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3 个结果
  • 简介:2017年4月15日,中国国际关系学会第一届国际关系研究青年学者论坛“国际秩序与全球治理”在南京大学仙林校区召开。论坛由中国国际关系学会和南京大学亚太发展研究中心共同主办,中国国际关系期刊研究会协办。来自南京大学、外交学院、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二十多家高校与研究机构的六十多位学者、编辑和青年学者参加了论坛。

  • 标签: 青年学者论坛 国际关系研究 南京大学 发展研究中心 全球治理 国际秩序
  • 简介:近年来,国内太平洋岛国研究在机构创建和研究成果方面都取得了重大进展,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突出表现在如何妥善处理提升研究的学理水平和响应国家政策需要的关系方面.或者说是在妥善处理应用研究和基础研究的关系方面。针对目前岛国研究的状况,国内专家学者们在聊城大学的一次学术会议上进行了充分探讨.对岛国研究今后的发展问题达成了一些基本认识。国内岛国研究的开展,应着眼于现实需要,集中主要力量于基础研究,借助国内外既有研究理论并积极进行创新,在学术研究的基础上,提升应用研究的适用性。

  • 标签: 太平洋岛国 基础研究 应用研究 研究方法
  • 简介:2017年7月18日,由国际关系学院法律系主办的“总体国家安全观下的法治问题研宄”研讨会在北京召开.来自全国人大、北京市第四中级人民法院、国家计算机网络与信息安全管理中心、国家互联网应急中心、北京市国家安全法学研宄会、上海市国家安全法研宄中心、国家安全工作研宄所、重庆国家安全研宄会、云南省文化交流中心、内蒙古国家安全法治研宄会、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江南社会学院、北京师范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中国信息安全》杂志社、

  • 标签: 国家安全观 法治问题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中级人民法院 国家安全工作 社会学院
  • 简介:2017年6月24-25日,中国国际关系学会2017年理事会暨上海国际关系理论讨论会三十周年纪念会在上海外国语大学召开。会议进行期间,举行了2016年度“中国国际关系研究优秀论文奖”颁奖典礼。颁奖仪式由中国国际关系学会秘书长、外交学院副院长孙吉胜教授主持,中国国际关系学会常务副会长、外交学院院长秦亚青教授首先致辞。

  • 标签: 国际关系研究 优秀论文 颁奖典礼 中国 上海外国语大学 学会秘书长
  • 简介:双边关系是国际关系中国家行为体互动的主要行为模式,存有领土主权争端的双边关系可以特指为瑕疵双边关系。根据逻辑演进方向的不同和学理论证的偏好差异,瑕疵双边关系有两种不同的分析进路,一是以"瑕疵"为导向,关系瑕疵的不同性质和不同状态的排列组合构成了瑕疵指数体系,瑕疵指数决定瑕疵水平和瑕疵关系状态;二是以"双边关系"为导向,双边关系行为体的内外资源构成情境结构,情境结构决定关系样式和瑕疵关系变迁。通过比较分析,探视瑕疵双边关系差异性的作用机制有助于厘清国家行为体在互动过程中的行为逻辑,把握国家对外政策的演变规律。南海争端下的中菲双边关系与中马双边关系因各自不同的关系瑕疵指数和关系情境结构,在共同存有海洋领土主权纠纷的前提下,表现出了不同的双边关系逻辑和模式。

  • 标签: 瑕疵双边关系 瑕疵指数 情境结构 南海争端 中菲关系和中马关系
  • 简介:黑龙江省作为对俄传统贸易和跨境电子商务合作大省,对俄跨境电子商务主要经验、做法和遇到的困难具有典型性。其面临的市场竞争加剧、通道不畅和平台建设滞后等问题,在全国具有共性。当前,应着力通过培育主体,构建通道,壮大园区和完善支付、服务、人才培育等诸多体系建设来推动双边合作,将对俄跨境电子商务合作上升到战略高度,使其成为我国实施“一带一路”战略向北开放的有力抓手。

  • 标签: 电子商务 俄罗斯 黑龙江省
  • 简介:2017年11月25—26日,全国高校国际政治研究会联合中山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在珠海举办全国高校国际政治研究会2017年年会暨“世界秩序转型与区域治理”研讨会。与会专家围绕“世界秩序转型与中国外交”“全球化与区域治理”“‘一带一路’与区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与区域治理”四项议题展开热烈讨论。

  • 标签: 国际政治研究 区域治理 世界秩序 年会综述 高校 转型
  • 简介:2017年11月2-3日,以“中国的国际安全环境评估与战略选择:历史与现实的考察”为主题的第五届国际安全研究论坛暨第八届西南论坛在云南大学顺利举行.本次论坛由云南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和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联合主办,由云南大学周边外交研究中心、国际关系学院《国际安全研究》编辑部以及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国际展望》编辑部承办.来自国际关系学院、

  • 标签: 国际安全研究 云南大学 论坛 西南 新加坡国立大学 国际关系
  • 简介:新中国建立后不仅国家的对外工作开始关注东南亚问题,而且与东南亚相关的髙等教育和科学研究工作也得到髙度重视.20世纪五六十年代,厦门大学南洋研究所、中山大学东南亚历史研究室、暨南大学东南亚研究所等先后成立,开启了新中国东南亚研究机构建设的先河.尽管“文革”初期各研究机构均遭遇不同程度的挫折,但在1972年后各项复建工作又先后开展.1978年中国东南亚研究会正式成立.1984年暨南大学、厦门大学获批专门史(中外关系史)博士学位授予权,并开始培养国内首批东南亚史和华侨史方向博士研究生人才,中国的东南亚研究再次进入发展时期.新中国东南亚研究机构的创设和发展,推动了国内东南亚和华侨问题研究,为新中国东南亚区域国别和侨务问题研究培养了研究队伍,为国内东南亚研究的多学科发展和进一步繁荣创造了重要条件.

  • 标签: 中国 东南亚 区域研究
  • 简介:王军(中央民族大学)、刘雪莲(吉林大学)、孙学峰(清华大学)、曲博(外交学院)、李晨阳(云南大学)、昝涛(北京大学)、赵晨(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徐弃郁(国防大学)、高歌(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樊吉社(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魏玲(外交学院)

  • 标签: 中国社会科学院 国际关系研究 评审委员会 优秀论文 笔画 姓氏
  • 简介:族性是影响多民族国家安全及其族际政治走向的关键变量。它既能促进族际政治整合、维护国家安全、有助于民族国家建构,也能导致族际政治冲突、危及国家安全、阻碍民族国家建构。以"族性"为分析视角,通过对尼日利亚与印度尼西亚民族国家建构历程的梳理及其族际政治问题的比较,其共性特征包括:族际政治问题的分析单位是多民族国家;族际政治问题虽然发生在现实中的多民族国家,却往往带有深刻的历史根源;政治与文化边界的重叠是族际政治问题产生的逻辑起点;国内不同民族群体无法得到平等公正对待是导致族际政治问题的核心因素;军事专政和腐败会增加族际政治问题的风险和国家安全的不确定性。解决多民族国家族际政治问题、确保国家安全的关键在于如何让一个在历史上和观念中都不曾存在的国家民族能够超越族性分界而被成功建构。结合两国国情提出应对策略:寻找重叠共识,建构文化多元、政治一体的国族共同体;借鉴差异政治和差别公民权利思想,探寻积极回应不同民族群体正当利益诉求、实现各族人民成果共享、利益均沾的政治制度、体制和机制;消除军人在政治生活中的影响,惩治腐败;探索包容促进多语言、多宗教和谐相处的民族政策。

  • 标签: 族性 族际政治 民族国家建构 尼日利亚 印度尼西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