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 目的 分析在动脉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围手术期实施加速康复外科护理的效果。方法 以我院2019年5月至2020年5月间收治的动脉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60例作为本文的观察对象,并根据抽签法将其进行平均分组,其中30例接受围术期常规护理,另外30例接受加速康复外科护理,并分别命名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对比分析不同的护理效果。结果 对比两组的住院时间,结果(p

  • 标签: 加速康复外科护理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围手术期
  • 简介:【摘要】目的:在颅内动脉介入治疗中应用阶梯式护理模式,并分析其具体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2月-2022年2月,在我院治疗的82例颅内动脉患者。根据护理模式不同,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41例,应用常规护理;观察组41例,在此基础上应用阶梯式护理模式。比较两组患者的NIHSS 评分及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并发症率为7.32%,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9.27%,差异明显(P<0.05);护理后,观察组患者NIHSS 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明显(P<0.05)。结论:在颅内动脉介入治疗中应用阶梯式护理模式能够改善患者神经功能,减少并发症发生,值得推广。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阶梯式护理 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  研究在脑动脉患者行介入栓塞术围术期应用快速康复外科护理模式的具体方法及其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本院2021年1月~2021年9月行介入栓塞术的86名脑动脉患者,将86名患者分为观察组、对照组两个组。两组患者的数量相同,两组患者的基础资料大体相同,具有可比性。对对照组患者应用常规护理模式,对观察组患者应用快速康复外科护理模式。然后比较两组患者的下床时间、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等各项指标。 结果  各项指标显示:观察组患者的下床时间早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住院时间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结论  在脑动脉患者行介入栓塞术围术期应用快速康复外科护理模式,可以有效提升护理质量,因此,快速康复外科护理模式具有推广价值。

  • 标签: 脑动脉瘤 介入栓塞术 围术期 快速康复外科护理模式 应用 方法 价值 观察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在颅内动脉弹簧圈栓塞手术围手术期实施循证护理联合赋能心理护理的临床效果和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院于2020.10-2021.10,1年内收治的200例患者,按照护理方法的不同,将所有患者分为对照组(100例,使用常规方法护理)和观察组(100例,实施循证护理联合赋能心理护理)。对两组患者在护理完成后的效果进行收集和分析。结果:两组患者在接受护理后均取得一定效果,但观察组SDS抑郁评分和SAS焦虑评分都比对照组低,住院理满意度明显比对照组高,并且差异都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颅内动脉弹簧圈栓塞手术围手术期通过循证护理联合赋能心理护理比常规方法护理的效果更好,有较高应用价值。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将持续腰大池引流脑脊液护理应用于急性颅内动脉破裂患者对于颅内压及预后的影响。 方法: 纳选 2019 年 10 月至今我院的 64 例急性颅内动脉破裂患者为探究对象,以随机数字法将其划分为研究组与参照组。参照组 32 例采纳常规护理,研究组 32 例采纳持续腰大池引流脑脊液护理,分析各组护理价值。 结果: 研究组恢复良好率高于参照组, P < 0.05 ;残疾率、植物状态率及死亡率均低于参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 ;研究组护理第 5 天、第 10 天以及第 14 天的脑脊液压力均低于参照组, P < 0.05 。 结论: 对急性颅内动脉破裂患者行持续腰大池引流脑脊液护理具有显著的价值,可降低颅内压,改善患者预后,具有应用、推广价值。

  • 标签: 急性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 持续 腰大池引流脑脊液护理 颅内压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基于ERAS理念的多学科联动循证护理对脑动脉患者术后认知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择2021年1月~2021年12月于我院神经外科收治的74例脑动脉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7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则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基于ERAS理念的多学科联动循证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认知功能、生活质量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的差异。结果 干预后,观察组简明健康状况调查问卷(SF-36)、简易智能精神状态评价量表(MMSE)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

  • 标签: ERAS 多学科联动 循证护理 脑动脉瘤 认知功能 生活质量
  • 简介:【摘要】 目的 研究颅内动脉围术期采取流程化护理的临床效果,及对改善患者功能恢复与生活质量的价值。方法  2022.1~2022.6在本院选取60例颅内动脉手术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30例,采取围术期常规护理为对照组,采取流程化护理为研究组,对比两组干预效果。结果 干预前两组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 (MMSE)、日常生活能力评估表(ADL)、生活质量调查表(SF-36)评分对比无差异(P>0.05),干预后研究组较对照组评分均高(P<0.05)。结论 对颅内动脉手术患者给予流程化护理,可改善其认知功能与日常生活能力,提高其生活质量,值得应用。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生活质量 流程化护理
  • 作者: 陆梦姣
  • 学科: 医药卫生 > 护理学
  • 创建时间:2023-02-19
  • 出处:《药物与人》2022年第9期
  • 机构:江南大学附属医院南院区神经重症监护室,江苏无锡214000
  • 简介:目的:探究优质化细节护理对颅内动脉患者术后并发症和心理状态及护理满意度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5月到2022年5月的40例颅内动脉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20例为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20例为观察组,给予优质化细节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心理状态、护理工作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经过优质化细节护理后能明显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概率(P<0.05);观察组患者经过优质化细节护理后能明显减轻心理焦虑抑郁的程度(P<0.05);观察组患者对护理工作更为满意,满意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颅内动脉术后患者给予优质化细节护理措施,能有效减轻患者焦虑抑郁的程度,主动配合各项治疗与护理工作,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同时使患者与护士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对护理工作满意,使得护理质量不断提升。

  • 标签: 颅内动脉瘤;细节护理
  • 简介:摘要:本研究旨在探讨预见性护理在动脉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术后脑积水护理中的应用分析,并结合2022年5月至2023年5月的60例病例进行研究。动脉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是一种严重的神经外科疾病,其术后脑积水的发生对患者康复和预后产生重要影响。预见性护理作为一种提前预测并干预可能存在的问题的护理方法,可以在术后脑积水管理中起到重要作用。

  • 标签: 预见性护理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脑积水 术后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基于时间理念的护理模式对脑动脉介入手术患者舒适度、并发症及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医院2019年10月至2020年10月收治的120例行脑动脉介入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其中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干预,在此基础上研究组接受基于时间理念的护理模式。比较两组患者护理舒适度、满意度以及并发症发生率;随访6个月后,比较两组患者运动功能以及生活质量。结果:干预后,研究组患者Kolcaba舒适状况量表社会文化、环境、心理及生理维度评分以及总分均显著高于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6个月,研究组FMA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WHOQOL-BREF总体健康、社会功能、情感职能、生理职能/精神健康维度得分以及总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护理满意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基于时间理念的护理模式,可显著提升脑动脉介入手术患者护理舒适度及满意度,并有助于改善近期预后,且未增加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值得临床重视。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优质化细节护理对颅内动脉患者术后并发症和心理状态及护理满意度的影响。方法:选取98例在我科接受介入治疗的脑动脉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9例。对照组采用神经外科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优质化细节护理措施,比较两组患者在干预后焦虑评分、护理满意度评分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干预前,两组患者焦虑症状评分(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护理干预后,两组患者焦虑症状评分(P<0.05);干预后观察组总满意度为93.87%,对照组总满意度为75.51%,组间比较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优质化细节护理 颅内动脉瘤 术后并发症 心理状态 护理满意度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围手术期护理对于预防颅内动脉血管内栓塞术后出血的效果,对血管痉挛和血压波动的影响。方法:选取2023年月至2024年12月我院收治的行颅内动脉血管内栓塞术患者共计40例,将其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治疗组做好围手术期护理,注意预防血管痉挛,控制血压。经过干预后,对比两组患者的各项指标水平(血压、心率、呼吸),对比感染、再出血等并发症概率等。结果:干预后,治疗组各项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组患者并发症概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颅内动脉血管栓塞术患者实施围手术期护理有助于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有助于降低患者并发症概率,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围手术期 颅内动脉瘤 血管栓塞 术后出血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颅内动脉介入栓塞术后患者开展快速康复理念护理干预对生活质量与自我效能感的影响。方法 将80例颅内动脉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按照电脑盲选法将其分为参照组(采用传统护理)与干预组(采用快速康复理念护理干预),每组各40例,所有患者均于2021.5-2022.5收治我院,对比两组护理效果。结果 干预组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与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量表(GQOLI)评分高于参照组,P<0.05。结论 颅内动脉介入栓塞术后患者开展快速康复理念护理干预能够显著提升患者自我效能感与日常生活质量。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介入栓塞术 快速康复理念 自我效能感
  •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围术期流程化护理干预对腹主动脉患者术后恢复、负性情绪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选择2022年1至2023年11月我院血管外科收治的54例腹主动脉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7例。对照组给予围术期常规护理,观察组予以围术期流程化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主动脉患者术后恢复、负性情绪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干预后,观察组的肠鸣音恢复、肠蠕动恢复、排便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的SAS、SDS及并发症发生率均显著小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 对腹主动脉患者给予围术期流程化护理干预,可显著缩短患者的恢复时间、减少负性情绪,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 标签: 腹主动脉瘤 围术期流程化护理 术后恢复 负性情绪 并发症
  • 简介: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是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的介入方法,术后常见的严重并发症是支架内血栓形成^([1-2])。通过规范化抗血小板治疗可有效降低支架内血栓形成^([3])。文献^([4-6])报道,抗血小板治疗可引起血小板减少症。血小板计数低于100×109/L为血小板减少症,其中血小板计数低于20×109/L为极重度血小板减少症^([7])。严重的血小板减少可导致致命性呼吸道出血、颅内出血而危及患者生命。

  • 标签: 颅内宽颈动脉瘤 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 血小板减少 呼吸道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颅内动脉血管内栓塞治疗围手术期应用人性化护理的护理效果及并发症发生率分析。方法:取我院2019年5月—2020年5月收治的颅内动脉患者40例作为研究对象,依照数字表法将这40例颅内动脉患者依次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0例颅内动脉患者,观察组采用人性化护理,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两组颅内动脉患者护理满意度与并发症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采用人性化护理的观察组的护理满意程度为95%高于采用常规护理的对照组的80%(P﹤0.05);采用人性化护理的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也低于采用常规护理的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人性化护理在颅内动脉患者的围术期间能够提升患者的满意度,减少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帮助患者快速恢复健康,值得大力推广与应用。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血管内栓塞治疗 围手术期 人性化护理 护理效果 并发症发生率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颈动脉围手术时期的有效护理措施与注意事项。方法:选择23名手术治疗的颈动脉病例的手术方式、围手术护理方式与术后并发症开展回顾性的分析工作。结果:本组患者肿瘤手术都相对成功的将肿瘤切除掉了,其中有1名患者与围手术期的护理缺陷存在关联,5名患者存在着术后的并发症状况。结论:进行手术治疗需要的术前准备时间较长,手术方式也不一样,优良的围手术的护理工序包含有心理护理、颈动脉压迫训练与术后生命体征等,这对于控制患者并发症,提升患者的整体康复水平非常有利。

  • 标签: 颈动脉体瘤 手术期 护理策略
  • 简介:胶质是中枢神经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占所有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45%-55%,其中以Ⅲ、Ⅳ级胶质居多,占所有胶质的77.5%。恶性胶质具有侵袭性生长的特性,边界不清,手术难以大范围彻底切除。近年来,随着神经介入技术和材料的发展,

  • 标签: 恶性胶质瘤 动脉内灌注化疗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围术期护理应用于颈动脉切除术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40例颈动脉切除术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按照电脑盲选法将其分为参照组(采用传统护理)与试验组(采用围术期护理),每组各20例,所有患者均于2018.1-2020.1收治我院,对比两组护理效果。结果 试验组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低于参照组,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量表(GQOLI)高于参照组,P<0.05。结论 围术期护理应用于颈动脉切除术患者中效果确切,在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同时,可有效缓解其因治疗产生的负面情绪,值得运用。

  • 标签: 围术期护理 生活质量 颈动脉体瘤 手术切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