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本实验的目的是从临床学,影像学、组织学的角度来评价口内非牙支抗式的粘膜下的改良式矫治器对微型猪下颌的离断扩展效应。这种矫治器是在螺旋扩大器的两侧焊接不锈钢翼,每个翼上有两个用于固定的栓钉孔。使用时用栓钉将此矫治器固定于皮质断端的两侧。在三只生...

  • 标签: 下颌骨 改良式 骨生成 微型猪 实验研究 矫治
  • 简介:目的:通过冠状CT评价下颌髁突囊内骨折不同治疗方法的影像学效果。方法:对2002-2008年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颌面外科关节组就诊经冠状CT诊断为下颌髁突囊内骨折的病例183例(242侧),进行不同治疗方法(非手术和手术治疗)的影像学评价。结果:非手术治疗组94例127侧髁突中,48例64侧有3个月以上的随访CT,其中发生错位愈合或改建41例52侧,占81.2%;继发关节强直7例12侧,占非手术治疗的9.4%。手术治疗组89例115侧髁突的术后CT显示,81.7%的髁突达到解剖复位,13.9%接近解剖复位,4.3%复位欠佳。35例48侧有术后3个月以上的随访,其中髁突骨折愈合良好的32例44侧,占91.7%;钛板位置过高2例3侧,占6.2%;髁突骨质吸收、取出钛板1例1侧,占2.1%。结论:冠状CT对髁突囊内骨折的诊断和治疗效果评价有重要作用。非手术治疗的髁突囊内骨折大部分发生错位愈合或改建,少数形成关节强直;手术治疗可以恢复髁突的解剖形态,有利于关节功能的恢复。

  • 标签: 下颌骨 髁突 囊内骨折 冠状CT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折叠腓骨瓣修复下颌成釉细胞瘤术后缺损患者的生命质量。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8月至2016年4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39例下颌成釉细胞瘤患者的病例资料,其中男性21例,女性18例,年龄18~58岁。所有患者术前均经过3D打印和数字化技术进行准备,术中应用折叠腓骨瓣修复下颌缺损,并于术后6~9个月进行种植体植入术。应用简明健康状况调查问卷(short form-36 health survey questionnaire,SF-36)和华盛顿大学生存质量问卷(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quality of life questionnaire,UW-QOL)对患者术前、术后6个月、术后24个月的生命质量进行调查评估,分值越高表示状况越好。使用SPSS 2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SF-36调查显示:躯体角色术前为(72.4±11.7)分,术后6个月[(39.6±11.1)分]下降(t=23.580,P<0.05),术后24个月[(59.8±6.4)分]仍无法恢复到术前水平(t=8.358,P<0.001);术后6个月时躯体疼痛[(53.1±7.7)分]、总体健康[(53.5±7.5)分]、健康变化[(63.9±11.7)分]较术前[(73.0±11.0)分、(73.4±10.4)分和(79.2±3.9)分]下降(t=13.068、13.756、10.880,P值均<0.05),但术后24个月时的分值[(78.8±14.0)分、(80.9±12.6)分和(84.4±4.6)分]均高于术前(t=-2.904、-4.027、-7.586,P值均<0.05),且术后24个月与术后6个月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4.241、-16.490、-14.294,P值均<0.001)。UW-QOL调查显示:术后6个月下降的项目是咀嚼[(53.1±6.7)分]、语言[(53.0±7.7)分]和味觉[(62.2±9.9)分],在术后24个月时改善[(67.9±3.9)分、(63.9±2.9)分和(68.4±11.1)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6.765、-11.675和2.498,P值均<0.001)。结论采用折叠腓骨瓣修复下颌成釉细胞瘤术后的缺损,能够较好地满足语言和咀嚼功能的需求,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

  • 标签: 修复外科手术 成釉细胞瘤 腓骨 生命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半侧颜面短小畸形(HFM)患者在下颌牵引成术后出现的髁突吸收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0月至2021年8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颌面整形中心行下颌牵引成术治疗的HFM患者的临床资料。利用数字化软件ProPlan CMF 3.0对术前及取出延长器前的CT图像进行三维重建,测量髁突的高度与体积,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根据术前、后髁突高度和体积的变化,可计算髁突高度吸收率和体积吸收率。Ⅱa型与Ⅱb型,佩戴与未佩戴口腔颌板,以及童年期与青春期半侧颜面短小患者间的患侧髁突体积吸收率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患侧髁突体积吸收率及患侧髁突高度吸收率与牵引距离、术前髁突高度、患者手术年龄、延长器置入时间各指标间的关系,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纳入47例Ⅱa型HFM患者,其中男36例,女11例,初诊年龄为(8.49±2.60)岁(5~20岁),童年期(5~<10岁)36例,青春期(10~20岁)11例;46例Ⅱb型HFM患者,其中男34例,女12例,初诊年龄为(8.93±3.43)岁(5~20岁),童年期(5~<10岁)36例,青春期(10~20岁)10例。Ⅱa型及Ⅱb型HFM患者术后随访时间分别为(9.22±2.21)个月、(9.79±2.59)个月,面部不对称情况得到有效改善,CT示断端成良好,张闭口活动、语音、进食等均正常。Ⅱa型HFM患者的患侧髁突体积吸收率为34.8%(19.1%,54.3%),其与牵引距离存在中等程度的相关性(r=0.46, P=0.001),与术前髁突高度(r=-0.12, P=0.421)、患者年龄(r=-0.06, P=0.691)及延长器置入时间(r=-0.10, P=0.517)无相关性。Ⅱb型HFM患者的患侧髁突体积吸收率为61.0%(11.2%,95.0%),与术前髁突高度存在中等程度的负相关性(r=-0.45, P=0.002),与牵引距离相关性较弱(r=0.29, P=0.049),与患者年龄(r=0.06, P=0.705)及延长器置入时间(r=0.21, P=0.157)无相关性,Ⅱa型与Ⅱb型HFM患者的患侧髁突体积吸收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90, P=0.058),下颌牵引成术后佩戴口腔颌板与否并不影响患侧髁突体积吸收率(Ⅱa型z=-1.17, P=0.242;Ⅱb型z=-0.17,P=0.869),童年期与青春期的HFM患者其患侧髁突体积吸收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Ⅱa型z=-0.18,P=0.860;Ⅱb型z=-1.50,P=0.134)。结论HFM患者在下颌牵引成术后会出现患侧髁突吸收,患侧髁突体积吸收率与牵引距离及术前髁突高度存在一定程度的相关性。

  • 标签: 下颌骨 骨生成,牵张 颞下颌关节 髁突 骨吸收 半侧颜面短小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颧骨L型截降低术前、后颞下颌关节形态和功能的改变,评估手术安全性。方法选择2015年12月至2019年3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颌面整形中心行颧骨L型截降低术的女性求美者,利用数字化软件Materialise ProPlan CMF 3.0对术前、后CT进行三维重建,在颞下颌关节的轴位面、冠状面和矢状面完成17组有关长度和角度的数据测量,包括轴位面的髁突前后径及矢状面的关节前、上、后间隙。所得数据采用SPSS 22.0进行统计学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定量资料以±s表示,术前、后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共选择30例行颧骨L型截降低术的女性求美者,初诊年龄为(26.19±4.08)岁,范围21~36岁,其中15例年龄<25岁,15例年龄≥25岁。术后轴位面的髁突前后径(9.406±1.241) mm,略大于术前(9.259±1.276) mm,差值为(0.146±0.388) mm;术后矢状面的关节前、上、后间隙分别为(1.080±0.537) mm、(1.598±0.591) mm、(1.239±0.568) mm,略小于术前(1.193±0.533) mm、(1.907±0.755) mm、(1.670±0.926) mm,差值分别为(0.113±0.409) mm、(0.309±0.711) mm、(0.431±0.786) 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其余13项测量指标术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颧骨L型截降低术会对颞下颌关节的形态带来轻微改变,但通过自身代偿,颞下颌关节能适应这种改变并达到新的平衡,不影响正常的生理功能,是一种安全的轮廓美容手术。

  • 标签: 颞下颌关节 颧骨L型截骨降低术 咬合功能 代偿能力 数字化技术
  • 简介:摘要目的下颌骨折应用多层螺旋CT3D重建的的治疗意义。材料和方法通过对我院30名平片诊断下颌骨折患者的下颌进行三维重建,从中显示下颌骨折的部位、位移距离和转向、有无缺损等。结果这30名的患者中最为常见的部位为颏部骨折和下颌体部骨折,然后下颌角以及髁状突颈部骨折,最为少见的病例为下颌升支骨折。结论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能够将下颌骨折线、骨折部位、骨折移位、范围、缺损范围等状况非常的清晰准确判定,对其下颌骨折的临床诊断以及手术设计评定都起到了一定的指导作用。

  • 标签: 多层螺旋CT 三维重建技术 下颌骨骨折
  • 简介:我科收治1例下颌中心性血管瘤伴血小板减少症患者。现报告如下。病例:患儿男性,10岁,因左侧面部无痛性肿大3月余入院。过去史:自5岁开始发现患儿患有“血小板减少症”。多次住院治疗;查体:左侧面部下颌升支区域隆起(见图1),可扪及一不规则骨质感突起,约3.Ocm×2.5cm×1.0cm,边界模糊。质较硬。无活动度,无触痛,无摁压乒乓球感,表面皮温及颜色正常,左侧下唇区痛觉减轻,张口无受限,

  • 标签: 下颌骨中心性血管瘤 血小板减少症
  • 简介:目的探讨下颌骨折及术后发生下唇感觉功能异常的原因。方法采用英国BMRC感觉恢复分级和评价标准,通过测定下唇皮肤的麻木区域、触觉、痛觉、两点辨别觉,来判断下牙槽神经的损伤情况。结果下颌骨折伴有下牙槽神经损伤时,会出现下唇麻木;当术后1个月检查时,可以发现出现下唇感觉功能异常的患者有所增加;骨折发生在颏孔区、下颌角区出现下唇感觉功能异常的病例较多。结论骨折伴神经损伤和手术会造成下唇感觉功能异常。

  • 标签: 下颌骨 感觉功能 神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下颌角肥大患者中对于磨术整形方法的应用。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6年11月期间在我院接受磨术整形的44例下颌角肥大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一般资料的基础上进行整形效果分析,采用口腔内入口对其进行磨术治疗,分析患者的下颌角肥大症状改善情况。结果患者的手术总有效率为100%。结论接受下颌角肥大整形手术会存在一定的风险,但是采取该手术可以取得预期的整形效果。

  • 标签: 下颌角肥大 磨骨术 整形方法
  • 简介:目的研究复合BMP的珊瑚人工贴附移植于下颌表面后局部成及与下颌的结合情况。方法12只杂种犬被随机分为4组,每组3只。将复合rhMP-2的珊瑚块植于下颌表面,用钛钉将其固定,令其与下颌表面尽量贴合。术后于不同时间点取材。制作组织学切片,光学显微镜观察。结果1W,脱钙后局部残留大量空隙,材料周围包绕纤维结缔组织,组织内可见细胞增生聚集,间克质细胞增殖分化,大量炎细胞浸润。2W,材料内部细胞增生聚集更加明显,血管成分增多,可见新生样组织形成。3W,大量新生样组织形成,并有片状钙化的新沉积,编织形成。6W,珊瑚内大量成,新融合生长并改建成成熟的板层,与颌形成完全的界面。结论复合BMP的珊瑚人工贴附移植于下颌表面后早期即可成,并可以与下颌形成结合。

  • 标签: BMP珊瑚 下颌骨 组织学表现 萎缩牙 人工骨 手术方法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在下颌阻生齿拔除过程涡轮钻法与凿法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3月-2017年2月我院口腔科收治的114名下颌阻生齿患者为本次调研的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法分为涡轮钻组和凿组,观察两组术后张口受阻、疼痛及并发症情况。结果涡轮钻组的患者术后张口受阻程度大多为轻度(61.40%),术后疼痛程度也集中为轻度,人数占比为61.40%。凿组的患者术后受阻程度集中在中度(41.03%)术后疼痛程度大多为中度,人数占比为47.37%;涡轮钻组患者术后重度疼痛人数占比为1.75%,凿组术后重度疼痛患者占总比的12.28%。涡轮钻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病率为7.02%,凿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病率为28.07%。数据间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对比法,涡轮钻法更有助于患者下颌阻生齿的拔除,可以减少患者疼痛度,减少术后并发症。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 标签: 涡轮钻法 骨凿法 下颌阻生齿拔除 对比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垂直面型成人上下颌后牙区微螺钉种植体(MSI)常植入部位的皮质骨密度,为临床成功植入MSI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从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广州市花都区妇幼保健院(胡忠医院)口腔正畸科就诊并拍摄锥形束CT(CBCT)的20 ~ 40岁成人患者中抽取57例患者,其中高角组患者20例、均角组患者22例和低角组患者15例。应用Ez3D-i软件重建上下颌三维模型,测量上下颌12个牙根间部位(距离牙槽嵴顶4 mm处)皮质骨密度(HU值),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比较3组各测量部位皮质骨密度均数的差异。结果3组间上下颌后牙区颊侧多数测量部位皮质骨密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其中高角组最小。上颌腭侧多数测量部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各组中相同牙位上颌后牙区颊侧、腭侧、以及下颌颊侧皮质骨密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其中上颌腭侧最小,下颌颊侧最大。结论成人上下颌后牙区颊侧皮质骨密度受垂直面型影响,高角成人在上颌后牙区颊侧植入MSI需谨慎;上颌后牙区腭侧皮质骨密度几乎不受垂直面型影响,但骨密度低,植入MSI时也需谨慎。

  • 标签: 锥束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上颌骨 下颌骨 骨皮质 骨密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下颌骨折患者护理中临床护理路径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2月-2017年6月我院接收的110例下颌骨折患者作为本次实验的研究对象,随机分成研究组与对照组,各组55例。执行临床护理路径的组列为研究组,执行常规护理的组列为对照组,对比两组时间指标、住院天数、住院费用、病人满意度。结果对比两组时间指标、住院天数、住院费用、病人满意度,研究组各指标都优于对照组,组间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用临床护理路径护理下颌骨折病人,提高护理满意度,减少住院时间与费用。

  • 标签: 下颌骨骨折 临床护理路径 效果
  • 简介:目的:评价改良手术进路一下颌舌侧松解进路(mandibularlingualreleasingapproach)治疗口腔癌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7月-2006年12月之间接受下颌舌侧松解进路方式治疗的口腔癌病例20例。采用病历对照方法,随机选取性别、年龄、原发部位和分期相当的20例下唇或下颌切开进路的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2组的手术并发症、局部复发率和生存率。采用SPSS10.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研究组20例,原发灶部位分别为:口底(8例)、舌活动部(6例)、舌根(2例)以及其他部位(4例)。临床I期2例、Ⅱ期4例、Ⅲ期6例、Ⅳ期8例。随访1~40个月,中位随访期15个月。采用Kaplan—Meier方法计算研究组和对照组的3年局部控制率分别为76.2%和64.9%(P=0.792);3年生存率分别为52-3%和50.0%(P=0.672)。研究组和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是40%和30%(P=0.501)。结论:初步结果显示,与传统下唇裂开或下颌切开进路比较,下颌舌侧松解进路方式治疗口腔癌,不影响肿瘤治疗效果,既克服了口腔进路受限制以及切除不彻底的弊病,又避免了下唇裂开进路在面部遗留瘢痕的弊端。手术后患者外观改变不明显,生活质量提高。

  • 标签: 口腔肿瘤 手术进路 下颌骨舌侧松解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坚强内固定术治疗下颌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整理2000年-2012年178例下颌骨折患者,行钛板坚强内固定术治疗,分别在手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复查,拍摄X线片,观察骨折线对位愈合情况、咬合关系及开口度等功能恢复情况。结果178例中175例一期愈合,3例延期愈合。X线片示骨折线对位良好,咬合关系及开口度均恢复良好。结论钛板坚强内固定术治疗下颌骨折效果好,方法可靠,操作简单,并发症少。

  • 标签: 下颌骨骨折 坚强内固定 并发症
  • 简介:目的:探讨小型钛板坚固内固定在下颌骨折中的临床应用和疗效。方法:对38例下颌单发或多发骨折先用钢丝做颌间固定再行切开复位小型钛板坚固内固定术,对患者术后的咬关系、骨折复位、骨折愈合及伤口愈合等情况进行观察。结果:38例患者手术伤口一期愈合,32例术后面形及咬合关系均恢复达到满意,6例经颌间牵引、调颌术后一个月基本恢复正常咬颌,术后张口度≥37mm,全部病例3个月后复查X线片骨折愈合良好。结论:下颌骨折行小型钛板坚固内固定效果可靠,对颞颌关节的功能影响较小,具有操作简便、创伤小、愈合良好等优点,是一种优于传统颌面骨折治疗的理想治疗方法。

  • 标签: 下颌骨骨折 坚固内固定术 小型钛板
  • 简介:摘要目的对于开创减压术治疗下颌大型囊性病变的临床研究。方法选取我院在2016年1月到2017年1月收治的30例下颌大型囊性病变患者,进行开窗减压术后,测量开窗减压术后病灶长径的变化,随访观察术后恢复情况,计算临床治愈率。结果30例患者术后均随访24个月。18例患者囊腔病变基本消失,功能基本恢复,其中2例含牙囊肿和1例根尖囊肿完全消失;其余12例患者术后6~12月内行二期刮治术后囊肿消失。其中3例患者术后出现下牙槽神经感觉的异常,术后四个月后自行消失。患者术后随访均未见复发,且无明显不良并发症。结论开窗减压术是治疗下颌大型囊性病变的有效方法。值得推广。

  • 标签: 开窗减压术 下颌骨大型囊性病变 临床研究
  • 简介:目的研究骨质疏松与下颌骨密度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全口牙列缺失的老年患者37人,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测量仪(NorlandXR-36),测量他们的腰椎、股骨及下颌的骨密度。结果37人中骨质疏松者为21人,正常者为16人。比较骨质疏松组与正常组的平均年龄,无显著差异。再比较两组的下颌骨密度平均值P<0.001,差异非常显著。结论骨质疏松与下颌骨密度降低有相关性。

  • 标签: 骨密度测量 骨质疏松 下颌骨 正常 相关性 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