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药紫杉醇治疗晚期乳腺癌剂量强度。方法选取我院2009年5月-2010年5月收治的晚期乳腺癌患者60例。给予患者药紫杉醇平均剂量强度为每周58.3mg/m2进行治疗。对患者的临床疗效和毒副作用进行比较分析。结果60例晚期乳腺癌患者经药紫杉醇治疗,完全缓解(CR)10例,部分缓解(PR)16例,稳定(SD)20例,无效(PD)14例。总有效率为43.33﹪。患者用药剂量强度大于每周58.3mg/m2有效率为44.2%;剂量强度小于每周58.3mg/m2,且大于52.5mg/m2有效率为47.6%。剂量强度小于每周52.5mg/m2有效率为0.对患者用药剂量强度的有效率进行比较,P<0.05具有显著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患者在用药后不良反应均为Ⅰ-Ⅲ级,剂量强度减少会导致疗效下降,不良反应依旧。结论药紫杉醇治疗晚期乳腺癌,剂量强度应按标准剂量给药。

  • 标签: 紫杉醇 晚期乳腺癌 剂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药卡培他滨治疗胃恶性肿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7月-2012年7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胃恶性肿瘤患者70例,根据治疗方法分为两组,各35例,其中A组采用药卡培他滨治疗,B组采用卡培他滨联合紫杉类药物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平均生存时间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A组临床疗效为27%,B组临床疗效为56%,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平均生存时间为(8.65±1.25)个月,B组为(12.85±1.47)个月,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A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B组,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有可比性。结论以卡培他滨药为基础的治疗方案在临床应用中效果比较好,药治疗适合为KPS评分低于80分的患者治疗,应考虑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 标签: 卡培他滨 胃恶性肿瘤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腹股沟斜疝传统手术与无张力补片的应用效果对比。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90例腹股沟斜疝患者进行研究,按照入院的顺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采用腹股沟斜疝传统手法,观察组采用无张力补片。两组患者进行治疗效果和手术情况的对比。结果通过对比,观察组的治疗效果和手术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无张力补片法治疗腹股沟斜疝,能够提高疗效,促进患者术后恢复,在临床上应当广泛推广。

  • 标签: 腹股沟斜疝 传统手术法 无张力补片法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金标、酶联免疫法测定抗-HIV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8年1月自愿在我中心进行艾滋病哨点检测的2310例人员,对其先后进行金标和酶联免疫抗-HIV测定,分析其结果。结果经检测得知,金标和酶联免疫进行血样二次复检后阳性率分别为0.216%、0.173%;而免疫印迹检测后,确诊为阳性的患者为2例,假阳性率分别为0.087%、0.045%,两组对比后差异性明显(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虽然金标的假阳性率高于酶联免疫,但是该方法操作简便、安全性高、灵敏度高以及可行性较高的特点,为临床检测艾滋病提高有效的依据,因此需要根据患者的情况选择合适的测定方式,或者是可以将两种检测方式联合诊断,提高对患者的诊断准确率。

  • 标签: 金标法 酶联免疫法 抗-HIV测定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阴道细菌检验中应用PCR检验与细菌培养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92例在我院接受细菌检验的患者,就诊时间为2016年3月至2017年3月期间,符合阴道炎相关诊断标准,患者均进行PCR和细菌培养检测,观察检测结果。结果在本次阴道细菌检验中,PCR检验的阳性率明显高于细菌培养(P<0.05);同时PCR检验对加特纳菌和棒状杆菌的检验准确性较细菌培养显著要高(P<0.05)。结论PCR检验法相比于细菌培养,用于阴道细菌检验中的临床效果更好,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 标签: 细菌培养法 阴道细菌检验 PCR法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分析酶联免疫吸附(ELISA)与胶体金标检测HBsAg的结果差异。方法对310例病人血标本分别用ELISA与胶体金试纸条检测HBsAg,并对阳性率进行比较,观察两种方法的结果差异。结果310例标本用ELISA检测HBsAg,其中阳性30例,阳性率为9.68%;用胶体金标检测,阳性28例,阳性率为9.03%。二者经χ²检验,显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两种方法均为检测HBsAg的有效方法,胶体金标操作简单、快捷方便,可用于急诊及健康人群的筛查,并可与ELISA相互验证;ELISA适用于检验科常规检查。

  • 标签: 酶联免疫吸附法 胶体金标法 HBsAg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分析阴道细菌检验应用PCR检验和细菌培养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以2015年1月—2016年2月期间,在我中心皮肤性病门诊进行阴道细菌检查的16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的阴道分泌物进行检查,均采用PCR检验和细菌培养2种检查方式。对比2种检查方式的检查结果。结果细菌培养检验检出的阳性率显著比PCR检验高,且对棒状杆菌、戛纳杆菌以及肠球菌的检出率也明显较高。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PCR检验法相比,细菌培养检验在阴道细菌检验中的临床检出率更高,临床应用价值也更好。

  • 标签: 阴道细菌检验 PCR 细菌培养 应用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对酶联免疫(ELISA)与化学发光免疫对AFP的检测进行对比分析,总结二者的方法学性能。方法利用酶联免疫与化学发光免疫同时对临床送检的90例AFP血清标本进行检测,通过对比试验、线性试验及精密度试验,分析两组试验结果的准确性。结果对比试验表明,两种试验方法对AFP检测无明显差异(P>0.05),线性试验表明在5~400ng/ml和2~900ng/ml的范围内,酶联免疫与化学发光免疫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精密度试验表明病理高值化学发光优于酶联免疫。结论在对AFP的检测中,化学发光免疫具有高精密度和高准确性,较ELISA具有明显优势

  • 标签: 酶联免疫法 化学发光免疫法 APF检测 对比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RPI修复和RPA修复对游离缺失托牙患者的治疗效果差异。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收治86例游离缺失托牙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比组,研究组采用RPI修复法治疗,对比组采用RPA修复法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以及各项指数差异。结果研究组修复成功率95.35%,对比组修复成功率为93.02%,研究组菌斑、结石、炎症、龈沟深度、活动度指数与对比组相比无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修复方法对游离缺失托牙的治疗效果均十分明显,能够在临床上广泛应用。

  • 标签: 游离缺失托牙 RPI修复法 RPA修复法 治疗指数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分段开窗旷置结合切扩挂线置管引流术治疗复杂性肛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月-2015年6月收治的100例复杂性肛瘘患者,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为50例,治疗组采取分段开窗旷置结合切扩挂线置管引流术治疗,对照组仅给予切扩挂线术治疗,对比分析两种治疗的效果。结果①总有效率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8.00%较对照组84.00%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②手术情况治疗组在手术时间、瘢痕面积、创面愈合时间上较对照组比较差异P<0.05;③切口愈合分级治疗组甲级49例,乙级1例,丙级0例;对照组甲级40例,乙级7例,丙级3例,比较差异P<0.05;④复发情况对两组进行一年的随访,治疗组复发率为0%,对照组复发率8%,比较差异P<0.05。结论分段开窗旷置结合切扩挂线置管引流术治疗复杂性肛瘘效果确切,手术时间少、瘢痕面积小、愈合快,且复发几率低,值得应用。

  • 标签: 分段开窗旷置 切扩挂线置管引流术 复杂性肛瘘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我们提出一种新型的基于体外细胞株增殖抑制的药物筛选方法,该方法使用了绿色荧光蛋白(GFP),既简单又省时可靠。我们的实验数据显示,使用绿色荧光蛋白的结果比MTT测定法更加一致可靠。我们的数据还证实了新的检测方法在细胞生长曲线的灵敏度和精度、抗癌药物的抑制作用、剂量反应。

  • 标签: 体外细胞株 药物筛选 EGFP MTT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目测与模型观测在可摘局部义齿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3月—2017年1月于我院口腔修复科门诊就诊的牙列缺损患者96例,通过动态随机化分为实验组(模型观测仪观察)和对照组(目测)各48例,对比两组临床疗效。结果实验组可摘局部义齿初戴成功率95.83%(46/48)明显高于对照组75.00%(36/48)(P<0.05)。实验组临床有效率93.75%(45/48)显著高于对照组70.83%(34/48)(P<0.05)。结论模型观测仪观察在可摘局部义齿临床应用中方法有效,精确,其初戴成功率及远期临床效果均优于目测,可在临床应用以及推广。

  • 标签: 目测法 模型观测仪观察法 可摘局部义齿
  • 简介:摘要目的用微粒子化学发光检测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和用放射免疫检测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甲状腺微粒体抗体(TM-Ab),探讨这两种方法检测甲状腺自身抗体的临床差异,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取正常人和桥本氏甲状腺炎患者各32例,分别用化学发光和放射免疫法测定正常人组和患者组的血清TPO-Ab,TG-Ab和TM-Ab,分析其统计学差异。结果无论是微粒子化学发光还是放射免疫,桥本氏甲状腺炎的患者的阳性率均明显高于健康体检的正常人,化学发光的特异性优于放射免疫,但是敏感性不及放射免疫。结论化学发光检测甲状腺自身抗体的综合性能优于放射免疫

  • 标签: 桥本氏甲状腺炎 TPO-Ab TG-Ab TM-Ab 化学发光法 放射免疫法
  • 简介:摘要目的应用病种质量控制急诊救治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病人,观察其临床效果。方法取我院收治的STEMI病人70例为本次研究对象,将其救治时间窗提前,由院前急救医师负责接诊本组STEMI病人,确保STEMI病种质量控制的严格实施,并与导管室医师以及心血管内科医师联系,均在急诊室集合等待会诊。病人入院后以病人实际情况以及病人家属沟通情况为依据来选择合理的再灌注疗法,并将病人直接送入CCU或者导管室接受静脉溶栓治疗或者PCI治疗。结果本组STEMI病人经在院接受院前以及院内急救处理以及由急诊科全力参与实施的STEMI病种质量控制方案后,病人再灌注成功率得以显著提高(P<0.05);急诊室-开始溶栓治疗时间(door-to-needle,DTN)、急诊室-导管室(door-to-lab,DTL)、急诊室-首次球囊扩张(door-to-balloon,DTB)以及停留于急诊室的总时长均有显著缩短(P<0.05)。结论对于接受院前抢救处理的STEMI病人而言,病种质量控制方案的实施有利于缩短其发病后进行再灌注治疗所需时间,使再灌注成功率得到有效提升,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 标签: 单病种质量控制 心肌梗死 再灌注 急诊科 成功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献血者多次采血小板后凝血功能的变化情况。方法选择60名自愿捐献采血小板≧10次的献血者(每次捐献间隔期≥1个月),在末次采血小板前抽取献血者空腹全血2ml枸橼酸钠抗凝,离心并吸取血浆进行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抗凝酶Ⅲ(ATⅢ)、D-二聚体的检测,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献血者多次采血小板后,其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部分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时间、纤维蛋白原、抗凝酶Ⅲ、D-二聚体均在正常参考范围以内。结论适量多次捐献血小板(每次捐献间隔期≥1个月),献血者凝血功能的各项指标参数均在正常参考值范围以内,无明显变化,不会引起献血者的身体伤害。

  • 标签: 多次单采血小板 凝血功能的变化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品管圈在提高输液计划页面整洁率中的效果。方法成立品管圈,运用品管圈的管理方法进行现状调查、目标设定、解析、拟定并实施对策。结果通过5个月的品管圈活动,使病区静脉输液计划页面整洁率由改善前的66%提高到95%。结论品管圈活动运用在提高输液计划页面整洁率中取得较好的效果。

  • 标签: 品管圈 输液计划单 效果评价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下颌颌总义齿口腔修复方法及临床修复效果。方法以2013年1月~2016年1月我院收治的60例下颌颌总义齿口腔修复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入选患者口腔修复的相关临床资料,统计患者义齿戴用的满意度情况。结果60例患者对义齿美观性、舒适性、稳定性和咀嚼功能的满意度分别为96.67%、91.67%、85.0%和86.67%。其中,患者对义齿美观性的满意度最高,对舒适性的满意度次之,2例患者对义齿的稳定性和咀嚼能力非常不满意,要求重新制作义齿。结论下颌颌总义齿口腔修复充分利用少量残留牙,能够帮助患者改善口腔功能。为保证义齿修复效果,克服义齿修复不利因素,临床给予患者口腔修复时要科学准确的判断患者口腔情况,同时积累经验,掌握娴熟的口腔修复技术。

  • 标签: 下颌 总义齿 修复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