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5
284 个结果
  • 简介:目的观察胃力康联合法莫替丁和铝碳酸镁片治疗胃食管反流病(GERD)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8例患者随机分为二组,治疗组56例,使用胃力康联合法莫替丁和铝碳酸镁片治疗。对照组42例,以吗丁啉和法莫替丁及铝碳酸镁片治疗。疗程均为3个月。结果治疗组显效25.0%,有效66.08%,无效8.93%,总有效率91.07%;对照组:显效16.67%.有效64.29%,无效19.08%,总有效率80.92%。两组总有效率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而且治疗组主要体现在显效,两组显效率差异非常显著(P〈0.01)。结论中西医结合疗效明显优于西药组,其机制可能为胃力康不仅有良好的促动力作用,而且有舒肝解郁抗焦虑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胃食管反流病 中西医结合 胃力康
  • 简介:目的探讨氩离子凝固术(ABC)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应用ABC治疗疣状胃炎及息肉的疗效观察。结果ABC治疗息肉150例计212枚息肉均予以切除。其中直径>1cm者50枚用高频脉冲圈套器+ABC法治疗,而另100枚较小息肉(直径<1cm)仅使用ABC直接灼除。结果证实,ABC治疗息肉安全有效,无明显副作用;ABC治疗成熟型疣状胃炎80例,病灶数共计422枚。3月后随访,70例(87.5%)病人临床症状明显改善。胃镜复查发现,原病灶处均覆有新生的粘膜上皮及肉芽组织,无明显疤痕形成。10例(12.5%)病人仍见少许疣状灶及糜烂残留,再次行ABC术治疗。结论ABC为一种安全有效、易于控制的内镜下治疗胃肠疾病的新方法。

  • 标签: 治疗 息肉 临床应用 病灶 疣状胃炎 病人
  • 简介:目的探讨急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和病毒学变化特征。方法对37例急性乙型肝炎患者进行血清和肝组织HBV标志物监测,并随访临床转归。结果37例急性乙型肝炎患者入院时ALT水平为1143.64±698.32U/L,TBIL为83.99±80.44μmol/L;肝功能恢复正常时间为44.41±15.43天;血清HBsAg转阴时间为55.9±44.3天,HBVDNA转阴时间为39.4±25.2天;发病后6个月时患者HBsAg转阴率为91.9%,3例(8.1%)患者发展为慢性乙型肝炎,均已使用核苷类药物抗病毒治疗;在发病后45天内完成肝穿刺检查。结果显示,肝组织HBsAg转阴时间为22.6±10.0天,阴转率为51.4%;肝组织HBcAg转阴时间为29.8±16.5天,阴转率为73.0%。结论绝大多数急性乙型肝炎患者均可清除血液及肝细胞内的病毒,使病情得到较快的恢复,而发病初期病毒载量可能对患者预后具有重要的影响。

  • 标签: 急性乙型肝炎 临床特征 HBV标志物 病毒清除
  • 简介:目的探讨超声造影(OCU)与螺旋CT扫描(MSCT)用于评估胃癌术前分期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3月至2016年12月石柱县人民医院和重庆开州区人民医院收治的86例胃镜确诊胃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分别于术前1周内行OCU和MSCT检查,评估术前肿瘤分期情况,术后将切除组织送病检,了解肿瘤病检分期,对比OCU和MSCT检查结果与病理检查结果差异以及OCU与MSCT的结果差异。结果术后病检结果回报T1期14例,T2期23例,T3期29例,T4期20例;N0期22例,N1期13例,N2期27例N3期24例。经配对卡方检验可知,OCU检测T分期和N分期与病理检验结果无明显差异(P〉0.05),两种检验T、N分期结果中高度一致,且检测T分期一致性高于N分期(Kappa值分别为0.729和0.485);MSCT检测T分期和N分期与病理检验结果无明显差异(P〉0.05),两种检验T、N分期结果中高度一致,且检测T分期一致性低于于N分期(Kappa值分别为0.535和0.718)。OCU检测肿瘤T分期准确度为80.23%高于MSCT66.28%(P〈0.05);OCU检测肿瘤N分期准确度为61.63%低于MSCT79.07%(P〈0.05)。结论OCU和MSCT对胃癌术前分期诊断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OCU对术前T分期诊断优于MSCT,而对于N分期的诊断MSCT优于OCU,可为临床治疗提供一定指导意义。

  • 标签: OCU MSCT 胃癌 术前分期
  • 简介:目的探讨HBsAg和HBeAg定量在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中的变化规律。方法对13例急性乙型肝炎和55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进行HBsAg和HBeAg定量检测。结果在急性乙型肝炎患者,经内科治疗病情痊愈后,HBsAg和HBeAg转阴;在36例接受阿德福韦酯和19例接受恩替卡韦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sAg水平下降不明显,而HBeAg则明显下降;治疗48周,阿德福韦酯治疗患者HBVDNA不可测率为47.2%,而恩替卡韦治疗患者为78.9%(P〈0.05),HBeAg阴转率分别为19.4%和26.3%,HBeAg血清学转换率分别为16.7%和21.1%(P〉0.05)。结论在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过程中,定量检测HBsAg和HBeAg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 标签: 急性乙型肝炎 慢性乙型肝炎 HBSAG HBEAG 定量
  • 简介:目的对比埃索美拉唑与奥美拉唑治疗胃溃疡的疗效。方法将经胃镜证实的胃溃疡病人随机分为埃索美拉唑组(治疗组60例)与奥美拉唑组(对照组58例)。治疗组应用埃索美拉唑40mg,对照组用奥美拉唑20Ing均睡前服,治疗3周、6周后均复查胃镜,观察溃疡愈合情况。结果治疗3周后治疗组和对照组病人胃镜下胃溃疡的愈合率、显效率、有效率分别是36.7%和17.2%、75.0%和43.1%、95.0%和72.4%,治疗组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周后治疗组和对照组病人胃镜下胃溃疡的愈合率、显效率、有效率分别是40.0%和37.9%、86.7%和81.0%、98.3%和96.6%,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埃索美拉唑与奥美拉唑治疗胃溃疡的愈合率、显效率、有效率相当,但埃索美拉唑起效快,治疗时间短,不良反应少,值得在临床上广泛应用。

  • 标签: 埃索美拉唑 奥美拉唑 胃溃疡
  • 简介:氨基水杨酸(aminosalicylicacid)制剂用于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colitis,UC)的治疗已有50余年的历史。迄今,氨基水杨酸盐已成为轻-中度UC诱导与维持缓解治疗的第一线药物剐。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氨基水杨酸制剂主要包括两大类:①前药,包括最常用的水杨酸偶氮磺胺吡啶(salicylazosulfapyridine。SASP)及近年来发展的偶氮键前药奥柳氮与巴柳氮等(表1);②美沙拉秦制。现简述如下:

  • 标签: 氨基水杨酸盐 溃疡性结肠炎 水杨酸制剂 缓解治疗 临床应用 水杨酸偶氮磺胺吡啶
  • 简介:背景:近年来溃疡性结肠炎(UC)的发病率逐年升高,且发病特征具有明显的地域和种族差异。目的:探讨喀什地区维吾尔族(维族)UC的临床特征。方法:纳入2003年2月-2012年2月新疆喀什地区第二人民医院确诊的维族UC患者,对入组患者的一般情况、UC临床类型、疾病严重程度、病变部位、并发症以及治疗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共126例患者纳入研究。男女比例为1.03:1(64/62),青年为高发年龄段(48.4%);临床类型以慢性复发型多见(50.0%);疾病严重程度以中重度多见(83.3%);病变部位以左半结肠为多见(45.2%);并发症发生率低(4.8%);治疗以内科药物为主。结论:喀什地区维族UC患者男女性别无明显差异,以青年高发,慢性复发型多见,疾病严重程度以中重度多见,病变部位以左半结肠多见,并发症发生率低,治疗以内科药物为主。

  • 标签: 结肠炎 溃疡性 维吾尔族 临床特征 回顾性研究
  • 简介:目的评价凯西莱对非酒精性脂肪肝的疗效。方法所选择的病例确诊后,静滴凯西莱0.2g,每日1次共6周,继则口服本品片剂0.2g,每日3次6周,并以强力宁作为对照。结果治疗组103例中有效率为95.1%(98/103),对照组为81.4%(35/43),两组比较经统计学处理u检验(u=2.17)P<0.05,差异有显著性。结论凯西莱对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治疗效果良好,值得临床应用

  • 标签: 凯西莱 非酒精性脂肪肝 治疗 例临床观察 临床应用 强力宁
  • 简介:目的探讨早期微创腹腔置管灌洗引流治疗老年重症急性胰腺炎的治疗作用。方法通过对14例老年重症急性胰腺炎病人进行腹腔置管灌洗引流为主的综合治疗。观察其疗效。结果其中13例病人均在较短的时间内痊愈(治愈率93%)。无穿刺置管相关的并发症发生。结论早期微创腹腔置管灌洗引流治疗老年重症急性胰腺炎具有简单易行、操作时间短、创伤小、疗效佳,确实为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

  • 标签: 老年患者 重症胰腺炎 腹腔灌洗 微创性 外科手术
  • 简介:目的研究HBV感染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在33例慢性乙型肝炎轻度、50例中度、32例重度、64例肝硬化、51例慢性乙型肝炎肝衰竭和30例健康人,采用特异性荧光抗体标记法和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结果慢性乙型肝炎重度、乙型肝炎肝硬化和慢性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与正常对照组比,CD3^+、CD4^+、CD8^+细胞数和CD4^+/CD8^+比值显著下降(P〈0.05),以慢性乙型肝炎肝衰竭下降最显著;HBeAg阴性患者外周血CD3^+、CD4^+和CD8^+细胞数较HBeAg阳性患者显著减少(P〈0.05);HBVDNA载量与患者外周血CD3^+、CD4^+、CD8^+细胞数和CD4^+/CD8^+比值均无明显相关性.结论严重的HBV感染者存在不同程度的细胞免疫功能低下及免疫调节紊乱,细胞免疫功能下降程度与病毒复制水平无明显相关.

  • 标签: 慢性乙型肝炎 肝衰竭 T淋巴细胞亚群 HBV DNA
  • 简介:肝硬变患者存在高胃泌素血症,并与门脉高压性胃病(Portalhypertensiongastropaty,PHG)的发生密切相关,但两者之间的关系目前尚不清楚。本文通过一组慢性肝炎及肝硬变患者血清胃泌素的检测,探讨其水平与肝功能损害程度及门脉高压性胃病发生的关系。

  • 标签: 血清胃泌素水平 慢性肝病 慢性肝炎 高胃泌素血症 临床意 患者血清
  • 简介:目的探讨联合羟基喜树碱治疗晚期恶性肿瘤的疗效及护理。方法常规化疗方案治疗后,再在原化疗方案基础上加用羟基喜树碱(10mg,Ⅳ,d1-10)治疗晚期恶性肿瘤患者。结果28例晚期恶性肿瘤中,常规化疗方案组,显效5例(17.9%);同一病人经过常规化疗方案治疗2-4疗程后,在原化疗方案基础上加用羟基喜树碱继续治疗2—5疗程,显效CR9例(32.0%);化疗副作用:常规化疗组中,恶心呕吐13例:Ⅰ度7例,Ⅱ度5例,Ⅲ度1例。白细胞减少7例:Ⅰ度2例,Ⅱ度3例,Ⅲ度1例,Ⅳ度1例。脱发12例:Ⅰ度5例,Ⅱ度5例,Ⅲ度2例。羟基喜树碱组中,恶心呕吐18例:Ⅰ度10例,Ⅱ度7例,Ⅲ度1例;白细胞减少8例:Ⅰ度2例,Ⅱ度3例,Ⅲ度1例,Ⅳ度2例;脱发13例:Ⅰ度2例,Ⅱ度8例,Ⅲ度3例;腹泻2例;皮疹1例。二组患者均无肝肾功能损害及心电图异常。结论联合羟基喜树碱可以进一步提高晚期恶性肿瘤的疗效,主要毒副作用有所增加,但是可以接受的。

  • 标签: 羟基喜树碱 晚期恶性肿瘤 临床疗效 联合化疗 药物毒副作用 口腔护理
  • 简介:背景:协同刺激分子的异常表达与肿瘤细胞免疫逃逸关系密切。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是重要的负性协同刺激分子,与相关配体结合后可诱导并维持肿瘤细胞的免疫耐受,从而促进肿瘤的发生、发展。目的:探讨结直肠癌患者外周血PD-1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5年3月—2015年9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88例结直肠癌患者,以16名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可溶性PD-1(sPD-1)含量,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CD3+T细胞上PD-1的表达。结果:结直肠癌患者外周血sPD-1含量和CD3+T细胞上PD-1阳性表达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且sPD-1含量与肿瘤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和Dukes分期相关(P<0.05),而与患者的性别、年龄和肿瘤部位无关(P>0.05)。结论:结直肠癌患者外周血PD-1高表达,且与肿瘤分期、转移呈正相关。检测PD-1有助于估计病情的进展,有望成为新的肿瘤标记物或抗肿瘤靶点。

  • 标签: 结直肠肿瘤 程序性死亡受体-1 酶联免疫吸附测定 流式细胞术
  • 简介:目的:探究胃肠肿瘤标志物诊断大肠癌的临床效果与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3月-2018年2月收治的50例大肠癌患者视为实验组,另选取同期收治的其它胃肠疾病患者50例视为对照组以及健康体检者50例视为健康组,对各组的胃肠肿瘤标志物,包括糖链抗原72-4(CA72-4)、糖链抗原19-9(CA19-9)、癌胚抗原(CEA)进行检测和比较,分析各胃肠肿瘤标志物联合诊断的价值。结果:同对照组和健康组CEA、CA72-4、CA19-9水平相比,实验组的明显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各胃肠肿瘤标志物单独诊断的有效性、敏感性、特异性相比,联合诊断的明显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肠癌的临床诊断中,胃肠肿瘤标志物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可以提升临床诊断的效果。

  • 标签: 胃肠肿瘤标志物 大肠癌 诊断 价值
  • 简介:目的比较三种套扎术治疗对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疗效、并发症、出血复发率。方法69例肝硬化伴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随机分为三组,常规橡胶圈套扎组23例,注气橡胶圈套扎组21例和尼龙线圈套扎组25例。结果三组静脉曲张消除分别为78%(18/23)、80.9%(17/21)和76%(19/25),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再出血率分别为26%(6/23)、23.8%(5/21)和28%(7/25),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三组并发症均较少。注气套扎组每次治疗时间较短,平均10min。结论三组疗效均较好,价廉,可多次应用,并发症少,常规套扎术操作复杂,视野受限,抽吸冲洗困难,尼龙线圈套扎术无需放置外套管。但操作难度相对较高,注气套扎术操作简便,操作时间短,价格低廉,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方法,应成为首选方法。

  • 标签: 套扎术 并发症 治疗 疗效 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 食管静脉曲张出血
  • 简介:目的观察阿德福韦酯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选择慢性乙型肝炎患者39例,其中12例为拉米夫定治疗后出现YMDD变异者。治疗48周,检测血清HBVDNA及HBV血清学标志物和ALT。结果治疗48周时,全组血清HBVDNA水平下降到1.3×10。copies/ml,HBVDNA转阴率为56.4%,HBeAg转阴率为35.9%,HBeAg/抗-HBe转换率12.8%,ALT复常率为69.2%;YMDD变异组血清HBVDNA水平下降到7.9×10。copies/ml,HBVDNA转阴率为50.0%,HBeAg转阴率为25.0%,HBeAg/抗-HBe转换率8.3%,ALT复常率为58.3%;HBVDNA〉10。copies/ml组,血清HBVDNA水平下降到6.8×10。copies/ml,HBVDNA转阴率为0.0%,无HBeAg转阴和抗-HBe血清转换,ALT复常率为50.0%。结论阿德福韦酯是一有效的抗HBV药物。对HBVDNA野生株、拉米夫定耐药变异株均有抑制作用,HBVDNA基线水平低者疗效好,HBVDNA〉10。copies/ml者,疗效差。

  • 标签: 乙型肝炎 YMDD变异 阿德福韦酯 临床疗效
  • 简介: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反流性食管炎(RE)的临床疗效。方法:63例RE患者其中I级27例,Ⅱ级22例,Ⅲ级14例。随机将其分为A、B两组。A组29例:使用达克普隆30mgqd连续应用4周。B组34例:达克普隆加中药疏肝降逆汤,达克普隆使用方法同A组,中药方剂组成如下:柴胡、黄芩、半夏、枳壳各10g,吴芋3g,黄连6g,旋复花15g,代赭石30g,丁香3g。水煎服200ml,每日1剂。湿热偏重加连翘10g、佩兰15g;阴虚甚者加沙参15g,石斛30g;脾虚者加白术6g。亦连续应用4周。结果:①临床症状改善情况:A组第4、8、12周症状缓解率为90.1%、87.6%、82.1%,分别低于B组94%、89.5%、86.3%,且P<0.01两组存在显著性差异。②食管炎症治疗情况:治疗后第12周末复查胃镜A组总有效率为82.4%,B组为88.4%,两组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RE疗效优于单纯西药治疗。

  • 标签: 反流性食管炎 中西医结合 临床观察
  • 简介:背景:生存素(survivin)是凋亡抑制蛋白家族的成员,在胃癌和癌前病变中可能有一定程度的表达,对胃癌和癌前病变的诊断有相当重要的意义.目的:探讨生存素在不同胃黏膜病变中的表达,以及胃癌组织中生存素的表达与胃癌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以阐明生存素在胃癌发生中的作用和临床意义.方法:分别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免疫组化法检测生存素mRNA和蛋白在慢性非萎缩性胃炎、胃癌前病变和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分析胃癌组织中生存素的表达与胃癌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结果:慢性非萎缩性胃炎、胃癌前病变和胃癌组织中生存素mRNA的表达率分别为2.5%、25.0%和59.6%,生存素蛋白的表达率分别为O%、15.0%和51.9%,三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肿瘤累及浆膜层、有局部淋巴结转移和TNM分期Ⅲ~Ⅳ期胃癌患者癌组织中生存素mRNA和蛋白的表达率分别显著高于肿瘤未累及浆膜层、无淋巴结转移和TNM分期Ⅰ~Ⅱ期者(P<O.05).结论:生存素在胃癌中有较高的表达率,其表达与胃癌的浸润深度、局部淋巴结转移和TNM分期相关.生存素基因可能参与了正常胃黏膜、癌前病变至胃癌的转化过程,可作为胃癌的独立预后指标.

  • 标签: 生存素 胃癌组织 表达率 癌前病变 肿瘤 TNM分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