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稳定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越来越高,生活水平也逐渐的富足,人们也越来越追求精神层面的追求,会外出游玩,注重精神层面的发展,这也就让人们越来越重视环境的发展,良好的环境质量不仅能够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还能为人类提供良好的生活质量;本文针对环境空气中的细微颗粒的检测进行研究,介绍了细微颗粒的相关概念,阐述了细微颗粒对于环境的影响,在自动检测条件之下,并对环境空气中细微颗粒自动监测提出了一些建议,希望以此来提高对于细微颗粒自动监测的质量,进一步保证空气环境的质量。

  • 标签:
  • 简介:摘要:由于室内环境参数中,很多因素对于室内可吸入颗粒浓度都有影响,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相互耦合的。其中,室内的温度和相对湿度这两个参数对可吸入颗粒浓度的影响最大。因为了避免单点监测导致数据的不准确性,本文对多参数进行了多点监测,首先根据GB/T 50325-2010(2013年版)标准,选取了合适的监测点。然后设计了以CC2530芯片为网络传输和数据采集控制器的数据采集节点和控制中心节点的硬件电路。基于此,本文主要介绍了室内空气可吸入颗粒监测系统的软件设计,首先介绍了系统运行时的整体流程以及各部分软件设计所用的软件开发环境及语言。

  • 标签: 可吸入颗粒物 监测控制系统 硬件设计
  • 简介:摘要:细颗粒(PM2.5)易于富集空气中的有毒重金属、酸性氧化及有机污染等,又因其具有可吸入肺的特性,所以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极大。虽然我国《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5—2012)对PM2.5进行了限定,但对燃烧源的PM2.5排放未有相关限制标准,但必将对燃烧源的PM2.5排放进行限制。除尘技术是目前脱除燃烧源颗粒的重要途径,已从最初的静电除尘技术和袋式除尘技术逐步发展到了电袋复合除尘技术等。电袋复合除尘技术采用静电+袋式耦合的方式,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静电除尘器脱除PM2.5效果差、袋式除尘器运行阻力大的问题,逐渐成为了除尘行业的主流技术,但由于电袋复合除尘器发展时间较短,对提高其脱除PM2.5的效率还有较大研究空间。

  • 标签: 电袋复合除尘器 脱除细颗粒物
  • 简介:摘要:目的 研究探索北京市密云区空气污染对人群健康影响特征及变化趋势,采取有效干预措施,减少相关疾病发生。方法 选择三类场所作为监测点,对空气中的可吸入颗粒PM2.5和PM10质量浓度进行检测分析。结果 共监测样本504件,1、2月和9、10月空气中可吸入颗粒质量浓度最高;可吸入颗粒PM10质量浓度高于可吸入颗粒PM2.5质量浓度。结论 应建立空气污染监测网络,为采取有效干预措施,保护公众健康提供科学依据。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大气颗粒(PM)能否诱导肺泡上皮细胞的衰老以及硫化氢(H2S)能否拮抗PM诱导的肺泡上皮细胞衰老。方法本研究为实验研究。用不同浓度的PM刺激MLE-12细胞,通过β-半乳糖苷酶染色法检测细胞衰老率;用蛋白质印迹法测定细胞衰老标志蛋白p21;用流式细胞术测定细胞周期反映细胞衰老情况。加入不同浓度的硫氢化钠(NaHS),通过检测细胞衰老逆转情况,测定细胞衰老标志蛋白p21和细胞周期,研究H2S对PM诱导的肺泡上皮细胞衰老的影响;并通过检测细胞内活性氧(ROS)的产生,研究氧化应激在PM诱导的细胞衰老中的作用,以及H2S对氧化应激的影响。结果不同浓度的PM刺激24、48、72 h后,用50 mg/L PM刺激细胞24 h后β-半乳糖苷酶阳性细胞率最高,占比接近40%,p21表达水平最高。随着PM浓度的增加,更多的细胞周期停滞在G0-G1期,S期细胞逐渐减少。经不同浓度的NaHS刺激,100 μmol/L的NaHS刺激细胞后,对细胞衰老逆转效果最明显。与单纯PM刺激相比,β-半乳糖苷酶阳性细胞率、p21的表达水平下降明显,细胞周期逐渐恢复。采用PM(50 mg/L)和NaHS(100 μmol/L)刺激肺泡上皮细胞,与对照组相比,单纯刺激PM组的ROS的产生增加,而加入NaHS后,使得PM刺激导致的ROS表达水平降低。结论PM可以诱导肺泡上皮细胞衰老,而H2S可以拮抗这种改变。

  • 标签: 硫化氢 细胞衰老 大气颗粒物 肺泡上皮细胞
  • 简介:随着对大气颗粒研究的深入,许多学者逐渐认识到PM2.5易于富集空气中的有毒重金属、酸性氧化、有机污染、微生物等,对人体的健康影响更大。流行病学调查表明细颗粒浓度升高,会增加心血管疾病、肺功能下降,低体重出生,宫内窘迫等健康问题的发生。因此细颗粒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是不可忽视,

  • 标签: 免疫系统 损伤 低体重 细颗粒物 心血管疾病 健康问题
  • 简介:随着排放法规对现代柴油机尾气中颗粒排放的限制越来越严格,用于实时测量废气中颗粒含量的漏电流式颗粒传感器应运而生.基于SAEJ1939协议设计了颗粒传感器的控制系统,并进行了实验验证.结果表明所设计的控制系统可以对颗粒传感器输出的微电流信号进行转换和放大,实现了模拟量向数字量的转换.另外,集成了CAN总线技术的颗粒传感器能够智能地处理自身采集的数据,并控制其自身工作状态,实现了与发动机其他控制单元数据的共享.

  • 标签: 颗粒物 CAN总线 SAE J1939 传感器
  • 简介:收集2011年和2012年漳州市蓝田和三中2个空气自动监测站的可吸人颗粒的数据以及这2年的气象数据,分析了漳州市区2个站点近两年可吸人颗粒的污染现状及其与气象因子的关系。结论:2011、2012年三中站的月平均可吸入颗粒浓度高于蓝田站,2个站点的月平均可吸入颗粒浓度存在正相关关系。2011年和2012年漳州市月平均可吸入颗粒浓度与月平均气温、月平均最高气温、月平均最低气温、月降雨量这4种气象因子存在显著地负相关关系,与月雨日数不存在线性相关关系。

  • 标签: 漳州市 可吸入颗粒物(PM10) 污染现 变化趋势
  • 简介:增长迅速的机动车保有量成为大气污染的一大“元凶”。环境保护部部长陈吉宁1月6日表示,许多大中城市机动车污染物排放量居高不下,已成为细颗粒的首要来源。陈吉宁提供了一组数据:2016年全国机动车保有量已达3亿辆,其中汽车有1.9亿辆。北京31.3%、上海29.2%、杭州28%的细颗粒来自机动车。

  • 标签: 机动车保有量 大中城市 污染物排放量 大气污染 环境保护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测定室内空气中可吸入颗粒污染浓度目前国家标准的检验方法为称重法,鉴于称重法操作麻烦、费时(采样时间长)费力等缺点,实际监督监测很难做到。为此,早在50年代国内许多学者就己开始研究快速、准确,能直接给出可吸入颗粒污染浓度新方法。本文研究了激光法作为室内空气中可吸入颗粒检验标准方法。

  • 标签: 室内空气 激光 可吸入颗粒物 监督监测 研究 污染
  • 简介:本文针对燃烧再生式柴油机颗粒捕集系统的需求和特点,设计并实现了基于MC9S12P128单片机的控制系统。该系统使用结构化设计方法,由主控单元、显示单元、标定单元三大部分组成。主控单元实现传感器的信号采集及执行器的驱动功能,通过再生触发策略及温度闭环策略实现燃烧再生;显示单元通过CAN总线与主控单元相连,实时显示系统工作状态,并可进行声光警示,配备的按键提供人工操作功能;标定单元通过CAN通讯可实现上位机对控制单元参数实时显示、读取、修改、存储,并可进行程序更新。该控制器已在部分城市柴油车尾气治理上得到应用。

  • 标签: 燃烧再生式颗粒物捕集 控制器 显示 标定
  • 简介:为客观评价室内或车内的空气质量,准确检测其中的可吸入颗粒浓度尤为重要。但目前国家标准的检验方法为称重法,不仅存在操作麻烦、采样时间长、费力等问题,实际监督监测时很难做到,而且由于过滤采样的净化作用对小体积有限空间的颗粒浓度产生直接影响。理论推导说明:测试浓度与有限空间实际浓度的比值取决于有限空间的体积与采样体积的比值,该比值越大,测试偏差越小,该比值越小,测试偏差越大,当该比值小于5以下,测试偏差大于10%。计算结果表明:若使用万分之一天平,有限空间的体积不应小于100m^3。小轿车一类的场合明显不适宜用称重法测试PM10浓度。文中对现有测试PM10的仪器类型及其应用进行了分析和讨论,指出以通过式方式测试颗粒的光散射测尘仪是测试小体积有限空间中颗粒较好的选择。最后,本文根据分析讨论的结果给出结论和建议。

  • 标签: 小体积有限空间 可吸入颗粒物(PM10) 称重法 仪器法 光散射测尘仪
  • 简介:摘 要:利用单颗粒气溶胶飞行质谱(SPAMS)于2020年7月21日-8月1日在西安市莲湖区中心监测了夏季细颗粒PM2.5 的化学组成。对PM2.5的组分分析结果发现:莲湖区PM2.5 特征组分占比前三分别为EC占比30%、HM(重金属)占比16%、K离子和ECOC占比均为14%;来源解析占比贡献前三源分别为移动源、扬尘源和工业工艺源,分别占比31.2%、25.1%和13.7%,总共贡献70%,其次为燃煤源和二次生成源分别贡献9.8%和8.5%.

  • 标签: 单颗粒气溶胶飞行质谱(SPAMS) PM2.5 源解析
  • 简介:摘要:伴随着大气环境的日益恶劣,可吸入颗粒开始引起人们的重视。其中PM2.5是衡量大气污染的重要指标之一,PM2.5是指细直径小于等于2.5µm的微粒。若人们吸入过多的颗粒,必然会对人们的身体健康产生不良影响。PM2.5存在于大气环境中,但是当汽车通过空调系统进行内外部气流交换时,就有可能将大气中的PM2.5引入到汽车内部,这就需要空调系统具备优质的颗粒过滤效果,以此降低车内人员吸入颗粒的风险。因此文章重点就汽车空调对可吸入颗粒的过滤机理和效果展开分析。

  • 标签: 汽车空调 可吸入颗粒物 过滤机理 效果
  • 简介:摘要:大气细颗粒(PM2.5)源头复杂,其对城市生态环境的威胁引起广泛关注。交通、工业、建筑施工、生物质燃烧等多元化排放源导致城市大气中PM2.5浓度居高不下。PM2.5的复杂性体现在不同源头的贡献差异、气象和地理条件的影响、复杂的物质成分及形成过程。治理应从源头出发,加强排放源监管,推动清洁能源使用。科学治理需要深入了解PM2.5的来源、分布和化学成分,结合大气模型和监测技术,制定有针对性的治理策略。综合考虑城市特点,实施差异化治理,促进可持续发展。通过协同努力,政府、企业和市民形成合作机制,共同推动城市环境与经济协同发展。

  • 标签: 大气细颗粒物,PM2.5,成因,生态环境效应,可持续发展策略
  • 简介:摘要:随着现代工业化的发展,近年来国内雾霾天气受到社会各界持续关注,雾霾天气的产生主要受到大气细颗粒(PM2.5)的影响,当大气污染中细颗粒水平升高,不仅会使可见度降低,还会使人们的身体健康受到威胁,因此大气污染中的细颗粒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备受关注。本文旨在对PM2.5对心血管系统危害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为今后PM2.5对心血管系统影响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 标签: 大气污染物 细颗粒物 PM2.5 心血管系统
  • 简介:摘要本文针对在河南电力公司范围内所取97份高压断路器液压系统油样,采用颗粒计数器测量了油中颗粒分布,同时测量了油样的PH值;基于测量数据,采用统计分析手段分析了所取液压油样中颗粒的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所取油样中颗粒粒径符合对数正态分布;粒径在5~10μm内所占比例最大;随着使用年限的加长,平均粒径减小明显;粒径有随PH增加而增加的趋势;基于平均粒径分析,油路堵塞效应严重,颗粒引起的老化效应明显。

  • 标签: 高压断路器液压油 粒径分布 影响因素
  • 简介:采用拉格朗日方法模拟计算了湍流边界层中气相粒子和颗粒的运动。其中,气相粒子在流场中按平均风速输送,用一系列随机位移,模拟湍流对扩散的影响,分析了颗粒在流场中的受力情况,建立了求解颗粒扩散轨迹的牛顿运动方程。用该方法模拟平板边界层内颗粒的扩散行为,给出了颗粒受力及在边界层内的运动轨迹,并将计算的质量通量与文献中的实测值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计算值与实测值基本吻合,初步验证了本文方法在模拟颗粒扩散时的可靠性。

  • 标签: 气固两相流 颗粒物 湍流 扩散 双拉格朗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