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会阴切缝合方法和护理措施。方法收集我院顺产后采取会阴左侧切开缝合的产妇48例,并对其分析讨论。任意将其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进行普通的丝线间断皮外缝合法,观察组会阴切口处采用无损伤可吸收线连续不打结皮内缝合法,两组产妇产后4天检查会阴伤口处愈合的情况。结果常规丝线间断皮外缝合法的对照组愈合情况显著差于会阴伤口处采用无损伤可吸收线连续不打结皮内缝合法的观察组,通过比较发现有明显的差异(P<0.05),并且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无损伤可吸收线连续不打结皮内缝合法能明显减少住院时间,术后切口更快的愈合,反应少,疼痛小,无需拆线,所以提倡广泛应用在临床手术中。

  • 标签: 会阴侧切 皮内缝合 护理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前后路同期手术治疗脊柱弯的护理。方法对实施手术的患者在治疗中采用的相应的护理措施。结果经过精心的护理未发生一起护理并发症。结论术前加强心理护理,完善术前准备,训练呼吸功能及床上大小便;术后严密监测生命体征,保持呼吸道通畅,预防肺部感染,观察脊髓神经功能的变化,预防迟发型神经损伤,做好引流管的护理及翻身的护理,重视健康宣教及出院指导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作者: 罗承
  • 学科: 医药卫生 > 药学
  • 创建时间:2019-05-15
  • 出处:《药物与人》 2019年第5期
  • 机构:四川省达州市达川区南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罗承会阴侧切后伤口需要特别护理是因为会阴的解剖位置较为特殊,无法敷料覆盖伤口。基于这样的情况,会阴侧切后伤口处于暴露状态之中,加之产后产妇还会从阴道内部排出大量的恶露,携带者许多病菌,伤口在这样的状态下容易被感染或者发生其他异常。因此需要采用正确的伤口护理方法。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 要 目的:探讨腰硬联合镇痛配合对俯卧位在胎方位异常分娩中的临床效果。方法:研究人员在选择经阴道分娩的胎方位异常产妇时,将时间范围规定为2022年2月-2023年3月,研究人员在确定本研究对象的主要例数时,将50例作为总例数,研究人员在确定本研究对象的分组方式时,将电脑随机法作为主要方式,25例为两组平均例数,对于对照组与试验组患者而言,均接受腰硬联合镇痛,由临床医生分别对其实施随意卧位分娩指导及对俯卧位分娩指导,观察第一产程时间、产后出血与新生儿窒息的发生率情况。结果:试验组的指标值明显较优,P

  • 标签: 腰硬联合镇痛 对侧侧俯卧位 胎方位异常 分娩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腰椎前方椎体间融合术(lumbar lateral anterior interbody fusion,LLIF)治疗退行性腰椎凸的可行性及其早期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接受前方椎间融合术联合后路经皮椎弓根钉-棒内固定治疗的40例退行性腰椎凸畸形患者。男17例,女23例;年龄(65.4±7.2)岁(范围51~84岁)。所有患者均存在明显的腰背部疼痛,其中22例(55.0%)患者存在下肢疼痛、麻木或间歇性跛行。16例(40.0%)患者凸主弯凸向右侧,24例(60.0%)患者凸主弯凸向左侧。记录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主要观察指标为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及健康调查简表(the MOS item short from health survey, SF-36)、畸形矫正情况、植骨融合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16例凸主弯凸向右侧者均采用左侧入路;24例凸主弯凸向左侧,其中6例凹(右侧)冠状位CT示有骨赘存在并融合者采用右侧入路,余采取左侧入路。单节段融合8例(20.0%),双节段12例(30.0%),三节段16例(40.0%),四节段4例(10%)。22例存在下肢神经损害症状者中6例需要二期行单椎板开窗减压术。4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255±37) min(范围130~345 min),术中出血量(100±16.2) ml(范围10~505 ml)。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8±4.5)个月(范围6~24个月)。术前VAS评分为(5.7±1.0)分,术后第1天改善至(3.5±0.7)分,末次随访时为(1.4±0.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322.229,P< 0.001)。术前ODI为79.9%±9.3%,术后第1天为51.6%±8.9%,末次随访时为11.7%±2.2%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770.411,P<0.001)。术前SF-36为(68.6±5.3)分,术后第1天为(78.4±5.5)分,末次随访时提高至(109.9±4.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1 736.486,P< 0.001)。术前腰椎凸Cobb角为27.8°±14.1°,术后第1天矫正为7.5°±3.5°,末次随访时维持在8.5°±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551,P<0.001);术前椎间隙高度为(10.9±2.1) mm,术后第1天为(15.3±3.4) mm,末次随访时维持在(14.5±5.2) 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106,P<0.001)。24例(60.0%)患者术后出现大腿前疼痛或麻木,4例(10.0%)患者出现股四头肌无力;除2例患者术后3个月大腿前麻木仅减轻未完全消失外,余26例患者症状均在术后3个月内消失。末次随访时所有手术节段均获得满意融合,未出现不融合情况。结论腰椎前方椎体间融合术操作简单,短期疗效确切,手术时间短、出血少,是治疗退行性腰椎凸一种安全、可行的手术方法。

  • 标签: 腰椎 椎间盘退行性变 脊柱侧凸 脊柱融合术
  • 简介:摘要中心静脉病变是血液透析血管通路并发症中的难题,可引起严重的临床症状并影响患者血液透析质量及生活质量。我们利用患者中心静脉病变废用静脉建立对移植血管动静脉瘘,2周后移植血管动静脉瘘成功穿刺行血液透析治疗,不仅解决了患者静脉高压及后续血管通路难题,而且保留了更多的血管资源。

  • 标签: 肾透析 中心静脉导管 动静脉瘘 移植血管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根治性膀胱切除患者行双输尿管单皮肤造口术的长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20年12月于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行输尿管皮肤造口术的104例膀胱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66例根治术后行双输尿管单皮肤造口术(单组),38例行双输尿管双皮肤造口术(双组)。单组男53例,女13例;年龄(71.8±9.8)岁;体质指数(23.3±3.2)kg/m2。双组男33例,女5例;年龄(75.1±10.8)岁;体质指数(22.7±3.0)kg/m2;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两组患者病理、生存状况、远期并发症。随访过程中患者填写欧洲癌症患者生活质量核心问卷(EORTC QLQ-C30),评估患者术前和术后生活质量,比较两组患者生活质量的差异。结果单组肌层浸润性膀胱癌(MIBC)46例(69.7%),淋巴结转移15例(22.7%),远处转移7例(10.6%);双组MIBC 24例(63.2%),淋巴结转移6例(15.8%),远处转移2例(5.3%);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组中位随访时间31.6(3.7~84.8)个月,31例死亡,其中28例死于肿瘤进展;双组中位随访时间28.2(4.1~131.2)个月,23例死亡,其中16例死于肿瘤进展,两组疾病特异性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单组总体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双组[43.9% (29/66)与63.2% (24/38),P<0.001],其中单组肾盂肾炎发生率显著低于双组[16.6%(11/66)与42.1%(16/38),P=0.006]。单组与双组术前生活质量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后单组躯体功能评分[(54.9±7.1)分]和情感功能评分[(63.1±6.4)分]均高于双组[(49.2±6.7)分和(59.9±6.7)分,P < 0.05]。结论根治性膀胱切除患者采用双输尿管单皮肤造口的方式并发症发生率较低,一定程度上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 标签: 膀胱肿瘤 输尿管单侧皮肤造口 并发症 生活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采用指掌固有动脉背支岛状皮瓣移植修复指体软组织缺损的手术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2013年3月至2021年5月,对22例指体软组织缺损采用指掌固有动脉背支岛状皮瓣移植修复。其中拇指9例,示指5例,中、环指各3例,小指2例;修复指端8例,指腹7例,指背及甲床7例。软组织缺损范围0.8 cm×0.5 cm~1.5 cm×0.8 cm,皮瓣切取面积1.0 cm×0.7 cm~1.8 cm×1.0 cm。供区6例直接拉拢缝合,其余予以中厚皮片覆盖,加压包扎。术后通过门诊、电话或微信随访其临床疗效。结果术后1例因缝合过紧致皮瓣肿胀、青紫,给予间断拆线后解除;2例皮瓣术后出现张力性水疱,1周后消退;1例皮瓣远端坏死,经换药后愈合。其余皮瓣均顺利成活,切口及供区植皮均I期愈合。随访6~18个月,平均10个月。末次随访:皮瓣外形、质地均良好,恢复保护性感觉,患指屈、伸功能也恢复正常,TPD为7~11 mm。除未能重建指体的特殊结构,如指甲、指腹螺纹及精细的感觉外,重建了指体原有的基本外形及功能。依中华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结果优11例,良9例,中2例,优良率91%;供区无功能影响。结论采用指掌固有动脉背支岛状皮瓣移植修复指体软组织缺损伤,操作简单、成功率高、疗效满意,而且不损伤指体主干血管,值得推广。

  • 标签: 岛状皮瓣 指掌侧固有动脉背侧支 修复 指损伤 显微外科技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趾横行V-Y推进皮瓣修复同趾腓皮瓣供区的临床疗效。方法2017年1月至2020年1月,兵器工业五二一医院手外科对20例患者的趾腓皮瓣的供区采用趾横行V-Y推进皮瓣修复,其中男16例,女4例,平均年龄33(18~52)岁。先将趾腓皮瓣供区缝合缩小创面,剩余创面的横行宽度0.4~1.6 cm,创面的面积为0.5 cm×0.8 cm~1.6 cm×1.8 cm。随后采用同趾横行V-Y推进皮瓣修复缩小的创面。V-Y皮瓣横行推进距离0.2~0.8 cm,皮瓣切取的面积为1.0 cm×1.4 cm~1.8 cm×2.4 cm。随访截止时间为2021年7月,随访内容包括:V-Y推进皮瓣成活情况,切口有无感染,皮瓣外形、质地、纹理及感觉,皮瓣及趾有无疼痛,供区趾及皮瓣对冷耐受性,供区趾及皮瓣瘢痕情况,供区趾外观、感觉及屈伸功能,供区趾有无特殊不适以及是否影响行走等功能。结果术后随访12~18(平均14)个月, 趾横行V-Y推进皮瓣全部成活, 趾供区切口无感染,切口I期愈合。皮瓣外形、纹理及质地与对趾相同位置皮肤接近, 趾横行V-Y推进皮瓣及供区趾TPD均为4~7 mm。用视觉模拟量表(VAS)评价皮瓣对冷的耐受性平均为0.3分,供区趾对冷的耐受性平均为0.6分。用温哥华瘢痕量表评分(VSS)评价皮瓣的瘢痕平均为0.2分,供区趾瘢痕平均为1.2分。供区趾外观与对趾外观无明显差别,V-Y推进皮瓣及供区趾均无疼痛等不适,所有病例供区足部行走、跑步、跳跃、踮脚时均无影响。结论采用趾横行V-Y推进皮瓣修复同小面积趾腓皮瓣供区,可获得满意的修复外形及功能,手术操作简单,创伤小,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 标签: V-Y推进皮瓣 趾腓侧皮瓣 供区
  • 简介:目的探讨双人工关节置换术后一假体周围感染而另一假体无感染长期存活的原因及外科治疗方法。方法分析2012年1月至2014年8月,本组连续收治双人工关节置换术后一关节假体周围感染而另一人工关节假体长期存活6例患者临床资料,男1例,女5例;年龄46~75岁,平均60.7岁。其中双膝关节置换2例,双髋置换4例。一期手术彻底清创,植入抗生素(万古霉素)骨水泥间隔体,感染控制后二期植入关节假体。结果膝、髋各1例假体周围感染经间隔体植入及全身抗感染治疗后感染得到有效控制,二期行关节翻修术。1例膝关节和3例髋关节经过2~3次彻底清创和抗生素骨水泥间隔体植入关节周围感染仍不能得到有效控制,故采取间隔体取出后关节完全旷置,假体周围感染才得以治愈。结论双人工关节置换术后一假体在感染持续存在情况下,另一假体可保持非感染状态下长期存活。感染假体取出时应彻底清创以防感染通过血循环播散至另一假体。

  • 标签: 关节成形术 置换 髋假体 感染
  • 简介:目的探讨未成年山羊脊柱单椎弓根钉内固定并对肋骨切除建立新型脊柱凸模型的可行性。方法实验对象为14只雌性山羊,年龄5~8周,体重6~8kg。在全麻下进行模型制作,T5~L2做右旁正中皮肤切口,分别于脊柱左侧T6,7和T12、L1部位置入特制椎弓根螺钉,经皮下及肌肉下插入1枚不锈钢棒置入螺钉槽口内,远近端螺钉之间适当加压使脊柱向右凸;然后于脊柱右侧分别切除第7~12肋骨2~3cm左右。术后即刻及每4周拍摄正位X线片,观察山羊在生长过程中脊柱弯曲的变化。结果1只小羊因麻醉过量,术中死亡;另1只因术后感染而导致内固定失败,观察终止。其余12只小羊中,11只小羊X线片显示右侧凸畸形,并且Cobb角随时间延长而增大。只有1只羊术后Cobb角没有进展。术后即刻Cobb角平均为29.0°(23.0°~38.5°),8~10周后Cobb角增至平均43.0°(36.0°~58.0°),平均进展14.0°。术后8周(1只为10周)时获取脊柱标本,去除内固定后发现所有弯曲均为结构性。从脊椎的旋转和外观方面来看,均与特发性脊柱凸畸形相似。结论单椎弓根钉内固定是一种比较可靠的建立脊柱凸模型的方法,模型与特发性脊柱凸相似,适用于脊柱凸畸形的实验研究。

  • 标签: 山羊 动物模型 内固定器 脊柱侧凸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并分析同期双膝关节置换和单膝关节置换的优劣。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行膝关节置换患者94例,将其临床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行单膝关节置患者46例为单组;行同期双膝关节置换患者48例为双组。对两组的术后并发症情况、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术后失血量、输血量和膝关节恢复进行比较,进行优劣分析。结果双组患者术后失血量、输血量高于单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双组住院时间、住院费用与单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双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高于单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膝关节功能评分(HSS评分)均较治疗前增高(P<0.05),双组患者的HSS评分显著高于单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需要膝关节置换患者的治疗,同期双膝关节置换和单膝关节置换各有优劣,需根据患者情况选择适宜的手术方式予以治疗,相对而言同期双膝关节置换经济、高效,但需要更高质量的护理予以配合。

  • 标签: 同期双侧膝关节置换 单侧膝关节置换 优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