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在中国儿童文学的现代变革中,儿童的发现、儿童文学的确立,都显示出对传统观念的反叛。在儿童文学反传统的过程中,却又发生了传统儿童观念和文学观念在现代的延续。成人和知识分子仍然掌握着对儿童文学的话语操控。传统与反传统在互为对立的同时,又为彼此找到了共存发展的契合点。传统与反传统的对抗共存关系构成了儿童文学的现代表征之一,这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儿童文学的现代建构。

  • 标签: 儿童文学 传统 反传统
  • 简介:西方形而上学的视觉属性决定了其所动用的理性在本质上属于一种视觉理性,由它开启的现代启蒙之路注定是一条视觉的漫漫征途;固有的幻觉无可避免地会使它的执着努力处处存在着不切实际的危险。而成熟的理性只有在纳入听觉的维度之后才得以可能,听觉是理性的起点,并且不排斥直觉与情感。所以,现代批判不应被笼统地理解为理性的批判。而应被理解为视觉理性的批判;其指归是要探讨如何从视觉理性回到听觉理性的问题。

  • 标签: 视觉 听觉 理性 启蒙 现代性
  • 简介:严歌苓的短篇小说《也是亚当,也是夏娃》以全新的视角描写独特的群体,无论是人物的选择、题材的选取、心理的描写,还是隐喻象征等手法的运用,都体现出浓厚的现代。严歌苓对同性恋、离婚妇女、残疾儿童的描写关注,源自她一贯的人文关怀。她融东西方文化于一体,关注边缘人物的命运,在思考同性恋问题的同时,又对女性与儿童的生存状态予以极大的关注,具有强烈的现代意识。

  • 标签: 严歌苓 现代性 心理描写
  • 简介:鉴于历史上女性对中国早期电影文化做出的贡献,《银幕艳史》记录了中国电影历史中很重要的一段时期,我认为中国早期电影文化

  • 标签: 中国早期 女明星中国 文化现代性
  • 简介:摘要: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史观的特点在于其历史和唯物性所奠定的实践主义基础,这将一切不存在实践可能的思想全部排除在外,因此杜绝了形而上学思想对于现实社会实践的非实践指导,而同科学精神完美的结合了起来。现代思想的一大危机在于异化,即使人在现代社会下进行主动地自我约束,让人无法实现自由而被迫成为资本主义社会生产结构当中的一部分,进而造成对于自我认知的危机。而在唯物史观视域下则可以通过资本主义的形成进行历史唯物主义的分析,进而实现对现代危机的解构与科学社会主义思想的建构,为人类自由幸福发展提供指引。

  • 标签: 马克思主义哲学 唯物史观 现代性思想 逻辑分析
  • 简介:现代”的发展在给社会带来进步、变化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消极的后果,如吉登斯所说的“断裂”和弗洛伊德所说的“文明的代价”。韦伯则认为现代艺术(包括文学)具有对这种后果进行“救赎”的功能。沈从文的“湘西小说”正是通过对湘西世界美好人性和健康自然的生命的揭示,来达到对他的都市小说中暴露出来的现代文明病进行“救赎”的目的。

  • 标签: 现代性的后果 沈从文 “湘西小说” 救赎功能 中国
  • 简介:不同于西方现代的自然渐进过程,中国的现代转向,具有一种理论先导的特质。新知识人用西方已有的现代思想内容为其结构框架,用中国传统文化内涵作为其理论言说的资粮,以概念置换的方式,在传统内部进行文化的瓦解与重建工作,在思想文化革新的同时,试图为中国社会的转型提供一套先验的文化方案。这些文化方案不单反映在种种思想文化著述中,也反映在《新中国未来记》等小说虚构世界的想像中。

  • 标签: 时间观 平等观
  • 简介:思想政治教育现代研究主要集中在思想政治教育现代的内涵、现代风险以及规避风险路径等方面。研究中仍存在缺少学科意识、方法论高度、历史的维度以及经验科学的依托等诸多不足。鉴于此,思想政治教育现代研究应致力于向生活世界开放,致力于探究思想政治教育与现代的契合点;建构体系化的思想政治教育现代理论,并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现代的学科意识和思维方式;借鉴历史社会学等经验科学的研究方法,以准确地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现代的经验事实的概况。

  • 标签: 现代性 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 研究论析
  • 简介:现代快节奏的社会生活下物质消费主义与商品拜物教的驱使,使得人们的心灵变得日趋冷漠麻木。诗词是真性情的流露,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过“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词脱口而出,无矫揉妆束之态。以其所见者真,所知者深也。诗词皆然。持此以衡古今之作者,可无大误矣”。也就是那些经典名篇的写景抒情都取法自然,发自肺腑,做到了一个“真”字,真实、真切、真诚。课本上入选的古典诗词皆是名家的经典篇章,是作家真情实感的流露。但诗词鉴赏这一最富个性色彩,最具创造精神的活动被程序化、标准化,从而失去了它原有的光彩。这样单一呆板条分缕析扼杀了生机勃勃的审美观照。如何回归文本,肯效解菠成为题中之义。

  • 标签: 现代性语境 古典诗词 空间 《人间词话》 写景抒情 商品拜物教
  • 简介:现代问题的实质在于如何评价启蒙的意义与限度,重申启蒙的重要与重审启蒙的有限性是同一个现代问题的两个方面。一方面启蒙肇始与发端了现代,彰显出主体性意识与理性精神对于历史进步与时代变革之必要,另一方面自启蒙已降的现代并非坦途而是风险与荆棘密布,主体性力量的过度膨胀与理性的滥用导致现代陷人重重危机与困境之中。重审启蒙的目的是通过严谨反思现代的来时之路,超越线性进步史观而回到辩证史观,在启蒙与风险相互编织而成的时代困境之中合理勘定现代的发展道路与未来走向。

  • 标签: 现代性问题 辩证法 风险 主体性意识 理性精神 进步史观
  • 简介:审美现代体现了一种鲜明的时间/历史意识,它关注时间、谈论时间,又困惑于时间。现代以其魄力重新定义了时间/历史,它通过全新的时间规划来创造属于自己的历史。其中资本主义现代信心更加充沛,自认为能够征服时间、利用时间;审美现代却在时时提醒着时间本身的“非理性”可能,这是“有死的人”以其线段式的人生无法窥见历史全貌的经验感受引起的。如果说资本主义现代是一种向前的力量,审美现代则在逡巡徘徊中对它进行反思,二者共同构成了现代正反两面的完整图景。

  • 标签: 现代性 审美现代性 时间 历史语境
  • 简介:在全球化的进程中,中国画的现代是一个突出的和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现代作为一个世界的概念,对于不同的国家和民族文化而言,有着不同的内涵和表现形式。对于中国画来说,其现代是建立在与西方绘画相互碰撞的基础上的。随着时代和观念的变化,传统的中国画,尤其是"中国文人画"的审美取向、价值追求和表现方法等,都与现代要求不相符,并与现代人的审美心理产生了较大差距。从根本上讲,中国画的现代是其与西方绘画碰撞和交融过程中出现的一种具有现代意义的客观现象。

  • 标签: 全球化 中国画 西方绘画 现代性
  • 简介:【摘要】华语电影本身既是全球化与现代的产物,同时也是现代与全球化的推手。笔者对华语电影与现代、华语电影与文化认同以及华语电影中现代与文化认同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界定与论述。

  • 标签: 全球化时代 华语电影 文化认同
  • 简介:洛克私有财产学说是由私有财产的逻辑起点(自然状态)、产生源泉(人类劳动)、占有限度(自我享用)这“三位一体”构成.它的现代意蕴相应地表现为:政治学的现代意蕴——政治统治的合法不再源于“授命于天”,而是源于劳动生产的合理性;哲学的现代意蕴——人的必然与自由不再是根本对立的,而是内在统一于劳动;伦理学的现代意蕴——人类贪欲具有生产效能,不再是道德谴责的对象,反而成为合理性存在.

  • 标签: 私有财产 人类劳动 现代性意蕴
  • 简介:【摘要】当代技术是现代逻辑发展的产物,但人们以往对技术的现代反思,往往只是从社会、文化视角出发,而没有充分考虑到技术的生态效应。实际上,技术现代的拯救之路不能忽视“生态化”这一基本视域。技术生态化的核心理念就是要以人为本,技术的进步应该坚持人、社会、自然和谐发展的原则,走绿色(生态)科技进步道路。而且,技术的生态化意味着我们要将技术进步与人文精神的发展结合起来,调节技术与自然、社会的和谐发展,使科技真正服务于人类,实现知识、道德、审美三大文化领域的分离走向融合。

  • 标签: 技术现代性 拯救生态学 现代性拯救
  • 简介:文学的现代主义诞生于现代的意识中。在现代的五副面孔里,有现代主义、先锋派、颓废、媚俗,甚至还有后现代主义。这些形态各不相同的面孔,之所以能够都归于现代的名下,是因为它们共同分享了一种短暂的、分裂的、逐渐消亡或彻底趋向无法言说的永恒的时间观,在矛盾和分裂之中,这五副面孔共享了现代的困局——场对时间发生质疑的困局。

  • 标签: 时间 现代性 困局 质疑
  • 简介:伴随着革命的震荡与政治的变迁,中国文化开始了与世界的对话。在被迫的现代进程中。传统文化的权威遭遇了沉重的失落。“乡下人”沈从文对文学理想的坚守,正是基于对现代的双重维度的思考,并从中承载了改造人性的信仰。他作品中的现代看似恍惚暧昧,实则站在了中国新文学的大合唱当中,回应着世界。

  • 标签: 现代性 沈从文 湘西 审美
  • 简介:“希腊神庙”是沈从文理想的栖息之所.在“边缘身份”意识的导向下.沈从文完成了对“湘西生命”的展现和对“希腊神庙”建构的思考。在现代文明的渗透和自身缺陷的“共谋”下,诗化的湘西生命由“常”到“变”,沈从文开启了现代之思:重造经典.对理想的民族人格进行冥想。他把目光投向了湘西自然的生命形态。这种寻找生命之根的意识是对“现代民族国家”建构的一种想像方式。

  • 标签: 沈从文 希腊神庙 边缘身份 民族国家 现代性想像
  • 简介:张爱玲多次在文章中论及绘画艺术,她在画论中透露出的虚无主义的观念其实也是其文学创作的基调。为了抵抗生命意识中本体性的虚无,张爱玲特别注重运用刻摹细节和意象化的艺术手法来表现现实存在——以这种“近人情”的叙事伦理表现上海现代空间时,恰好可以获致“参差的对照”的效果。而从方法论的角度看,由张爱玲的“观看”审视其“书写”,也不失为一种有价值的研究角度。

  • 标签: 张爱玲 绘画 叙事伦理 现代性空间 观看 书写
  • 简介:中国儿童文学发端于清末民初的救亡图存与最初的启蒙中,一开始就是在人的发现和"儿童的发现"等启蒙话语的烛照下降生的,因此获得了与生俱来的现代。"儿童发现"的现代意义在于,它促成了现代儿童观的建构,使儿童与成人、儿童文学与成人文学的混同关系因启蒙而分离,实现最初的独立,儿童文学的文体和读者意识由朦胧而清晰,其救亡图强的价值获得理性确认,赢得了合法的身份认同。从文学主体看,现代源于外来儿童文学的编译,源于本土歌谣体新诗和学堂乐歌的创作,源于文学样式的初步多样和语言的俗化上。自发期儿童文学虽已崭露现代的曙光,但其现代主要聚焦在吉登斯指称的"社会模式"的改良上,体现在救赎民族的儿童的国民性改造上,总体表征为救亡先行、启蒙弱化、以社会为本而非以理性、自由和儿童为本的现代,儿童文学的自觉意识尚未形成,儿童形象寥若星辰。

  • 标签: 现代转型 儿童发现 自发期儿童文学 现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