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利用前臂内侧皮神经桥接至尺神经深支的健侧颈7神经根移位术的早中期生理恢复情况。方法自2016年7月至2017年6月,我们收治全臂丛神经损伤患者40例,其中20例行健侧颈7神经根通过带蒂尺神经和前臂内侧皮神经桥接同时修复正中神经及尺神经深支(实验组),20例行健侧颈7神经根通过带蒂尺神经桥接修复正中神经(对照组)。行肌电图检查评估疗效,获得患侧拇短展肌、小指展肌、背侧骨间肌的神经生理早期恢复情况。结果术后随访时间为19~30个月,平均24.9个月。对照组中4例患者可于拇短展肌记录到运动单位电位(motor unit potential,MUP),募集相少量,其中1例患者还可于拇短展肌记录到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ompound muscle action potential,CMAP);所有患者均未能在小指展肌及背侧骨间肌记录到MUP。实验组中5例患者可于拇短展肌记录到少量MUP,其中2例患者还可于拇短展肌记录到CMAP;5例患者可于小指展肌记录到少量MUP,2例患者可于背侧骨间肌记录到少量MUP,1例患者可于小指展肌及背侧骨间肌记录到CMAP。两组患者患肢肌电图检测结果中小指展肌的MUP恢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桡侧腕屈肌及拇长屈肌的CMAP潜伏期及波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前臂内侧皮神经桥接至尺神经深支的健侧颈7神经根移位术,在不影响正中神经恢复的前提下,从神经生理角度证实该术式使全臂丛神经根性损伤患者更多的手内肌功能得到了早期恢复。

  • 标签: 臂丛 神经移位 健侧颈7神经根 前臂内侧皮神经 尺神经深支
  • 简介:【摘要】目的 针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患者采用精细化护理干预对患者的神经生理以及遵医嘱行为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88例明确诊断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观察对象,抽签法,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44例(常规护理)、观察组44例(精细化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的遵医嘱行为、神经生理情况、自我管理能力水平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遵医嘱行为、神经生理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在遵医嘱行为、神经生理评分比较上差异显著用P<0.05表示;观察组的自我管理能力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自我管理能力水平评分差异显著用P<0.05表示。结论 针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患者采用精细化护理干预对患者的神经生理以及遵医嘱行为的影响效果显著。

  • 标签: 精细化护理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 神经电生理 遵医行为
  • 简介:目的:观察卒中患者急性期康复过程中功能恢复与脑生理变化的关系。方法:将62例脑卒中患者于治疗前及治疗后的不同时间段内评价其功能及脑慢波变化情况。结果:脑地形图中8波功率值变化与NIHSS得分变化相关,虽然脑慢波功率变化过程与NIHSS得分变化过程不完全相同,但总趋势是相同的。结论:脑生理的慢波变化反映了卒中后功能变化的情况,可以作为卒中患者功能恢复的预测和评价指标。

  • 标签: 脑卒中 急性期 脑电地形图/定量脑电图 康复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慢性乙醇中毒性周围神经病的脑部生理学特点。方法选取2018年2月-2019年2月医院收治的慢性乙醇中毒性周围神经病患者20例作为观察组,并选取同时段2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两组均采用脑听觉诱发电位检查观察脑部生理学特征。结果观察组在不同波潜伏期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在波幅方面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慢性乙醇中毒性周围神经病患者的脑部生理学特征与正常人相比存在明显的差异,能够为临床诊断提供依据。

  • 标签: 慢性乙醇中毒性周围神经病 电生理学特征 临床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神经生理监测(IOM)对微创心脏手术患者脑脊髓损伤的评估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3月至2022年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26例进行微创心脏外科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采用简单随机法分为两组,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3例,观察组术中联合使用神经生理监测。比较两组的各项一般性指标、神经系统并发症和脑脊髓神经功能。计量资料、计数资料比较分别采用t检验、χ2检验、秩和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观察组的脱机拔管时间、重症监护室(ICU)滞留时间低于对照组[(10.72±2.08) h比(13.58±2.12) h、(3.10±1.06) d比(5.48±1.24) d,t=2.037、2.517,P<0.05],观察组的术后神经系统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23.81%(15/63)比55.56%(35/63),χ2=4.612,P<0.05],观察组术后的脑脊髓神经功能分级优于对照组[(98.41%(62/63)比90.48%(57/63),Z=8.231,P<0.05]。结论神经生理监测用于微创心脏外科手术中能够促进患者术后恢复,降低术后神经系统并发症的发生,减少脑脊髓损伤。

  • 标签: 微创心脏外科手术 神经电生理监测 脑脊髓损伤 疗效
  • 简介:目的:研究癫痫小鼠海马CA1区γ-氨基丁酸(GABA)能神经生理变化及使用左乙拉西坦(levetiracetam,Lev)干预治疗后的变化。方法:将FVB-Tg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左乙拉西坦干预组。左乙拉西坦采用灌胃给药。在造模成功后直接断头取脑,制作脑片,在人工脑脊液中孵育后,利用膜片钳技术,进行全细胞记录。结果: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动作电位的绝对不应期延长(P〈0.05),电位能障(VtsVr)值上升(P〈0.05),动作电位间距延长(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模型组相比,左乙拉西坦干预组动作电位的绝对不应期缩短(P〈0.01),电位能障(VtsVr)值下降(P〈0.01),动作电位间距缩短(P〈0.01),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结论:左乙拉西坦组干预后癫痫小鼠海马CA1区GABA能神经元内在特性和编码能力增强,GABA能神经元功能增加可能在癫痫的治疗中起重要作用。

  • 标签: 左乙拉西坦 海马 GABA能神经元 癫痫 动作电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神经生理监测辅助全麻经皮脊柱内镜下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PELD)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择自2016年8月至2019年10月福建省立金山医院骨科全麻行PELD治疗的58例患者进入研究,其中椎间孔入路30例,椎板间入路28例。整个手术操作过程在自发性肌电图(SEMG)连续性监测下进行,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价临床治疗效果。结果58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共有8例(13.8%)出现异常肌反应,表现为成串或频发高幅动作电位,其中经椎间孔入路5例(16.7%),椎板间入路3例(10.7%)。除2例患者术后3周、6周复发再次行脊柱内镜手术和腰椎融合内固定术外,余56例患者术后腰腿痛症状均明显缓解,手术前、术后第3天、术后3个月VAS评分分别为(7.43±1.32)分、(2.55±0.87)分和(1.59±0.87)分;手术前、术后3个月ODI指数分别为(67.36±7.13)分和(12.39±5.48)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神经生理监测下全麻行PELD术安全可靠,疗效较好。

  • 标签: 电生理监测 腰椎间盘突出症 微创外科
  • 简介:目的探索骨髓基质细胞(BMSCs)诱导分化为神经干细胞(NSCs),比较血清、维甲酸(RA)、胶质细胞源神经营养因子(GDNF)、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及2-巯基乙醇(2-ME)等不同浓度诱导条件下BMSCs分化情况,以及分化细胞的生理特性.方法以恒河猴骨髓中分离出的BMSCs为实验对象,利用神经干细胞培养基和RA、GDNF、BDNF、2-ME等生长因子在不同血清浓度下进行培养增殖和诱导分化.Nestin、CD133抗体免疫细胞化学染色鉴定NSCs,NSE、β-tublin鉴定神经元、GFAP鉴定神经胶质细胞.膜片钳检测细胞的生理特性.结果低浓度血清(2.5%)+RA(0.3mg/L)+GDNF(20μg/L)诱导分化效果较好,且分化的神经元样细胞较未分化细胞的膜特性[静息膜电位(RMP)、膜电容(Cm)、串联电阻值(Rs)]有了显著改变(P<0.01).部分形态成熟的神经元样细胞表现出TTX敏感的快速激活、快速失活的电压依赖性的Na+通道,而未分化细胞却未记录到内向电流;两类细胞均可记录到外向的K+电流,但神经元样细胞的电流峰值强度要显著高于未分化细胞,并且包括两种电流成分:瞬时外向K+电流和延迟整流型的K+电流.结论RA+GDNF及配合使用低浓度血清能够有效诱导骨髓源神经干细胞向成熟神经系细胞分化,且分化的神经元样细胞具有快速激活、快速失活的电压依赖性Na+通道,类似神经细胞的生理特性.

  • 标签: 电生理特性 细胞体外分化 细胞源性 胶质细胞源神经营养因子 神经元样细胞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脑卒中后肩关节半脱位对偏瘫侧上肢周围神经生理参数的影响。方法纳入20例脑卒中伴肩关节半脱位的患者,分别对患者双上肢肩胛上神经、腋神经、肌皮神经、桡神经、正中神经、尺神经的运动神经传导及桡神经、正中神经、尺神经的感觉神经传导进行评估,并对偏瘫上肢冈上肌、三角肌、肱二头肌、伸指总肌、拇短展肌和小指展肌进行静息状态下针极肌电图检测;采用Brunnstrom分期对患者的上肢和手功能进行评估,并对患侧神经肌肉复合动作电位(CMAP)波幅的变化率与患者病程、年龄及上肢Brunnstrom分期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与健侧相比,脑卒中后肩关节半脱位侧的肩胛上神经、腋神经、肌皮神经、桡神经、正中神经、尺神经CMAP波幅均显著降低(P<0.01),肩胛上神经和腋神经的潜伏期延长(P<0.05),肌皮神经、桡神经、正中神经和尺神经潜伏期双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桡神经、正中神经和尺神经运动传导速度双侧无差异(P>0.05)。偏瘫侧腋神经、肩胛上神经、肌皮神经CMAP波幅变化率明显高于桡神经、正中神经和尺神经(P<0.05)。偏瘫侧桡神经、正中神经和尺神经的感觉神经动作电位(SNAP)较健侧降低(P<0.01),感觉传导速度双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偏瘫侧SNAP波幅变化率由高到低依次为正中神经、桡神经和尺神经,但两两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变化率两两对比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肩关节半脱位后上肢所检肌肉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自发电位,偏瘫上肢近端出现率高于远端肢体,其中冈上肌自发电位出现率为61.54%,三角肌为84.62%,肱二头肌为69.23%,伸指总肌和拇短展肌为46.15%,小指展肌为30.77%。偏瘫侧CMAP变化率与患者病程、年龄及上肢Brunnstrom分期之间均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脑卒中后肩关节半脱位可导致支配肩和上臂的周围神经损害程度大于支配前臂和手的神经,可能影响患者上肢功能的恢复。

  • 标签: 脑卒中 肩关节半脱位 神经传导 肌电图 上肢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针对多模式神经生理监测应用于脊柱侧凸矫形术中的价值进行分析和研究。方法:2020年4月至2021年5月,本院进行脊柱侧凸矫形治疗的患者数量为80人,将80名患者进行临床随机数表分配,将8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对照组患者接受体感诱发电位干预,实验组患者接受多模式神经生理监测干预,两组患者进行临床伤椎Cobb角与伤椎角矫正率的研究,同时评价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情况。结果:两组临床伤椎Cobb角更大的一组为对照组,且伤椎角矫正率更低的小组为对照组,P<0.05;患者进行不良反应发生率的比较,出现不良反应更高的小组为对照组,P<0.05。结论:多模式神经生理监测应用于脊柱侧凸矫形手术之中,能够有效降低伤椎角的发生风险,保证矫正率的同时,规避了不良反应的发生风险。

  • 标签: 多模式神经电生理监测 脊柱侧凸矫形术 应用效果
  • 简介:人际信任是人际交往中一种常见、重要的心理现象。但研究者对信任的定义还存在不同观点。在研究方法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根据定义,编制题目来测量信任;另一类是行为游戏法,包括囚徒两难游戏、最后通牒游戏和信任游戏。社会神经认知科学家研究发现,人际信任不存在一个特定的中枢,它跟杏仁核,前中间前额皮质,旁扣带回,脑岛,腹侧被盖区,中隔区,梭状回,颞上回,眶额叶皮层等脑区有关,跟催产素、加压素和多巴胺等化学物质有关。同时,该研究指出了信任研究存在的不足。

  • 标签: 人际信任 研究范式 脑区 激素 生理机制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植入125I放射性粒子近距离低剂量率持续照射实验动物外周神经,研究其对外周复合神经组织神经传导及生理活动的影响。方法将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32只实验兔左侧坐骨神经干旁,结合对照组分析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差异。结果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后,实验组的神经动作电位的幅度和传导速度逐渐下降。结论125I放射性粒子通过释放γ射线和X射线,近距离持续低剂量照射神经组织,使外周神经纤维动作电位传导速度和幅度减低,神经冲动传导受阻。这表明,125I放射性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肿瘤不仅可以抑制肿瘤生长、减小肿瘤体积,同时还能缓解癌痛、改善病人生活质量。

  • 标签: 125I放射性粒子 动作电位 传导速度 电位幅度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抗神经束蛋白(NF)155 IgG4抗体阳性(抗NF155阳性)的慢性炎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神经病(CIDP)患者的生理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9月至2021年5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确诊的6例抗NF155阳性CIDP患者,对每例均行周围神经运动传导、感觉传导、针极肌电图检测,并探讨其临床指标与生理参数的相关性。结果胫神经运动传导各项检测异常率总体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²=11.08,P=0.011),各项检测异常中以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减慢和末端运动潜伏期(DML)延长最多见。下肢神经传导总异常率(30/32,93.8%)与上肢神经传导总异常率(22/22,100.0%)、感觉神经传导总异常率(52/54,96.3%)与运动神经传导总异常率(42/42,10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²=1.43,P=0.508;χ²=1.59,P=0.503)。正中神经、尺神经和腓肠神经感觉神经各项检测异常率总体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²=14.96,P=0.001;χ²=10.00,P=0.007;χ²=9.95,P=0.008),感觉神经传导异常以感觉神经动作电位未引出最多见。针极肌电图检查异常率为9/14,上、下肢肌肉异常率分别为4/8和5/6,主要表现为自发电位合并运动单位动作电位时限增宽波幅升高。病程与尺神经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MAP)波幅和负波面积均呈负相关(r=-0.84,P=0.036;r=-0.76,P=0.011);年龄与正中神经MCV和尺神经MCV均呈正相关(r=0.89,P=0.019;r= 0.95,P=0.003)。正中神经DML与CMAP波幅呈负相关(r=-0.63,P=0.049),胫神经F波潜伏期与胫神经DML、CMAP波幅和MCV显著相关(r= 0.90,P=0.039;r=-0.96,P=0.012;r=-0.96,P=0.010)。结论抗NF155阳性CIDP患者运动和感觉神经、髓鞘和轴索均受累。尺神经CMAP波幅和负波面积对病程判断具有一定临床意义。年龄越小,上肢神经脱髓鞘程度越重。胫神经F波潜伏期不仅反映近端病变程度,还可反映远端神经脱髓鞘与轴索病变。

  • 标签: 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病,慢性炎性脱髓鞘性 神经束蛋白 肌电图
  • 简介:目的探讨CT引导联合神经生理测试射频热凝三叉神经半月节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5月至2014年1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疼痛科收治的156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CT引导下按Hartel前入路法穿刺并结合神经生理测试后行三叉神经半月节射频热凝术,损毁三叉神经相关感觉支,观察近期临床疗效并对中期疗效进行随访.结果156例患者在CT引导下均可成功精确穿刺卵圆孔,结合生理定位可精确做到选择性三叉神经半月节损毁.治疗后疼痛明显缓解,视觉模拟评分明显下降(P<0.05).随访12个月有效率高达94.9%.6个月时复发5例,12个月时复发8例.结论CT引导联合神经生理试验能够精确定位卵圆孔及神经分支,射频热凝术能够安全、有效地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

  • 标签: 神经电生理测试 卵圆孔 射频热凝术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
  • 简介:【摘要】 目的 分析探讨2例术中神经生理监测与彩超在神经导航辅助下经侧裂显微外科额颞岛叶胶质瘤手术治疗后发生对侧肢体运动障碍和语言障碍的体会。 方法 对中部战区总医院神经外科2021年10月~11月其中的2例额颞岛叶胶质瘤患者进行临床资料分析,均采用术中神经生理监测与超声在神经导航辅助下改良翼点或扩大翼点经侧裂入路显微外科手术治疗。术中神经生理监测联合超声在神经导航辅助下实时肌,颅外运动诱发电位,体感诱发电位等监测手段实时监测运动、感觉通路的完整性,导航辅助肿瘤定位,术中彩超实时定位并明确肿瘤切除程度。结果 2例术中体感诱发电位下降>70%,颅外运动诱发电位术中未能引出四肢运动电位;1例引出面部运动电位。术后1例对侧肢体运动功能障碍,1例对侧肢体运动障碍合并语言功能障碍。结论 术中神经生理监测联合术中超声在神经导航辅助下经侧裂显微外科手术治疗额颞岛叶胶质瘤,能有效的保护周围重要结构和血管,提高了肿瘤手术切除的全切率和疗效,在最大范围切除肿瘤的同时,减少发生严重的并发症。

  • 标签: 额颞岛叶胶质瘤 神经导航 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 术中彩超 显微外科 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