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运动补作为运动员日常摄入营养外,针对运动能力提升的特殊营养摄入,对运动能力的提升作用母庸质疑。本文就耐力运动项目运动员的运动特点、营养特点、补选择原则进行阐述,列举拟选用补及其生物学特点;选取评价运动补的血液学指标,以探究运动补对提高耐力运动能力的评价标准。

  • 标签:
  • 简介:[摘要 ]目的:探讨磁共振血管造影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随机选取我院 2015年 9月到 2016年 9月接诊 5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同时给予患者磁共振血管造影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对照分析检查结果。结果: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示: 456支血管通畅 123支,血管狭窄 284支(其中轻度狭窄 84支,中度狭窄 146支,重度狭窄 54支),血管闭塞 49支。磁共振血管造影的检查灵敏性为 95.60%,特异性为 93.91%,阳性预测值为 97.90%,阴性预测值为 87.80%。结论:磁共振血管造影可有效的诊断缺血性脑血管病,临床检查应用灵敏性以及特异性高,无创安全、准确,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缺血性脑血管病 磁共振血管造影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颅内血管畸形CT造影的临床护理方法。方法对我院2008年10月~2010年11月收治的48例颅内血管畸形CT造影护理资料进行分析总结。结果经检查前、中、后精心护理后,48例患者检查结果显示全部患者均存在有动静脉血管畸形,且其中3例患者伴有动脉瘤。48例患者CT血管造影检查除1例患者因造影渗漏而失败外,其余患者均获得成功。结论加强对CT造影检查患者检查前、检查时及检查后护理,对顺利开展检查并取得成功上具有重要作用。

  • 标签: 颅内血管畸形 CT 护理
  • 简介:目的评价不同CTA扫描方案显示旋股外侧动脉(LCFA)穿支的能力。方法将28例除大腿以外的四肢外伤患者及27名健康志愿者随机分为3组。对A组(15人,30侧大腿)采用双侧大腿低放射剂量扫描方案,B组(15人,30侧大腿)采用双侧大腿常规放射剂量扫描方案,C组(25人,25侧大腿)采用单侧大腿常规放射剂量扫描方案进行CTA检查。记录辐射吸收剂量,观察LCFA显示情况及起源,测量LCFA主干开口内径、降支开口内径、降支长度、降支血管分级、降支穿支数量、穿支末端最小内径。结果B组中1例(2侧大腿)因对比渗漏未能完成检查。3组共83侧大腿,LCFA起自股动脉分别为A组7侧、B组8侧、C组6侧,起自股深动脉分别为A组23侧、B组20侧、C组19侧。3组间,辐射吸收剂量、降支长度、降支穿支末端最小内径、降支血管分级及降支穿支数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LCFA主干及降支开口内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单侧大腿常规放射剂量CTA显示LCFA细小穿支的能力优于双侧低放射剂量及双侧常规剂量CTA,而3种扫描方案对较大血管的显示效果相近。

  • 标签: 旋股外侧动脉 旋股外侧皮瓣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 简介:近年来,相对于常规超声检查,超声造影逐渐成为一种非常有价值的显像方法。在心血管系统的检查中,相对于常规超声检查,超声造影可以对微循环进行动态的评估。超声造影所使用的造影是微气泡,当含有微气泡的血液流经超声探头所检测的区域,可显示出强回声。

  • 标签: 超声造影 常规超声检查 超声探头 强回声 膀胱输尿管返流 肾穿刺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输卵管造影患者的疼痛原因,并分析其护理对策。方法收集我院因子宫输卵管造影术而发生疼痛的患者100例,探索其发生疼痛的原因,并随机分为两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针对性护理,比较两组患者于护理后疼痛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0级疼痛2例(4.00%),Ⅰ级疼痛19例(38.00%),Ⅱ级疼痛20例(40.00%),Ⅲ级疼痛9例(18.00%),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 标签: 输卵管造影 疼痛 护理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7165(2015)11-0179-02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优质护理应用于放射造影检查的价值。方法将124例需行放射造影检查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62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行优质护理,比较两组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的不良反应率为323%,低于对照组的968%,但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为967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548%(P<005)。结论在放射造影检查中应用优质护理服务有利于提高护理质量,减少不良反应,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优质护理 放射 造影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号A 文章编号2095-7165(2015)07-0260-02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40例患者总结实施ERCP及相关技术的术后护理及观察要点。[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1月—2015年2月实施ERCP及相关治疗的患者进行术后护理并总结术后护理观察要点及早期发现并发症的经验,认真选择ERCP检查适应症,检查手术实施前对患者的心理护理非常重要,术前需详细告知病人手术的部位和具体操作方法手术所需时间,使病人在术中很好配合,严密做好患者术前禁食水工作和碘过敏试验工作,做好术中患者的神志及生命体征观察护理以及术后护理和并发症的预防护理。[结果]通过对50例ERCP及相关治疗的患者,有重点的进行术后护理,可以收到良好的护理效果,减轻患者痛苦和及早发现可能的并发症。[结论]改善ERCP术后护理是提高治疗效果和减少术后并发症的有力保障。

  • 标签: 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 术后护理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冠脉造影联合动态心电图在冠心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期间确诊为冠心病的8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冠脉造影联合动态心电图进行诊断。结果我院收治的80例冠心病患者中,以冠脉造影结果判定为冠心病,共67例患者监测结果显示为阳性,13例监测结果为阴性;以12导联动态心电图诊断为冠心病,共62例监测结果显示为阳性,18例监测结果为阴性。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程度与12导联动态心电图ST压低阳性率间无显著差异性(P>0.05)。结论冠脉造影与动态心电图联合应用可以促使冠心病的诊断率有效提高,因而值得推广。

  • 标签: 冠脉造影 动态心电图 冠心病 诊断
  • 作者: 樊娜
  • 学科: 医药卫生 > 临床医学
  • 创建时间:2018-01-11
  • 出处:《医师在线》 2018年第1期
  • 机构:重要价值.脑血管造影检查是有创的检查手段,患者心理因素的变化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手术的效果甚至导致失败,因此手术前后的心理护理在一定程度上可避免某些并发症的发生。
  • 简介:目的评价冠状动脉造影对冠心病诊断价值。方法采用Judkins法和桡动脉法对118例患者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术。结果80例病人有严重或非常严重冠脉病变,38例无明显异常改变。结论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是诊断冠心病最可靠手段,可为冠心病患者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法。

  • 标签: 冠状动脉疾病 冠状血管造影术
  • 简介:摘要超声造影对于癌症的诊断来说是非常有效的,他可以清楚的看出病变细胞的分布以及扩散的趋势,因此超声造影在医学方面的价值是非常大的。本文就针对肝外胆管癌超声造影的诊断价值来进行分点论述。

  • 标签: 肝外胆管癌 超声造影 诊断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肝ct上门静脉周围造影增强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我院40例住院肝病患者,按照检查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观察组采取CT肝门静脉造影增强检查,对照组采取常规检查。结果观察组检查有效率(100%)显著高于对照组(95%),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CT肝门静脉造影增强检查运用于肝病检查工作中,充分满足肝病患者生理和心理上的需求,有助于提高疗效,可帮助肝病患者治疗及恢复,对临床症状和预后的改善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效果显著,检查满意度高,值得临床推广与运用。

  • 标签: 肝病 肝ct上门静脉周围造影增强 应用
  • 简介:摘要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对不同病理类型甲状腺可疑结节的诊断价值。方法:对 358例患者 424个甲状腺结节行超声造影检查,给予超声造影后定性诊断结果,以术后病理结果为金标准,对超声造影诊断结果与病理结果进行对比,应用 χ2检验,对比良、恶性结节不同病理类型的诊断有无差异。结果: (1)超声造影对甲状腺结节良恶性诊断的灵敏度 85. 3%,特异度为 65. 4%,阳性预测值为 91. 6%,阴性预测值为 50. 0%,诊断符合率为 81. 6%。 (2)恶性结节中甲状腺乳头状癌超声造影诊断符合率为 92. 2%,误诊率为 7. 8%;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诊断符合率为 91. 4%,误诊率为 8. 6%;结甲并乳头状癌诊断符合率为 53. 8%,误诊率为 46. 2%;桥本氏甲状腺炎并乳头状癌诊断符合率为 72. 7%,误诊率为 27. 3%, χ2=45. 700,不同病理类型甲状腺恶性结节的超声造影诊断有显著差异,并且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 01)。 (3)良性结节中结节性甲状腺肿诊断符合率为 66. 7%,误诊率为 33. 3%;结节性甲状腺肿合并胶原变、纤维化或乳头状增生诊断符合率为 71. 7%,误诊率 28. 3%;桥本氏甲状腺炎诊断符合率为 42. 9%,误诊率为 57. 1%, χ2值为 3. 973,不同病理类型甲状腺良性结节的超声造影诊断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 05)。结论:超声造影对于甲状腺乳头状癌、微小乳头状癌及桥本背景下的乳头状癌诊断符合率较高,误诊率较低,对于结甲合并乳头状癌的诊断符合率较低,误诊率较高,不同病理类型甲状腺良性结节的超声造影诊断无明显差异。

  • 标签: 超声造影 甲状腺结节 病理类型
  • 简介:摘要 甲状旁腺体积虽小但作用较大的内分泌器官,其作用主要是调节体内血钙、血磷平衡,如果发生病变则可能会发生多系统损害的临床症状,超声是目前比较认可的甲状旁腺病变的筛查手段,随着超声新技术的发展及应用,超声造影技术也广泛应用于甲状旁腺识别及其疾病的初步诊断及治疗效果评估中,下面就将超声造影在甲状旁腺及其疾病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 标签: 超声造影,甲状旁腺,甲状旁腺疾病
  • 简介:目的:探讨经直肠超声双重造影对直肠间质瘤的诊断价值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0月至2015年3月在浙江省人民医院住院并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11例直肠间质瘤患者临床资料。分析患者直肠腔内灌注胃肠声学造影后肿块灰阶超声特征,及患者静脉内注射微泡造影后病灶微循环灌注特点。按照肿瘤直径和核分裂象计数对胃肠道间质瘤进行分级,包括极低度危险性、低度危险性、中度危险性和高度危险性。其中极低度危险性与低度危险性为低危组,中度危险性与高度危险性为高危组。对照超声表现与病理类型,评估不同危险度间质瘤的不同超声表现。结果11例直肠间质瘤中,低危组7例(63.6%),超声表现为肿瘤直径<5cm,形态规则,呈圆形或类圆形,内部低回声为主,整体均匀低增强,液化坏死少见;高危组4例(36.4%),表现为体积≥5cm,形态不规则,呈圆形或类圆形,也可呈分叶状,内部回声不均匀,整体不均匀高增强,见丰富或粗大血管,液化坏死区常见。直肠间质瘤的生物学行为与病灶大小、内部有无液化坏死、超声造影增强模式有关,与病灶边界、形态无关。超声双重造影对直肠间质瘤诊断准确率为90.9%(10/11);超声灌注造影对直肠间质瘤诊断准确率为72.7%(8/11)。结论超声双重造影可对直肠间质瘤定性并评估其危险性,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 标签: 超声检查 微气泡 直肠间质瘤
  • 简介:目的探讨不同肝脏占位病变在超声造影中的增强特征。方法对45例肝脏占位病变患者进行超声造影检查,并实时观察病灶内灌注过程及回声变化。结果肝细胞肝癌表现为动脉相快速增强,并在门脉相快速消退:肝血管瘤呈现自周围向心性缓慢充填式增强或周边增强,持续较长时间;肝局灶结节性增生(FNH)表现为快速增强,在实质相开始消退;肝转移癌表现为动脉相周边增强;肝炎性假瘤(IPL)和肝硬化增生结节大多在动脉相、门脉相及实质相均未见异常增强和廓清区。结论不同性质的肝脏占位病变在超声造影中有不同的增强方式,可为肝脏占位的鉴别诊断提供依据。超声造影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 标签: 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 超声造影 肝脏占位病变
  • 简介:  肾脏不仅是排泄代谢废物的器官,而且通过调节细胞外液对全身血压具有调控作用[1].肾血流灌注再分布的变化对肾脏功能影响很大[2,3].所以,测定肾脏血流量是临床诊断肾脏疾病的常用方法之一.目前,常用的测定肾血流的方法包括清除率测定、放射性核素定量法、CT、MRI等,但这些方法具有侵袭性、操作复杂且费用昂贵等局限性.彩色多普勒虽然通过检测血流阻力指数(RI)能一定程度反映肾血管阻力[4],但常规多普勒超声方法不易显示低速血流信号.研究表明,先进超声成像技术结合造影能够探测到微小的血流信号,对于正常肾及患病肾都能产生增强作用.近来有研究通过测量造影微泡的动力学变化了解组织灌注,可以间接反映肾脏功能的变化.由于肾脏超声造影可以观察到肾血流系列灌注的动态过程,从而提供肾脏微循环血管容积、平均血流速度、平均血流量等信息,且操作简易、方便.通过超声造影发现不同疾病的特定循环灌注变化可能对其早期诊断有帮助,因此超声造影评估肾循环具有相当大的临床应用价值[5].……

  • 标签: 中的应用 临床诊断 疾病临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