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ERCP(经内镜逆行胆管造影)作为一种胆管疾病微创的诊断治疗手段,已广泛应用于临床,通过对67例ERCP留置鼻引流管患者的护理,总结了术前护理及准备、中配合、术后观察护理的经验。认为护士在术前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中娴熟的操作配合、术后精心的观察护理,是确保鼻胆管引流效果、ERCP手术成功的重要措施。

  • 标签: ERCP术 鼻胆管引流 护理体会
  • 简介:摘要目的应用超声评价微创保取石术后疗效。方法应用超声评价41例微创保取石患者手术前后胆囊收缩功能的变化,观察手术前后胆囊收缩功能的变化。结果微创保取石患者在术后胆囊收缩功能基本可恢复正常或接近正常。结论微创保取石术后胆囊功能恢复较好,是一种先进的治疗胆结石的微创技术。

  • 标签: 超声 微创保胆取石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离式Roux-en-Y消化道重建(RYR)对十二指肠切除(PD)后胃排空延迟(DGE)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20年6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西院、朝阳市中心医院、朝阳市第二医院、日照市中心医院及滨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接受PD治疗的20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消化道重建方式,分为RYR组(n=88)和传统单肠袢消化道重建(CLR)组(n=115)。对比两组患者DGE发生率及严重程度的差异,探究PD术后临床相关DGE(CR-DGE)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203例患者中,男性124例,女性79例,年龄(61.6±10.2)岁,DEG总体发生率为27.6%(56/203)。RYR组CR-DGE发生率显著低于CLR组[13.6%(12/88)比26.1%(30/115),P=0.030]。年龄>65岁(OR=2.966,95%CI:1.269~6.930,P=0.012)、临床相关瘘(OR=3.041,95%CI:1.122~8.238,P=0.029)、腹腔积液及感染(OR=10.000,95%CI:2.552~39.184,P=0.001)、CLR(OR=3.206,95%CI:1.162~8.842,P=0.024)是PD术后CR-DGE的独立危险因素。CR-DGE患者的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均显著增加(P<0.05)。结论对于年龄>65岁、术后出现临床相关瘘、腹腔积液及感染的患者,应警惕CR-DGE的发生,早期给予临床干预。RYR可以降低PD术后CR-DGE的发生率。

  • 标签: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手术后并发症 胃排空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新型国产经口直视化子镜系统诊治疾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4月—2021年6月在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消化内镜中心行国产经口直视化子镜系统检查的37例患者资料,分析内镜检查的技术成功率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37例患者均完成国产经口直视化子镜系统检查,技术成功率100.0%。明确胆管狭窄性质24例,观察胆管有无出血或结石残留6例,观察管有无新生物或结石残留2例,直视下辅助导丝通过胆管狭窄2例,直视下辅助胆道激光碎石3例。共9例患者病理确诊为恶性胆管狭窄,其中8例通过经口直视化子镜系统视觉判断为恶性病变。经口直视化子镜系统检查后,管引流34例。术后发生胆管炎3例、菌血症4例、胰腺炎2例,均保守治疗后短期内好转;出血1例,经2次内镜下止血后好转。结论新型国产经口直视化子镜系统在疾病诊治中安全、有效。

  • 标签: 胰胆管造影术,内窥镜逆行 胆胰疾病 经口 直视化子镜
  • 简介:目的探讨十二指肠结合部切除治疗壶腹癌的临床疗效。方法18例壶腹癌患者,该式切除范围:十二指肠降段,距管汇合部切除头1~2cm及胆总管至左右肝管汇合处下方。中注意清扫区域淋巴结,中冰冻病理证实各切缘无肿瘤残存。术后定期随访,统计并发症发生率、生存率、生存时间和肿瘤复发率等指标,进行临床疗效评价。结果全组手术成功率100%,术后未出现十二指肠漏、漏或明显漏等严重并发症,均痊愈出院。术后随访率为93.55%,随访时间为2个月~41个月不等,平均随访时间为13.6个月。本组目前共死亡5例:有2例因非手术并发症死亡,其中1例术后第8天出现急性心衰、肺水肿、严重肺部感染于术后1个月死亡;另1例死于术后2个月的应激性溃疡上消化道大出血;1例死因不明;2例死于肿瘤复发;其余26例均存活至今,其中有3例出现肝内或腹腔内淋巴结转移。结论十二指肠结合部切除是治疗壶腹部癌的一种新式,既比乳头局部切除保证了相对足够的切除范围,又较常规十二指肠切除明显降低手术难度和创伤程度。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彻底清扫区域淋巴结、保证各切缘无瘤残存和精细吻合是提高疗效的重要措施。

  • 标签: 肝胰管壶腹部 肿瘤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SpyGlass内镜直视系统对胆管、管狭窄的性质判断及胆管巨大结石的诊治效果。方法收集2012年9月—2018年8月期间因不明原因胆管、管狭窄或胆管巨大结石在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行SpyGlass诊治的患者资料。采用SpyGlass视觉诊断不明原因管狭窄,部分患者行Spybite活检;胆管巨大结石采用SpyGlass直视联合激光碎石治疗。分析SpyGlass诊治的操作成功率、临床成功率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共114例胆管狭窄、11例管狭窄和19例胆管巨大结石患者接受了SpyGlass诊治,总操作成功率为98.6%(142/144)。SpyGlass视觉诊断不明原因胆管狭窄性质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7.1%(67/69)、95.3%(41/43)、96.4%(108/112)、97.1%(67/69)和95.3%(41/43)。SpyGlass视觉诊断不明原因管狭窄性质的准确率为100.0%(11/11)。19例巨大胆管结石患者的碎石率为89.5%(17/19),首次取石成功率为73.7%(14/19),5例首次取石失败的患者二次取石均成功,总取石成功率为100.0%(19/19)。共4例(2.8%)患者出现术后并发症,其中急性胆管炎3例、轻症急性胰腺炎1例。结论SpyGlass诊断不明原因胆管、管狭窄准确、安全;SpyGlass联合激光碎石治疗胆管巨大结石安全、有效。

  • 标签: 狭窄 胆管 胰管 胆总管结石病 SpyGlass内镜直视系统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壶腹部周围癌采用十二指肠结合部切除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壶腹部周围癌患者78例,按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9例。对照组患者实施局部肿瘤切除治疗,治疗组患者实施十二指肠结合部切除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效果、术后复发率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术后复发率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壶腹部周围癌行十二指肠结合部切除治疗,有效的提高了临床治疗效果,降低了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和复发率,缓解了患者的临床痛苦,疗效确切,值得推广。

  • 标签: 壶腹部癌 胆胰十二指肠结合部切除术 局部肿瘤切除术 临床效果
  • 简介:目的探讨磁共振仿真胆管镜(MRVC)对十二指肠结合部病变的手术指导作用.方法分析67例十二指肠结合部病变的磁共振成像(MRCP)资料,并作仿真内镜(VE)和最大强度投影(MIP)或表面阴影显示(SSD)重建成像研究.MRCP采用冠状面二维快速自旋回波重T2序列薄层无间隔扫描,内镜成像利用导航软件在工作站进行后处理.14例与纤维胆管镜检查作了对照.结果VE内镜样立体展示了管和十二指肠内腔情况,对病变状态尤其病变与十二指肠的局部解剖关系显示较好;结合MIP或SSD图像,准确揭示了管树的整体情况.病灶以远伴有管扩张者显示尤佳,扫描前适量饮水者十二指肠结合部显示好.MRVC对胆管内或侵犯管病变的准确检出率达100%,十二指肠病变的VE显示率为40%,管汇合处、胆总管出口的VE显示率分别为31.3%(21/67)和38.8%(26/67).结论磁共振仿真胆管镜无创性地提供了管和十二指肠内镜解剖图像,可指导十二指肠结合部病变外科式的合理选择.

  • 标签: 磁共振仿真胆管镜 胆胰十二指肠结合部 磁共振成像 诊断 内镜术 术式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舒胶囊联合生长抑素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的疗效,为临床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方法:选取我院2020.8至2021.7收治的90例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采用生长抑素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舒胶囊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在总有效率方面,两组相比较,观察组明显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舒胶囊联合生长抑素的应用,可以提升重症急性胰腺炎的治疗效果,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及应用。

  • 标签: 急性胰腺炎 胰胆舒胶囊 生长抑素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急性胰腺炎采用舒胶囊联合乌司他丁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择取本院80例急性胰腺炎患者深入探究,纳入患者时间为2020年4月-2021年9月,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各组40例),对照组采用乌司他丁,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舒胶囊,分析各组炎症因子水平、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前,两组炎症因子水平对比无差异(P>0.05);治疗后,各组对比,观察组炎症因子水平降低更为明显(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无差异(P>0.05)。结论:舒胶囊联合乌司他丁治疗急性胰腺炎患者时,可显著缓解炎症反应,不良反应小,可推广。

  • 标签: 急性胰腺炎 胰胆舒胶囊 乌司他丁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颈直线切割闭合加连续单层肠吻合在十二指肠切除(PD)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2月至5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西院、日照市肝胆脾外科研究所、滨州市第二人民医院和朝阳市中心医院应用颈直线切割闭合加连续单层肠吻合治疗的21例PD患者资料,其中男性12例,女性9例,年龄范围31.0~82.0岁,中位年龄63.0岁。分析颈直线切割闭合成功率、肠吻合时间、术后并发症、瘘风险评分、住院时间等。结果21例患者中开腹PD 3例,腹腔镜PD 18例,均顺利完成颈直线切割闭合加连续单层肠吻合,成功率100.0%。在胰腺残端寻找管并插入引流管的成功率为100.0%(21/21),其中有3例(14.3%)在残断端可见明显的管断端。3例开腹PD患者手术时间分别为220.0、245.0、260.0 min,肠吻合时间为12.0、13.0、12.0 min,中出血量为300.0、450.0、600.0 ml,住院时间为14.0、15.0、21.0 d。18例腹腔镜PD患者手术时间为(295.9±14.5)min,肠吻合时间为(22.3±1.5)min,中出血量为(180.0±40.0)ml,住院时间(范围)为8.0~16.0 d,中位数10.5 d。21例患者瘘风险评分为(4.7±1.5)分。3例(14.3%)发生术后急性胰腺炎,4例(19.0%)发生胃排空延迟,保守治疗后痊愈。21例患者均无术后出血、院内感染,无B、C级术后瘘,无围手术期死亡。结论颈直线切割闭合后连续单层肠吻合具有质量可靠、操作简单易行等特点,具有预防临床相关术后瘘及肠吻合口出血的潜质,值得谨慎推广应用。

  • 标签: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胰管空肠吻合术 胰腺瘘 胰腺直线切割闭合 急性胰腺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十二指肠切除治疗壶腹部癌和头癌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30例壶腹部癌患者及28例头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均给予行十二指肠切除治疗,观察两组患者临床效果。结果壶腹部癌组患者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率均显著少于头癌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十二指肠切除治疗壶腹部癌和头癌的临床疗效均较好,尤其是对壶腹部癌的疗效更为显著。

  • 标签: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壶腹部癌 胰头癌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圈套式管对黏膜吻合在直径小于3 mm的细小管患者中应用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河南省人民医院行十二指肠切除并采用圈套式管对黏膜吻合的患者临床资料,总结患者术后瘘发生率、围手术期出血等以及肠吻合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结果共纳入98例患者,其中男性58例,女性40例,年龄范围24~73岁,平均62.3岁。肠吻合时间(10.2±3.1)min,术后A级瘘(生化瘘)10例(10.2%),无B、C级瘘发生,无出血病例,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术后住院时间(13.4±4.6)d。结论圈套式管对黏膜吻合借助于"以圈代缝"的理念,应用于细小管患者的肠吻合,操作简便快捷且安全有效。

  • 标签: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胰管空肠吻合 胰瘘
  • 简介:摘要腹腔镜十二指肠切除肠吻合方法众多,本团队认为肠吻合形成"窦道愈合"有助于减少胰液外渗及肠液反流。纤维层愈合以机械连接为基础,其连接形式多种多样。本团队总结开展腹腔镜十二指肠切除以来的经验,采用改良的"双针肠吻合法"并配合"变径可测量引流导管"支撑管,在肠吻合口形成"窦道愈合",现将技术要点及经验总结如下。

  • 标签: 腹腔镜检查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胰肠吻合 胰腺支撑管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改良管空肠黏膜端侧吻合的十二指肠切除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3月62例行十二指肠切除(PD)患者临床资料,其中30例行改良管空肠黏膜端侧吻合(改良组),32例行传统管空肠黏膜端侧吻合(传统组)。选用SPSS 20.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围期相关指标和术后第1、3、5、7、9 d的腹腔引流液淀粉酶水平用(±s)表示,采用独立t检验;并发症发生率采用χ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改良组出血量明显小于传统组(P<0.05),其余相关围期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组术后发生1例瘘明显小于传统组9例(P<0.05),其中改良组B级瘘发生率明显小于传统组(P<0.05),生化瘘、C级瘘发生率、淋巴瘘、胃排空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腹腔引流液淀粉酶含量在术后第1、3、5、7、9 d的检测期间内,传统组腹腔引流液淀粉酶含量小于改良组(P<0.05)。结论改良管空肠黏膜端侧吻合相比于传统管空肠黏膜端侧吻合在PD中能有效降低瘘的发生率,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价值。

  • 标签: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胰管空肠吻合术 胰腺瘘 引流术 胰腺α淀粉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前入路原位十二指肠切除(PD)治疗头癌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收集2012年1月至2018年6月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285例头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男164例,女121例;平均年龄为57岁,年龄范围为40~76岁。285例患者中,196例行前入路原位PD,设为前入路组;89例行传统入路PD,设为传统入路组。观察指标:(1)手术情况。(2)术后情况。(3)随访情况。采用门诊、电话或网络方式进行随访,术后每2~3个月门诊随访1次,了解患者肿瘤复发、转移及生存情况。随访终点为患者死亡,随访次要终点为肿瘤复发或转移。随访时间截至2018年12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范围)表示,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以绝对数或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采用Log-rank检验进行生存分析。结果(1)手术情况:285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前入路组患者保留幽门,联合门静脉-肠系膜上静脉切除重建(对端吻合、人工血管置换、侧壁切除吻合),手术时间,中出血量分别为118例,37例(17、11、9例),(303±107)min,350 mL(100~750 mL);传统入路组患者上述指标分别为48例,9例(7、1、1例),(335±103)min,400 mL(100~900 mL),两组患者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990,3.474,t=0.722,Z=1.729,P>0.05)。(2)术后情况:前入路组患者R0切除率、淋巴结清扫数目、阳性淋巴结清扫数目、神经侵犯率、脉管侵犯率、严重并发症、围期死亡、术后化疗分别为93.88%(184/196)、12枚(5~19枚)、4枚(0~15枚)、45.41%(89/196)、31.12%(61/196)、28例、3例、69例;传统入路组患者上述指标分别为85.39%(76/89)、7枚(4~17枚)、5枚(0~13枚)、32.58%(29/89)、23.60%(21/89)、11例、2例、41例,两组患者R0切除率、淋巴结清扫数目、神经侵犯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5.506,Z=4.637, χ2=4.149,P<0.05);两组患者阳性淋巴结清扫数目、脉管侵犯率、严重并发症、围期死亡、术后化疗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Z=0.052, χ2=1.962,0.192,0.001,3.048,P>0.05)。(3)随访情况:285例患者中,252例完成次要终点随访,228例完成终点随访,随访时间为35个月(6~58个月)。196例前入路组患者中,181例完成次要终点随访,176例完成终点随访,随访时间为38个月(6~58个月);89例传统入路组患者中,71例完成次要终点随访,52例完成终点随访,随访时间为33个月(7~53个月)。前入路组患者术后中位无瘤生存时间、中位总体生存时间分别为31个月、37个月,传统入路组患者上述指标分别为24个月、31个月,两组患者术后无瘤生存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646,P<0.05),术后总体生存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265,P>0.05)。结论前入路原位PD治疗头癌安全、可行,能提高手术R0切除率,延长患者无瘤生存时间。

  • 标签: 胰腺肿瘤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手术入路 无接触分离技术 R0切除
  • 简介:目的探讨在十二指肠切除中采用连续缝合法进行套入式肠吻合对预防漏发生的作用.方法对22例十二指肠切除患者采用4-0可吸收线连续缝合法进行端侧套入式肠吻合.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施行套入式连续肠吻合,平均肠吻合时间13(8~20)min,全部病例均未出现肠吻合口漏,无手术死亡;出现胰腺残端出血1例,经保守治疗治愈;术后漏1例,经再次手术后治愈.结论连续缝合法行端侧套入式肠吻合适用于任何情况下的残余胰腺,且操作简便、省时、并发症少,是肠吻合的一种有效改进.

  • 标签: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胰管肠吻合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