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新生人工气道吸痰的最佳吸痰方法。方法将我院80例在新生重症监护室行人工气道的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抽样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中40例患者。实验组按需吸痰,采用浅吸痰方式;对照组遵医嘱定时吸痰,采用深吸痰。观察两组患儿中气道粘膜的损伤、人工气道阻塞发生的次数、心率及血氧饱和度的变化。结果实验组中,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一共有3例,占7.5%;对照组中,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一共有10例,占25.0%;两组数据比较得出的差异明显(X?=5.5840;P<0.05)。结论对人工气道吸痰的患儿采取按需浅吸痰的方法,明显减少新生出现不良反应的情况,操作的安全性和可行性也有了显著的提升,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新生儿 人工气道吸痰 深吸痰 浅吸痰
  • 简介:摘要总结新生窒息伴发多脏器损害的相关因素。方法随机筛选2013年1月-2016年12月因窒息收住我科患儿87例,对脏器发生率及相关因素进行有效分析。结果经分析结果显示,重度窒息患儿脏器发生率高于轻度;且窒息后患儿脑损害发生率68.24%、肝脏损害43.53%、心肌损害63.53%、肺损害58.82%;窒息之后新生窒息伴发多脏器损害和宫内窘迫、窒息程度、脐带异常等相关。结论新生窒息常常会伴随严重脏器损害,其相关因素较多,临床在孕妇分娩前需严密监测,做好围生期孕妇的保健工作,以较好地缓解新生窒息后对脏器造成损害。

  • 标签: 新生儿 窒息 多脏器损害
  • 简介:目的监测该院新生中分离的阴沟肠杆菌及耐药性分析。方法选取2014年1~12月该院新生病房送检的血、痰、咽拭子、尿、大便、脑脊液及脐带分泌物共1152例进行培养和分离,用VITEK2-compact系统鉴定阴沟肠杆菌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并应用纸片药敏法检测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和高产AmpC酶。结果共分离出阴沟肠杆菌46例,占所有标本的3.99%,主要来源为痰、咽拭子、尿液,分别占65.22%、28.85%、和2.17%;单产ESBLs、单产AmpC酶、产AmpC酶+ESBLs的检出率分别为28.26%、23.91%、13.04%;46例阴沟肠杆菌对青霉素、第1、2、3代头孢耐药性很强,对碳青霉烯类、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和喹诺酮类敏感。结论新生感染阴沟肠杆菌较少,但是因阴沟肠杆菌产诱导酶特性,不容忽视,实验室应该密切监测阴沟肠杆菌产ESBLs及AmpC酶的情况,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有效控制产ESBLs和AmpC酶的阴沟肠杆菌传播和流行。

  • 标签: 新生儿 阴沟肠杆菌 耐药性 超广谱Β内酰胺酶 AMPC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新生颅内出血的相关因素分析,总结出新生颅内出血的预防方法。方法在我院选择新生颅内出血200例患儿设为出血组,另选取同时期200例无颅内出血新生设为对照组,对所有患儿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出新生颅内出血的危险因素,并根据危险因素提出针对性预防措施。结果出血组患者脐带绕颈、妊娠高血压、新生低体重、难产、宫内窘迫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明显较高,P<0.05,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出血组患者早产、臀部牵引、羊水异常、剖宫产、胎位不正、酸中毒、骨盆狭窄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无差异,P>0.05,差异不具备统计学意义。结论脐带绕颈、妊娠高血压、新生低体重、难产、宫内窘迫是新生颅内出血的高危因素,临床需根据上述高危因素,在围产期加强对产妇的临床检查及诊治,采取针对性措施,减少新生颅内出血发生。

  • 标签: 新生儿颅内出血 相关因素 预防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短时多次蓝光照射治疗新生黄疸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6月-2015年5月本院收治的新生黄疸患者126例,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传统连续蓝光照射;观察组短时多次蓝光照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患儿的IBiL、TBiL水平之间无显著性差异,治疗结束后,观察组患儿的IBiL、TBiL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对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81.0%,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6.8%,观察组患儿的治疗效果更好,两组数据之间对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1.7%,观察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8%,两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之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短时多次蓝光照射治疗新生黄疸的临床效果确切,安全性高,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 标签: 新生儿黄疸 蓝光照射 短时多次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新生缺氧性患者采用高压氧治疗的方法和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10月至2014年4月收治的77例新生缺氧性疾病的患者进行治疗,随机分组,实验组43例患者采用高压氧和药物的治疗,对照组34例患者采取药物治疗,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给予评价。结果实验组惠者治疗有效率为95.35%,对照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79.41%,有显著的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生缺氧性疾病的患者在高压氧和药物的治疗,不仅效果显著,而且会使神经系统的后遗症有所减少。

  • 标签: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疾病 高压氧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新生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2014年1月至2015年9月期间,我院儿科接受治疗的新生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88例,根据患儿接受治疗的先后顺序进行分组,其中单号设置为观察组,双号设置为对照组,对照组患儿进行常规治疗,观察组患儿则结合神经节苷脂钠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儿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儿的临床治疗效果88.6%明显高于对照组63.6%,差异显著符合统计学评估标准(P<0.05),同时观察组患儿的NBNA指标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符合统计学评估标准(P<0.05)。结论在新生缺氧缺血性脑病的临床治疗中结合神经节苷脂钠进行治疗能够显著改善患儿的临床治疗效果,优化治疗后的NBNA指标,值得在临床治疗中推广应用。

  • 标签: 新生儿 缺氧缺血性脑病 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