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针对我区固定源排放颗粒浓度的特点,提出改进烟尘采样器的设计,即增大采样器的抽取流量,用滤膜代替滤筒并加热滤膜,采样枪前端加热预处理,提高低浓度颗粒捕捉效率,降低高湿度烟气对称量结果的影响,从整体上改善了烟尘采样器的性能。总之,通过改进仪器设计和测试方法能满足测定高湿度烟气中低浓度颗粒的需要。

  • 标签: 固定污染源 废弃颗粒物 测量
  • 简介:摘要为了定量评价城市建设施工活动对道路环境颗粒污染的影响,本文选择有代表性的施工路段和非施工路段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这些道路两边大气环境颗粒浓度及其分布特征、路段尘的负荷、尘的粒径分布特征的监测表明,施工活动明显加重了道路颗粒污染。根据检测结果得知,施工活动是导致城市环境颗粒污染的重要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控制施工活动中颗粒污染的对策。

  • 标签: 城市建设施工 道路 颗粒物污染 控制对策
  • 简介:摘要社会在快速进步,这种趋势下的环境污染也不可忽视。在颗粒排放中通常含有重金属,影响到较广范围的大气质量并且伤害到健康。因而,有必要实时监测颗粒包含的重金属总量,选取适当技术用来监测。对于监测技术,应能明确采样点布置的精确位置、搜集及处理样本的流程、解析的步骤等。经过综合归纳,可以得出污染类的重金属占到的大气颗粒比例,结合大气污染的真实状态来设定监测技术,提升总体的监测质量。

  • 标签: 大气颗粒物 重金属 监测技术
  • 简介:摘要监测分析大气中总悬浮颗粒的含量及浓度,对我们治理大气污染和保护人类自身健康十分重要。文章对比分析了不同采样方法的浓度检测值,旨在提高监测结果的准确性,保障总悬浮颗粒浓度监测的准确性,科学进行环境评价以及污染控制,供参考。

  • 标签: 总悬浮颗粒物 监测结果 环境空气污染物 浓度值
  • 简介:基于医学CT扫描图像得到的真实人体上呼吸道模型,采用大涡模拟方法计算了上呼吸道内部的气流流动,分析了气流流速和涡旋的特征.在拉格朗日框架下计算了可吸入颗粒的沉积,对颗粒的局部沉积位置进行了直观显示.研究结果表明,舌咽部位涡旋和回流最多,狭窄结构处流速最大,且产生了气流喷射现象;大部分的颗粒沉积在鼻腔和喉部,颗粒粒径对沉积率有很大影响.

  • 标签: 上呼吸道 大涡模拟 气流特征 颗粒沉积
  • 简介:近年大气污染备受关注,严重危害人类健康,成为国内外共同面临的重大问题.大气污染不仅与呼吸道疾病直接相关,与心血管疾病也有较为明确的相关性.2010年美国心脏协会(AHA)发布了《大气污染与心血管疾病》的科学声明,提出细颗粒暴露与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存在明确的因果关系,细颗粒暴露应被视为心血管疾病-种可控的危险因素.本文拟综述大气颗粒污染与心血管疾病的研究进展.

  • 标签: 大气颗粒物污染 心血管疾病 大气污染 美国心脏协会 细颗粒物 呼吸道疾病
  • 简介:本文针对燃烧再生式柴油机颗粒捕集系统的需求和特点,设计并实现了基于MC9S12P128单片机的控制系统。该系统使用结构化设计方法,由主控单元、显示单元、标定单元三大部分组成。主控单元实现传感器的信号采集及执行器的驱动功能,通过再生触发策略及温度闭环策略实现燃烧再生;显示单元通过CAN总线与主控单元相连,实时显示系统工作状态,并可进行声光警示,配备的按键提供人工操作功能;标定单元通过CAN通讯可实现上位机对控制单元参数实时显示、读取、修改、存储,并可进行程序更新。该控制器已在部分城市柴油车尾气治理上得到应用。

  • 标签: 燃烧再生式颗粒物捕集 控制器 显示 标定
  • 简介:采用拉格朗日方法模拟计算了湍流边界层中气相粒子和颗粒的运动。其中,气相粒子在流场中按平均风速输送,用一系列随机位移,模拟湍流对扩散的影响,分析了颗粒在流场中的受力情况,建立了求解颗粒扩散轨迹的牛顿运动方程。用该方法模拟平板边界层内颗粒的扩散行为,给出了颗粒受力及在边界层内的运动轨迹,并将计算的质量通量与文献中的实测值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计算值与实测值基本吻合,初步验证了本文方法在模拟颗粒扩散时的可靠性。

  • 标签: 气固两相流 颗粒物 湍流 扩散 双拉格朗日
  • 简介:基于2015年秋末冬初华北地区频繁出现的大范围重污染天气过程,利用无人直升机搭载的气溶胶采样装置和激光粒子计数器对北京顺义及房山地区近地面大气颗粒进行探测,分析了重雾霾天气大气颗粒的质量浓度和数浓度廓线及其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北京地区重雾霾天气过程粒径小于1.0μm的气溶胶数浓度随高度变化不明显,粒径大于1.0μm的气溶胶数浓度随高度呈弱的减小趋势,说明重污染天气条件下近地面层大气颗粒的粒子数相对稳定,亚微米级气溶胶数浓度较高,而粗粒子气溶胶数浓度较低。基于无人直升机搭载的气溶胶采样装置采集的气溶胶样品的质量浓度廓线表明,50m高度大气颗粒质量浓度较高,最大浓度达700μg·m-3。

  • 标签: 雾霾 大气颗粒物 质量浓度 数浓度廓线
  • 简介:本文通过对上海市五个公共建筑在不同时间和条件下PM2.5等颗粒浓度的现场测试和对标分析,探究了各类公建室内PM2.5的主要来源和重要影响因素,并研究了室内PM2.5与其他粒径颗粒浓度变化的相关性。实测发现五个公建室内PM2.5浓度在不同时期的变化较大,室外源为各类公建室内PM2.5的主要来源。因此,为控制室内PM2.5浓度,保证室内人员健康,建议提高门窗气密性,减弱门窗、缝隙等的渗透作用;对进入室内的新风作过滤处理;过渡季节新风量加大时,尤其要注意对新风的过滤和净化。此外,在室内发尘较严重的区域,在新风处理的同时,建议采用局部排风或净化设备。

  • 标签: 公共建筑 PM2.5来源 影响因素 相关性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大气细颗粒暴露下的大鼠肺部炎症给予褪黑素(MLT)对其疾病反应和氧化应激的影响和其作用机制。方法选取实验室52只雄性Wistar大鼠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MLT组和对照组,每组27只。52只大鼠均采用烟熏加气管注入脂多糖复制肺炎模型,其中MLT组在造模前30分钟腹腔注入褪黑素(MLT),观察两组大鼠28天后的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结果MLT组白细胞计数、IL-8、中性粒细胞比例明显低于对照组,对比显示(P<0.05);MLT组MOA、NO、MPO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对比显示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T-SOD、GSH-PX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褪黑素对大气细颗粒暴露下的大鼠肺部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作用显著,可帮助减少大鼠肺内炎症细胞及炎症介质,减轻氧化应激反应。

  • 标签: 肺炎症 氧化应激 褪黑素 大气细颗粒
  • 简介:摘要利用紫外线光谱分析法能够准确判断多种水体有机污染浓度,这是由于在紫外线的作用下,水体有机污染能够被很大程度的吸收,利用光谱仪对吸光度进行检验,经过一系列转化便可得到水体有机污染的有效浓度。在进行有机污染浓度检测时,经过一系列处理后,要对数据进行预处理以及模型的建立,以分析特点、总结数据之间的联系。本文主要根据水体有机污染紫外光谱分析法进行分析,来浅谈水体有机污染浓度检测中紫外光谱法的应用。

  • 标签: 有机物污染 紫外线光谱 浓度检测
  • 简介:针对直径小于62.5μ(4Phi)的颗粒颗粒组合中的重量或体积占比超过50%的沉积和沉积岩,提出了三角成分分类法(tripartitecompositionalclassification)。Tarl(陆源-泥质)的颗粒组合中有75%以上的碎屑来自盆外,既包括来自大陆风化的碎屑,又包括火山成因的碎屑。Carl(钙质-泥质)的颗粒组合中来自盆外碎屑的占比低于75%,而且在其盆内颗粒中,包括碳酸盐集合粒(aggregates)在内的生物成因碳酸盐颗粒占主导地位。Sarl(硅质-泥质)的颗粒组合中来自盆外碎屑的占比低于75%,而且生物成因硅质颗粒的数量要比碳酸盐颗粒占优势。划分出这三种类型的细粒颗粒状(particulate)沉积和岩石,有效区分了具有明确的沉积环境而且有机质含量和次要颗粒类型存在系统性差异的物质(materials)。在地下,定义这些岩石类型的颗粒组合经历了差异明显但可预测的成岩途径,而这些成岩途径对全岩性质(bulkrockproperties)的演化具有明显的意义,因此把细粒沉积岩归入这三种岩石类型之一,是预测其经济价值和工程品质(engineeringqualities)的重要的第一步。为了便于进行描述,这三种岩石类型的名称还可以与指示岩石结构的修饰词、更准确的成分划分、重要性比较大的具体颗粒类型以及成岩特征等结合使用。

  • 标签: 颗粒状 成分分类 沉积岩 沉积物 细粒 岩石类型
  • 简介:通过采集22组地下水样品,对洛阳市浅层地下水水化学特征和三氮浓度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该区地下水主要以低矿化度的HCO3—Ca和HCO3—Mg型水为主;"三氮"浓度分布在区域上存在较大差异性,局部地区超标现象较为严重.其中,硝酸盐氮浓度最高达42.45mg/L,位于洛阳市西南的辛店地区;氨氮和亚硝酸盐氮浓度分布特征较为相似,最高值均出现在伊河河畔及其以南的丘陵地区,浓度分别高达2.80mg/L和0.52mg/L.图5,表1,参11.

  • 标签: 地下水 水化学特征 三氮 洛阳市
  • 简介:细粒沉积和沉积岩的Milliken(2014)分类,是为取代基于沉积构造、粒径和成分的现有命名方案而提出改进分类的一种尝试,它所依靠的是解释的颗粒成因。Milliken认为现有的术语很混乱,因此提出用新名词tarl、carl和sarl来限定泥岩分类的三种主要类型。我们认为所提出的这种分类不具有可行性,原因在于:(a)存在与所解释的颗粒成因相关的模棱两可;(b)要确定经过成岩蚀变颗粒的原始矿物特征有难度;(c)需要有许多地质人员并不普遍具备的特殊设备和技术。在我们看来,这一新提出的分类相对于以前已确立的分类方法并没有增进地质以识.

  • 标签: 成分分类 沉积岩 沉积物 颗粒 细粒 沉积构造
  • 简介:Camp等对Milliken(2014)的细粒沉积和沉积岩成分分类的讨论,是受欢迎的进一步关注和思考这一重要课题的机会。然而Camp等并没有提到作为这种分类基础的概念模式:原生颗粒组合的成分对于控制着地下岩石总体性质演化的化学和力学变化途径来说,是一种关键的预测因素。如果人们承认颗粒成分与成岩作用之间的这种基本联系,那么Camp@提出的异议虽然有意义和值得讨论,但也不应该用于阻拦对所提出分类的全面试验,因为可选择的其他分类都没有涉及这种基本联系。这一分类对于与页岩(石油、天然气和C02的储层和封盖层)的开发利用密切相关的全岩性质预测具有潜在价值,同时支持更广泛地了解细粒沉积在地壳沉积部分流体流动和元素循环中的作用。

  • 标签: 成分分类 颗粒成分 沉积岩 沉积物 细粒 答复
  • 简介:目的:建立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LC-MS/MS)同时测定比格犬血浆中的氯维地平及其主要代谢产物去乙基非洛地平(H152/81)的方法,并将其应用于氯维地平脂肪乳注射液在比格犬的生物等效性研究中。方法:本实验采用尼莫地平作为内标,血浆样品采用蛋白沉淀处理,分析柱为SynergiPolar-RPC18色谱柱(80,4μm,50mm×2.0mm),流动相为0.1%甲酸乙腈和10mmol/L醋酸铵水溶液,采用梯度洗脱,使用电喷雾电离源(ESI),采用MRM扫描方式进行分析。结果:氯维地平在1~200ng/mL、去乙基非洛地平在5~1000ng/mL范围内线性良好(r〉0.995)。待测的日内、日间精密度和准确度均符合生物样品分析的相关要求。血浆样品经历3次冷冻-解冻循环和-80℃放置27d都是稳定的。结论:本方法适合用于氯维地平脂肪乳注射液的生物等效性研究。

  • 标签: 氯维地平 去乙基非洛地平 LC-MS/MS 生物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