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凝血四项检测目的是了解患者的止血功能有无缺陷,出血性或血栓性疾病初步诊断、患者术前准备等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为提高检测数据准确率,文章就标本采集、仪器试剂、检测人员水平等对凝血四项检测有影响的因素进行探讨,为今后工作提供参考和学习价值。

  • 标签: 凝血四项 检测 影响因素
  • 作者: 陈寿能
  • 学科:
  • 创建时间:2023-02-24
  • 出处:《中国医学人文》2019年4期
  • 机构:四川富顺县人民医院  四川  自贡  643200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各因素对凝血检验项目的影响及其具体对策。方法以我院2014年8月~2015年3月间血液检测样本100例为研究对象,在不同因素下进行PT、APTT、TT、Fib等凝血项目的检验。结果标本放置时间对APTT、Fib及TT值有一定的影响,对PT值无影响;离心时间对PT、APTT值有一定的影响,对TT及Fib值无影响;溶血现象对PT、APTT、TT、Fib等检测项目均有影响。结论患者进行凝血项目检验一定要在标本采集后短时间内进行,离心要控制好时间和速度,同时还应尽量杜绝溶血现象的发生。

  • 标签: 凝血检验 影响因素 对策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353例临产孕妇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之间的指标临床意义。方法采用ACL-3000型血凝仪测定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血活酶时间(APTT)、血浆纤维蛋白原(Fib)。结果临产孕妇组的PT(10.31±0.69)、APTT(29.5±4.03)、TT(13.45±1.03)、FIB(3.75±0.82)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临产孕妇在临床上选择适宜的生产方式,以及预测、预防和治疗产妇异常出血是十分必要的,这对保护母婴健康有重要的意义。

  • 标签: 临产孕妇 凝血指标 检测
  • 简介:近年来,对缺血性脑血管病血液学方面的研究结果提示,血液方面的异常可能是脑血管病,尤其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一个重要发病原因.针对这些变化,我们观察了57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凝血系统的变化,现报道如下.

  • 标签: 脑梗塞 凝血酶 血液学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抗凝血灭鼠剂中毒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方法分析抗凝血灭鼠剂中毒患者28例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和治疗。结果所有灭鼠药中毒患者出血倾向明显,经补充维生素K1后治疗后PT、APTT、TT、Fib、INR、HDD恢复正常。结论对于不明原因出血、无基础病、既往无出血和家族病史,并有凝血机制异常的患者,一定要警惕抗凝血灭鼠药中毒的可能,同时重点询问流行病史和药物、毒物接触史,抗凝血灭鼠剂中毒为获得性维生素K1依赖的凝血因子减少导致的凝血功能异常,维生素K1治疗有特效。对这类患者应该重视病史采集,并在治疗有效后仍应较长时间维持治疗。

  • 标签: 抗凝血灭鼠剂 中毒 维生素K1 缺乏
  • 简介:2016年初,脓毒症(sepsis)被重新定义为机体对感染的失控性反应进而导致危及生命的器官功能障碍。临床上存在感染的患者,序贯性器官功能衰竭评分(SOFA)≥2分才可以诊断为脓毒症。

  • 标签: 脓毒症 凝血 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盲肠结扎穿孔法(cecalligationandpuncture,CLP)所致脓毒症大鼠模型凝血功能的变化。方法采用CLP诱导SD大鼠脓毒症,术后8、16和48h时检测相关的凝血功能指标,采用HE染色观察肺、肾、肝、脾的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CLP诱导的脓毒症大鼠12d生存率为30%,发病急且死亡率较高。在疾病发展的急性期内,CLP大鼠8h时出现APTT时间延长(P<0.05),16h时出现PT时间延长(P<0.05),内源凝血途径的XII活性及外源性凝血途径的VII活性出现一过性抑制。TT在48h出现延长(P<0.01)。FIB的含量从16h开始逐渐增多(P<0.001)。与凝血和抗凝功能有关的其他重要指标中PLT数量从8h逐渐下降(P<0.01);vWF:Ag量从8h逐渐增多(P<0.001);D-D量从16h逐渐升高(P<0.05);PS:Ag量直到48h出现明显下降(P<0.001);而AT-III含量无明显变化。病理检查发现肺、肾、肝、脾组织存在不同程度的损伤,但未显示明显的静脉血栓和出血特征。结论大鼠脓毒症模型在急性期内存在凝血功能紊乱,但未观察到凝血功能引起的组织病理变化。

  • 标签: 脓毒症 大鼠 凝血功能 病理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骨折早期血糖水平及凝血指标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将106例下肢长骨骨折患者作为研究组,同期94例软组织损伤患者作为对照组,检测患者空腹血糖及凝血指标并作相关性分析。结果骨折早期血糖与凝血功能之间有明显相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折患者早期血糖升高与凝血障碍相关,可作为骨折后高凝状态的指标。

  • 标签: 血糖 凝血功能 骨折 深静脉血栓
  • 简介:目的对凝血检验项目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并进行分析讨论,为凝血检验工作提供参考。方法选取从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本院进行凝血检验项目的一共20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研究,每位患者分别取3份用以进行凝血检验的标准血量的血液样本,对血液样本的离心时间、放置时间、以及样本溶血情况的三方面进行控制,观察影响凝血检验项目的因素,具体检查项目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检验、凝血酶时间(TT)检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检验以及纤维蛋白原(FIB)检验,通过对于不同影响因素的控制进行观察,并进行分析。结果通过研究发现,血液样本的离心时间会对PT以及APTT的数值造成影响,血液样本存放时间会对TT、FIB、以及APTT的数值造成影响,血液样本溶血会对四项检验指标的数值均造成影响。结论血液样本的离心时间、放置时间以及血液样本溶血均会对凝血检验项目造成影响,其中离心时间主要影响的是PT以及APTT的检验结果;放置时间主要影响的是TT以及FIB的检验结果;溶血则会对所有的凝血检验项目的检验结果造成影响。

  • 标签: 凝血检验 影响因素 血液样本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凝血相关指标对胃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评估意义。方法采用系统抽样方法随机在江苏大学附属医院胃肠外科(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抽取胃癌手术患者244例,其中男177例,女67例,年龄范围35~84岁。检测244例胃癌手术患者的凝血指标,分析凝血指标在不同病理分期(pTNM)、组织分化程度和淋巴结转移患者中的差异。结果pTNM Ⅰ期胃癌患者外周血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为(11.03±0.72)s、D-二聚体(D-dimer,D-D)水平为0.21(0.10,0.41)mg/L、血小板计数(platelets,PLTs)为(183.21±46.96)×109/L,Ⅱ期分别为(11.07±0.79)s、0.34(0.17,0.66)mg/L、(205.18±84.81)×109/L,Ⅲ期分别为(11.27±0.64)s、0.39(0.18,0.70)mg/L、(212.60±69.53)×109/L,Ⅳ期分别为(11.44±0.72)s、0.91(0.30,2.09)mg/L、(215.50±50.23)×109/L;胃癌患者pTNM分期越高,外周血PT、D-D水平和PLTs越高(均P<0.05)。组织分化程度不同的胃癌患者各项凝血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有淋巴结转移患者D-D水平[0.39(0.19,0.84)mg/L]和PLTs[(210.64±70.09)×109/L]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的患者[分别为0.25(0.12,0.50)mg/L、(191.17±59.93)×109/L](均P<0.05)。结论胃癌患者检测PT、D-D和PLTs水平不仅可以了解患者的凝血功能,还有助于了解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对指导临床治疗和评估预后有重要意义。

  • 标签: 胃癌 临床病理特征 凝血指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导致儿童凝血结果异常的各种原因并进行分析。方法每日跟随护士并观察采集凝血标本的整个过程,对于检验结果出现异常的标本,退回后重新采集,分析原因后归纳总结,分析相关数据。结果采血不顺利是造成儿童凝血结果异常的重要原因,同时由于护理人员和检验人员的操作的不当造成儿童凝血结果异常也是工作中的普遍现象。结论落实采集血液标本的过程及操作规范化,同时应该加强实验标准化以及质量控制的制度化。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临产妇生理条件下凝血指标的变化情况,探讨临产妇行凝血指标常规检测的临床价值及其意义。方法采用血凝仪分别检测300例临产妇(研究组)及450名健康非妊娠育龄妇女(对照组)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并对检测结果进行相关对比与分析。结果研究组PT、APTT、TT、FIB分别为(10.7±0.2)、(27.9±2.6)、(15.8±0.6)、(4.4±0.2),对照组分别为(12.3±0.5)、(32.1±2.1)、(16.3±0.1)、(2.8±0.2),此四项凝血指标,两组受检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产妇较非妊娠育龄妇女,血液处于高凝状态;临产妇行凝血指标检测对预防和治疗产妇异常出血有重要意义。

  • 标签: 临产妇 凝血指标 凝血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