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额外侧锁孔入路行低分级颈内动脉交通段(C7段)动脉夹闭手术时对分支动脉保护的临床经验及效果。方法选择徐州医科大学附属连云港医院神经外科自2017年1月至2020年12月行经额外侧锁孔入路动脉夹闭手术治疗的52例Hunt-Hess分级Ⅰ~Ⅲ级颈内动脉C7段动脉患者进行研究,其中交通动脉45例、脉络膜前动脉6例、交通动脉合并脉络膜前动脉1例。术中仔细明确分支动脉起始部与颈的关系,并在颈内动脉第Ⅱ、Ⅲ及Ⅴ间隙探查分支动脉走形及其与体的关系,必要时辅助以吲哚菁绿荧光造影;选择适合动脉夹或行动脉夹组合夹闭动脉;夹闭完成后行镜下或内镜探查、吲哚菁绿荧光造影,对分支动脉误夹或狭窄者予以重新夹闭。结果术中有6例患者的分支动脉误夹(交通动脉4例、脉络膜前动脉1例、颈内动脉分叉部穿支动脉1例),予以调整或更换动脉重新夹闭。52例患者的动脉均成功夹闭。术后24 h内头颅CT复查示分支动脉供血区局灶性脑梗死5例,其中3例伴对侧肢体肌力下降(分别为4级、3级和1级),予药物及神经康复治疗;余47例一般情况好、无特殊。术后随访9~12个月,3例对侧肢体肌力下降患者的肌力分别恢复至5级、4级和2级;所有患者的动脉均无残留或复发,末次随访时格拉斯哥预后评分5分47例、4分3例、3分1例、2分1例。结论在经额外侧锁孔入路动脉夹闭手术治疗低分级颈内动脉C7段动脉术中,采用多种保护方式积极防止分支动脉的损伤,可有效降低术后脑梗死的发生,改善患者预后。

  • 标签: 经额外侧锁孔入路 颈内动脉交通段 分支动脉 后交通动脉瘤 脉络膜前动脉瘤 夹闭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标准腹主动脉腔内修复术(endovascular aneurysm repair,EVAR)治疗复杂颈腹主动脉的疗效。方法收集2004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采用标准EVAR治疗的腹主动脉(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AAA)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颈解剖特点分为复杂颈组和非复杂颈组,收集围手术期资料和随访结果,分析标准EVAR治疗两组腹主动脉的结果,评估复杂颈因素对疗效的影响。结果共纳入CTA和随访资料完整的133例患者,其中复杂颈组88例(66.2%),非复杂颈组45例(33.8%),对比两组的围手术期情况(手术失血量、造影剂用量、平均住院日、技术成功率)及随访结果(远期再干预、远期内漏、动脉直径增大、生存情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将颈因素与预后指标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显示颈直径>31 mm与远期再干预相关(OR=24.975,P=0.02)。结论复杂颈腹主动脉患者接受标准EVAR治疗并未显著增加并发症及死亡率。

  • 标签: 主动脉瘤,腹 血管外科手术 复杂瘤颈 腔内修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超选择载动脉栓塞术治疗腹腔非主干动脉假性动脉破裂出血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2月至2020年6月采用超选择栓塞治疗的腹腔内非主干动脉假性动脉破裂出血患者临床资料,分析止血效果及并发症,总结治疗经验。结果21例患者均使用微导管超选择至假性动脉的载动脉以微弹簧圈行栓塞治疗,其中10例联合明胶海绵颗粒进行巩固栓塞。21例患者中18例患者栓塞假性动脉的载动脉近端血管,3例患者于假性动脉动脉的远端和近端行"三明治"栓塞,技术成功率100%(21/21),初次栓塞的临床成功率81.0%(17/21),二次栓塞总体临床成功率为85.7%(18/21)。4例患者术后有一过性轻度腹痛,1例患者发生脾脏部分梗死,予对症抗炎治疗好转。结论超选择载动脉栓塞术治疗腹腔非主干动脉假性动脉破裂出血成功率高、可重复性强,是一种可供选择的治疗方法。合理选择栓塞材料可达到较好的止血效果并降低并发症的发生。

  • 标签: 假性动脉瘤 超选择栓塞 出血
  • 作者: 江秋霖
  • 学科:
  • 创建时间:2020-11-26
  • 出处:《健康忠告》2020年18期
  • 机构: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 四川泸州 646600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与分析不同介入栓塞技术对前交通动脉破裂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状况。方法:随机选取本院于2019年7月~2019年12月收治的前交通动脉破裂患者90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根据所采用的介入栓塞技术的不同,将90例前交通动脉破裂患者平均分为A组(单纯弹簧圈栓塞组)、B组(球囊辅助弹簧圈组)、C组(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组)三大组,平均每组前交通动脉破裂患者30例,其中A组30例患者应用单纯弹簧圈栓塞技术进行治疗,B组30例患者应用球囊辅助弹簧圈栓塞技术进行治疗,C组30例患者应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技术进行治疗,对比观察三组患者分别经不同介入栓塞技术进行治疗的认知功能障碍率情况。结果:C组采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技术进行治疗患者的认知功能障碍率最高,明显高于A、B两组采用单纯弹簧圈栓塞及球囊辅助弹簧圈栓塞患者的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p

  • 标签: 不同介入栓塞技术 前交通动脉瘤破裂患者 认知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前交通动脉患者通过动脉夹闭术或介入栓塞治疗的预后情况及其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1999年1月至2018年12月通过动脉夹闭术和介入栓塞治疗的730例前交通动脉患者的临床资料。分别比较1999—2008年夹闭组与2009—2018年夹闭组、2009—2018年夹闭组与2009—2018年介入组患者的预后情况,并对影响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999—2008年夹闭组患者的预后不良率为32.7%,2009—2018年夹闭组患者的预后不良率降低为21.3%,且2009—2018年夹闭组术中动脉破裂、术后脑梗死率均较低(P<0.05)。2009—2018年夹闭组与介入组患者的预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为术前Hunt-Hess分级、术后脑梗死及脑出血在不同预后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2009—2018年夹闭组患者的预后比1999—2008年夹闭组有明显改善;2009—2018年夹闭组与介入组患者的预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前Hunt-Hess分级、术后脑梗死、术后脑出血是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显微手术 介入栓塞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破裂前交通动脉手术治疗后患者的认知功能及预后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外科自2015年3月至2017年6月连续收治的94例破裂前交通动脉患者的临床资料,应用认知功能电话问卷修订版及工具性日常生活能力量表、改良Rankin量表评价术后患者的认知功能及预后。采用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术后患者认知功能与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67例患者完成了术后认知功能及预后的随访评价。单因素分析:Hunt-Hess分级、文化程度是术后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因素(P<0.05);Hunt-Hess分级、Fisher分级、年龄、文化程度是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P<0.05)。进一步行多因素分析,高文化程度是术后患者认知功能的独立影响因素(OR=0.073,95%CI:0.008~0.638,P=0.018)。结论高文化程度是术后患者认知功能的独立影响因素,且是保护因素。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开颅手术 介入治疗 认知障碍
  • 简介:目的评估平板3D-DSA在前交通动脉血管内栓塞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前交通动脉行介入栓塞治疗的资料,常规全脑血管DSA检查,再行三维重建,选择适合的栓塞材料及工作角度进行手术,并分析3D-DSA对介入栓塞治疗的应用意义。结果8例动脉100%栓塞,2例栓塞95%,1例栓塞90%,1例栓塞80%,急性脑血栓形成1例,血管痉挛2例,无动脉破裂出血及死亡病例。结论3D-DSA能够详细地显示前交通动脉的解剖信息,可明确其诊断,对制定栓塞手术计划及介入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血管内治疗 栓塞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颅内动脉开颅夹闭术后动脉残留的原因,探讨其预防。方法总结我院2005年至2012年颅内动脉夹闭术115例,其中113患者在夹闭术后1月行3D-DSA检查观察动脉夹闭情况,动脉残留的纳入标准为在夹近端仍有部分动脉显影。结果115例患者术后行3D-DSA检查113例;其中103例完全夹闭,4例出现载血管狭窄(相对于术前);动脉残留6例(残留率5.31%),残留病例中2例患者再次行动脉介入栓塞术,其余4例长期随访中,6例患者预后良好。结论开颅夹闭术后动脉的残留与术前准备、手术技巧及手术器械及术中影像评估有相当大的关系,通过各个方面的改善及完善,动脉夹闭术后残留是可以预防的。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瘤颈夹闭术 动脉瘤残留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颅内动脉患者术后的护理措施。方法对我院2013年3月~2015年12月期间收治的46例颅内动脉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46例患者经过治疗及全面的护理均康复出院。住院时间最长55天,最短14天,平均住院时间为24天。经随访本组患者均无再出血和发生并发症。结论术后的治疗与全面的护理对患者病情的恢复尤其重要,如给予患者心理护理、严密监护生命体征、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及治疗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降低本病的死亡率及残疾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术后护理
  • 简介:摘要颅内动脉作为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和致死率,需要及时采取有效的方法进行治疗,否则将会导致患者出现肢体功能障碍,甚至失去生命。目前,临床上主要是采用手术介入方式对颅内动脉患者进行治疗。本文笔者主要针对近年来临床上使用的介入治疗方法进行探究,旨在提高对颅内动脉患者治疗的临床效果,挽救广大颅内动脉患者的生命,提高颅内动脉患者的生存质量。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介入治疗 进展
  • 简介:摘要髂内动脉是髂总动脉发出的一条重要分支,并与腹主动脉一些分支动脉相吻合,如腰动脉、骶正中动脉等,形成丰富的侧支循环,共同滋养臀肌及盆底脏器的血供。当髂内动脉(IIAA)体最大径>2 cm时建议外科干预,可采用多种治疗方式,目前腔内技术成功应用于IIAA的临床治疗,使其治愈率显著提高,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率明显降低,本文通过回顾既往文献,对IIAA的治疗进展作一综述。

  • 标签: 主动脉瘤,腹 髂内动脉瘤 修复外科手术 治疗应用 腔内修复术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并分析动脉破裂后接受手术治疗的围手术期护理的效果。方法选取的研究对象是我院接受治疗的的80例颅内动脉破裂患者,所有患者均接受手术进行动脉破裂的处理。并对这些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护理的效果,术后并发症,病死率以及随访结果。结果术后,患者发生吸入性肺炎,神经功能障碍,脑积水,精神障碍,及其他并发症的比例分别为10.00%,13.75%,7.50%,3.75%,23.75%。护理,患者恢复良好的比例为78.75%,明显高于残疾患者的比例(22.50%),其差异在统计学上有意义(P<0.05)。术后对患者随访3~96个月,出现生活可以自理,偏瘫以及动脉再破裂的比例分别为6.25%,7.50%,0。结论动脉破裂的围术期护理可减少患者的并发症,降低患者的死亡率,改善患者的预后,促进患者的恢复,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进行推广使用。

  • 标签: 动脉瘤破裂 围术期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外周血管假性动脉的介入治疗。方法;本次研究对象为2010年1月~2015年12月间收治13例外周血管假性动脉患者,所有研究对象在腔内治疗术前均严格超选择性或选择性插管造影,了解患者假性动脉体的滋养动脉特点和假性动脉体所处的位置以及体特征。依据不同影像学表现选用多方法治疗。结果;本次研究的13例患者,采用各种对症方法治疗,患者的假性动脉全部闭合。其中1例终末型臀上动脉假性动脉伴巨大血肿,采用外科手术清除血肿,恢复良好,没有引发特殊的并发症。结论;,假性动脉患者采用介入技术治疗,能使各类外周血管假性动脉得到良好的治疗,绝大多数情况下能有效代替外科手术治疗,安全性高。

  • 标签: 假性动脉瘤 介入治疗
  • 简介:胸腹主动脉(thoracoabdominalaorticaneurysm,TAAA)是一种累及降主动脉及腹主动脉动脉样变,因其死亡率高及手术难度大而成为血管外科治疗难点之一,其与降主动脉和腹主动脉主要区别为TAAA累及内脏动脉,手术治疗需要胸腹联合切口,介入手术也不能简单使用直型覆膜支架治疗,因而,治疗的手术方式及技巧与降主动脉和腹主动脉截然不同。TAAA自然病程死亡率高,传统的治疗方式为开放手术。而杂交手术,开窗支架、分支型支架及多层裸支架等介入治疗方法的应用使更微创的方式治疗TAAA成为可能。

  • 标签: 腹主动脉瘤 胸腹联合切口 介入治疗方法 裸支架 开窗 覆膜支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颅内动脉患者术后可能发生的问题及护理要点。方法分析我院自2014年1月至2014年12月31例行颅内动脉术后患者的临床资料和预后情况。结果患者恢复良好25例;中残4例;重残1例;死亡1例(为术前体破裂,急诊手术者)。结论术后严密观察病情和细致的护理,有利于降低此类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及病死残率,减轻经济负担促进患者疾病早日康复,提高护理满意度。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术后护理 满意度
  • 简介:  1病例简介  患者男,43岁,农民,因'复视伴左上睑下垂7d,加重1d'于2007年3月14日入院.  患者于入院前7d无明显诱因出现复视伴左上睑下垂,可睁眼,言语欠清,伴轻微头痛,无眩晕,无恶心呕吐,无肢体无力及抽搐,无意识障碍,1d前左眼睁眼不能.入院前2个月突发失语伴右肢活动不良,在当地医院诊断为脑梗死,治疗好转.否认高血压,糖尿病病史.……

  • 标签: 烟雾病 动脉瘤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动脉患者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根据患者临床表现结合检查结果进行诊断并治疗。结论①动脉切除、动脉对端吻合或血管移植术。颈动脉术前行Matas试验,手术采用低温麻醉,尽量缩短阻断血流时间,或用暂时性内、外转流,以维持脑组织的血液灌注。②动脉腔内修补术。适于假性动脉动脉与邻近神经、血管紧密粘连者。③动脉切线切除、动脉修补术。适于囊状膨出的动脉。④动脉包囊术。适于动脉无法切除或患者不能耐受切除者。⑤动脉近、远端动脉结扎、自体静脉解剖位旁路移植、腔引流术。适于感染性动脉

  • 标签: 动脉瘤 诊断 治疗
  • 简介:摘要55岁男性患者,入院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提示巨大右冠状动脉,伴心功能下降。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后行右冠状动脉切除+冠状动脉重建术。术后6个月复查超声心动图检查示心功能显著提高,冠状动脉CTA检查示重建的右冠状动脉充盈良好。

  • 标签: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