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帕金森病是一种严重危害中老年人健康、以黑质-纹状体多巴胺能神经元退行性损伤为主要病理特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由于其影响因素众多、致病的生物学机制复杂,截至目前临床仍缺乏针对帕金森病的有效治疗手段,相关研究一直是该领域的热点。近年来,多数关于帕金森病的报道共同提示其发生发展与线粒体功能损伤有关,而线粒体功能损伤常常受到复杂基因调控的影响。全基因组关联研究证明,单基因帕金森病基因位点与线粒体功能损伤相关。关于帕金森病致病基因如何调控线粒体功能损伤,进而影响神经元生理功能,最终导致帕金森病发生,目前各类研究尚无统一认识。文中围绕帕金森病重要致病基因致线粒体功能损伤的生物学机制,对既往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以求为帕金森病致病机制的研究提示方向,也为帕金森病的线粒体靶向治疗策略的开发提供理论基础。

  • 标签: 线粒体 帕金森病 基因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小鼠内毒素性肺损伤时沉默信息调节因子2相关酶3(SIRT3)与线粒体功能的关系。方法清洁级健康成年雄性野生C57BL/6(SIRT3+/+)小鼠20只,SIRT3基因敲除(SIRT3-/-)小鼠20只,体重20~25 g,6~8周龄,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SIRT3+/+小鼠和SIRT3-/-小鼠分别分为4组(n=5):空白对照组(C组、SIRT3-/- C组)、内毒素性肺损伤组(L组、SIRT3-/- L组)、内毒素性肺损伤+白藜芦醇组(L+R组、SIRT3-/- L+R组)、白藜芦醇组(R组、SIRT3-/- R组)。L+R组、R组、SIRT3-/- L+R组和SIRT3-/- R组腹腔注射白藜芦醇15 mg/kg,1次/d,连续7 d,其余组给予等容量生理盐水。第7天注射白藜芦醇后30 min时L+R组与SIRT3-/- L+R组、L组与SIRT3-/- L组于相应时点尾静脉注射LPS 15 mg/kg制备内毒素性肺损伤模型,其余组注射等容量生理盐水。注射生理盐水或LPS后12 h时,于眼眶静脉丛采血,分别采用二甲酚橙法和ABTS比色法测定血清总氧化状态(TOS)和总抗氧化状态(TAS)水平,计算氧化应激指数(OSI);小鼠安乐死后取肺组织,行肺损伤评分,采用JC-1法测定线粒体膜电位(MMP),采用特异性荧光探针法测定细胞氧消耗率(OCR),采用Western blot法测定SIRT3表达水平。结果与C组或SIRT3-/- C组比较,L组与L+R组、SIRT3-/- L组与SIRT3-/- L+R组肺损伤评分、血清TOS浓度和OSI升高,TAS浓度、MMP和OCR降低,SIRT3表达下调(P<0.05)。与L组比较,L+R组肺损伤评分、血清TOS浓度和OSI降低,TAS浓度、MMP及OCR升高,SIRT3表达上调,而SIRT3-/- L组肺损伤评分、血清TOS浓度和OSI升高,TAS浓度、MMP及OCR降低,SIRT3表达下调(P<0.05)。与L+R组比较,SIRT3-/- L+R组肺损伤评分、血清TOS浓度和OSI升高,TAS浓度、MMP及OCR降低,SIRT3表达下调(P<0.05)。SIRT3-/- L+R组与SIRT3-/- L组上述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IRT3表达下调可导致线粒体功能受损,参与小鼠内毒素性肺损伤的病理生理机制。

  • 标签: 内毒素血症 急性肺损伤 线粒体 抗衰老酶3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颅脑损伤患者低血压与甲状腺功能的相关性。方法分析2018年6月至2021年6月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收治的93例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其设为研究组,选取同期来我院体检的35名健康者作为对照组。根据是否发生低血压将入选患者分为低血压组(31例)与无低血压组(62例)。检测研究组和对照组的甲状腺功能指标,包括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游离甲状腺素(FT4)、促甲状腺激素(TSH)。比较研究组与对照组、低血压组与无低血压组的FT3、FT4、TSH水平,分析颅脑损伤患者低血压与甲状腺功能的相关性,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t检验。结果研究组的FT3、FT4指标低于对照组[(5.19±0.56)、(8.42±0.85) pmol/L比 (7.24±0.82)、(12.06±1.63) pmol/L],TSH指标高于对照组[(5.27±0.64) mU/L比 (2.58±0.16) mU/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431、11.507、10.714,P<0.05)。低血压组的FT3、FT4指标低于无低血压组[(4.28±0.25)、(7.15±0.57) pmol/L比 (5.36±0.32)、(8.63±0.61) pmol/L],TSH指标高于无低血压组[(5.94±0.35) mU/L比 (4.82±0.42) mU/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726、6.583、5.318,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颅脑损伤患者的FT3、FT4、TSH水平与低血压发生呈负相关(r=-0.716、-0.738、-0.743,P<0.05)。结论颅脑损伤患者的低血压发生情况与甲状腺功能明显相关性,FT3、FT4、TSH水平与低血压发生呈负相关。

  • 标签: 颅脑损伤 低血压 甲状腺功能
  • 简介:摘要肾缺血再灌注损伤(RIRI)是一个多途径的病理和生理过程,涉及复杂的发生发展机制,其中包含了肾脏线粒体稳态平衡引起的功能紊乱,与肾脏线粒体氧化应激、自噬、凋亡、动力学和再生等密切相关。这些事件相互作用,从多条途径参与了RIRI过程,是其发生发展的重要原因。本文就线粒体与RIRI相关机制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基于线粒体途径的RIRI药物防治研究提供参考。

  • 标签: 再灌注损伤 线粒体 氧化应激 细胞运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多发创伤患儿中合并脑外伤者入急诊科BIG评分(基础缺陷,INR,GCS)与出院时功能障碍[儿科脑功能表现分类(PCPC)≥4]之间的关系。设计2001至2018年儿科创伤数据库回顾性队列研究。场所大学附属儿科医院一级创伤项目对象2~17岁儿童遭受包括创伤性脑损伤(TBI)在内的重大钝性创伤,并符合创伤小组激活标准。干预措施无测量方法与主要结果由两名事先不知BIG分值的调查人员确定出院PCPC得分。到达急诊科时测量BIG分值。609例研究患儿年龄(9.7±4.4)岁,中位损伤严重程度评分为22(IQR 12)。171/609例(28%)PCPC≥4(初级结局)。校正神经外科手术需求(OR 2.83,95%CI 1.69-4.74),瞳孔固定和扩张(OR 3.1,95%CI 1.49-6.38),现场或转诊医院插管(OR 2.82,95%CI 1.35-5.87)和其他预后不良假定预测因子后,BIG构成了PCPC≥4的多变量预测因子(OR 2.39,95%CI 1.81-3.15)。BIG ROC曲线下面积为0.87(0.84-0.90)。使用最佳BIG拐点值≤8,出院时功能障碍的敏感度和净现值分别为93%和96%。GCS≤8的敏感度为79%,净现值为91%。GCS 3分患儿BIG评分与脑死亡相关(OR 2.13,95%CI 1.58-2.36)。BIG还预测住院患儿康复倾向(OR 2.26,95%CI 2.17-2.35)。结论BIG评分是一项简单且可快速获得的疾病严重程度评分,为TBI等创伤患儿出院时功能依赖的独立预测因子。BIG得分可能有助于创伤和神经重症监护项目在治疗窗口期确定TBI试验的理想入组对象。

  • 标签: 病情严重程度 多发创伤 创伤性脑损伤 创伤性凝血病 休克 预后 伤口和损伤 儿科脑功能表现分类 BIG评分 康复 脑死亡
  • 简介:摘要放射性认知功能障碍是鼻咽癌患者放疗后常见并发症,主要与神经发生障碍、胶质细胞损伤、血管损伤和细胞因子表达异常有关。随着医学的进步,功能磁共振可以提示认知障碍的早期病变,屏蔽海马及药物治疗(美金刚、多奈哌齐、贝伐单抗等)等方法可改善放射性认知障碍。本文总结了放射性认知障碍的发病机制、影像学、放疗剂量学和治疗方法。

  • 标签: 鼻咽肿瘤/放射疗法 放射性认知障碍 放射性海马损伤
  • 简介:摘要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MIRI)的发生机制至今仍未完全阐明,针对现有机制采取的措施尚未取得理想的心肌保护作用,所以进一步深入研究其机制和寻找新的治疗靶点至关重要。线粒体功能障碍与心肌细胞能量代谢紊乱、心肌细胞坏死和凋亡的关系密切,在MIRI的发生发展中起到关键调节作用。本文主要阐述了线粒体动力学、自身线粒体输注、心磷脂、线粒体通透性转换孔和线粒体三磷酸腺苷敏感性钾离子通道与MIRI的关系,为进一步研究MIRI发生机制,制定防治措施提供新的方向和思路。

  • 标签: 线粒体 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线粒体动力学 自身线粒体输注 心磷脂 线粒体通透性转换孔 线粒体三磷酸腺苷敏感性钾离子通道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严重多发伤患者伤后免疫紊乱与急性胃肠功能损伤(acute gastrointestinal injury, AGI)间的关系。方法纳入同济医院创伤外科2018年4月至2019年10月收治的严重多发伤患者205例,选取23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依据AGI诊断标准将患者分为AGI组与不伴AGI组(N-AGI组);AGI组根据严重程度又分为轻度AGI组(L-AGI组)与重度AGI组(S-AGI组)。收集患者临床资料,于伤后1、7、14 d采集患者外周血,检测淋巴细胞亚群比率及炎症因子水平。采用t检验或χ2检验比较各指标的组间差异,logistic回归分析AGI发生的免疫相关危险因素。结果79.5%的严重多发伤患者伴发AGI(163/205例)。与N-AGI组患者相比,AGI组在伤后1 d总T淋巴细胞(Tc)、辅助性T淋巴细胞(Th)比率;7 d的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8(IL-8)及白细胞介素-10(IL-10)水平,抑制性T淋巴细胞(Ts)、Th/Ts与调节性T淋巴细胞(Treg)比率;14 d的IL-8与IL-10水平,Ts、Th/Ts及Treg比率方面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L-AGI组患者相比,S-AGI组在伤后1 d的Tc、Th比率,IL-6与TNF-α水平;7 d和14 d的Ts、Th/Ts与Treg比率,IL-8与IL-10水平方面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Ts7 d(OR=2.018,95%CI:1.105~5.364,P=0.013)、Treg 14 d(OR=3.612,95%CI:1.375~8.476,P=0.006)、IL-67 d(OR=1.824,95%CI:1.011 ~5.835,P=0.024)、IL-1014 d(OR=2.847,95%CI:1.241~6.216,P=0.014)、TNF-α7 d(OR=1.754,95%CI:1.215~5.441,P=0.018)是严重多发伤后伴发AGI的高危因素。结论严重多发伤后机体免疫紊乱易诱发AGI,且伴发AGI将导致伤后免疫紊乱的持续加重。

  • 标签: 严重多发伤 免疫紊乱 急性胃肠损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颅脑损伤凝血功能变化对病情进展及预后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广州脑科医院神经外科与海军青岛特勤疗养中心自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急性颅脑损伤患者71例,根据GCS评分将颅脑损伤分为轻型、中型、重型、特重型。分析颅脑损伤前后凝血功能变化与颅脑损伤严重程度、治疗方式及GOS评分的关系。结果轻型、中型、重型及特重型颅脑损伤的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及血小板(PLT)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2 d~24个月,4型颅脑损伤恢复良好率分别为93.75%、80%、55.5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急性颅脑损伤预后与颅脑损伤严重程度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r=0.666,P<0.05)。不同颅脑损伤患者不同预后的凝血因子指标比较,INR值、PT、APTT、FIB及D-d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PLT减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颅脑损伤后存在凝血功能异常,颅脑外伤性凝血功能障碍对于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和预后判断有重要的价值,可为判断急性颅脑损伤预后提供依据。

  • 标签: 急性颅脑损伤 凝血功能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松花粉对脂多糖(LPS)诱发小鼠学习记忆功能损伤的保护作用和机制。方法将60只小鼠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四组:正常对照组(n=15)、模型组(n=15)、松花粉低剂量组(500 mg/kg,n=15)和松花粉高剂量组(1 000 mg/kg,n=15)。小鼠侧脑室一次性注射LPS建立小鼠学习记忆功能损伤模型,通过水迷宫实验检测小鼠的学习记忆能力,同时测定小鼠海马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谷胱甘肽(GSH)和丙二醛(MDA)的含量,同时检测小鼠海马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以及多巴胺(DA)和去甲肾上腺素(NE)的含量。结果与正常对照组小鼠相比,模型组小鼠避暗实验潜伏期[(134.80±33.89)s比(282.20±17.43)s]明显缩短(t=4.23,P<0.01),错误次数[(4.00±1.58)次比(1.20±1.30)次]显著升高(t=2.85,P<0.01)。给予松花粉治疗后可显著提升小鼠避暗实验潜伏期[(189.40±27.21)s、(213.40±21.26)s比(134.80±33.89)s](t=3.21、4.38,均P<0.05),降低小鼠的错误次数[(1.60±1.44)次、(1.40±1.44)次比(4.00±1.58)次](t=5.12、6.42,均P<0.05)。同时,模型组小鼠海马中SOD的活性,GSH、DA、NE的含量较正常对照组小鼠[(7.59±1.77)kU/g比(39.90±6.37)kU/g,(3.49±0.13)mmol/g比(6.37±0.14)mmol/g,(418.42±2.57)ng/L比(586.37±3.64)ng/L,(187.20±5.41)ng/L比(298.42±2.32)ng/L]显著降低(t=3.67、8.23、2.23、3.65,均P<0.05),MDA、IL-6和TNF-α的含量[(8.79±0.82)mmol/g比(2.62±0.16)mmol/g,(48.07±5.56)ng/L比(18.76±1.42)ng/L,(87.20±4.31)ng/L比(22.42±3.39)ng/L]显著升高(t=7.45、2.67、4.35,P<0.05或P<0.01)。给予松花粉治疗后,与模型组小鼠相比,SOD的活性,GSH、DA和NE的含量[(18.80±2.39)kU/g、(28.70±2.36)kU/g比(7.59±1.77)kU/g,(5.04±0.36)mmol/g、(5.45±0.17)mmol/g比(3.49±0.13)mmol/g,(488.37±3.46)ng/L、(506.29±5.72)ng/L比(418.42±2.57)ng/L,(225.65±3.72)ng/L、(239.76±5.58)ng/L比(187.20±5.41)ng/L]显著升高(t=4.56、6.71,t=4.65、5.32,t=4.73、6.72,t=3.84、5.63,P<0.05或P<0.01),MDA、IL-6和TNF-α的含量[(5.72±0.47)mmol/g、(3.77±0.23)mmol/g比(8.79±0.82)mmol/g,(28.42±3.54)ng/L、(23.43±5.62)ng/L比(48.07±5.56)ng/L,(48.87±4.82)ng/L、(39.65±6.69)ng/L比(87.20±4.31)ng/L]显著降低(t=6.31、7.28,t=3.46、6.31,t=4.28、3.57,P<0.05或P<0.01)。结论松花粉对LPS诱导的小鼠学习记忆能力损伤具有改善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其上调小鼠海马中单胺类神经递质DA和NE的水平,以及抑制海马氧化应激和炎性反应水平有关。

  • 标签: 松花粉 脂多糖类 学习 记忆 海马 氧化性应激 神经递质转运蛋白质类 炎症介导素类 小鼠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内脂素对创伤性脑损伤(TBI)小鼠的神经功能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通过液压冲击方法建立C57BL/6小鼠液压冲击脑损伤模型,共48只,然后随机分为实验组A、实验组B、对照组,各16只。模型建立3 h后起,实验组A和实验组B分别给予腹腔注射内脂素15、30 μg/kg,1次/d,共7 d,对照组给予腹腔注射生理盐水。治疗开始前、开始治疗后第3、14、28天各组随机选取10只小鼠,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小鼠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SS);治疗结束后第2天,每组随机取3只小鼠全脑取材,比较TUNEL染色后阳性细胞差异;再随机取3只收集脑组织总蛋白,比较各组小鼠脑组织凋亡相关蛋白水平差异;剩余10只小鼠在治疗结束后第24~28天,比较Morris水迷宫小鼠逃逸潜伏期时间差异。结果3组小鼠NSS评分在开始治疗后第3天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第14、28天时,内脂素治疗组小鼠NS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小鼠在治疗结束后24、25 d时水迷宫潜伏逃逸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第26、27、28天时,内脂素治疗组小鼠水迷宫潜伏逃逸期小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内脂素治疗组小鼠脑切片中TUNEL阳性细胞数小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凋亡相关蛋白cleave Caspase-3、cleaved PARP的表达量也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内脂素能够抑制小鼠TBI后病灶周围神经细胞的凋亡及降低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量,改善神经功能的修复。

  • 标签: 创伤性颅脑损伤 神经功能修复 内脂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骨髓来源神经干细胞对脊髓损伤大鼠运动功能的恢复的影响。方法分离并体外纯化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诱导分化为神经干细胞。60只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和治疗组。采用打击器制备脊髓损伤模型,假手术组大鼠仅行椎板切除术暴露硬脊膜,不予打击,直接缝合,给予磷酸盐缓冲液(PBS);模型组大鼠造模后,给予PBS;治疗组大鼠建模后移植骨髓诱导分化的神经干细胞。3组大鼠治疗10 d后,采用Basso、Beattie和Bresnahan(BBB)评分评定3组大鼠后肢功能恢复情况;免疫蛋白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各组大鼠脊髓组织中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神经生长因子(NGF)、睫状神经营养因子(CNTF)和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相对表达水平,尼氏染色法检测各组大鼠脊髓尼氏小体的数量,免疫组织化学分析神经丝蛋白200(NF200)阳性的生神经元数量。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LSD检验。结果脑脊液诱导分化7 d后的骨髓来源单核细胞Tubulin Ⅲ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蛋白阳性率[(96.10±12.59)%、(92.16±10.18)%]明显高于脑脊液诱导前骨髓来源单核细胞Tubulin Ⅲ和GFAP蛋白阳性率(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028、11.237,P<0.05)。治疗组大鼠BBB评分[(9.00±2.98)分]明显高于模型组[(3.75±1.0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195,P<0.05)。治疗组大鼠脊髓组织中GDNF、NGF、CNTF和BDNF表达水平(1.54±0.21、1.47±0.18、2.89±0.32、1.28±0.17)高于对照组大鼠脊髓组织(0.69±0.11、0.95±0.14、1.32±0.18、0.84±0.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91、2.544、2.758、1.977,P<0.05)。治疗组大鼠脊髓组织中脊髓组织中尼氏小体和神经元数量[(15.36±4.19)个和(10.24±4.01)个]高于对照组大鼠脊髓组织[(8.10±2.95)个和(5.10±1.16)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823、3.809,P<0.05)。结论骨髓来源神经干细胞可促进脊髓组织分泌神经营养因子,并修复脊髓神经组织,恢复大鼠运动功能

  • 标签: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神经干细胞 脊髓损伤 神经营养因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胸腺肽α1联合连续血液净化(CBP)对重症脓毒症患者肾功能、微循环及预后的影响。方法抽取2019年6月至2021年6月漯河市中心医院重症监护病房(ICU)收治的91例重症脓毒症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4例,予CBP治疗)及治疗组(47例,予胸腺肽α1联合CBP治疗),均连续治疗1周。测定两组治疗前后肾功能指标[尿素氮(BUN)、血肌酐(Scr)、血尿酸(UA)、尿量]、舌下微循环指标[灌注血管壁比例(PPV)、小血管灌注比例(PPVs)、平均血流指数(MFI)、血流变异指数(FHI)、总血管密度(TVDs)、灌注血管密度(PVD)],记录两组治疗期间凝血功能障碍、低血容性休克、低血压、感染等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治疗7 d后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APACHE-Ⅱ)评分、贯序器官功能衰竭(SOFA)评分及随访28 d病死率评估患者预后。结果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治疗7 d后BUN、Scr、UA、FHI降低,而尿量、PPV、PPVs、MFI、TVDs、PVD升高(P<0.05);治疗7 d后,治疗组BUN、Scr、UA、FHI低于对照组,而尿量、PPV、PPVs、MFI、TVDs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并发症发生率(14.89%,7/47)与对照组(29.55%,13/44)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7 d后,治疗组APACHE-Ⅱ评分、SOFA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随访28 d病死率(8.51%,4/47)与对照组(15.90%,7/44)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单一CBP治疗相比,胸腺肽α1联合CBP治疗重症脓毒症,可调节患者肾功能及微循环,改善预后,安全可靠。

  • 标签: 脓毒症 胸腺肽α1 连续血液净化 肾功能 微循环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足月儿高胆红素血症对肾功能的影响及其与胱抑素(CysC)、视黄醇结合蛋白(RBP)的关系。方法选取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2017年10月至2019年11月108例高胆红素血症足月新生儿作为观察组,依照患儿血总胆红素水平分为轻、中、重度三组,另选取同时间40例健康非高胆红素血症足月新生儿作为对照组,比较不同组别尿素氮(BUN)、肌酐(Cr)、尿酸(UA)、CysC、RBP水平差异,分析各指标与血总胆红素的关系。结果轻度、中度、重度高胆红素血症患儿BUN水平低于正常组(P<0.05);轻度、中度、重度高胆红素血症患儿Cr、UA水平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胆红素血症严重程度与血清BUN、Cr、UA水平无相关性(P>0.05);高胆红素血症重度组血清CysC与RBP水平高于正常组、轻度组、中度组(P<0.05),中度组高于正常组、轻度组(P<0.05),轻度组高于正常组(P<0.05);高胆红素血症严重程度与血清CysC及RBP水平呈正相关(r=0.331、0.375,均P<0.05)。结论高胆红素血症影响足月新生儿的肾功能,且高胆红素血症严重程度与血清CysC、RBP水平呈正相关。

  • 标签: 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 足月分娩 肾功能 胱抑素 视黄醇结合蛋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老年轻型卒中患者的肾功能与脑小血管病(CSVD)总负荷的相关性。方法连续入选2019年3—12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常州市第二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的轻型卒中(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3分)老年患者。依据扩大的血管周围间隙、脑微出血、血管起源的白质高信号及血管起源的腔隙出现的情况,评估患者的CSVD总负荷,使用美国慢性肾脏病流行病学协作组的肌酐方程(CKD-EPIScr)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分析eGFR与CSVD总负荷之间的关系。结果共纳入152例患者,其中CSVD总负荷评分为0、1、2、3和4分的患者分别有35例、38例、39例、28例和12例。CSVD总负荷评分越高(0~4分),患者的年龄越大[(67.43±6.59)岁、(68.42±6.83)岁、(72.18±7.94)岁、(76.46±7.75)岁、(79.92±6.17)岁;F=12.018,P<0.001],eGFR值越小[(92.94±12.45)、(90.52±8.62)、(89.45±8.48)、(83.90±7.19)、(79.16±7.77)ml·min-1·1.73m-2;F=7.210,P<0.001]。Spearman相关分析发现,eGFR与CSVD总负荷呈负相关(r=-0.399,P<0.001)。进一步多因素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在校正年龄、性别、高血压等危险因素后,eGFR的下降是CSVD总负荷增加的危险因素(OR=0.957,95%CI=0.924~0.990,P=0.012)。结论在老年轻型卒中患者中,eGFR是CSVD总负荷的独立危险因素,随着eGFR水平下降,CSVD总负荷加重。

  • 标签: 脑小血管病总负荷 肾功能不全 卒中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术前不同肾功能分级对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全主动脉弓替换术后近期效果的影响,评估术后主要不良事件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9年12月因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在我院行全主动脉弓替换的22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46例,女80例;年龄(54.4±12.5)岁。按术前内生肌酐清除率(estimated glomerular ltration rate,eGFR)分为4组:肾功能正常组(eGFR≥90 ml·min-1·1.73 m-2)68例,轻度肾功能不全组(eGFR 60~89 ml·min-1·1.73 m-2)73例,中度肾功能不全组(eGFR 30~59 ml·min-1·1.73 m-2)57例,重度肾功能不全组(eGFR<30 ml·min-1·1.73 m-2)28例。Logistic回归分析术后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下面积用来评估eGFR预测术后血液透析的能效。结果住院死亡24例(10.6%),主要并发症包括术后需要血液透析49例(21.7%),术后卒中19例(8.4%),气管切开15例(6.6%)。预测术后需要血液透析的eGFR最佳截点是36.5 ml·min-1·1.73 m-2(ROC曲线下面积0.793)。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术前血肌酐、eGFR<30 ml·min-1·1.73 m-2、术前神经系统和肠道灌注不足、术后卒中、血液透析是院内死亡的危险因素。结论轻度以下肾功能不全患者接受全主动脉弓替换术安全、可行,术前肾功能不全是全弓替换术后血液透析的危险因素,eGFR是术后血液透析的有效预测因子。术前肾功能不全的严重程度与术后结果有明显相关性,在临床危险因素评估过程中应重点关注术前肾功能的评估。

  • 标签: 内生肌酐清除率 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 全主动脉弓替换 血液透析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心力衰竭类型对肾功能不全合并心力衰竭患者肾脏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该研究为回顾性队列研究。纳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2018年1月1日至2019年6月30日肾功能不全[基线估算肾小球滤过率 < 60 ml·min-1·(1.73 m2)-1]合并心力衰竭随访时间 ≥ 2年的住院患者。根据入院时超声心动图检查的基线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将患者分为射血分数减低型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 with reduced ejection fraction,HFrEF)组(LVEF < 40%)、射血分数轻度减低型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 with mildly reduced ejection fraction,HFmrEF)组(40% ≤ LVEF < 50%)及射血分数保留型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 with preserved ejection fraction,HFpEF)组(LVEF ≥ 50%)。通过电子病历系统收集入选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及终点事件(肾功能恶化或全因死亡复合结局)发生情况。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法分析不同心力衰竭亚组的终点事件发生率。采用Cox回归模型分析患者发生终点事件的危险因素。结果共纳入肾功能不全合并心力衰竭患者228例,年龄(68.14±14.21)岁,男性138例(60.5%)。HFrEF组85例(37.3%),HFmrEF组40例(17.5%),HFpEF组103例(45.2%)。三组间年龄、年龄 > 65岁比例、性别分布、收缩压、肺动脉压、血钠、血钙、血红蛋白、血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尿酸、肌钙蛋白Ⅰ、超敏C反应蛋白、LVEF、室间隔厚度、左心室舒张末内径、B型利钠肽、估算肾小球滤过率及使用β受体阻滞剂、使用螺内酯、心肌梗死、高血压、心肌病、房颤比例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中位随访36.0(28.0,46.0)个月,73例(32.0%)患者发生终点事件,HFrEF组、HFmrEF组及HFpEF组终点事件发生率分别为32.9%(28/85)、35.0%(14/40)及30.1%(31/103)。Kaplan-Meier生存曲线结果显示,三组终点事件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og-rank χ2=0.17,P=0.680)。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HFpEF是终点事件风险增加的独立影响因素(以HFrEF为参照,HR=2.430,95% CI 1.055~5.596,P=0.037)。结论肾功能不全合并心力衰竭患者肾脏远期预后差。相比HFrEF,HFpEF是肾功能不全合并心力衰竭患者肾脏远期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心力衰竭 肾功能不全,慢性 预后 射血分数 肾功能恶化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足月儿高胆红素血症对肾功能的影响及其与胱抑素(CysC)、视黄醇结合蛋白(RBP)的关系。方法选取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2017年10月至2019年11月108例高胆红素血症足月新生儿作为观察组,依照患儿血总胆红素水平分为轻、中、重度三组,另选取同时间40例健康非高胆红素血症足月新生儿作为对照组,比较不同组别尿素氮(BUN)、肌酐(Cr)、尿酸(UA)、CysC、RBP水平差异,分析各指标与血总胆红素的关系。结果轻度、中度、重度高胆红素血症患儿BUN水平低于正常组(P<0.05);轻度、中度、重度高胆红素血症患儿Cr、UA水平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胆红素血症严重程度与血清BUN、Cr、UA水平无相关性(P>0.05);高胆红素血症重度组血清CysC与RBP水平高于正常组、轻度组、中度组(P<0.05),中度组高于正常组、轻度组(P<0.05),轻度组高于正常组(P<0.05);高胆红素血症严重程度与血清CysC及RBP水平呈正相关(r=0.331、0.375,均P<0.05)。结论高胆红素血症影响足月新生儿的肾功能,且高胆红素血症严重程度与血清CysC、RBP水平呈正相关。

  • 标签: 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 足月分娩 肾功能 胱抑素 视黄醇结合蛋白
  • 简介:摘要报道1例应用司美格鲁肽治疗血糖控制不佳合并慢性重度肾功能不全糖尿病患者的诊疗经过。患者为49岁男性,诊断为2型糖尿病(T2DM)18年,病情复杂,有严重的肾功能不全,在口服降糖药物、应用胰岛素以及口服钠-葡萄糖共转运蛋白2抑制剂效果均欠佳的情况下,应用司美格鲁肽治疗40 d,实现了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的达标,并停用了口服降糖药及短效胰岛素,同时达到减轻体重、降脂、降压的效果,患者肾功能的进行性恶化被改变。该例患者的诊疗经过提示我们,对于T2DM患者,长效胰高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的多重保护作用使其满足了肾衰一体化的治疗需求,对于重度肾功不全患者其是一种有效、安全、便捷的用药选择。

  • 标签: 糖尿病,2型 慢性肾功能不全 胰高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
  • 简介:摘要IgG4相关性疾病的肾脏受累统称为IgG4相关性肾病(IgG4-RKD),其临床表现多样,易被漏诊及误诊。本文报道1例糖尿病合并IgG4-RKD患者临床资料,患者血肌酐303 μmol/L、IgG4 13.9 g/L,CT平扫及三维重建检查示腹主动脉及髂动脉周围软组织影、继发肾积水,肾脏活组织检查肾示小管间质病变较重。予糖皮质激素治疗3周后,血肌酐水平下降,肾积水好转。

  • 标签: 肾机能不全 IgG4相关性疾病 糖尿病,2型 肾积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