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鉴别肺部肿块性病变的良恶性一直是临床影像诊断的难点。近年来,影像诊断已经发展成为集形态、功能和代谢改变为一体的综合诊断体系,其在肺部肿块性病变的影像学诊断与鉴别诊断上的应用也有了较大发展。本文重点介绍近年来肺部肿块性病变诊断的功能性方法的研究进展。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镜下窄带成像技术(NBI)对结直肠息肉样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6年7月期间来我院治疗的60例患者,使用镜下窄带成像技术观测结直肠息肉样病变情况,同病理学诊断结果对比来分析患者是非肿瘤性息肉或者结直肠肿瘤性的情况。结果镜下窄带成像技术通过对不同大小息肉的敏感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特异度方面来诊断息肉的病变情况,诊断的准确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镜下窄带成像技术能有效地辨别患者是否存在结直肠肿瘤性病变的情况,有利于患者接受及时的治疗,值得在临床推广和应用。

  • 标签: 内镜下窄带成像技术 结直肠息肉样病变 诊断价值
  • 简介:目的:探讨虚拟CT三维成像技术在骨折金属固定术后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因骨折行金属固定术的患者42例(金属固定42处),其中颈椎固定4例,腰椎固定5例,胫腓骨固定20例,尺桡骨固定13例。常规MSCT扫描后,行虚拟CT三维成像后处理。结果:虚拟CT三维成像金属伪影明显减轻,图像质量明显改善,除1例颈椎、1例腰椎、1例胫腓骨固定有少许伪影外,其余均能清晰显示骨质,以及固定位置、形态。结论:虚拟CT三维成像技术可明显减少骨折固定术后金属伪影,改善骨折金属固定术后CT图像质量,并清晰显示其解剖关系。

  • 标签: 螺旋CT扫描 虚拟CT三维成像 骨折术后 内固定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窄带成像镜应用于喉部良恶性病变的诊断历史已有十余年,且大量研究证实诊断价值良好。本文就这一新型镜技术在喉部良恶性病变诊断中的应用进行总结,介绍关于窄带镜下喉部病变分型标准进展,目前应用的优缺点及不同光学技术的交叉结合应用,并展望应用前景。

  • 标签: 喉部病变 窄带成像 分型标准
  • 简介:【摘要】:目的 针对颅肿瘤的 CT与磁共振成像诊断与鉴别诊断价值展开分析探讨。方法 选取我院 2018年 7月 ~2019年 8月收治的 70例颅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进行 CT和磁共振成像检查, 比较 两组患者的诊断准确率。结果

  • 标签: 颅内肿瘤 CT 磁共振成像 诊断 鉴别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神经镜Endoport技术在累及室间的颅病变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外科自2018年1月至2020年8月采用神经镜Endoport技术治疗的21例累及室间的颅病变患者的手术效果及预后随访情况。结果21例患者中,19例的病变全切除,2例次全切除;围手术期发生术后出血1例、颅感染1例。随访3~30个月,除1例失访外,余20例患者术前出现过的神经功能障碍表现均有不同程度地改善[末次随访时Karnofsky功能状态评分为(85.5±3.5)分],影像学随访均未发现病变复发迹象。结论神经镜Endoport技术能安全、有效地切除累及室间的颅病变,患者预后良好。

  • 标签: 神经内镜 Endoport技术 室间孔 微创外科手术
  • 简介:摘要为了治疗脑瘫后遗症患儿髋收畸形,对80例脑痉挛性瘫,年龄在5~15岁之间的患儿,开展收长以及短肌或者闭神经前支切断术治疗。术后随访3~5年,收肌挛缩以及痉挛得到明显改善,且肌张力下降程度超过1级,行走无明显髋收畸形,髋关节稳定,疗效满意。只要病例筛选适当,操作正确,此手术是治疗痉挛性脑瘫后遗症患儿髋收畸形的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

  • 标签: 脑瘫后遗症 髋内收 内收肌 闭孔神经前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镜窄带成像技术与染色镜联合应用于早期食管癌诊断中的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6月—2018年6月我院收治的食管黏膜可疑病变患者102例,以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51例。对照组应用常规染色镜检查,研究组应用镜窄带成像技术与染色镜联合检查。将病理学检查作为“金标准”,比较两组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与准确率。结果研究组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与准确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镜窄带成像技术联合染色镜诊断早期食管癌效果可靠,二者优势互补,为临床诊疗工作提供了可靠且精准的依据。

  • 标签: 内镜窄带成像技术 染色内镜 早期食管癌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管壁成像技术(HR-VWI)在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XX院40例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病变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疾病情况分为急性脑梗组(n=20)、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组(n=20),40例患者均接受HR-VWI检测,对比两组患者检测结果的差异。结果:急性脑梗组患者斑块分布在腹侧壁、上侧壁人数分别为7例、9例多于短暂脑缺血组3例、5例,短暂脑缺血组患者斑块分布在背侧壁、下侧壁人数分别为8例、6例;急性脑梗组患者血管重构率为95.00%高于短暂脑缺血组55.00%(P<0.05)。结论:HR-VWI在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的诊断,能有效的将患者的斑块位置、血管重建情况显示出来,有利于提高临床诊断的准确度。

  • 标签: 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管壁成像技术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诊断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三维CT血管成像(CTA)探讨椎动脉起始位置与穿出颈椎横突高度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3月至2019年3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神经外科行头颈上胸部CTA检查的48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图像传输至图像后处理工作站进行骨质和血管重建,观察双侧椎动脉的起源、走行及穿出颈椎横突的高度。对于右侧椎动脉起源正常者,根据穿出颈椎横突的高度分为C4、C5、C6组,每组随机选取10例分别测量右侧椎动脉起始位置至右侧颈总动脉起始的距离(L1)和右侧甲状颈干的距离(L2),以L1/(L1+L2)×100%计算椎动脉起始的相对位置。结果480例患者中,457例(95.2%)双侧椎动脉起源位置正常,均起源于锁骨下动脉,另23例(4.8%)起源异常,其中左侧椎动脉起源于主动脉弓19例、左侧颈外动脉1例;右侧椎动脉起源于右侧颈总动脉3例,且均合并迷走右锁骨下动脉。480例患者中,405例(84.4%)双侧椎动脉经C6横突穿出;另75例(15.6%)穿出高度异常,其中左侧34例,经C3、C4、C5、C7横突穿出的分别有1、4、24、4例,直接入枕骨大1例;右侧41例,经C3、C4、C5横突穿出的有1、14、26例。椎动脉起源异常的患者,左侧椎动脉起自主动脉弓的占比最高(19/20),且多数穿出颈椎横突的高度异常(18/19);右侧椎动脉均起自右侧颈总动脉合并迷走右锁骨下动脉(3/3),且穿出颈椎横突的高度均异常(3/3)。椎动脉起源正常的患者,96.7%(445/460)的左侧椎动脉穿出颈椎横突的高度正常,92.0%(439/477)的右侧椎动脉穿颈椎横突高度正常。3组右侧椎动脉起源正常的患者椎动脉起始的相对位置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4组:(24.3±2.1)%、C5组:(47.9±6.6)%、C6组:(77.7±1.7)%,H=20.178,P<0.001]。结论椎动脉起始位置异常时,其穿出颈椎横突的高度多异常。右侧椎动脉的起始相对位置越靠近右侧颈总动脉时,穿出颈椎横突的高度越高;而越靠近右侧甲状颈干,穿出颈椎横突的高度越低。

  • 标签: 椎动脉 颈椎 起始位置 横突孔 CT血管成像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三维CT血管成像(CTA)探讨椎动脉起始位置与穿出颈椎横突高度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3月至2019年3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神经外科行头颈上胸部CTA检查的48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图像传输至图像后处理工作站进行骨质和血管重建,观察双侧椎动脉的起源、走行及穿出颈椎横突的高度。对于右侧椎动脉起源正常者,根据穿出颈椎横突的高度分为C4、C5、C6组,每组随机选取10例分别测量右侧椎动脉起始位置至右侧颈总动脉起始的距离(L1)和右侧甲状颈干的距离(L2),以L1/(L1+L2)×100%计算椎动脉起始的相对位置。结果480例患者中,457例(95.2%)双侧椎动脉起源位置正常,均起源于锁骨下动脉,另23例(4.8%)起源异常,其中左侧椎动脉起源于主动脉弓19例、左侧颈外动脉1例;右侧椎动脉起源于右侧颈总动脉3例,且均合并迷走右锁骨下动脉。480例患者中,405例(84.4%)双侧椎动脉经C6横突穿出;另75例(15.6%)穿出高度异常,其中左侧34例,经C3、C4、C5、C7横突穿出的分别有1、4、24、4例,直接入枕骨大1例;右侧41例,经C3、C4、C5横突穿出的有1、14、26例。椎动脉起源异常的患者,左侧椎动脉起自主动脉弓的占比最高(19/20),且多数穿出颈椎横突的高度异常(18/19);右侧椎动脉均起自右侧颈总动脉合并迷走右锁骨下动脉(3/3),且穿出颈椎横突的高度均异常(3/3)。椎动脉起源正常的患者,96.7%(445/460)的左侧椎动脉穿出颈椎横突的高度正常,92.0%(439/477)的右侧椎动脉穿颈椎横突高度正常。3组右侧椎动脉起源正常的患者椎动脉起始的相对位置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4组:(24.3±2.1)%、C5组:(47.9±6.6)%、C6组:(77.7±1.7)%,H=20.178,P<0.001]。结论椎动脉起始位置异常时,其穿出颈椎横突的高度多异常。右侧椎动脉的起始相对位置越靠近右侧颈总动脉时,穿出颈椎横突的高度越高;而越靠近右侧甲状颈干,穿出颈椎横突的高度越低。

  • 标签: 椎动脉 颈椎 起始位置 横突孔 CT血管成像
  • 简介:摘要:由于煤层在漫长的形成过程中,经历了复杂的地质构造运动,因此煤层中伴生有大量的断层、褶皱、陷落柱等地质构造。当地质构造尺寸较小时,在工作面采煤过程中可直接通过,若地质构造尺寸过大或岩层硬度较大时,强行推进极易损坏采煤机等设备。因此,工作面在过地质构造时,需采取特定的技术措施。随着建设工程开发区域的复杂,工程项目临近城区建筑物的爆破施工难度增加。精准爆破控制技术是联合应用爆破施工监测系统、精准控制爆破网络系统的技术体系,能够在复杂环境下,满足爆破施工要求,保障施工安全,实现精准爆破。基于此,本篇文章对深内分段爆破技术进行研究,以供参考。

  • 标签: 深孔孔内分段 爆破技术 应用分析
  • 简介:南水北调中线丹江口电站右岸大坝加高工程深倒垂深达77.50m,倒垂位布置在廊道。针对倒垂设计深度大,精度要求高,作业面受限,采用了一套防斜纠偏及保护管安装措施,有效地控制了钻孔精度,成功地完成了保护管安装,经检验各项指标符合设计要求,得到了业主、监理一致好评。

  • 标签: 深孔倒垂孔 钻孔孔斜控制原则 钻孔纠偏 保护管安装埋设 控制
  • 简介:周公制礼作乐,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孔子有感于所处之世礼崩乐坏,向往周公之治,试图恢复周礼。孟子最早提出“周之道”。先秦儒家以周为圣人,而其他诸家则借批评周以表达学派思想。司马迁宣扬“周之道”最力,东汉明帝时将周之道纳入国家教化体系。隋代王通承孔子“从周”之志,提倡以礼乐之道化成天下。唐太宗时周、分祀,迄至中唐,韩愈作《原道》,区分治统与道统,“孔孟”逐渐代替“周”。明末黄道周认为宋儒乃因治统缺失而强调道统,从而导致门户之见的产生,因此他弘扬六经、回归周之学以救时弊。清代朱彝尊亦提倡周之道,而章学诚则认为义理、博学、文章三者必合于一,乃可通往周之道,道统于此有向学统转化的迹象。当今反思周之道的历史发展,对重建礼义之邦、实现文化复兴具有重要借鉴作用。

  • 标签: 周孔之道 治统 道统 学统
  • 简介:摘要:传统的螺纹加工方法主要为采用螺纹车刀车削螺纹,采用丝锥、板牙手工攻丝以及套扣。随着数控加工技术的发展,特别是三轴联动数控加工系统的出现,利用数控铣床进行螺纹的铣削得以实现。螺纹铣削是通过数控机床的三轴联动,利用螺纹铣刀进行螺旋插补铣削而形成螺纹,刀具在水平面上每作一周圆周运动,在垂直面则直线移动一个螺距。螺纹铣削加工可以实现在不换刀的情况下,一次性完成螺纹的加工,包括底孔的钻削,螺纹的加工等;同一把螺纹铣刀能加工出螺距相同、直径不同的螺纹。因此,与传统的螺纹加工方法相比,螺纹铣削加工具有较大的优势:加工效率高,加工质量好,刀具通用性好,加工安全性好。对于一些特殊结构的螺纹,如不允许有过渡扣或退刀槽结构的螺纹,采用传统的车削方法或丝锥、板牙很难加工,但采用数控铣削却十分容易实现。本文着重介绍螺纹铣削的加工工艺过程。

  • 标签: 螺纹 铣削 数控 编程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白光镜、超声镜、窄带成像结合放大内镜(ME-NBI)评估早期贲门癌浸润深度的准确度,探讨术前评估早期贲门癌浸润深度的诊断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6月福建省立医院病理证实为早期贲门癌的135例患者的镜检查图像,将黏膜癌和黏膜下浅层(SM1)浸润癌归为黏膜-SM1癌,以术后病理诊断结果为金标准,与黏膜下深层浸润癌进行比较,评估白光镜、超声镜、ME-NBI和三者联合判断早期贲门癌浸润深度的准确度。一致性检验采用Kappa检验,Kappa值<0.2为一致性差,0.2~0.4为一致性一般,>0.4~0.6为一致性中等,>0.6~0.8为一致性较高,>0.8~1.0为接近一致。结果73例早期贲门癌患者资料纳入研究,根据术后病理结果47例为黏膜-SM1癌,26例为黏膜下深层浸润癌。术前白光镜、超声镜、ME-NBI和三者联合判断早期贲门癌浸润深度的准确度分别为79.5%(58/73)、72.6%(53/73)、65.7%(48/73)和87.7%(64/73)。一致性检验结果显示,白光镜与术后病理诊断结果一致性中等(Kappa值=0.540,P<0.01),超声镜与术后病理诊断结果一致性一般(Kappa值=0.346,P=0.002),ME-NBI与术后病理诊断结果一致性差(Kappa值=0.175,P=0.108),而三者联合与术后病理诊断结果一致性较高(Kappa值=0.724,P<0.01)。结论与单一检查方法相比,白光镜、超声镜和ME-NBI三者联合评估早期贲门癌的浸润深度更准确。

  • 标签: 早期贲门癌 浸润深度 白光内镜 超声内镜 窄带成像结合放大内镜
  • 简介:经皮椎间镜技术最早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1])。近来年,随着光学技术的进步和仪器设备的改良,内窥镜手术系统逐渐发展、成熟。脊柱内窥镜与腰椎间成形技术相结合,可以有效扩大腰椎间,使内窥镜通过椎间顺利进入椎管内,不仅适用于各节段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更加适用于合并腰椎侧隐窝狭窄或椎间狭窄的患者,扩大了经皮椎间脊柱镜手术的适应证([1-3])。

  • 标签: 脊柱内窥镜 腰椎间孔 内镜手术 成形 腰椎侧隐窝狭窄 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玻璃体切除联合界膜剥除术与玻璃体切除联合界膜填塞术治疗特发性黄斑(IMH)的效果及对黄斑微结构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将扬州大学附属苏北人民医院眼科2016年8月至2019年8月行手术治疗的IMH 43例(44眼)纳入研究。其中男7例(7眼),女36例(37眼)。分为界膜剥除组(20眼)与界膜填塞组(24眼)。比较两组术后黄斑闭合率、视力及椭圆体带缺损直径。所有患者随访1~20个月。结果剥除组的闭合率及Ⅰ型闭合率分别为90.00%(18/20)及88.89%(16/18),填塞组分别为91.67%(22/24)及86.36%(19/22)(Fisher检验P=1.000,1.000)。剥除组及填塞组术后视力(BCVA)均较手术前明显提高(t=5.609,5.279;P<0.001),但两组之间术后视力相似(t=-1.415,P=0.164)。剥除组术后椭圆体带缺损直径较术前减小(t=4.027,P=0.001),而填塞组术前术后相似(t=1.154,P=0.260),两组术后椭圆体带缺损直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72,P=0.014)。结论玻璃体切除联合界膜剥除术与玻璃体切除联合界膜填塞术治疗IMH均安全有效,而界膜剥除术对黄斑微结构扰动较小。

  • 标签: 孔,黄斑 玻璃体切除术 剥除术,内界膜 填塞术,内界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