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占就诊肺癌的1/3以上,近几年的多中心随机研究和荟萃分析表明化放综合治疗优于单纯放疗或单纯化疗,与手术效果相似,同步放化疗优于序贯放化疗。同步放化疗适合于一般情况好、70岁以下的患者,有严重内科疾病的患者不宜采用同步放化疗。同步放化疗中放疗规范包括正确的定位、CTV勾画等,不必进行淋巴结预防照射。其中的化疗方案包括CE、TP、DP、GP等,总化疗周期不应超过4个周期,同步放化疗前不必进行诱导化疗,同步放化疗后的巩固化疗尚存争议。多种含铂化疗方案的比较显示疗效相近,每周和每日方案比较疗效及毒性相似。培美曲塞加卡铂是可选择的新的化疗方案。同步放化疗在治疗开始进行好于诱导化疗后进行,与分子靶向药物联合是新的治疗方向。

  • 标签: 非小细胞肺癌 同步放化疗
  • 简介:背景与目的:家族性脑血管母细胞瘤是一种特殊的脑血管母细胞瘤,临床对其认识不足,发现率较低。本文探讨家族性脑血管母细胞瘤的临床特点和适宜的外科处置。方法:采用同顾方法对10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家族性血管母细胞瘤进行临床分析一结果:本组病例占同期血管母细胞瘤8.92%(10/112),家族性血管母细胞瘤产生新病灶率(40%)明显高于散发性血管母细胞瘤(3.92%);肿瘤伞切除18枚(其中囊结节肿瘤13枚,实质性肿瘤5枚),手术死亡1例,出院9例中5例复发.复发问隔4~127个月.平均42个月一恢复劳动或丁作6例,生活自理2例,仍需他人照料1例。结论:家族性脑血管母细胞瘤较散发性血管母细胞瘤易产生新病灶和复发,预后较差,应终身随访;临床应加强对家族性脑血管母细胞瘤的认识.VHL基因诊断是现今可取的诊断手段,并改变患者及家族成员的处置过程。

  • 标签: 脑肿瘤 血管母细胞瘤 家族性 VHL
  • 简介:目的:探索LAMP2分子对肝癌细胞增殖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首先利用Westernblot及QT-PCR技术检测在不同肝癌细胞系中LAMP2分子的表达水平,然后选择一种肝癌细胞系HepG2进行慢病毒转染以建立LAMP2沉默的稳定细胞系HepG2-9455。利用MTT法对比LAMP2沉默细胞系和未沉默细胞细胞的增殖情况。检测其可能影响的几个关键信号通路分子如PI3K、AKT、NF-κB、ERK等以明确其作用机制。结果:LAMP2在各肝癌细胞系中普遍表达较高,其在正常肝组织中主要分布于胆管周围并且呈极性分布,然而在肝癌组织中LAMP2的定位却发生了紊乱。通过慢病毒构建的稳定细胞系HepG2-9455其LAMP2表达下降了90%,而在下调LAMP2后可以显著抑制肝癌细胞HepG2的增殖。并且在下调LAMP2分子后HepG2细胞的PI3K、AKT和NF-κB分子发生明显下调。结论:LAMP2分子可以通过调节下游的PI3K、NF-κB(pp65)分子而影响肿瘤细胞的增殖。提示LAMP2分子在肝癌的恶性进展中可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 标签: LAMP2 肝癌 增殖 PI3K NF-ΚB
  • 简介: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growthfactorreceptor,EGFR)是一种上皮来源的在多种肿瘤内普遍表达的跨膜蛋白。近年来针对该受体研发的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EGFR—TKI),如吉非替尼和厄洛替尼已经在部分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cellcarcinoma,NSCLC)患者中显示出明显的疗效。许多回顾性研究已经证实EGFRTKI疗效与EGFR突变之间存在关联,存在敏感突变的患者经TKI治疗的客观缓解率(RR)在30%以上,而无突变者仅为10%。其中19外显子的缺失突变和21外显子L858R突变为主要的敏感突变,T790M为部分对TKI敏感的患者中常见的继发耐药突变。因此治疗前应进行EGFR突变(mEGFR)的检查,在治疗中仍应持续监测突变的发生,这对于靶向治疗的个体化及社会医疗成本的节约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 标签: 非小细胞肺癌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基因突变 循环肿瘤细胞 全基组扩增
  • 简介:目的:探讨非清髓性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non-myeloablativeallogeneicstemcelltransplantation,NAST)联合供者淋巴细胞输注(DLI)治疗恶性血液病的疗效和并发症。方法:采用FBCA方案[氟达拉宾30mg/(m^2·d),用5d;马利兰4mg(kg·d),用2d;环磷酰胺0.6~0.8g/d,用2天;Ara-C2g/(m^2·d),用5d]对12例恶性血液病患者预处理,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移植后第30d开始予DLI,并动态观察造血恢复指标、嵌合状态、GVHD及疗效指标。结果:12例患者造血顺利恢复,中性粒细胞(ANC)〉0.5×10^9/L平均为13d,血小板计数(PLT)〉20×10^9/L平均为14.5d,移植后第30d时经短串重复系列(STR—PCR)检测12例植活患者中10例为完全嵌合状态(CDC),2例为混合嵌合体,第90d时又有1例患者转为CDC,发生Ⅲ~Ⅳ度急性GVHD3例(25%),Ⅱ度急性GVHD1例(8.3%),发生慢性GVHD5例(41.7%),死亡3例,2例死于移植相关合并症,1例死于复发,9例存活,中位随访时间为321d(75~1143d),3例持续CR,2年总生存率、无病生存率及复发率分别为66.7%、58.3%及8.3%。结论:NAST联合DLI治疗恶性血液病安全可靠,造血功能恢复迅速且持久稳定,长期无病生存率高,急性GVHD发病率、严重程度低,而白血病复发率并未增加。

  • 标签: 非清髓性预处理 造血干细胞移植 供者淋巴细胞输注 恶性血液病
  • 简介:目的探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接受地西他滨(DAC)治疗前后程序性死亡因子-1/程序性死亡因子-1配体(PD-1/PD-L1)的变化。方法收集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初治MDS中符合WHO2008分型WPSS预后分层中危组及高危组并接受DAC(20mg/m^2d1-d5,21-28天为1个周期,治疗2个周期)治疗的18例患者,同时以5例非恶性血液病患者为对照。于DAC治疗前后收集外周血和骨髓细胞。流式细胞术(FCM)检测DAC治疗前后外周血CD3+CD4+T、CD3+CD8+T淋巴细胞的PD-1和骨髓单核细胞PD-L1的变化;QPCR检测DAC治疗前后外周血及骨髓单个细胞PD-1mRNA、PD-L1mRNA相对表达量的变化;比较化疗缓解组(n=5)和未缓解组(n=13)PD-1/PD-L1的表达水平。结果FCM检测显示,DAC治疗后,中危组CD3+CD4+T、CD3+CD8+T淋巴细胞PD-1和骨髓单个细胞的PD-L1比例分别为(11.43±1.88)%、(11.46±1.60)%和(16.59±0.72)%,高危组分别为(16.36±3.71)%、(16.59±3.81)%和(18.69±1.60)%,均高于治疗前和对照组(P〈0.05);未缓解组CD3+CD4+T、CD3+CD8+T淋巴细胞PD-1和骨髓单个细胞上PD-L1的比例分别为(18.51±2.62)%和(19.03±2.18)%和(19.22±1.40)%,高于缓解组(P〈0.05)。QPCR检测显示,DAC治疗后,中危组外周血单个细胞PD-1mRNA和骨髓单个细胞PD-L1mRNA的相对表达量为6.32±3.37和2.88±1.72,高危组分别为12.55±6.27和7.47±4.90,均高于治疗前(P〈0.05)。MDS未缓解组外周血PD-1mRNA和骨髓单个细胞PD-L1mRNA的相对表达为16.28±4.64和9.16±5.40,高于缓解组(P〈0.05)。结论DAC治疗后中、高危MDS患者的外周血、骨髓中PD-1/PD-L1表达明显上升,尤其是未缓解组,PD-1/PD-L1高表达可能是介导DAC耐药的原因之一。

  • 标签: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 程序性死亡因子-1/程序性死亡因子-1配体(PD-1/PD-L1) 地西他滨
  • 简介:目的:探讨毛细管电泳免疫分型技术在多发性骨髓瘤初诊及微小残留病变(MRD)监测中的意义。方法:采用毛细管电泳免疫分型技术对临床疑似由单克隆免疫球蛋白增多引起的肾病、血液病等初诊患者671例进行血清检测。连续追踪32例初诊诊断为多发性骨髓瘤的患者,毛细管分型电泳监测MRD,并与流式细胞仪监测结果进行对比。结果:单克隆免疫球蛋白增多者265例,阳性率39.5%,其中IgG-κ型91例(34.3%),IgG-λ型57例(21.5%),IgA-κ型25例(9.4%),IgA-λ型20例(7.5%),IgM-κ型16例(6.0%),IgM-λ型5例(1.9%),游离κ轻链型12例(4.5%),游离λ轻链型26例(9.8%),双克隆型11例(4.2%),其它型2例(0.8%)。连续监测32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MRD,患者诱导化疗缓解后3个月毛细管电泳MRD监测阳性率为46.9%,流式细胞仪阳性率为75.0%,两种方法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诱导化疗缓解后6个月毛细管电泳MRD监测阳性率为28.1%,流式细胞仪阳性率为43.8%,两种方法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毛细管电泳免疫分型技术对多发性骨髓瘤的诊断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及特异性,MRD监测虽不及流式细胞仪灵敏,但与流式细胞仪同时监测可减少漏检率。

  • 标签: 多发性骨髓瘤 毛细管电泳 单克隆免疫球蛋白 MRD
  • 简介:目的探讨术前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联合纤维蛋白原(FIB)(FIB-NLR)与乳腺癌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04例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年龄、肿瘤大小、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情况、NLR、FIB水平、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和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的表达情况及患者的生存情况等.根据FIB-NLR进行分组,FIB≤4g/L且NLR≤3.5的患者为FIB-NLR0分组(n=44),FIB〉4g/L或NLR〉3.5的患者为FIB-NLR1分组(n=36),FIB〉4g/L且NLR〉3.5的患者为FIB-NLR2分组(n=24),比较不同组别乳腺癌患者的生存情况.比较不同临床特征乳腺癌患者的生存率,分析影响乳腺癌患者预后的因素.结结果果FIB-NLR0分组患者的1、3、5年生存率分别为97.73%(43/44)、95.45%(42/44)和90.91%(40/44);FIB-NLR1分组患者的1、3、5年生存率分别为97.22%(35/36)、94.44%(34/36)和83.33%(30/36);FIB-NLR2分组患者的1、3、5年生存率分别为83.33%(20/24)、70.83%(17/24)和66.67%(16/24).FIB-NLR2分组患者的5年生存率明显低于FIB-NLR1分组和FIB-NLR0分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不同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情况、FIB水平、NLR及FIB-NLR评分的乳腺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临床分期为Ⅲ期、有淋巴结转移、FIB〉4g/L、NLR〉3.5及FIB-NLR为2分均是乳腺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临床分期为Ⅲ期、有淋巴结转移、FIB〉4g/L、NLR〉3.5及FIB-NLR为2分均是乳腺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FIB-NLR可作为临床上乳腺癌患者术前的必要检测指标之一.

  • 标签: 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 纤维蛋白原 乳腺癌 预后
  • 简介:目的:探讨1例具有明显浆细胞特征的骨原发ALK阳性的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naplasticlargecelllymphoma,ALCL)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鉴别诊断要点。方法:收集1例原发于右股骨远端的具有明显浆细胞特征ALK阳性的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临床及影像学资料、观察其病理学形态及免疫表型,并复习相关文献,探讨该肿瘤的病理诊断和鉴别诊断要点。结果:患者为16岁男性,因右膝关节疼痛6月,加重伴功能障碍3周入院。MRI显示:右股骨下段骨质及周围软组织可见团片状长T1长T2信号影,压脂呈高信号影,骨质呈明显破坏表现,增强扫描病灶呈明显不均匀强化。镜下观察可见:肿瘤由大小较一致的浆样细胞组成,细胞异型性明显,核分裂象多见,浸润周围骨组织。免疫组化示肿瘤细胞表达CD30、ALK-1、CD4、EMA及GramB(+)。结论:骨原发性ALCL非常罕见,具有明显浆细胞特征的ALCL形态学特殊,明确诊断需结合组织病理学及免疫表型综合分析。

  • 标签: 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 浆细胞 免疫组化 鉴别诊断
  • 简介:目的探讨粒细胞肉瘤的发病机制、诊治与转归。方法分析1例以CD56+小肠粒细胞肉瘤为首发表现的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实验室检查结果,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收治1例男性患者,39岁。小肠系膜切除物免疫组化检测示:粒细胞肉瘤,CD56阳性;骨髓细胞学检查示: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诊断为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伴小肠粒细胞肉瘤。经IA方案诱导化疗后疾病达完全缓解,继续IA方案巩固化疗,拟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结论以小肠粒细胞肉瘤为首发表现的急性白血病较为少见。粒细胞肉瘤的预后差,CD56抗原阳性提示预后不良,经诱导化疗获疾病缓解的患者应尽快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以期达到长期生存。

  • 标签: 粒细胞肉瘤 小肠 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 CD56抗原
  • 简介:目的:构建双特异性细胞因子融合基因表达载体及在肝细胞细胞中瞬时表达。方法:应用PCR方法对各目的基因进行扩增并经测序载体pGEM-T-Easy测序后,以逆转录病毒载体pLXSN中的多克隆位点将二者融合为融合基因TK-TNF-α,并将其亚克隆至pEGFP-N3的EcoRl和BamHl位点间,成功地构建表达载体pEGFP-TK-TNF-α仅,并在该载体转染人肝细胞细胞HCC9204后观察融合蛋白表达情况。结果:酶切鉴定证实TK-TNF-α融合基因片段已克隆到pEGFP-N3的EcoRl和BamHl位点问,并在转染人肝细胞细胞7901中观察到TK-TNF-α融合基因绿色荧光蛋白的表达。结论:pEGFP-TK-TNF-α表达载体便于观察转染细胞中融合蛋白的表达情况及蛋白定位,为双特异细胞因子基因疗法提供有利条件。

  • 标签: HSV-TK2 TNF-α融合基因 基因表达载体 肝细胞 癌细胞 自杀基因
  • 简介:目的探讨后路显微内镜颈椎髓摘除术(cervicalmicroendoscopicdiscectomy,CMED)治疗单节段神经根型颈椎病(cervicalspondyloticradiculopathy,CSR)的临床疗效。方法2010年9月至2013年3月,我科采用后路CMED治疗单节段CSR患者19例,18例获随访,其中男13例,女5例;年龄31~59岁,平均41.9岁;病变节段C(4~5)5例,C(5~6)9例,C6-74例;均表现为单侧神经根卡压节段性根性疼痛,颈椎动力位X线片未见颈椎不稳。首次随访时间6~25个月,平均12.7个月,末次随访28~51个月,平均32.5个月,随访观察患者的视觉模拟评分(visualanaloguescale,VAS)、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orthopaedicassociation,JOA)评分、颈椎病变节段稳定性和椎间高度的变化,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VAS评分由术前的(7.12±1.11)分降至出院时的(2.82±0.64)分,首次和末次随访时分别为(1.94±0.76)分和(2.00±0.51)分;JOA评分由术前(12.58±1.06)分提高至出院时的(15.63±0.51)分,首次和末次随访时分别是(16.12±0.72)分和(15.88±0.78)分;出院时、首次随访和末次随访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病变节段的椎间高度为(5.55±0.52)mm,末次随访时为(5.39±0.51)mm,虽有所减少,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过伸过屈位X线片未显示明显颈椎失稳。结论只要选择好合适的适应证,后路CMED治疗单节段CSR创伤小、并发症少,能够获得满意的短中期临床疗效,但远期疗效仍有待继续观察。

  • 标签: 外科手术 微创性 内窥镜 椎间盘切除术 颈椎 神经根病 椎间盘移位
  • 简介:目的研究内源性硫化氢合成酶在突出椎间盘髓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与缺氧相关的细胞因子HIF-1a的表达以及髓细胞凋亡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2009年2月至2009年8月间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骨科因为腰椎间盘突出症而行后路手术切除的椎间盘髓组织标本共40例,其中男性16例,女性24例;年龄20~81岁,平均49.3岁.根据腰椎MRI和术中所见,将其分为包含组(后纵韧带完整)和非包含组(后纵韧带破裂),每组病例20例,同时选取先天性脊柱侧弯手术切除椎间盘髓组织标本5例作为对照组.通过免疫组化研究CBS、CSE及HIF-1α在不同椎间盘突出类型髓细胞中表达的情况;通过TUNEL染色研究不同椎间盘突出类型中髓细胞凋亡的情况;分别比较CBS、CSE、HIF-1α免疫组化阳性率和TUNEL染色阳性率在对照组、包含型和非包含型之间的差异;进一步研究髓细胞中CBS、CSE与HIF-1α表达的相关性以及与细胞凋亡的相关性.结果CBS在椎间盘髓组织中的表达情况:非包含组阳性率为51.3%±3.9%,包含组中阳性率为38.2%±5.5%,对照组中阳性率为19.8%±4.9%(P〈0.01).CSE在椎间盘髓组织中的表达情况:非包含组阳性率为51.5%±4.7%,包含组中阳性率为31.0%±5.3%,对照组中阳性率为18.3%±2.4%(P〈0.01).HIF-1α在椎间盘髓组织中的表达情况:非包含组阳性率为54.2%±4.8%,包含组中阳性率为29.3%±3.5%,对照组中阳性率为13.9%±4.0%(P〈0.01).椎间盘髓组织TUNEL染色情况:非包含组阳性率为21.4%±4.2%,包含组中阳性率为16.2%±6.1%,对照组中阳性率为7.6%±1.9%(P〈0.01).经Person相关分析后,CBS和HIF-1α的表达正相关,r=0.849,(P〈0.001);CSE和HIF-1α的表达正相关,r=0.915(P〈0.001);CBS的表达和TUNEL阳性表达正相关,r=0.671,(P〈.001);CSE的表达和TUNEL阳性表达正相关,r=0.801(P〈0.001).结论腰椎突出椎间盘组织中表达内源�

  • 标签: 腰椎间盘 髓核细胞 硫化氢 凋亡
  • 简介:目的通过微球体培养富集乳腺癌干细胞,并检测其相关基因的表达。方法将MCF-7乳腺癌细胞进行第一代微球体培养,7d后消化微球体获得单细胞悬液,取部分细胞进行第二代微球体培养,另一部分细胞则在胶原底物进行分化培养。于培养第11天收集第二代微球体细胞、分化细胞,采用流式细胞术进行干细胞比例分析;同时应用Real-timePCR技术检测β-catenin、CXCR4、SOX2、ALDH3A1mRNA表达。结果流式细胞分析显示,微球体细胞和分化细胞的侧亚群细胞比例分别为(7.36±0.54)%和(4.32±0.42)%(P〈0.05),CD55^high比例分别为(17.41±1.09)%和(4.47±0.33)%(P〈0.05)。Real-timePCR检测结果表明,微球体细胞与分化细胞相比,β-catenin、CXCR4、SOX2及ALDH3A1mRNA表达分别上调了约1.5、5.0、4.0和5.7倍(P〈0.01)。结论微球体细胞富集了较高比例的乳腺癌干细胞,且β-catenin、CXCR4、SOX2、ALDH3A1mRNA呈现高表达。

  • 标签: 乳腺癌细胞 相关基因表达 细胞富集 干细胞 Β-CATENIN REAL-TIME
  • 简介:目的研究大蒜油对胃癌细胞EGFR表达的抑制作用,探讨大蒜油抗肿瘤作用机制。方法①胃腺癌SGC7901细胞在体外常规培养,用免疫荧光染色、流式细胞仪(FCM)检测细胞的EGFR和TGFα表达;②给予细胞不同浓度的大蒜油处理,作用48h后,用免疫荧光染色、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EGFR表达的变化。结果①胃癌SGC7901细胞常规培养48h后,EGFR和TGFα表达的阳性率分别为57.78%和46.80%;②当在常规培养的细胞中加入5%、7.5%和10%大蒜油,作用48h后,细胞的EGFR表达分别下降了20.35%、45.76%和49.15%,与对照培养细胞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01。结论胃癌SGC7901细胞表达EGFR和TGFα,提示该胃癌细胞具有TGFα自分泌、旁分泌促增殖环路。大蒜油能够抑制该胃癌细胞的EGFR表达,进而抑制TGFα的促细胞增殖作用。推测这是大蒜油抗肿瘤细胞增殖作用机制之一。

  • 标签: 胃癌 大蒜油 EGFR
  • 简介:目的检测颅内肿瘤患者外周血液细胞免疫功能,探讨细胞免疫功能与WHO颅内肿瘤分级的关系,为颅内肿瘤的综合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回顾研究2010年8月至2013年5月我科收治的79例颅内手术患者,应用流式细胞仪进行术前外周血液细胞免疫功能的检测,根据术后病理诊断明确肿瘤WHO分级。用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法分析细胞免疫功能与肿瘤WHO分级的相关关系。结果最终纳入研究共57例患者,经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显示,CD3+、CD4+/CD8+,CD8+、CD16+CD56圾CD19+与颅内肿瘤WHO分级无相关(D0.05),CD4+与颅内肿瘤WHO分级呈低度负相关(r=-0.292.P〈0.05)。结论颅内肿瘤WHO分级与细胞免疫功能无明显相关关系,有待进一步研究。

  • 标签: 脑肿瘤 细胞免疫功能 肿瘤WHO分级
  • 简介:1临床资料患者,女,55岁,因右胸壁肿块、咳嗽5个月于2010年12月23日入我院。曾有咯血,痰量少,无发热、胸痛、胸闷。在当地医院按"支气管炎"治疗,无效。入院前2天行胸部CT平扫:见右侧下胸壁肋骨骨质破坏,并见一大小约5cm类圆形软组织密度影,边缘尚清,右下肺背段见一不规则高密度影,大小约3.7cm×2.8cm,有分叶及毛刺;两肺散在分布大小不一的小结节高密度影;提示肺占位、胸壁占位。

  • 标签: 肾透明细胞癌 胸壁转移 误诊
  • 简介:细胞肺癌(SCLC)恶性程度高,倍增时间短,早期即可出现广泛转移。调查显示,近2/3的SCLC患者在确诊时已为广泛期SCLC。指南推荐,对于广泛期SCLC首选全身治疗。既往研究显示,SCLC初始化疗有效率高,可显著延长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和总生存期,但极易出现复发转移,并对二线及以后的治疗不敏感。而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在治疗广泛期SCLC上并无显著获益。不同于非小细胞肺癌维持治疗上取得的获益,广泛期SCLC进行维持治疗的证据不足。因此,本文将通过回顾有关广泛期SCLC的维持治疗的临床试验和文献以探讨广泛期SCLC患者的治疗措施。

  • 标签: 广泛期小细胞肺癌 维持治疗 肿瘤干细胞
  • 简介:目的探讨射频消融治疗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效果。方法通过比较射频消融和常规化疗对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病人的生存质量、生存期影响,探讨射频消融联合放化疗治疗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结果两组间主因素构成均衡,具有可比性。常规组与治疗组经干预治疗后总生存质量及EORQLQ-LCl3评分均比干预前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在EORQLQ-LCl3评分及总生存质量、生存时间方面明显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射频消融术治疗肺癌是一种简单、安全、微创、有效的方法,其与放化疗有机结合,将极大地提高肿瘤的局部控制率,改善生活质量,延长患者的生存期。

  • 标签: 射频消融 肺癌 治疗
  • 简介:细胞肺癌(简称SCLC)占肺癌总数的20%.恶性度高,易于早期播散,60%的患者在确诊时已有肺外转移,预后差,5年生存率小于20%.其中脑转移率为20~40%[1],生存时间越长,发生率越高,生存5年以上者中枢神经系统转移可高达80%.颅内转移是SCLC治疗失败的常见原因[2],也是本病死亡的主要原因.

  • 标签: 药物治疗 小细胞肺癌 肿瘤转移 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