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7
137 个结果
  • 简介:君特·格拉斯的长篇小说与德国浪漫童话传统之间的传承关系显而易见.这不仅表现在其叙事结构和对'奇妙'原则的运用上,而且也表现在作者借助童话构建'更为准确的''另一种真实'的艺术理念上.但格拉斯的'另一种真实'并不是德国浪漫诗人所追求的超验的、精神化了的真实,而是对人类历史切实而具批判性的关注.童话构建的历史从根本上区别于迄今为止男人创造和书写的僵化的历史,它所展示的是一代又一代厨娘口头流传下来的、因此是动态的、充满活力的历史.

  • 标签: 长篇小说 《比目鱼》 君特·格拉斯 德国 童话风格
  • 简介:德国古典美学由康德至黑格尔的发展历程,实质是在近代西欧"思想气候"即"确然性寻求"的知识观背景下,从审美心理结构的哲学分析进展到审美对象的哲学思辨、从批判美学进展到艺术哲学的演进历程。席勒1793年的《论美书简》通过穷举"美的研究法"而贯通了这一进程,成为德国古典美学历史进程的关键和中介,其"美学史意义"就此得以彰显。

  • 标签: 德国古典美学 逻辑进程 席勒 《论美书简》 确然性寻求
  • 简介:当今的西藏,被人们喻为世界上最后的一片净土,她独具特色的人文地理吸引着国内外各方人士扑朔而来。一时西藏成了人们实现各自愿望和梦想的场所。人们游西藏、看西藏、写西藏,有关西藏的图文书红火起来。这些书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充分展现了西藏的神奇和美丽,然而这些书大多正如王德先生在他的《以雪山草原为背景》一文中所说:“而冷静地审视这些图书,就会发现它们大都是从旅游者的角度切入,只是作浮光掠影式的介绍,局限于对西藏自然风光、风土人情的描绘,往往带有猎奇的成分,带着故作姿态的夸张,给读者呈现的是旁观者眼中的西藏。”“而《西藏最后的驮》一书则明显地超越了这些图书,它带有史诗的特质,抵达了西藏文化地层的腹地,给我们呈现的是本色的真实的西藏,是一部摆脱了单纯的旅游类套路,走向了厚重与博大,走向丰富与深邃,走向全景式立体地展现藏民族的文化与民俗,历史与现实。”《西藏最后的驮》作者加央西热,出生于藏北草原,是牧民的后代,不仅熟知驮生活,小时还亲自参加进驮的驮盐生活。他对驮盐的叙述完全采用第一手资料,具有重要的民俗和历史资料价值,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好书。《西藏最后的驮》出版后,在拉萨和北京举办了作品研讨会,让我们看看专家们是怎么评价这本书的吧。

  • 标签: 当代文坛 历史与现实 文学评论 藏北 藏民族 西藏文化
  • 简介:<正>霍夫曼属于德国文学史上问题最复杂、争议最多的作家之列。围绕着这位作家的思想倾向、艺术手法和历史地位等问题而展开的一场国际性的大论战,已历时一个半多世纪了。尽管他和他的作品在不同的国家和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遭遇,但是不可否认,在十九世纪,他与歌德、席勒和海涅一起,并列为最负盛名的德国作家。《公猫摩尔》标志着霍夫曼文学创作的高峰。它是作者的代表作,也是德国浪漫派的一部优秀小说。作品内容新颖,形式独特,风格怪异。探索一下这部小说的问题会有助于我们了解霍夫曼的思想倾向与艺术特色。

  • 标签: 霍夫曼 作品 艺术特色 艺术手法 艺术家 代表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我与加央西热先生生前有个约定,信誓旦旦地表示要为《西藏最后的驮》写一篇评论文章。在2004年那个肃杀的冬春相交的季节里,自治区文联大院里的草木萎蔫。他的脸色形同草木,眼色金黄,病象严重,此情此景,令

  • 标签: 采盐 西藏 牧民 大盐湖 藏北 盐文化
  • 简介:<正>今年45岁的李彩菊,1985年从镇沅高中毕业后来到勐满农场。1988年在勐满农场六分场六割胶,1996年担任工会六分会主席,2000年担任六统计员。2004年勐满农场六分场和一分场合并为一分场,

  • 标签: 李彩 镇沅 群众性组织 党支部书记 杂胶 气排球
  • 简介:云南省第四届城市运动会自行车比赛从7月30日到8月2日,在大理经过4天的激烈角逐圆满结束。作为组队不到两年时间的大理自行车代表发扬奋勇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在本届自行车比赛中争金夺银,取得本届自行车比赛的男子团体总分第二名、女子团体总分第五名的好成绩,在大理参加省级自行车比赛史上记下了辉煌的一笔。

  • 标签: 自行车比赛 女子 成绩 男子 自强不息 云南
  • 简介:郭老给剧宣二的这封信,可以看出是写于1943年2月8日。原剧宣二队长王负图,几经劫难仍把它保存下来。他鉴于我致力收集、研究抗战演剧史料,慨然提供给我。我是十分感谢的。这封信是郭老作为庆贺剧宣二五周年纪念而写的。信中说:“五年半抗战之光辉成果,在这个成果获得上,你们在前线的努力是重要的因素。”“你们的成绩自纪录在战地民众及士兵同志的心底。”抗敌演剧

  • 标签: 一封信 抗敌演剧队 周年纪念 结婚进行曲 演剧史 清宫外史
  • 简介:<正>在西方二十世纪文学艺术中,对德国表现主义艺术之间的比较研究无疑是一个急待发掘的领域。二十世纪初,德国表现主义成为时代潮流,涉及各个艺术领域,特别是在戏剧和绘画方面掀起轩然大波,是德文学艺术的一大奇观。表现主义艺术是一个比较复杂的文化现象,产生的原因很多。外部原因,如欧洲背景下的文化思想,文学传统等;内部原因,如德国乃至北欧日耳曼民族的文化特征,文学传统等。由于篇幅有限,本文着重论述戏剧和绘画所由产生的德国社会特征及文化背景,然后比较两者(戏剧和绘画)美学观的异同,进一步探讨它们所由产生的美学原因。

  • 标签: 美学观念 戏剧家 文化思想 文学传统 德国表现主义 新浪漫主义
  • 简介:<正>背景缘起背景缘起:特奥多尔·霍夫曼(TheodorHoffmann),退役海军上将,1935年2月27日生于德国古斯泰维尔的一个农业工人家庭,1952年参加东德人民军海军,先后担任舰队参谋长、司令、海军副参谋长、副司令、司令,1989年11月18日出任莫德罗政府的最后一任军职国防部长,1990年4月起任国家人民军总司令。在两德统一的前三天,即1990年9月30日退出现役。近日,霍夫曼将军来北京出席他的新书《最后一道命令》(中文版)发行式,笔者对其进行长达数小时的访谈,其兴致有三:其一,他是未动一枪一弹将当时华约各国中装备最精良的一支军队下令解散,并且使之和平融入西德联邦军队组成现在的德国国防军,而这种高度理解与完满结果,在人类历史上也是鲜见的。其二,柏林墙是上世纪"冷战"的象征,其最终的倒塌又是"冷战"终结的标志。而霍夫曼将军恰是这一记入人类历史史册的大事件的见证人。其三,二战以后世界仅东西德、南北朝鲜和中国存在着分离问题,霍夫曼将军亲历的和平统一将不失为一块可能在将来帮助我们中国人的"他山之石"。在对将军的整个访谈过程中,其对历史和部属的负责着实令人敬重,可其为柏林墙护卫士兵的申辩却显得偏狭。笔者在访谈中,为了说明成年人必须为选择而承担后果与清算,屡屡将其逼进死角,以至白发老人一脸窘相满头虚汗的情形,至今想起仍于心不忍!而将军最后转交的当时在东德来讲绝对是"超级机密"的事关东德军队转型的几份文件,随附访谈之后,可为了解当时东德军队最后处境的不可多得的一份资料。

  • 标签: 霍夫曼 两德统一 国家人民军 德国国防军 莫德罗 海军上将
  • 简介:在渤海之滨的莱州湾畔,有一片芦苇丛生的盐碱滩。这里曾经是一片覆载舟楫的海域,海水退潮以后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这片白茫茫望不到边的盐碱滩承受着生命的冷落,是一群来自江南水乡的石油人用隆隆的钻机声,唤醒了这片沉睡的土地,种下一棵棵采油树,把地图上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地方——羊角沟,

  • 标签: 青年岗位能手 采油厂 石油 燃烧 青春 队长
  • 简介:汶川大地震的突如其来,国家遭受严重创伤,每一名医务工作者都深深意识到事态的严重和肩头使命的沉重。在解放军总后勤部政委孙大发上将、第三军医大学党委和重庆市卫生局指示与安排下,第三军医大学在克服地震对自身

  • 标签: 医疗队 抗震救灾 军医大学 地震 附属医院 手术麻醉
  • 简介:德国浪漫主义文学有“病态”与“颓废”的特征,但其中曲折地表达了一种自我扩张与个性自由的理想,这集中地表现在代表作家诺瓦利斯与霍夫曼的创作中。“死亡诗人”诺瓦利斯的创作通过歌颂“黑夜”与“死亡”去感悟生命,表达对生命的执着,其间隐藏着一个力图扩张的自我。霍夫曼的创作借离奇怪诞的情节与人物展示了人的双重自我与心理张力。诺瓦利斯、霍夫曼等德国浪漫派作家关注人的自我,说明了他们对人自身的关注,对人的感性世界、深层心理的关注,表现出了在人文取向上与启蒙文学的明显分野。

  • 标签: 德国浪漫主义 颓废 自我 诺瓦利斯 霍夫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