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5
295 个结果
  • 简介:中共十八大以来,党把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习近平全面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全面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战略地位,全面总结对待中华传统文化的科学方法,全面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强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繁荣为条件。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是为解决中国走什么路、创造什么文明、中华文明在世界文明中占据什么样的地位的根本问题,而不是搞'中共第三套话语系统'和'儒家社会主义宪政'。

  • 标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国道路 文化软实力 习近平
  • 简介: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人类迎来前所未有的机遇,也遭遇空前严峻的挑战。如何更好地利用这些机遇为人类创造福祉,怎样有效地应对这些挑战使人类规避风险,这是全球化时代提出的现实课题,也是未来走向的变数所在。毋庸置疑,人类将何去何从,必然是由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人们的文化意识,以及与此相关的战略抉择,将在这一历史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作为全球化时代的文化主体,现代人应该顺应时代的要求,树立一种全球文化意识,以此摆脱世界文化发展的困境,推动全球文化实践的成熟,进而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做好充足的文化准备。

  • 标签: 全球化时代 文化意识 人类 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规避风险 文化主体
  • 简介:毛泽东共同富裕思想有着深远的中国传统文化渊源,从逻辑起点上看与形成时的文化境遇有着深度关联,从逻辑进路上看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从逻辑归属上看内蕴着丰富的认识论与方法论意义。

  • 标签: 毛泽东 共同富裕 传统文化
  • 简介:文化间性研究中,我们与其要了解他者文化,毋宁说要革新我们自己的文化观念,并面临建立新的概念语汇的需要,使我们能够表达文化之间的差异。在回避普遍性方法的跨文化研究环境中,我们必须提出并思考一个问题:对于生活在不同文化中的人们来说,分享经验首先是美学经验可能吗?是否有普遍形式的美的经验?是由于超个体意识呢,还是由于我们的大脑结构,我们才有可能分享经验?我们经验中的普遍性问题是无法避免的吗?

  • 标签: 跨文化性 文化间性 美学经验 普遍性
  • 简介:苏俄在推行新经济政策时期,列宁根据当时国情的变化,审时度势,将社会主义国家的工作重心从政治斗争转向经济建设,并且超前提出,还需要把工作重心进一步向文化建设转变。探析列宁在这一时期文化建设的深刻蕴意,有利于我国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征途中汲取经验,为构建社会主义创新文化打下坚实的基础。

  • 标签: 列宁 新经济 文化建设
  • 简介:晚清中国所处的世界环境远不同于传统中国。与传统的天下论、君主论、循环论正好相对,晚清时期万国论、宪政论、进化论影响广泛而深入。晚清时期三股重要政治力量中,清政府统治者、太平天国起义军均缺乏宏阔的世界眼光、敏锐的时代意识,在文化创新与文化自觉方面乏善可陈,所以最后都失败了。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比较具有世界眼光和时代意识,比较有文化创新意识,比较有文化自觉,所以最后取得了胜利。无论是对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政党,还是对于一个政权而言,文化创新、文化自觉都是极其重要的。

  • 标签: 文化自觉 晚清时期 政局变动 文化创新意识 传统中国 世界眼光
  • 简介:我国新农村文化建设虽已有一段时间,但文化用于教育教化功能的正能量尚没有得到有效彰显。农民的文化素质依然不高。青少年儿童的精神文化生活状况不佳,各种文化现象良莠不齐,农村文化的教化功能亟待优化。另外。我们必须注重区分文化教化功能所产生的两类不同性质的影响,探析问题产生的认识根源.着力打造“一体两育”工程,唱响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占据农村精神文明的主阵地,引领新农村文化建设再上新台阶。

  • 标签: 新农村 文化 农民教育 教化
  • 简介:坚定文化自信,意味着自觉亦觉他,在历史的长河中坚守自我,在世界关注的眼光中展现自我。审视自我,要找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时代境遇,置身纷繁复杂的文化矛盾,探求文化必须面对和解决的时代问题。坚守自我,要明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时代价值与独特之处,在传统与现代的比较中,发掘文化发展的生命力与活力;在民族与世界的交汇处:看到文化引领民族复兴的向心力、提升国家形象的软实力。展现自我,要在古今中外文化的互动之中,处理好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的关系、文化包容与文化坚守的关系,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更好地面向未来、走向世界。

  • 标签: 文化自信 文化矛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 简介: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孕育了中国工人阶级政党文化的品格。中共一大的政治文献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初步找到了革命理想的实践之法,实现了对资产阶级政权意识的理论超越,完成了对1914年以来资产阶级革命型政权意识的重构,塑造了彻底革命的政党形象,中国共产党革命型政党文化始具雏形。

  • 标签: 中国共产党 革命型政党文化 发生
  • 简介:任晓华在《理论探索》2018年第3期撰文认为,毛泽东的人民主体文化思想是指毛泽东在中国革命与建设时期建构的以人民大众为主体、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文化理论体系,是在掀翻旧文化的根底上建设起来的全新的大众文化。毛泽东的人民主体文化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的丰富与发展。

  • 标签: 人民主体 文化思想 毛泽东 《理论探索》 大众服务 马克思主义
  • 简介:政党文化具有强烈的意识形态特性和明显的纪律性,深刻地影响着民族文化和社会文化。政党文化既是维持党内民主制。度正常运行的重要保障,也是推进党内民主建设发展的精神动力。为此,在培育政党文化推动党内民主建设的过程中,要加强对党员的教育、切实把握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做好配套的民主制度的建设。学习邓小平对党内民主与政党文化关系的论述对加强党内民主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邓小平 党内民主 政党文化
  • 简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形成是一个历史的过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和谐文化的灵魂、统领和生命线,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立足于和谐文化建设。和谐文化重在建设,关键在党,重心在宣传教育,着力点在群众的文化生活创新,突破口在消除影响社会的不和谐因素。

  • 标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和谐文化
  • 简介:马克思恩格斯理解和分析文化力量的基本前提是坚持唯物史观和唯物辩证法。他们认为,人是文化力量的作用主体,人类社会是文化力量的作用客体,社会实践是文化力量的作用中介。在马克思恩格斯对文化的分析中.科学技术是推动社会进步的直接动力,先进的意识形态是社会进步的思想动因,科学的价值体系和精神信仰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量,无产阶级文化教育是社会进步的重要保障。文化动力的作用机制通过经济、政治及相关的社会关系的协同作用表现出来。

  • 标签: 马克思 恩格斯 文化 力量
  • 简介:文化自信的提出,给广大史学工作者极大的鼓舞和力量。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为文化自信提供重要的精神资源,是文化自信的基石;文化自信需要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对中国传统文化批判地继承,需要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对中国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进行总结和升华。整体性思维是马克思主义史学克服历史虚无主义的有力武器,当下中国社会出现的人文精神缺失、人文关怀匮乏,是中国在发展过程中必须跨越的障碍。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史学的主导地位,加强对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研究,为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 标签: 马克思主义史学 文化自信 历史虚无主义 人文关怀
  • 简介:<正>英国文化研究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经过若干年的发展,到了20世纪的90年代,它已经成了一个具有全世界影响的重要学术思潮。它的大本营在伯明翰大学当代文化研究中心(CentreforContemporaryCulturalStudies),简称"CCCS"。在某种意义上,人们将英国文化研究等同于"CCCS",也等同于理查德·霍加特和雷蒙德·威廉斯(RaymondWilliams,1921~1988)等人的工作。他们使文化研究朝着大众文化的方向迈进,并向传统的具权威性精英文化观念提出挑战。其中,威廉斯的研究工作尤为突出。威廉斯出身于一个工人的家庭,大学毕业后,长期从事成人教育工作。这样的背景,对他的研究具有重要影响。他对精英的文化传统

  • 标签: 威廉斯 雷蒙德 阿诺德 英国文化研究 “大众文化” 利维斯
  • 简介:在现代社会,粗俗文化常常以精致的形式呈现,所以它有欺骗性;粗俗文化常常打着大众化的招牌,所以它又具有伪群众性。粗俗文化的泛滥是现当代文化市场的重要特征,它以抽象人性论为哲学基础,诉诸感官主义;它放弃文化的精神提升功能,教诱人们放弃社会理想。马克思对粗俗文化的批判在今天看来,仍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超越粗俗文化、发展先进文化的现实路径在于将改造社会与改造文化有机统一起来。

  • 标签: 马克思 粗俗文化 人性论 先进文化
  • 简介: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根源来说,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实现中国化,在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有很多相通之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既是马克思主义学说在中国发展的内在要求,又符合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的需要,同时,在20世纪初,中国人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也与当时的特殊的文化背景有关。

  • 标签: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文化根源 中国传统文化 马克思主义学说 文化现代化 文化背景
  • 简介:<正>雷蒙德·威廉斯是二战后英国重要的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家和文化理论家,是英国文化研究学派的奠基者和代表人物之一。他较早关注大众文化的发展并表现出较为客观的理解,在大众文化研究的理论

  • 标签: 威廉斯 英国文化研究 文化工业 主导文化 雷蒙德 现实生活
  • 简介:罗嗣亮在《马克思主义研究》2017年第1期撰文认为,民族文化自信是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的基础,是中国现代化实践和民族复兴的文化底蕴和精神支撑。作为近代以来让中国人民“站起来”的伟大人物毛泽东,一生对重建民族文化自信有过许多思考。早在五四时期,毛泽东就认为中国文明在世界文明中“要占个半壁的地位”。

  • 标签: 文化自信 民族复兴 毛泽东 《马克思主义研究》 中国现代化 精神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