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8
342 个结果
  • 简介:随着社会发展,医学技术的飞越,机械通气技术越来越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危重患者抢救和术后患者的呼吸支持中。ICU危重症患者营养状况差、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机械通气时间长等,均是导致发生下呼吸道感染的重要危险因素。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entilatorassociatedpneumonia,VAP)是机械通气患者下呼吸道感染中常见的严重并发症之一.

  • 标签: 机械通气 下呼吸道 感染 危险因素 护理
  • 简介:目的探讨重症监护室内肺炎克雷伯菌感染的危险因素及防治对策。方法对2004年6月至2007年12月本院心血管内科重症监护室内32例肺炎克雷伯菌感染的危险因素进行回顾性分析,提出防治对策。结果口咽部和胃部细菌移位、逆向定植、误吸、抗生素的不合理应用、某些生理及病理方面的原因是重症监护室肺炎克雷伯菌感染的危险因素。采取有效的防治对策后感染率由7.6%降至4.2%。结论加强对重症监护室内患者肺炎克雷伯菌感染的防治,能减少院内感染的发生,提高重症患者抢救成功率。

  • 标签: 重症监护室 肺炎克雷伯菌 感染 危险因素 防治对策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监护病房新生儿皮肤损伤的危险因素分析及护理防范。方法:对监护病房新生儿出现皮肤损伤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在开展新生儿皮肤评估的基础上,合理的对血管进行损伤,除此之外,通过对护理人员进行科学安排的方式,有效的对新生儿皮肤损伤进行预防。结果:监护病房新生儿皮肤损伤问题得到了较好的控制。结论:在开展监护病房新生儿护理的过程中,皮肤护理一直是护理的难点之一,护理人员需要针对性的对新生儿皮肤损伤的危险因素进行充分的分析,以此为基础上针对性制定护理防范,以此来有效的对新生儿皮肤损伤进行预防。

  • 标签: 监护病房 新生儿皮肤损伤 危险因素 护理防范
  • 简介:脑卒中病人进行电动站立床训练时可发生血压下降、脉搏增快、面色苍白、头晕、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严重影响康复训练的进程及效果。本文对电动站立床训练引起的各种危险因素与首次站立角度、站立持续时间、卧床时间、伴发疾病、药物影响、心理因素等问题进行探讨,提出预见性的预防措施。现报告如下。

  • 标签: 电动站立床 康复训练 危险因素 卒中病人 预防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新生儿医用粘胶相关皮肤损伤危险因素分析及其护理对策。方法:选择2019年2月至2020年2月于本院收治的120例新生儿,回顾分析临床资料,分析新生儿医用粘胶相关皮肤损伤危险因素,观察护理效果。结果:在120例患儿中,医用粘胶相关皮肤损伤危险因素依次为:蓝光治疗、留置胃管、出生体质量

  • 标签: 新生儿 医用粘胶相关皮肤损伤 针对性护理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明确神经外科护理中危险因素的分析预防措施。方法:选取2019年10月1日—2020年10月1于我院神经外科接受治疗的患者80例,回顾性分析了其护理过程中的患者临床资料与护理记录,并对在护理过程中存在或可能存在的危险因素进行了分析,并以此为前提针对性的提出了相应的预防措施。结果:明确神经外科护理中存在的危险因素可以更加明确了了解患者的实际需求,通过对存在的危险因素加以改进和消除能够提升护理质量,保证患者住院过程中的安全性和康复效率。结论:在接下来的工作中应当不断以护理存在的风险为前提,通过结合护理实际情况不断进行优化与改进,以此建立起完善的科室管理体系,提升护理人员综合素质。

  • 标签: 神经外科 护理 危险因素 预防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肿瘤患者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危险因素及护理对策。方法:选取在我院就诊的肿瘤患者80例,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进行。分析患者感染原因并制定相应护理措施,统计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护理质量评分以及感染率。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护理质量管理均优于对照组,感染率低于对照组(P

  • 标签: 肿瘤患者 PICC导管 感染因素分析 护理对策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分析及护理应对措施。方法:抽取我院于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20例为研究对象,将其视为观察组患者,选择同一时期的患者20例为对照组患者,比较两组患者的家族史以及疾病史等资料。结果:收集两组患者的两组患者的家族史以及疾病史等资料,并将其进行对比,进而探究两组患者的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病因,通过对比,发现在外科手术史方面,观察组患者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在创伤与骨折史方面,观察组患者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在输血史方面,观察组患者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在静脉内留置管道方面,观察组患者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在糖尿病史方面,观察组患者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且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aPTT与高血压方面,两组患者之间无显著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对比可以发现患者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原因可能有糖尿病,静脉内留置管道,创伤与骨折史,外科手术以及输血。

  • 标签: 下肢深静脉血栓 危险因素 分析 护理应对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PICC导管在肿瘤患者中应用时,引发感染的不良因素,并施以相应护理措施。方法:研究确认在院内肿瘤科患者中选取并执行,且均使用PICC导管,具体时间为2020年2月-2021年1月,研究人员的总数量为100例,按照患者在使用导管期间出现感染的具体情况,以感染组和非感染组作为本次研究中的组别名称,调查患者在治疗期间出现感染的人数及引发感染的不良因素。结果:所有接受PICC导管的肿瘤患者中,共有15例患者出现感染,通过统计并分析后,总结出引发感染的不良因素有单次置管穿刺次数过多、PICC留置时间过长、导管出现异动、化疗次数过多以及自身有糖尿病史,两组患者在上述因素中,组间存在一定差异(P<0.05),在患者年龄与性别方面,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PICC置管术在实施期间存在很多因素会致使患者出现感染,施以合理的护理措施能够有效对感染进行预防和控制。

  • 标签: 肿瘤 PICC导管 感染
  • 简介:【摘要】 目的 分析卧床老年患者压力性损伤危险因素分析及预防护理措施。方法 于2021年3月-2022年3月开展研究,将本院收治的200例卧床老年患者纳入研究,统计压力性损伤发生率,分析压力性损伤危险因素,提出预防护理措施。结果 200例卧床老年患者研究过程中发生压力性损伤88例,发生率44.0%;发生压力性损伤患者在年龄、营养不良、床单更换频率、身体清洁频率、翻身频率、减压操作等因素方面的占比有显著差异(P

  • 标签: 老年 卧床 压力性损伤 危险因素 预防护理措施
  • 简介:【摘要】目的:查看医护人员职业性损伤的危险影响因素,以此来制定出针对性的防护措施。方法:入组资料2021年2月-2022年2月期间,共有医护人员58名,其中包括:产科、外科、妇科医生、手术室护士、检验科医务人员,对以上参与调查的58名医护人员进行职业性

  • 标签: 医护人员 职业性损伤 危险因素 防护对策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骨科手术后病人深静脉血栓预防及护理干预。方法:选取我院 2021 年 6月至 2021 年12 月收治的骨科手术患者120 例为研究对象,均分为两组,对照组为常规护理,观察组为针对性护理,对比两组护理情况。结果:观察组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 1.67% 低于对照组的 11.67%,观察组的生活质量、护理质量、满意度评分高于对照组。结论:通过骨科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实施系统分析,制定针对性护理对策并实施,能降低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提升护理效果,值得应用。

  • 标签: 骨科手术 深静脉血栓 预防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危险因素分析及预防措施。方法:选取2021.5~2022.5期间在我院普外科实施手术治疗的60例患者,随机将其分为2组,给予对照组常规护理,给予研究组感染预防护理,对比两组手术切口感染率。结果:手术切口感染率:研究组的0.00%比对照组的13.33%更低(P<0.05)。结论:分析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危险因素,根据危险因素制定针对性感染预防措施效果显著,可促使手术切口感染率有效降低,值得推广开来。

  • 标签: 普外科手术 切口感染 危险因素分析 感染预防措施 常规护理 切口感染率
  • 简介:【摘要】:目的 通过进行对比实验研究分析老年性皮肤瘙痒症易发性因素,以及相对性的护理对策。方法 实验对象选自于我院在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之间接收的患有老年龄皮肤瘙痒症的病患共计122人,并将其展开分组,一组是参照组有61人,本组病患采用常规措施进行护理即可;另一组病患是实验组有61人,本组病患首先根据临床症状分析引起瘙痒症的危险因素并针对性提出相对应的护理对策,在实验期间对比两组病患的护理效果、病患对护理的满意度。结果 根据实验研究可知,实验组病患的护理效果为96.72%,而参照组病患的仅为67.21%,两组之间的差异显著(P<0.05);实验组病患的满意度为98.36%,相比于参照组病患的78.69%来说,具有很明显的优势(P<0.05)。结论 在对老年性皮肤瘙痒症进行护理时,要分析其发病因素并提出针对性的护理措施,才能帮助病患更好的恢复健康。

  • 标签: 老年性皮肤瘙痒症 危险因素 护理对策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血液病患者治疗护理问题强化优质护理服务的影响。方法:选择2021.1-2022.6我院合适的患者90例,科学分组,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进行常规护理和优质护理服务,研究了解患者感染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出现是感染的合计有4例,占比8.89%,与对照组的28.89%相比明显低(p<0.05)。结论:血液病患者治疗时加强优质护理服务,保证患者日常生活状态,减少患者治疗风险,避免患者出现感染,值得推广。

  • 标签: 优质护理服务 血液病 感染危险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糖尿病肾病危险因素及血压控制临界值。方法 选取本院2020年04月-2021年04月间100例糖尿病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根据24h尿蛋白不同分为非糖尿病肾病组(参照组)、糖尿病肾病组(研究组),各50例,分析糖尿病肾病危险因素、血压控制临界值。结果 糖尿病家族史、糖尿病病病程、血肌酐、总胆固醇、血压水平等是糖尿病肾病危险因素,且研究组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ROC曲线下面积,得知糖尿病肾病舒张压控制临界值为78.50mmHg,收缩压为139.50 mmHg。结论 家族史、糖尿病病病程、血脂水平等是糖尿病肾病主要危险因素,需要确定其血压控制临界值,并采取相关应对措施,以延缓病情进展,提高预后。

  • 标签: 糖尿病肾病 危险因素 血压控制 临界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危险因素分析及预防措施。方法:选取2021年5月~2022年5月期间于我院普外科行手术治疗的50例患者,统计普外科既往切口感染病例,分析切口感染危险因素,将这些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针对存在的感染危险因素制定预防措施,观察两组手术切口感染发生率。结果:手术切口感染发生率:研究组为0.00%,对照组16.00%,前者低于后者(P<0.05)。结论:分析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危险因素并制定预防措施具有显著效果,可有效降低手术切口感染发生率,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普外科手术 切口感染 危险因素分析 预防措施 常规护理 切口感染发生率
  • 简介:摘要:研究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发生肺动脉高压的危险因素。根据肺动脉超声心电图诊断高血压肺动脉,该方法被选为2019 - 2020年为血液透析1年多。比较临床数据、实验室和超声波检查高血压患者的心脏(肺动脉高压小组),以支持血块和血块。比较透析、原发性疾病、肺动脉压力的临床表现和不同年龄的病人用于分析支持血液透析患者高血压的肺动脉压力因素,使用多因素回归逻辑。结果84名患者中,36人中有9%伴有肺动脉高压,PASP。相比高血压患者肺动脉高压和年龄较长的透析肺动脉,血红蛋白水平(Hb)下降,左心室内部直径,直径内部直径,直径内部主要是肺动脉,内部直径右心室和左心室放血(LVEF) < 50%利息最高时速血流早期和晚期(E / A),瓣膜钙化的速度上升,降低LVEF差异统计重要(P < 0.05)。透析年龄> 5岁的群体支持透析频率高血压患者肺动脉期刊和透析超过患者呼吸急促维持透析频率肺动脉高血压期刊和缺乏症状比人类高,统计显著性差异(P < 0.05);虽然最初患有糖尿病的血液透析患者最初患有糖尿病,但肺动脉高压和ppa的频率与非糖尿病患者无关。逻辑回归分析显示,Hb、钙阀门、E / A和MHD在肺动脉压力下之间的回归连接(P < 0.05)。在支持血液透析的病人中,新陈代谢和左心室舒张功能下降可能导致支持血液透析的病人出现高血压。

  • 标签: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 肺动脉高压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PICC静脉治疗并发症相关危险因素及预防措施。方法:以笔者所在医院成立静脉治疗专业小组为时间节点,将2023年6月-2024年2月在笔者所在医院进行PICC的患者66例进行分组,以成立静脉治疗专业小组前的33例PICC患者作为对照组,置管后予常规护理进行干预。以成立静脉治疗专业小组后的33例PICC患者作为观察组,应用静脉治疗专科护理进行干预,对比两组患者PICC导管留置时间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PICC导管留置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留置时间长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行PICC患者应用静脉治疗专科护理干预,能有效防范PICC置管并发症的发生及延长导管留置时间。

  • 标签: PICC静脉治疗并发症 危险因素 预防措施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泌尿外科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原因及护理对策。方法:选取我院2023年6月—2023年10月收治的18例经泌尿外科手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患者,对所有患者给予低分子肝素和血栓通进行治疗,观察并记录患者下肢疼痛、肿胀改善情况,探讨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并分析护理对策。结果: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主要为血小板水平异常、下肢深静脉迂曲、血管内膜损伤、下肢静脉局部充血和其他方面。结论:分析泌尿外科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及护理对策,对减少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泌尿外科 术后深静脉血栓 危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