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心理行为护理方案对脑动脉介入治疗患者心理状态、心理舒适度及护理满意度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21年9月——2023年5月收治的行介入治疗的 60 例脑动脉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研究组实施心理行为护理方案,比较两组患者心理状态、心理舒适度及护理满意度。结果:护理后,研究组SAS、SDS 评分明显优于护理前及对照组护理后,尊重感、满足感、安全感及护理满意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脑动脉介入治疗患者实施心理行为护理方案应用效果显著,能明显改善患者心理状态,提高患者心理舒适度以及其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值得推广。

  • 标签: 心理行为护理 脑动脉瘤 介入治疗 心理状态
  • 简介:【摘要】 目的 研究复杂动脉以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双容积重建技术诊断的价值。方法 选择38例治疗后证实为复杂动脉的患者分成两组,治疗前采用二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对病情进行诊断的19例为对照组,治疗前采用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双容积重建技术对病情进行诊断的19例为研究组。对比诊断准确性、纠纷事件、操作时间、满意度。结果 研究组准确性优于对照组,组间数据比较P<0.05;纠纷事件发生例数少于对照组,组间数据比较P<0.05;检查操作时间短于对照组,组间数据比较P<0.05;检查方案满意度高于对照组,组间数据比较P<0.05。结论 复杂动脉患者采用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双容积重建技术对病情进行诊断,能够提高检查的准确性,减少误诊、漏诊、纠纷事件的发生,缩短检查操作时间,使患者满意度提高。

  • 标签: 复杂动脉瘤 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双容积重建 准确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循证护理干预对颅内动脉患者介入栓塞术后心理弹性及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1年12月于我院行介入栓塞术的颅内动脉患者62例。根据随机数表法的方式将患者分成两组,分别是对照组、研究组,每一组都有31例。对前面一个组采用常规的方式护理,后面一个组采用循证护理干预,最后对比相关数据的指标。结果:干预之后,两个组中研究组的中文版心理弹性量表(CD-RISC)改善情况要更好一些(P<0.05);干预之后,两个组中研究组的脑血管痉挛、电解质紊乱、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并发症发生率都要更低一些(P<0.05),结果存在差异。结论:对该患者手术后护理的时候采用循证护理的干预有着更好的效果,可以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并降低并发症的发生。

  • 标签: 循证护理 颅内动脉瘤 介入栓塞术 心理弹性 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老年高危腹主动脉腔内修复术患者中应用层级全责护理模式的效果。方法 选取2022年1月-2023年6月64例老年高危腹主动脉腔内修复术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一般护理)与观察组(层级全责护理模式),对比应用效果。结果 观察组比对照组患者的生存质量评分高,差异统计学形成(P<0.05)。结论 在老年高危腹主动脉腔内修复术患者中采用层级全责护理模式,可有效改善患者预后效果,提升患者生存质量,加速病情恢复。

  • 标签: 老年高危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 层级全责护理模式 生存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精准护理对脑动脉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患者围手术期生活质量、情绪状态、睡眠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22年6月-2023年6月期间于本院接受脑动脉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患者70例作为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观察组,每组35例患者。对照组应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应用精准护理。对比两组围手术期生活质量、情绪状态、睡眠质量。结果:对比两组情绪状态、睡眠质量评分,观察组患者均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对比两组生活质量评分,观察组患者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将精准护理应用于脑动脉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患者围手术期护理中,有利于改善情绪状态,提高睡眠质量及生活质量。

  • 标签: []精准护理 脑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 生活质量 情绪状态 睡眠质量
  • 简介:目的观察硝酸甘油复合艾司洛尔用于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行颅内动脉栓塞术中控制性降压的可行性。方法选择32例颅内动脉行电解可脱性弹簧圈(GDC)栓塞术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为硝酸甘油组;B组为硝酸甘油复合艾司洛尔组。每组各16例。结果B组术中心率(HR)及心肌耗氧量(RPP)值明显低于A组(P〈0.01);B组术中硝酸甘油的用药量明显低于A组(P〈0.01);A组术中有2例动脉破裂改行开颅手术,而两组术后均未见明显的心脑栓塞、苏醒延迟等并发症。结论硝酸甘油复合艾司洛尔可安全有效地应用于经DSA行颅内动脉GDC栓塞术中控制性降压。

  • 标签: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动脉瘤栓塞术 硝酸甘油 艾司洛尔 控制性降压
  • 简介:【摘要】 目的:观察对实施血管内介入栓塞术的颅内动脉患者实施分析聚焦护理对心理状态以及不确定感的影响。方法:从2022.1-12月期间选取58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29例,对照组(常规护理),观察组(聚焦护理),观察对患者疾病不确定感以及心理状态的影响。结果:观察组SDS、SAS评分低于对照组;MUI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颅内动脉患者施行聚焦护理,能缓解其负面情绪,减少对疾病的不确定感,值得推广。

  • 标签: 聚焦护理 血管内介入栓塞术 颅内动脉瘤 不确定感 心理状态
  • 简介:摘要:目的:对 血管介入栓塞术治疗颅内动脉破裂蛛网膜下腔出血 (SAH)的可行性及有效性 进行观察。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法,对我院于 2015 年 12 月 ~2019 年 12 月期间接收的 颅内动脉破裂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临床治疗进行研究,依据患者实际手术治疗方式分为研究组 42 例,行 血管介入栓塞术治疗;对照组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血管内弹簧圈栓塞与神经外科开颅夹闭治疗老年蛛网膜下腔动脉的疗效。方法:时间节点:2019年1月-2021年12月,筛选该时间段内我院收治的老年蛛网膜下腔动脉患者作为样本,42例患者均符合研究要求,以信封盲抽签方式将患者抽取两组,对照组开展神经外科开颅夹闭治疗,观察组血管内弹簧圈栓塞开展治疗,观察患者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免疫治疗指标(IgA、IgM、IgG)无差值(P>0.05),治疗后观察组指标改善更显著(P<0.05)。治疗前两组NIHSS评分无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NIHSS分值改善更优,差异明显(P<0.05)。并发症结果中观察组4.76%(更低);对照组23.81%,差异显著(P<0.05)。结论:血管内弹簧圈栓塞治疗老年蛛网膜下腔动脉具有较强的安全性优势,可以进一步强化其治疗效果,减少对患者产生的创伤,预后良好,有助于患者恢复身体机能,值得推广。

  • 标签: 老年蛛网膜下腔动脉瘤 血管内弹簧圈栓塞 神经外科开颅夹闭
  • 简介:摘要:目的 针对接受 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术患者,在术后恢复期间常见并发症情况以及有关护理对策进行分析。 方法 按照回顾性分析的方式针对我院在2018年 3月至 2019年 6月接受 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术患者 120例术后恢复情况进行分析,统计其并发症情况。 结果 结合统计可知,该部分患者术后并发症表现在多个层面,常见如急性肾功能不全、神经系统功能损伤、出血以及低氧血症等。结论 接受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术治疗患者术后易出现多种并发症,需及时给与有效护理干预,针对并发症进行有效预防与处理,帮助患者恢复。

  • 标签: 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瘤术 并发症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肱动脉与股动脉穿刺介入治疗效果、并发症,优选子宫动脉栓塞的最佳穿刺路径。方法观察80例子宫动脉栓塞术的穿刺部位并发症及手术效果,分析穿刺点并发症、手术疗效,术后恢复时间。结果两种路径手术效果一样,并发症没有统计学差异,肱动脉穿刺术后包扎时间短,对生活自理能力的影响小,病员的就医感受更好。结论子宫动脉栓塞术中,肱动脉穿刺优于股动脉穿刺。

  • 标签: 子宫动脉栓塞术 肱动脉 股动脉 动脉穿刺
  • 简介:目的讨论嗜铬细胞,副神经节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41例嗜铬细胞/副神经节患者的临床表现、生化及影像学检查资料、治疗方法和病理结果。结果241例患者中,嗜铬细胞223例(92.5%,223/241),副神经节18例(7.5%,18/241)。家族性嗜铬细胞20例。有高血压症状193例,有头痛、心悸、多汗三联征130例,24h尿香草扁桃酸(VMA)升高170例。241例患者中病理回报恶性倾向30例,恶性8例,行后腹腔镜手术治疗175例。随访1~7年,术前有高血压症状者中24例血压较术前明显下降,但仍稍偏高,口服降压药物可维持在正常范围内;其余患者血压恢复正常;8例恶性嗜铬细胞者中复发2例,死亡1例。结论嗜铬细胞早期诊断、及时手术治疗是非常必要的。术前药物扩容准备可以降低术中并发症的风险,后腹腔镜手术切除嗜铬细胞已成为当前主要的和首选的治疗方式。

  • 标签: 嗜铬细胞瘤 副神经节瘤 诊断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对比胫前动脉与胫后动脉发生动脉硬化闭塞几率的差异,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23年4月至2023年12月我市某三甲医院收治的动脉硬化闭塞的108例患者为对象,用血管超声探究胫前动脉与胫后动脉发生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几率及严重程度进行对比研究,进而为动脉硬化患者提供治疗前的精准诊断依据。结果:经过对比观察和研究,证实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大多数患者,胫前动脉发生闭塞的几率及严重程度明显高于胫后动脉。结论:研究为动脉硬化的患者临床治疗提供了科学的诊断依据,指向性更强,对于疾病的定位更加准确,特别是对于患有严重基础性疾病,不适合进行血管造影的患者,具有重要诊断意义。

  • 标签: 胫前动脉 胫后动脉 动脉硬化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在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为患者开展术后功能锻炼护理对保护桡动脉的作用。方法:选择2019年2月-2021年3月间于我院接受冠状动脉介入术(经桡动脉穿刺)治疗的86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区组化随机数分组法作为分组依据,分为参考组(接受术后常规护理)和探究组(常规护理基础上开展术后功能锻炼护理)各43例。比较2组桡动脉直径及穿刺切口出血率。结果:两组桡动脉穿刺部位干预后切口出血率比较无明显差异性(P>0.05);探究组干预后桡动脉直径明显大于参考组(P<0.05)。结论:在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为患者开展术后功能锻炼护理能增加桡动脉直径,提高血流量,且不会增加穿刺伤口出血风险,安全性良好,有推广应用价值。

  • 标签: 桡动脉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 常规护理 术后功能锻炼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比对分析为冠心病患者提供经桡动脉与股动脉介入治疗时,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方法:80例患者(2022年6月~2023年5月期间收治)分为两组,观察组接受经桡动脉介入治疗,对照组接受经股动脉介入治疗。比对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并发症总发生率为5.00%,低于对照组的20.00%,P<0.05。结论:冠心病患者接受介入治疗时,经桡动脉穿刺与经股动脉穿刺相比,并发症发生率更低。

  • 标签: 冠心病 介入治疗 桡动脉 股动脉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颈动脉超声在颈动脉疾病诊断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1月-12月本院收治的100例颈动脉疾病患者为研究主体,均行颈动脉超声的检查,并与临床病理进行对比,分析颈动脉超声的诊断准确率。结果患者行颈动脉超声的检查情况内膜中层增厚21例(21.0%),形成斑块62例(62.0%),动脉轻微狭窄11例(11.0%),重度狭窄6例(6.0%);其检查结果和临床病理诊断比较,诊断的符合率依次为100%、95.4%、100%、100%。结论颈动脉超声在临床检查颈动脉疾病时,可尽早查出患者的病变症状,诊断结果精准,为临床治疗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可以广泛推广与应用。

  • 标签: 颈动脉疾病 颈动脉超声 临床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