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9
163 个结果
  • 简介:"美"从来就不是一种孤立的文化现象,它是文化整体的组成部分之一,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一定制度的基础上产生并发生作用的。语境作为历史给予的规则,是关系的编织,是各种意识形态相互作用的过程和结果,也因此成为"美"之为此"美"而非彼"美"的深层原因之一。本文主要探讨,在特定的语境中,"看"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凝视,如何成为关于"什么是美"以及"如何审美"的视觉隐喻以及仪式如何创造出人们用以理解"美"所依据的分类系统,并赋予该分类以强制性和合法化的逻辑,于此透析"美"如何作为一种被建构的存在。

  • 标签: 语境 建构 意识形态 仪式
  • 简介:<正>日本早稻田大学是一所具有100多年历史的著名高等学府.为了适应高技术和信息社会的迅速发展和新的需要,早稻田大学于1987年成立了人间科学部,有效地发挥了生理学、心理学、社会学、信息科学、环境科学和运动科学等多学科的综合优势,目前拥有150多名教师、20名职工和2000多名学生.早稻田大学人间科学部的野吕工效学研究所,是国际上著名的人类工效学研究中心之一,目前有研究人员和研究生30多名.

  • 标签: 人类工效学 早稻田大学 研究所 新领域 三维视觉 工作台
  • 简介:近几年国内外学术界关于“全球化与文化冲突、价值冲突”的讨论是一个热点问题。价值认知、认同与选择的困惑是当今世界遍布“道德困惑”的时代难题,也是新时代的老问题。从人类历史来看,新的时代和大国崛起呼唤引领世界未来的价值理念。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提供了当今时代走出价值独断主义和价值相对主义“两极”困窘的中国方案。在价值取向上人类生存发展的至上性、在价值主体上的多主体性、在价值目标上的超越性、在价值结构关系上的利益相关性、在价值取向上的未来发展性、在价值构建上的自觉自愿性、在价值行为主体上的宽容性、在价值主体行为上的交流互鉴性以及在人类共性问题治理上的相互协调性共同构成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基本价值内涵。

  • 标签: 价值 人类命运共同体 价值内涵
  • 简介:小时候,母亲教我说的第一句话,是“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父亲给我讲的第一个故事,是在战争年代,共产党员刘胡兰为了党和人民的事业,抛头颅、洒热血,英勇地献出了年仅15岁的生命,毛泽东同志亲笔为她题写了:“生的伟大,死的光荣”八个大字。于是,朴素的阶级感情在我幼小的

  • 标签: 中国共产党 人民群众利益 党建工作 党的宗旨 三个代表 奉献精神
  • 简介:余达忠先生所著的《走向和谐:岑努村人类学考察》是“贵州本土文化2001”丛书中的一本,从文化人类学角度考察岑努村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民族、历史、语言、信仰、婚姻、丧葬、节日等,阅后使我对岑努村社会有了一个系统的印象,并对诸如语言矩阵、文化涵化、文化变迁、婚姻网络等概念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

  • 标签: 文化人类学 民族和谐 社会生活 本土文化 文化涵化 文化变迁
  • 简介:<正>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是中华民族思想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一定意义上简直可以说,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就是中华民族优良思想文化传统的核心。人们说,“中国传统哲学是伦理型的”。这应当被看作是中国哲学的一个优点,而不应看作是一种缺点。有一种看法认为,在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伦理道德都是维护封建专制制度的,因而是保守的,是不能继承的糟粕。这种观点,既不符合事实,也是极端有害的。历史的发展说明,中华民族

  • 标签: 优良道德传统 中华民族 继承和发扬 儒家伦理思想 精神文明 中国哲学
  • 简介:在费尔巴哈等人的思想影响下,马克思形成了历史唯物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宗教观;而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是我国制定民族宗教政策的重要原则和依据;人类学是研究包括宗教在内的文化的学科,研究宗教的产生及发展规律。为了更好地掌握宗教的发展规律和更加有效地为我们的社会和经济发展服务,需要好好研究这两门学科。

  • 标签: 费尔巴哈宗教观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 人类学宗教观
  • 简介:佩珀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阶级分析方法,揭示了以生态中心主义为价值取向的绿色政治的内在矛盾,主张对其进行马克思主义的批判和改造,实现“红绿联盟”的政治构想,进而构建以社会公正为特征、以人类中心主义为价值取向的生态社会主义。佩珀对人类中心主义的重塑,对资本主义与生态危机必然性的揭示,在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具有重要地位。

  • 标签: 佩珀 红绿联盟 人类中心主义 生态中心主义 生态社会主义
  • 简介: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当代中国外交战略思想的重要创新与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有其理论基础、战略依据、国家实力、利益抉择等方面的独特生成背景与内在逻辑。中国提出这一理念,实现了外交理论的创新发展,提高了中国的国际话语权,通过以命运共同体理念倡导合作共赢、以负责任大国形象开展对外援助、以国家利益为基点解决外交争端、以公共外交行动强化人文交流,为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促进世界和平发展等方面均具有重要贡献。

  • 标签: 习近平 人类命运共同体 外交战略思想
  • 简介:列维-斯特劳斯是结构主义理论大师,也是人类学法国传统的代表。要理解其理论不能只是从文本出发,而也应该回到其生成的过程,乃至'理论家'的生成过程。个体是历史的、情境的,而理论的生成本身也不能脱离大的社会脉络以及理论家个人的生活。因此'理解'这个过程本身也是将理论从'符号'还原到历史和情境下的'实体'的过程。在构建人类学理论史的过程中,如何理解过去的理论家以及其理论体系,关系到我们如何认识当下的理论和研究,更重要的是,在我们身处其中的理论范式或者思维模式下,为反思人类学研究,乃至于新的理论尝试提供了可能性。

  • 标签: 列维-斯特劳斯 结构主义 人类学理论
  • 简介:鹿是中国审美文化的重要元素,美丽的丽(麗)即与鹿有关。而"N级编码"理论则是叶舒宪先生提出的用以打通史前文化文本与当代文学文本之关系的文化理论。中国从古至今的鹿文化也可以用"N级编码"理论来分析:首先,亚欧大陆早期文化中有许多鹿的形象。其次,汉字"麗""禄"等字与鹿有关。再次,《史记》等典籍中有"逐鹿中原"等记述。最后,当代有《白鹿原》《鹿鼎记》等作品。鹿之所以能产生如此深远的影响,这主要与它的角有关:一方面,鹿角在早期人们心中具有"再生"的强大生命力。另一方面,角在早期文化中往往与"冕"相关。鹿角的这两种属性在古代王者的身上得到了统一:新王即位一般要"加冕",由此代表神授的"新生"政权的产生。

  • 标签: 鹿 N级编码 再生 政权
  • 简介:各位领导、各位法师、各位专家、学者、各位来宾:我很高兴应邀前来参加由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和江苏省佛教协会主办,并由无锡灵山胜境管委会和无锡祥符寺承办的首届中国无锡灵山“人间佛教与社会关怀”研讨会。首先,我代表中央统战部,向会议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并向各位专家、学者,各位法师表示诚挚的问候。这次研讨会以“人间佛教与社会关怀”为主题,既有很高的理论、学术价值,

  • 标签: 社会关怀 “人间佛教” 研讨会 无锡 服务社会 灵山
  • 简介:<正>在当前中国美学发展的格局中,有许多不同的声音,诸如实践美学、后实践美学、生命美学、体验美学、生态美学、非主流美学等都在各显其能,为中国当代美学的发展作出各自的贡献。这本来是一种很正常的现象,也是美学学术繁荣的一个重要标志。中国当代美学的繁荣发展离不开这种多元共存、互补互进的格局和态势。但是,现在偶尔也可以听到一些力图把握话语霸权的不谐和的声音。有些人似乎认为,中国当代的所有其他美学流派和美学观点都是"非现代性的",都未能达到现代性的高度,特别是以马克思主义实践唯物主义为基础的各种美学流派和美学观点依然处在传统美学的框架之内,而唯独他某一家的"超越美学"才是真正的

  • 标签: 审美人类学 中国当代美学 美学流派 后实践美学 马克思主义美学 生命美学
  • 简介:马克思晚年通过“人类学笔记”中对农村公社的再研究和《历史学笔记》中对世界历史的再研究,在东方社会发展道路问题上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思想。这些思想既不是如国内外一些学者所说的是将唯物史观的社会形态演进理论当做纯粹的“西方社会理论”加以抛弃,从所谓“单线论”转向“多线论”;也不是仅仅一般地确认社会形态演进的统一性和多样性,局限于指认一个民族在发展过程中基于某些历史条件可以跨越某个特定的社会发展阶段。这些新思想实质上是马克思对唯物史观原有的“世界历史”理论的重大突破,而所谓跨越“卡夫丁峡谷”的东方社会发展道路设想,正是以这一突破为理论支撑的。只有从这一视角出发,才能对马克思晚年思想与唯物史观的关系作出准确的评价,并对他同恩格斯在跨越“卡夫丁峡谷”问题上的观点差异作出合理的解释。

  • 标签: 马克思“人类学笔记” 《历史学笔记》 农村公社 世界历史理论 跨越“卡夫丁峡谷”
  • 简介:远在非洲大陆的摩洛哥,充满着神秘,它悠久的历史和独具特色的风土人情,吸引着我们。一提到摩洛哥,或许您会认为它是非洲沙漠中的国家,事实上,摩洛哥常年气候宜人,花木繁茂,赢得了“烈日下的清凉国土”的美誉,还享有“北非花园”的美称。2016年春节前夕,“在伊斯兰国家,少数群体宗教权利”国际会议在摩洛哥召开,使我们与各国学者广泛交流,共同发声,并有机会感受摩洛哥的风土人情。

  • 标签: 伊斯兰国家 国际会议 摩洛哥 人类和平 宗教 权利
  • 简介:本文立足于相关的一手西方文献材料,对二战后ethnohistory在美国学界的兴起与表现做了翔实细致的历史考察,从国别的角度揭示了西方历史人类学兴起的实然状态,为研究西方历史人类学及其兴起提供了新的路径与窗口。本文的要点和主要结论在于:ethnohistory不是一种新的研究方法或研究领域,它与民族学学科本身的历史一样久远。经历了半个多世纪(20世纪上半叶)的长期孕育之后,ethnohistory逐渐兴起于美国学界,于20世纪50~70年代成为显学。在该阶段,组建了ethnohistory的专业学会(AmericanSocietyforEthnohistory)、定期召开年会,还出版了其专业期刊ethnohistory,并一直延续至今。不少民族学家投身其中,一些历史学家也陆续加盟,并展开了初步合作。印第安纳大学成为战后ethnohistory凸显于美国学界的第一个研究中心。印第安纳大学自身拥有的良好的跨学科学术传统,尤其是沃格林(ErminieWheeler-Voegelin)等为代表的教职人员的诸多努力以及政府部门的鼓励与合作密不可分。相对二战前而言,既有概念诠释的新拓展,ethnohistory意味着'依靠档案、口述和考古学资源,以及社会人类学的洞察力和概念框架,对一些非欧土著族群进行历史研究,这些研究试图重构土著族群与欧洲发生碰撞前与后的历史';同时,也有经验研究的新尝试。这些新拓展与新尝试,突出表现了以民族学为主但不局限于民族学、兼有民族学与历史学双重含义与互补的特点,强调了由非土著提供的档案证据的重要性,强调了档案、田野等各种证据互参的重要性,以及民族学文化过程理论的重要性。兴起与凸显阶段的ethnohistory,虽然组织机构、学科规范需要进一步完善、一些具体做法也需要不断更新,但还是为20世纪70年代之后ethnohistory的日渐兴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ethnohistory得以进一步开拓发展空间提供了可能。�

  • 标签: ETHNOHISTORY 美国学界 西方历史人类学
  • 简介:在田野调查基础上,以广东新兴县梭榔七乡六祖轮斋习俗为例,探讨习俗仪式背后的信仰共同体的形塑与村庄联结过程。民间社会以禅宗六祖慧能作为信奉对象,形成特定的祭祀活动与供奉规则,构成相对独立的祭祀范围。随着六祖信仰的传播,不断有村庄借助历史记忆建构人神之间的契约关系,合法加入供奉慧能的轮斋圈。为了满足民间祭祀需要,出现了"坐坛"与"巡游"的神像分工,并延展出相应的内外祭祀圈层。轮斋圈层的建立联结了不同的村寨人群,促成新的地域共同体的整合。

  • 标签: 六祖轮斋 慧能信仰 社会联结 祭祀共同体
  • 简介:改革开放近40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参与全球治理,致力于把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规划图变成实景图。加强各种文明之间的交流和对话,为全球治理提供多元的历史文化经验,使经济全球化朝着增进人类福祉的方向演进,是全球学者的学术使命和责任担当。

  • 标签: 人类命运共同体 多元文明 中国道路
  • 简介:今年由Linux软件引发国际对“操作系统”一连串反应,使人们关注了电脑操作系统的重要性。西方认知学者早就论及大脑应有类似电脑操作系统的机制。若能证实,则可能对人工智能研究和人类思维发展都会有一个新视角。近年脑科学的迅速发展,让我们更多了解人类自己大脑的结构。“脑中操作系统”这想法虽被提出有十多年,但并没有太多人从这观点深入探讨。人类思维的奥秘仍是一个难以人手的科学难题。认真总结操作系统在发展中的认识,特别是非技术意义的认识,估计对“脑操作系统”会有更合适的思考。

  • 标签: 操作系统 LINUX “脑中操作系统” 电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