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本篇作者将当事主义与民事诉讼各阶段之程序(起诉、准备程序与庭审程序)进行相互结合,从事一系列之研究,有其重要之意义。且其特别强调现今民事诉讼应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实现庭审中心,必须以民事诉讼理论作为向导。当事主义的程序体制包含了三个要素:顺序、对象与方法。上述三者在审理结构中并非居于同一位置,而是具有内在的逻辑关系。即对象是首位的,方法服务于对象之确

  • 标签: 主义对象 对象方法 当事人主义
  • 简介: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以下简称仲裁委员会或CIETAC)于2001年3月受理了中国某进出口公司与美国某公司因履行影碟机(DVD)购销合同而产生的争议仲裁案。仲裁程序开始后,中国公司向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中区联邦地区法院申请对美国公司的财产进行临时保全。2001年5月3日,该法院的地方法官(Magistratejudge)裁定同意中国公司的申请。

  • 标签: 法院 仲裁案 判决 财产保全 裁定 地方法
  • 简介:在我国,当事陈述作为法定证据种类之一而存在。然而,由于立法上未得到充分的规定,司法实践中经常出现当事虚假陈述,严重影响诉讼的进行。自《民事诉讼法》将诚实信用原则规定为我国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则开始,真实陈述义务作为其重要内容,重新开始受到重视,并通过《民诉法司法解释》及《民事证据解释(征求意见稿)》(正文中简称(征求意见稿))得到了具体化。然而如何解决真实义务与辩论原则及证明责任的分配规则之间的冲突并防止重新回到职权主义将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通过案例及《征求意见稿》提出的方案进行评价与总结将是重要的导向。

  • 标签: 当事人陈述 真实陈述义务 虚假陈述
  • 简介:本文是基于作者2005年11月28日在布莱思高弗莱堡阿尔伯特-路德维希大学所作的报告写成的。在中国合同法中,代位权制度是一个相当有特色、也颇有争议的制度。作者认为,代位权制度是为了弥补中国强制执行法的漏洞而规定的法律制度。根据合同法的立法过程以及相关的司法解释,联系德国强制执行法、日本的代位权制度以及法国民法中的直接诉讼、间接诉讼以及效力终止诉讼等制度,作者论述了代位权请求权的内容、行使的前提条件等,并认为中国代位权诉讼的作用与法国直接诉讼的作用一样,即判决次债务向债权支付,突破了当事合议的相对性原则。

  • 标签: 相对性原则 代位权制度 债权人利益 法国民法 债务人财产 合同订立
  • 简介:邮政送达是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的常用送达方式,最高人民法院出台了《关于以法院专递方式邮寄送达民事诉讼文书的若干规定》,对于法院迅速准确送达相应法律文书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在运行过程中也出现了三方面问题:法院的邮寄送达偏好及忽视代理送达;当事送达地址认识偏差及轻视损害自身知情权;邮递机构投递不规范,亟待监督与规范。针对上述问题,应分析原因,寻求出立体综合化解决方案,以保障当事知情权与监督权。

  • 标签: 邮寄送达 知情权 监督权
  • 简介:民事诉讼法是调整民事诉讼活动,确定民事诉讼当事的有关权利和义务的法律。民事诉讼法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在不断的进行修订和完善,旨在更好的维护当事的合法权益和社会公共利益。

  • 标签: 民事诉讼 诉讼权利 诉讼程序 权利保障
  • 简介:<正>一、概述2007年10月28日新修订的《民事诉讼法》及次年新颁布的《民事诉讼法》司法解释,对审判监督程序和执行程序部分作了较大的修改。就积极方面而言,此次修改旨在重点破解我国长期存在的'申诉难'和'执行难'这两大顽疾,并借以促进和谐社会之构建。但正如学者所言,如果仅仅是在'改了总比没改好'这种层面上来讲的话,此次对于《修改决定》的意义或日价值,万万不可高估浮夸。此次修订,并没有广泛地吸收我国法学研究

  • 标签: 当事人主义诉讼 民事诉讼法 民事诉讼模式 审判监督程序 执行程序 处分权
  • 简介:通过西南地区D县的调查发现,当事接受调解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既有当事自身的原因和其他调解参与者的影响,又有强制性因素的影响,还有调解的空间性及技巧等,这些因素都成为促使当事接受调解的主要原因。明确当事接受调解的主要原因,不仅能够在司法实践中更清楚地认识到调解的作用,同时也能让我们更进一步反思调解,从而构建一个更为良好健全的法院调解运行机制。

  • 标签: 法院调解 当事人 原因
  • 简介:(1998年6月11日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992次会议通过,自1998年7月28日起施行)安徽省高级人民法院:你院(1996)经他字第26号《关于在审理一方当事申请撤销仲裁裁决的案件中几个具体问题应如何解决的请示报告》收悉。经研究,答复如下:一、原依照有关规定设立的仲裁机构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以下简称仲裁法)实施前受理、实施后审理的案件,原则上应当适用仲裁法的有关规定。鉴于原仲裁机构的体制与仲裁法规定的仲裁机构有所不同,原仲裁机

  • 标签: 申请撤销仲裁裁决 当事人 具体问题 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 仲裁机构 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
  • 简介:当前我国司法实践中存在一种"超当事主义"现象,其暴露出司法的信任危机。"超当事主义"现象的背后,正是我们对司法民主观念的误读。司法民主的核心内容是为民众提供可实现的公正裁判。从法律修辞学的视角而言,具备可接受性的裁判必须以司法权威为前提;在提高法官人格魅力的同时,淡化整个司法过程的人格化因素;司法体系在信息认知方面必须对当事足够开放,而在规范层面则应该严格限制法外因素进入。法官对裁判后果的评价,应超越于"让当事满意"的简单后果论,在司法过程中坚守并追求"规范性共识"。

  • 标签: 超当事人主义 司法民主 权威 后果论
  • 简介:感觉这篇文章尚未完成,所以不大好评论。文章的主要缺点是核心概念使用混乱,其内涵、外延缺乏应有的界定和前后一致性。比如,标题'当事主义:对象、方法与程序',什么是'当事主义的对象'?作者引证了20年前的一个语焉不详的结论'当事主义的程序体制包含了三个要素:顺序、对象与方法'。

  • 标签: 主义对象 对象方法 当事人主义
  • 简介:刑诉法新增的当事和解程序与已有的附带民事诉讼程序具有相似的价值取向,即全面维护被害人的合法权益,尽可能弥补被害人因加害人的犯罪行为造成的损失,以实现节省司法资源、加速案件处理、恢复被犯罪分子破坏了的社会关系的司法目的。由于二程序在适用期间和受案范围上存在一定的重合之处,故易出现当事在程序选择上的冲突及由此带来的衔接问题。将当事和解与附带民事诉讼程序进行有效衔接,不仅是各程序充分发挥作用的内在要求,同时也是避免各程序之间产生矛盾与冲突的必然途径。结合立法规定,当事和解与附带民事诉讼程序之间的衔接应当明确衔接的案件范围、衔接的基本原则,厘清其与不起诉决定之间的关系以及针对不同的司法实践状况确定不同的衔接方案。

  • 标签: 当事人和解 附带民事诉讼 程序安定 程序选择权
  • 简介:当事结构对诉讼激励的法律构造有着决定性影响。诉讼当事结构有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之分。在民事诉讼中,表层结构以当事之间的对抗为其基本特征,决定着诉讼收益的有无;深层结构则表现为当事在功能上的"三位一体",决定着诉讼收益的归属。二者共同作用,使得民事诉讼的激励机制内嵌于诉讼制度本身,激励着当事的全部诉讼行为。环境公益诉讼当事结构的差异,不仅表现在表层结构上从对抗走向协作,而且表现在深层结构上"三位一体"的破裂,从而形成社会公众、环境公益诉讼原告以及原告律师三者之间的双层委托代理关系,环境公益诉讼的激励困境由此产生。双层委托代理关系中高昂代理成本的存在决定了原告律师应成为环境公益诉讼的激励对象,而"败诉方负担规则"因同时具备正诉激励、滥诉预防与行为矫正三重功能而成为激励律师的最佳举措。

  • 标签: 当事人结构 委托代理理论 代理成本 败诉方负担
  • 简介:《物权法》第78条第二款规定业主有权对业主大会或业主委员会的不当决定请求人民法院予以撤销,规定过于简单,没有明确撤销的效果、请求撤销的期限,缺乏可操作性,无法应对现实生活中复杂多变的情况。撤销诉讼中原告一般应限于具有业主身份者,但在特殊情况下也应扩及房屋所有权的继承以及房屋的实际管理、使用人等。作为被告的业主大会或者业主委员会的诉讼主体资格存在疑问,目前可以考虑通过司法解释来解决这个问题。

  • 标签: 当事人 业主 业主大会 业主委员会
  • 简介:从刑事争端解决的历史传统、演进过程等角度,探究刑事和解的社会支撑力量及其产生动因,并肯定了刑事和解作为一种刑事特别程序将对我国未来的刑事诉讼程序产生深远的影响。

  • 标签: 刑事司法 刑事诉讼 私力合作
  • 简介:2月23日,省财政厅与省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在省工行营业部举行了“四川省行政事业性收费委托银行代收协议”签字仪式,标志着我省的“银行代收”工作已经正式启动,落实“收支两条线”工作迈出了新的步伐。

  • 标签: 银行代收 “收支两条线” 农业银行 建设银行 工商银行 营业部
  • 简介:也有悖于我国民事诉讼法规定的当事诉讼权利平等原则,民事诉讼当事有平等的诉讼权利,这便是被告对原告撤诉权的一个对应性诉讼权利

  • 标签: 中当事人 平等倾向 当事人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