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3 个结果
  • 简介:地处甘肃陇东的庆阳地区,长做“人七”,人们一般都不外出,要期是典型的农耕社会。小农经济条在家里把魂守牢。守魂的一个必不可件下的乡民,新年伊始,最祈求的少的活动内容,是家家户户都要吃莫过于两件事:一是五谷丰登,衣“魂面”。食无忧;二是无病无灾,老少安拉魂面,就是当地农村逢年过节康。庆阳素有“陇东粮仓”之称,待客吃的“哨子面”。

  • 标签: 燎疳 福安康 农耕社会 黄土村 打秋千 正月初七
  • 简介:天地会“西传说”探幽曾五岳[编者按]天地会起源问题,是谜象环叠、聚讼纷争的世纪公案。而洪门秘籍“西传说”,更是谜中谜,案中案,历代史家对其评价不一,褒贬都有。主要有洪门缘起的“信史说”、部分真实说和荒诞不经毫无史料价值说。本文作者从方法论等角度提...

  • 标签: 天地会 南少林寺 史料价值 东山县 起源问题 萧一山
  • 简介:时间是万物存续的基本维度,对人类社会而言亦是如此。不过,与物理时间或钟表时间的线性、均质性有所不同,人类的时间观念是社会建构的产物,并反过来或显或隐地影响社会生活。不同人类群体的实践活动,所产生的时间观念亦会不同。中国乡村民众如何依据农事节律来组织与展开其年度生活?

  • 标签: 乡村民众
  • 简介:夏末的一天早晨,我们从甘肃临夏县驱车南行,去游览卜楞寺。卜楞寺位于甘肃省夏河县城西1公里大夏河滨,旧称扎西奇寺,是中国著名的藏传佛格鲁派六大寺院之一。

  • 标签: 拉卜楞寺 活佛 圣洁 甘肃 临夏县 格鲁派
  • 简介:先秦至明清及今,官方祭灶(国家祀典)的时间由每年的夏季、冬季逐渐演变为冬季(腊月二十三),每年祭灶的次数由多次减为一次,最终不见记载。民间祭灶行为则表现为:汉晋以前,祭灶时间很随意,祭灶次数有多次,晋以后逐渐确定在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本文考察了中国(以古代为主)祭灶时间的历时性过程,展现了国家祀典与民间祭灶的区别与联系,揭示出灶神功能在历史长河中的不断演化:由主饮食之神到无所不能的全神再到居家司察人间功过、上报天庭的小神,这一过程体现了中国灶神信仰文化的内涵变迁。

  • 标签: 祭灶 灶神 信仰文化
  • 简介:徐州狮子山西汉楚王墓为大型横穴式崖洞墓,规模宏大,结构独特,出土随葬品极其丰富。通过考析认为狮子山汉墓的开凿大约需5年左右的时间,其墓主人为第二代楚王刘郢。

  • 标签: 西汉 徐州狮子山 楚王墓 开凿时间
  • 简介:雅克·勒高夫(JacquesLeGoff,1924年1月1日~2014年4月1日)是法国年鉴学派第三代的核心人物,长期担任《经济、社会、文明年鉴》杂志的编辑、主编,其重要著作有《圣路易》、《新史学》、《历史与记忆》、《钱袋与永生》、《炼狱的诞生》、《心态史:一个模糊不清的历史》、《中世纪文明》、《试谈另一个中世纪》、《中世纪的知识分子》等.

  • 标签: 中世纪 时间 西方 文化 劳动 年鉴学派
  • 简介:传统乡村民众年度时间生活的一大特点即是以农为本,一年之中人们总是以农事节律为基本轴心展开各相关活动。就传统上海县而言,以棉花种植周期为基础,在年度时间生活上表现出一种明显的忙闲交替节奏,即夏秋棉忙、冬春农闲。而在农忙与农闲期内,人们分别会有不同的活动要从事,从而使各项活动以农事活动为核心,巧妙配合而又有序地分布于年度时间轴上。

  • 标签: 乡村民众 年度时间生活 以农为本 上海县
  • 简介:良渚文化的社会运作以神权为主导,玉琮是神权的物化,拥有玉琮即被赋予了神权。玉琮的分割表明其授受关系,体现了神权的授受。各聚落所属层级与玉琮的拥有方式紧密相关,并据此区分为四个层级。良渚文化玉琮、玉钺的使用方式体现了权力结构的变化,大致上前期用玉有比较明确的规范,后期用玉规范松驰,揭示出良渚古国前期的政治结构高度集中,“良渚”聚落对各层级聚落保持强大的控制力;后期的政治结构趋于松散,呈现多雄并立的政治局面,良渚古国遂分化为多个古国。

  • 标签: 良渚 神权 古国 玉琮 聚落层级 玉钺
  • 简介:“非遗”语境下,传统手工艺复兴已经成为非常重要的社会话题。在某种意义上说,“传统”本身是现代社会的一种文化构建和想象,传统手工艺复兴是现代社会中各种力量共谋的结果。研究者需要看到传统手工艺本身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是凝结着民间智慧的身体技术表达。作为“传统”表现形式的手工艺被社会各种力量构建和塑造出来,并在生活中被赋予更多的文化价值和象征意义。

  • 标签: “非遗” 手工艺 生活化特质 身体的技术
  • 简介:文章通过人类学、民俗学、考古学的多重视角对甘肃秦安大地湾遗址仰韶文化晚期地画进行了剖析;撩开大地湾地画的面纱,其与世界各地史前时代广泛存在的男性同性爱岩画颇多相似之处。

  • 标签: 大地湾 地画 男性 同性爱 岩画
  • 简介:被精英阶层视为文学艺术的东西,对于生活在乡土社会的人们而言,往往首先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在社会生活中发生着实际的作用。因此,在探寻这类作品形式和内涵的意义时,需要将其置于广阔的背景中,注意其与总体的文化系统的整合和关联。在广西西部德靖一带壮族民间,存在着一种被称为“吟诗”的聚会对歌传统,人们把请歌者到家里对歌叫作“暖屋”(thau^3run^2:thau^3暖,run^2家屋),强调“吟诗”对于建构一个“暖”的家屋空间所具有的意义。这也意味着,要理解这种歌唱传统,就不能仅仅把它当作一种民间文学体裁、一个文本,

  • 标签: 吟诗 民间 壮族 西部 广西 歌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