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5 个结果
  • 简介:早期移居美国的犹太人在美国既无法保留自己民族传统和文化,又难以融入美国社会,"身份"因此成为困扰他们的一个重要问题.这个问题成为美国早期犹太小说竭力表现的重要主题.本文试图通过该主题的分析,从整体上对美国早期犹太小说进行探讨.

  • 标签: 小说 主题 身份 困惑 犹太人 民族传统
  • 简介:《肖申克的救赎》是一部著名的监狱电影,也是一部以"自由"和"反体制"为主题的电影。影片中的"自由"主题通过多种层面,以或隐或显的方式呈现于情节之中。劳动,阅读,书写,音乐,都在这些论题和背景下,自由伴随着人的自我完善和自我认同,支持着有关希望的叙述。

  • 标签: 《肖申克的救赎》 自由 反体制 象征 希望
  • 简介:托妮·莫瑞森的名著《所罗门之歌》中的飞翔主题以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吸引着评论界和读者的浓厚兴趣。它反映了主人公奶娃在精神上的成长道路,同时还让人联想起会飞的黑人这一神话。从黑人神话的角度解读飞翔意象,我们能够看到这个意象对于新大陆的美国黑人民族的发展有着令人兴奋的实用价值。基于全人类想飞的共同愿望,飞翔意象又把《所罗门之歌》融入世界文化的大背景中去,推动了对这本优秀作品的跨文化解读,提高了它的文学和文化价值。借助庄子的哲学思想,我们还能够回答奶娃到底能飞多高这个似乎无解的问题。

  • 标签: 托妮·莫里森 《所罗门之歌》 神话 民族 意象
  • 简介:"同化"是辛格作品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主题.身为犹太人的辛格在其多部小说中,反复探讨了作为被迫害的犹太人与其他民族"同化"的可能性及其表现模式.他承认"同化"是一种双向互动性行为,即一个民族在"同化"另一个民族时,也受其所"同化"民族的影响.但是由于辛格始终是一位反对各种形式"同化"的犹太作家,所以他对"同化"的最终看法是:犹太人不可能被占统治地位的主流文化所"同化",尽管有时候他们非常希望能成为主流社会中的一员;同时身为少数民族的犹太人也不可能彻底接受异教徒的"同化".

  • 标签: 辛格 美国 犹太人 “同化”主题 艺术风格
  • 简介:由于运用想象、夸张等虚构性叙事手法加工家族历史,加拿大斯里兰卡裔流散作家迈克尔·翁达杰的小说《世代相传》被很多评论家指责具有浓厚的东方主义色彩。本文通过分析其创作背景的复杂性和叙事策略的丰富性,对东方主义者与翁达杰在虚构动机与叙述本质、虚构痕迹与作者权威意识以及塑造的东方形象与作者立场等方面进行比较后认为,翁达杰的小说具有“虚构的真实性”,属于非东方主义叙事。

  • 标签: 翁达杰 《世代相传》 虚构 历史叙述 东方形象 非东方主义
  • 简介:<正>20世纪,由于女权主义批评的兴起,文学界掀起了重新发掘历史上被湮没的作家和重新评价没有被列为经典作家的女作家的热潮。在文学史上,女性一直被着意忽略和歧视。妇女要么被描绘成完美的淑女、屋里的天使,甘愿被男人摆布;要么被斥责为轻浮之人和妖妇。女权主义批评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冲击这个以男人为中心的世界,建构真正的把女人自身经验看作是自主艺术根源的“女性化”文学。所以,凡是以女性为主体的文本,女人写女人问题的文本,忠实于妇女经验的文本等均被女权主义批评家纳入自己的大框架中。结果,许多女作家被重新发掘出来并日益受到重视和喜爱。英国十八世纪女作家范妮

  • 标签: 范妮·伯尼 女权主义批评 维拉斯 小说 女性美德 淑女
  • 简介:按照不少莎学研究者通行的看法,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集是自传性很强的作品。一般认为,诗集除最后两首外,讲述了诗人如何跟一位漂亮的青年男子相爱的故事。青年男子移情别恋,喜欢上了诗人的异性相好,一位黑肤女郎。为此,他们争风吃醋,最终却言归于好,

  • 标签: 莎士比亚 十四行诗 音乐主题结构 宇宙观 音节节奏
  • 简介:萧红作为苦难之间的跋涉者,一生都在执著于路在何方的探索。本文通过对其成名作《生死场》《呼兰河传》的再阐释,力图揭示出萧红在其对生命存在之思、民族国家之忧,以及对女性救赎之惑的求索。

  • 标签: 生命存在 民族国家 女性主体
  • 简介:在古代文学中,表现对故乡眷眷深情的诗词作品不仅数量多,而且名篇也多。但在众多的“思乡”佳作中,晚唐五代词人韦庄的《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却是别具一格。

  • 标签: 《菩萨蛮》 江南 韦庄 故乡 反衬 古代文学
  • 简介:《孤独及其所创造的》是当代美国著名作家保罗·奥斯特的发轫之作,它在作者的所有作品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不仅反映了他所受的历史、文化和哲学的影响,也体现了他的创作思想和写作习惯。本文从这部回忆录入手,概述奥斯特小说中若干常见主题如父子主题、受难主题和书写主题的形成及其所隐含的存在主义观念和犹太思想,以及作者常用的反体裁叙事模式。

  • 标签: 奥斯特 《孤独及其所创造的》 主题 反体裁叙事
  • 简介:7月17日,第149届芥川奖、直木奖在东京揭晓,两位女性作家藤野可织和樱木紫乃凭借《指甲与眼睛》(亦译《爪与目》)和《皇家旅馆》分获这两项素有日本文坛“奥斯卡”之称的大奖,各得奖金100万日元。

  • 标签: 芥川奖 平凡生活 扭曲 女性作家 奥斯卡
  • 简介:作为“历史编撰元小说”的代表性作品之一,约翰·福尔斯的《法国中尉的女人》一书无疑体现了后现代历史想象所具有的实验性与颠覆性等特征,但与此同时,《法国中尉的女人》一书及其历史观照又建立在对维多利亚时代风貌逼真而精确的重现之上。本文正是基于这种双重性基础之上,聚焦于小说男主人公查尔斯·史密森的自我进化历程,分析福尔斯如何从当代视角对19世纪的进化主题进行重构,并将其置于存在主义语境中进行观照,从而揭示福尔斯笔下自由、自我与进化的真谛。

  • 标签: 福尔斯 《法国中尉的女人》绅士 进化 存在主义 自由
  • 简介:<正>《孔雀东南飞》这部中国民间最伟大的叙事诗,之所以流传千古,震撼人心,就是因为它表现的主题的独特性和深刻性。它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绝无仅有地全面展示了女性在男权统治下的爱情悲剧和人生悲剧。对这一悲剧主题的理解,我们不仅可从叙述角度去重新解读——孔《雀东南飞》是从刘兰芝

  • 标签: 《孔雀东南飞》 刘兰芝 爱情理想 焦仲卿 叙述角度 人生悲剧
  • 简介:在纷繁复杂的版本构成史和批评阅读史背景之下,评论家从宗教、伦理、心理分析、传记学、哲学、美学和政治学等角度,对《古舟子咏》进行了精彩、动人的论述。但字里行间确实存在的一个深刻而明显的寓意,却是评论文字未曾阐发的,即人是永远的流浪者,绝对意义上从原罪的阴影和桎梏中走出来是不可能的。人须努力回报上帝仁慈的爱,在不断的忏悔中追求救赎。这才是《古舟子咏》阐释的人与上帝真实的辩证关系。

  • 标签: 管萧婚曲 流浪者 柯尔律治 《古舟子咏》 基督宗教主题
  • 简介:在但丁的《神曲》中,维吉尔作为朝圣者的向导给予了朝圣者引导与慷慨的帮助。不仅如此,维吉尔《埃涅阿斯纪》中埃涅阿斯的“冥府之行”也是但丁写作其史诗的典范。本文选择了《神曲》中的四个片段,从这些片段中,不仅能看到但丁对维吉尔的模仿,也能看到但丁从圣经角度对维吉尔进行的改写。通过这些改写,但丁揭示了其对“喜剧”的理解—它并不仅指诗歌从悲惨到幸福的旅程,也指基督教的内涵:即拯救。

  • 标签: 《埃涅阿斯纪》 喜剧 冥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