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渗透变形试验是测定岩土层有渗流水通过时细颗粒随渗流逐渐流失的临界坡降(管涌)及土体整体浮动时的破坏坡降的一种试验,临界水力坡降与破坏水力坡降是水工渗流稳定计算时的重要参数。根据《土工试验规程》(SL237-1999)中《粗颗粒土的渗透及渗透变形试验》(SL237-056-1999)的方法,渗透变形试验使用垂直渗透变形仪,原状试样制备要人工开挖后用套筒和水泥砂浆封存,非常麻烦,并且运输时土样的结构容易受破坏,深部土体和地下水位以下的土体的试样难以制备。本文主要介绍地下水位以下的土层的渗透变形试验方法。

  • 标签: 渗透变形试验 临界水力坡降 破坏水力坡降 套管 渗径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窄带成像镜、染色镜、常规镜对于直肠息肉的病变诊断状况的应用效果。方法:以 2015年 1月至 2016年 1月到我院接受治疗的 136例直肠息肉患者为观察对象,分别使用窄带成像镜、染色镜与常规镜对直肠出现病变的患者进行检查,对病变位置进行腺管开口分型和微血管形态分型,并将窄带成像镜、染色镜以及常规镜的检查结果以及病理诊断结果进行对比。结果:窄带成像镜检出的病变样本为 86例,染色镜检出病变样本 78例,常规镜检出的病变样本 12例。窄带成像镜与染色镜的检出率要优于常规镜,窄带成像镜与染色镜的检出率差异不明显,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窄带成像镜的对于直肠癌变的诊断符合率、特异度、敏感度分别为 93.17%、 91.63%、 98.36%,染色镜为 89.63%、 91.57%、 95.48%,常规镜为 76.34%、 78.12%、 86.31%,由此可见,窄带镜对于直肠癌变诊断的符合率以及敏感度要显著优于染色镜和常规镜,而窄带镜与染色镜的特异度则差异较小,但明显高于常规镜。结论:窄带成像镜在检查过程中,其成像效果更加清晰,对于病变状态的鉴别更加准确,能够突出肿瘤性病变与肺肿瘤性病变的区别,检查结果明显优于常规镜,因此可以在临床诊断过程中推广应用。

  • 标签: 窄带成像内镜 染色内镜 直肠息肉 结肠镜检查
  • 简介:摘要地质工作采集资料的最直接有效的手段是钻探。因为钻探工作会遇到很多的情况,不及时处理就会出现很严重的问题。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工程建设规模在不断扩大,岩土工程勘察也显得越来越重要。在工程建设中,岩土工程勘察是进行地基设计的重要依据,能够为工程施工提供详细的地质资料,从而保证工程建设的安全性和可行性。因而必须做岩土工程勘察尤其是复杂地形地质条件的岩土工程勘察工作。本文主要描述了复杂地质条件下岩土工程勘察的应用以及应对措施。

  • 标签: 复杂地层 预防措施 治理方法
  • 简介:摘要渗透变形试验是测定岩土层有渗流水通过时细颗粒随渗流逐渐流失的临界坡降(管涌)及土体整体浮动时的破坏坡降的一种试验,临界水力坡降与破坏水力坡降是水工渗流稳定计算时的重要参数。根据《土工试验规程》(SL237-1999)中《粗颗粒土的渗透及渗透变形试验》(SL237-056-1999)的方法,渗透变形试验使用垂直渗透变形仪,原状试样制备要人工开挖后用套筒和水泥砂浆封存,非常麻烦,并且运输时土样的结构容易受破坏,深部土体和地下水位以下的土体的试样难以制备。本文主要介绍地下水位以下的土层的渗透变形试验方法。

  • 标签: 渗透变形试验 临界水力坡降 破坏水力坡降 套管 渗径
  • 简介:摘要近年来牙轮钻头在地质钻探,水井,地热井等领域成为钻进破碎岩石的主要手段。为了使工程项目顺利的完成,事故预防应作为重点来对待。在预防措施中可以从牙轮钻头类型及机械器具的维护保养,维护泥浆性能,牙轮钻头钻进效率的因素和现场操作人员的应急处理措施,从这几点出发可以有效的预防事故的发生。

  • 标签: 牙轮钻头 泥浆维护 预防措施
  • 简介:摘要钻探安全事故包括人身事故、机械事故、事故等三方面。事故在钻探事故中占的比重最大,因此,事故的预防和处理就显得非常重要。

  • 标签: 岩心钻探 孔内事故 原因 处理
  • 简介:摘要近几年频频有煤矿事故发生,其中许多事故发生在钻探过程中。在钻探时会引发事故的因素有很多,其中一部分是突发而很难避免的,这就要求我们要仔细研究发生事故的原因,采取可行的技术措施加以避免。另一部分却是可以通过科学探究的方法规避的。因此我们必须要对可能引发煤田地质钻探事故的因素进行仔细分析,进而采用可靠的技术进行处理来避免事故发生。本文就煤田地质钻探事故的预防、判断和处理进行了分析,探讨如何预防该类事故的发生。

  • 标签:
  • 简介:动脉夹层即颅血管壁血肿,是导致中青年缺血性或出血性卒中的重要病因,因血管管径细小,走行迂曲,颅动脉央层诊断较困难。磁共振管壁成像作为一种无创性、无放射性检查手段,可直接观察到动脉夹层所致的特征性壁血肿信号,因而对颅动脉夹层的诊断、鉴别诊断及随访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将对磁共振管壁成像在颅动脉夹层中的应用价值做一简要综述。

  • 标签: 颅内动脉夹层 高分辨率磁共振 血管壁成像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在诊断子宫畸形过程中应用经腔三维超声成像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16年7月至2017年7月期间收治的87例子宫畸形患者所有资料,对所有患者实施经腔三维超声成像以及二维超声成像,对比两种超声成像技术诊断的价值与效果。结果此本次研究的87例子宫畸形患者,经二维超声成像诊断后检出率80.54%显著低于经三维超声成像诊断后检出率96.55%,P<0.05且差异显著,统计学意义存在。结论将经腔三维超声成像应用在诊断子宫畸形中效果显著,可提升诊断检出率,值得借鉴。

  • 标签: 经腔内三维超声成像 子宫畸形 诊断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全脑CT灌注成像在颅肿瘤病变的临床诊断中的作用。方法以2014年1月~2017年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经手术病理证实确诊的105例邻近大血管颅肿瘤患者为观察对象,所有患者均经过全脑CT灌注成像检查,对检查结果进行图像后处理,并进行分析。结果诊断结果与患者的临床特征全部相符,诊出脑膜瘤59例,胶质瘤46例,图像清晰,满足评价要求,对比两组患者的CTP及CTA图像表现,发现两组的CBF、CBV、PS相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TTP、MTT上的比较,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全脑CT灌注成像进行颅肿瘤病变的诊断,可清晰反映肿瘤与周围大血管的基本情况,具有较高的临床诊断价值,可以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 标签: 全脑CT灌注成像 颅内肿瘤 诊断 邻近大血管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镜下窄带成像技术(NBI)对结直肠息肉样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6年7月期间来我院治疗的60例患者,使用镜下窄带成像技术观测结直肠息肉样病变情况,同病理学诊断结果对比来分析患者是非肿瘤性息肉或者结直肠肿瘤性的情况。结果镜下窄带成像技术通过对不同大小息肉的敏感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特异度方面来诊断息肉的病变情况,诊断的准确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镜下窄带成像技术能有效地辨别患者是否存在结直肠肿瘤性病变的情况,有利于患者接受及时的治疗,值得在临床推广和应用。

  • 标签: 内镜下窄带成像技术 结直肠息肉样病变 诊断价值
  • 简介:目的:探讨虚拟CT三维成像技术在骨折金属固定术后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因骨折行金属固定术的患者42例(金属固定42处),其中颈椎固定4例,腰椎固定5例,胫腓骨固定20例,尺桡骨固定13例。常规MSCT扫描后,行虚拟CT三维成像后处理。结果:虚拟CT三维成像金属伪影明显减轻,图像质量明显改善,除1例颈椎、1例腰椎、1例胫腓骨固定有少许伪影外,其余均能清晰显示骨质,以及固定位置、形态。结论:虚拟CT三维成像技术可明显减少骨折固定术后金属伪影,改善骨折金属固定术后CT图像质量,并清晰显示其解剖关系。

  • 标签: 螺旋CT扫描 虚拟CT三维成像 骨折术后 内固定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核磁共振成像诊断及鉴别诊断颅原发性淋巴瘤的价值。方法选择我院已经经病理确诊的72例颅原发性淋巴瘤患者,共发现病灶93个,时间为2013年1月至2017年1月,所有的研究对象均经核磁共振成像诊断,观察患者的诊断效果,分析核磁共振成像诊断的准确度以及漏诊情况。结果72例颅原发性淋巴瘤患者中,有67例患者经核磁共振成像诊断确诊,病灶数目共计86个符合病理诊断结果,但是有7处病灶未检出,导致漏诊,漏诊率为7.53%,准确度为92.47%。结论核磁共振成像诊断在颅原发性淋巴瘤诊断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其鉴别手段具有很高的准确度,有利于患者及时发现病症,及早进行康复治疗。

  • 标签: 颅内原发性淋巴瘤 核磁共振成像 诊断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微小颅动脉瘤采用64排128层CT血管成像(CTA)进行诊断的有效性。方法选择我院2014年7月-2016年7月经过3D-DSA/手术证实的微小颅动脉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选择CTA进行诊断,分析其诊断准确率。结果CTA检出准确率、误诊率分别为92.30%、7.00%,与3D-DSA/手术证实对比差异不明显(P>0.05)。结论64排128层CT血管成像用于微小颅动脉瘤的临床诊断中可获得较高的准确率,值得全面推广应用。

  • 标签: 64排128层CT血管成像 微小颅内动脉瘤 诊断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鼻镜下鼻腔泪囊造术治疗慢性泪囊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6年1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慢性泪囊炎患者120例,按照就诊顺序单双号将患者分成对照组及观察组,每组各60例,观察组经由鼻镜下展开鼻腔泪囊造术进行治疗,对照组施行鼻腔泪囊吻合术,比较两组患者治疗的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治疗总有效率96.67%(58/60)相比较对照组的93.33%(56/60),数据差异无法获得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平均住院时间(7.38±1.22)d显著短于对照组患者的(12.37±1.56)d(P<0.05);观察组发生并发症3例(5.0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1例(22.00)。结论在慢性泪囊炎治疗过程中在鼻镜下具有良好治疗效果,不仅不良反应较少,而且安全性高,加快愈合,有利于预后。

  • 标签: 鼻内镜 泪囊造孔 慢性泪囊炎
  • 简介:摘要本文分析了深层强夯法在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上的技术优势,并且阐述了强夯法的原理。长期的实践可以清楚反映出,强夯法对于大厚度、湿陷性黄土,地基湿陷性的消除具有良好的作用,并且在地基承载力方面有着较好的改善作用。

  • 标签: 孔内深层强夯法 湿陷性黄土 地基处理 运用
  • 简介:目的:分析34例颅动脉瘤患者应用16排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进行诊断的效果。方法:搜集我院2014年12月到2016年12月间经磁共振血管造影(Magneticresonanceangiography,MR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subtractionangiography,DSA)证实颅动脉瘤患者34例,由一名副主任医师、两名主治医师对34例患者CT血管造影图像与MRA、DSA图像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在34例患者中,有32例患者显示为颅动脉瘤,2例MSCTA诊断阴性,诊断准确率94.12%。MSCTA能清楚显示颅1-4级脑血管分支结构,同时可清楚显示动脉瘤的完整形态和空间结构。在32例颅动脉瘤患者中,前循环动脉瘤18例,后循环动脉瘤14例;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26例,合并脑梗死3例。发现大脑后动脉、后交通动脉起始部、前交通动脉变异合计7例。结论:在34例颅动脉瘤患者诊断中应用16排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能清楚显示颅动脉瘤大小、形态、毗邻解剖关系以及Willis动脉环变异情况,可获得与DSA相近的检查结果,为患者手术或介入治疗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值得应用。

  • 标签: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颅内动脉瘤 血管造影术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对鼻镜下鼻腔泪囊造技术在治疗慢性泪囊炎中的疗效进行分析和探讨。方法我院选择2012年2月—2016年2月接收的80例慢性泪囊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分析,将这些患者随机平均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40例,然后对鼻镜下泪囊造技术对患者的治疗的效果进行观察,同时采用对照的形式进行比较,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等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在实验组中,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并发症、以及住院时间等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P值<0.05,差异显著,因而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通过采用鼻镜下泪囊鼻腔造技术治疗慢性泪囊炎患者具有显著的治疗效果,更加有利于患者病情的恢复,大大减少的并发症的产生,因而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鼻内镜 泪囊造孔技术 慢性泪囊炎 治疗效果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