼发病,男13例,女11例;左眼14例,右眼10例;3例眼睑恶性黑色瘤,6例原发性结膜黑色瘤;15例葡萄膜黑色瘤。结论:黑色瘤组织病理学变化多样,多数病例常规病理确诊,免疫组织化学对黑色瘤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

  • 标签: 眼部黑色素瘤 临床病理学 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并分析口腔黏膜恶性黑色瘤的临床治疗方法。方法以我院收治的56例口腔黏膜恶性黑色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肿瘤转移情况可将口腔粘膜恶性黑色瘤分为四期,对I~II期患者采用手术治疗,III期患者采用手术以及颈淋巴结清扫疗法,IV期患者采用手术及化学疗法。观察口腔粘膜恶性黑色瘤的临床疗效。结果56例患者的5年生存率达26.8%,其中I期患者存活有5例,II期患者3例,III期患者5例,IV期患者2例。结论根据口腔粘膜恶性黑色瘤患者的病情需要采用适当的手术﹑清扫相关区域淋巴结以及化疗等方法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以及5年生存率。

  • 标签: 口腔黏膜 恶性黑色素瘤 颈淋巴结 化疗
  • 简介:患者男,69岁,因右眼视物模糊,视力骤降1周入院。左眼失明十余年。彩色多普勒超声显示:右眼眼轴长20,8mm,晶状体回声正常,玻璃体内靠右侧后上壁可见一1.9cm×1.2cm×1.7cm稍强回声区向腔内突起,基底较宽,形态不规则,呈蘑菇形,边界清晰,内回声不均匀,近基底部可见不规则稍低回声区,玻璃体内另见弧形带状强回声,其一端与视乳头相连,球后未见明显异常回声;CDFI:肿块基底部可见较丰富血流信号,其中一支动脉血流频谱测值:Vmax0.15m/s,Vmin0.07m/s,RI为0.53;左眼眼轴长22.3mm,

  • 标签: 彩色多普勒 脉络膜黑色素瘤 超声表现 动脉血流频谱 左眼失明 玻璃体内
  • 简介:摘要本文报告了1例多发序贯性食管、鼻腔黑色瘤。食管黏膜、鼻腔黏膜起源的黑色瘤发病率均很低,前者更为罕见。本病例胃镜显示距门齿30 cm处食管前壁可见一大小约3 cm×5 cm黏膜菜花样隆起。先后2次手术,第2次在全身麻醉下行右颈外动脉阻断+右鼻侧切开鼻腔鼻窦肿瘤切除及上颌骨部分切除术。病理诊断为右鼻腔鼻窦恶性黑色瘤。患者术后失访。

  • 标签: 黑色素瘤 食管 鼻腔
  • 简介:摘要帕金森病是神经系统常见的退行性疾病,其主要病理学特征为中脑黑质及其他含神经黑色(neuromelanin,NM)的儿茶酚胺能神经元的进行性丢失,因此NM可能与帕金森病的发病机制密切相关。通过NM磁敏感序列成像可检测到神经元中NM的含量,进而应用于NM与帕金森病神经病理机制的研究,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文中重点探讨NM的生理意义、其在帕金森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作为协助帕金森病诊断与疾病监测的生物标志物的前景。

  • 标签: 神经黑色素 帕金森病 黑质 磁共振成像
  • 简介:摘要目的旨在探索黑色瘤脑转移的临床特点及其对生存期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地分析2009—2019年间北京大学肿瘤医院肾癌黑色瘤内科收治的黑色瘤脑转移患者临床资料,分析临床特点和生存情况。脑转移的局部治疗包括手术、立体定向放疗和全脑放疗。全身治疗手段则分为化疗、靶向治疗(BRAF抑制剂)及免疫治疗(免疫检查点抑制剂)。Kaplan-Meier法计算患者生存率和生存时间并log-rank检验和单因素预后分析,Cox模型多因素预后分析。结果共计271例患者被纳入本项分析中,其中男占55.4%,全组患者中位年龄52岁(范围16~82岁)。有50.2%患者发现脑转移时乳酸脱氢酶水平高于正常,25.5%的患者颅外转移器官数≥3, 24.7%的患者并发肝转移。诊断时有50.2%的患者伴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随访至2020年4月,脑转移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9.1个月(95%CI为7.7~10.5个月),1、2年总生存率分别为38.0%(95%CI为36.0%~44.0%)、11.0%(95%CI为9.0%~15.0%)。与脑转移生存期相关的危险因素包括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的脑转移、乳酸脱氢酶大于正常上限以及并发肝转移(均P<0.05)。结论黑色瘤脑转移预后差,发现脑转移后中位总生存期短。有症状的脑转移、乳酸脱氢酶大于正常上限以及并发肝转移是黑色瘤脑转移总生存的不良预后因素。

  • 标签: 脑转移,黑色素瘤/化学疗法 脑转移,黑色素瘤/靶向疗法 脑转移,黑色素瘤/免疫疗法 预后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观察白及多糖对酪氨酸酶(TYR)活性及黑色形成相关蛋白TYR、小眼畸形相关转录因子(MITF)表达的影响。方法:超声提取白及多糖粗品。用不同浓度的白及多糖(0.05、0.1、0.2、0.4、0.8g/L)和曲酸(阳性对照,0.1、0.2、0.4g/L)作用于小鼠B16黑色细胞,用于检测细胞活性、TYR活性;各组细胞分别加入α-黑色细胞刺激素(α-MSH)及不同浓度药物共培养后检测黑色含量;将细胞分为空白组、模型组(α-MSH)、曲酸组及白及多糖低、中、高剂量组,予相应干预48h后,应用Westernblot检测B16细胞TYR和小眼畸形相关转录因子(MITF)的蛋白表达情况。结果:不同浓度曲酸组、白及多糖(0.05~0.8g/L)组、空白组间的细胞活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空白组比较,白及多糖在浓度0.1~0.8g/L对TYR的活性有显著抑制作用(P<0.05,P<0.01),其作用与阳性对照曲酸相当;白及多糖在浓度0.1~0.8g/L有较高的抑制黑色生成作用(P<0.05,P<0.01);白及多糖浓度0.2~0.4g/L对TYR、MITF蛋白表达水平有明显抑制作用(P<0.05)。结论:白及多糖可能通过抑制TYR的活性和蛋白表达及MITF的蛋白表达,起到抑制黑色生成的作用。

  • 标签: 白及多糖 黑色素 小鼠B16黑色素瘤细胞 酪氨酸酶 小眼畸形相关转录因子
  • 简介:目的探讨颅内原发性黑色瘤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手术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0月至2011年10月我科收治的6例颅内原发性恶性黑色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5例全切,1例次全切。平均随访12个月,2例存活,4例死亡;总体生存时间5-17个月。结论颅内原发性黑色瘤恶性程度高,彻底切除病灶可延长患者生存期,但预后仍差。

  • 标签: 原发性黑色素瘤 颅内 影像学特点 诊断 外科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原发性宫颈恶性黑色瘤的临床病理特点,侧重于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收集11例宫颈原发性恶性黑色瘤,对其临床资料、组织学形态及随访结果进行分析。结果11例患者,平均年龄46.9岁,临床表现为不规则流血或排液,妇检示宫颈菜花状或黑色结节状;组织学形态肿瘤细胞异型性大,细胞形态多样而结构复杂,表现为痣样细胞、上皮样细胞、梭形细胞或混合细胞。免疫组织化学S-100、HMB45、Vimentin均呈阳性表达。结论原发性宫颈恶性黑色瘤恶性程度高,预后差。S-100、HMB45检测对于确诊恶性黑色瘤具有重要意义。对于早期患者,手术应作为首选治疗手段,而辅助性化疗及免疫治疗有可能改善其预后。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自体表皮黑色移植治疗白癜风的疗效。方法:选择2018年5月—2019年5月期间我院收治的80例肢端型白癜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窄谱中波紫外线治疗,观察组采用自体表皮黑色移植治疗,比较两组的疗效。结果:和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有效率高,组间对比差异明显(P

  • 标签: 自体表皮黑色素移植治疗 白癜风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护理干预在恶性黑色瘤综合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该研究对象为2021.06月至2023.06月医院行综合治疗的恶性黑色患者,入选对象共82例,使用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分为对照组(常规护理,n=41)与研究组(个性化护理,n=41)。对比两组的治疗依从性。结果:在治疗依从率上,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恶性黑色瘤患者综合治疗期间,实施个性化护理干预的效果确切,临床可进一步推广应用。

  • 标签: 恶性黑色素瘤 综合治疗 个性化护理 治疗依从性
  • 简介:摘要该文探讨了多种肿瘤浸润淋巴细胞评分系统的利弊,尤其在黑色瘤中的研究进展。随着免疫治疗的日益兴起,肿瘤浸润淋巴细胞作为一个重要的免疫参数,不仅可以提示预后,还可以预测免疫治疗的疗效,故提出一种科学可行的肿瘤浸润淋巴细胞评判标准势在必行。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通过剑尾鱼属内鱼类的杂交,观察黑色瘤在其杂交后代的形成情况.方法白体剑尾鱼(♀)与黑体剑尾鱼(♂)杂交,子一代(F1)和子二代(F2)分别自交,观察其后代外部特征变化和黑色瘤形成的情况;对黑色瘤进行组织病理观察.结果剑尾鱼杂交种的F2代开始出现性状分离,F3中有较高的黑色瘤发生率,为20.5%.HE染色和Lillie黑色染色证实增生组织为黑色瘤.结论通过不同剑尾鱼的杂交和自交,后代有黑色瘤形成,可望进行黑色瘤模型的构建.

  • 标签: 剑尾鱼 杂交种 黑色素瘤 组织病理学 形成 动物模型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原发性食管恶性黑色瘤(PMME)的临床病理特征和流行病学特征。方法收集1973—2016年河南省食管癌重点开放实验室食管癌数据库中180例PMME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其中男136例,年龄(58.5±9.0)岁;女44例,年龄(56.7±12.2)岁。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和Log rank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Cox回归比例模型。结果PMME的发病率为0.036%(180/50万),大多为男性患者(男女比例约为3∶1)。PMME常见的发病部位为食管下段(48.9%,85/174),其次为食管中段(46.0%,80/174)和食管上段(5.2%,9/174)。3例患者PMME细胞显微镜下未见黑色颗粒,且其免疫组化示Melan-A和HMB45呈强阳性。129例行术前食管活检的患者中,69例未被确诊为PMME(53.5%)。全组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为7.9个月,1、2、3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25.0%、7.9%、6.6%和1.3%。单因素分析显示,N分期、M分期、TNM分期和放疗与患者的总生存有关(均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TNM分期和放疗为患者总生存的独立影响因素(均P<0.05)。结论PMME多发于男性,常见发病部位为食管下段,中国人群PMME术前漏诊率较高;TNM分期和放疗为影响患者总生存的独立影响因素。

  • 标签: 食管肿瘤 恶性黑色素瘤 流行病学分析 确诊率 多发结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