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92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在双主体班学生临床课见习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56名二年级护生组成护理二主体班,运用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对学生进行课间见习教育。 比较教育前后学生的学业自我效能感和学生感受到的教师支持度。 结果,第三学期前、第三学期期末、第四学期期末,56名学生学业效能感量表的学力自我效能维度得分和总分依次上升,第三学期期末、第四学期期末学生的学习行为自我效能维度得分均高于第三学期前的得分(均P

  • 标签: 社会学习理论 护理双主体班 临床课间 见习教学 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健康教育为主体的教学方法在肿瘤护理教学中的应用。方法:研究对象收集自 2017年我科临床 实习护生60名, 根据所使用的教学模式将其分为A组和 B组 ,各30名护生。 A组护生应用健康教育为主体的教学方法实施肿瘤护理教学, B组护生则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施教。结果: A组护生的理论知识成绩和临床实践操作成绩,均显著高于 B组护生,统计学分析结果表明 P值均 <0.05。 A组护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显著高于 B组护生, 统计学分析结果表明P值均 <0.05。 A组护生对教学 方法的认可度,明显高于B组护生,统计学分析结果表明 P值均 <0.05。 结论:将健康教育为主体的教学方法应用到肿瘤护理临床教学中,能够显著提高肿瘤护理教学质量,从而提高护生的自主学习能动性,促使护生的学习成绩得到明显提高,并提升护生对教学方法的认可度。

  • 标签: 健康教育为主体的教学方法 肿瘤护理 教学
  • 简介:【摘要】目的:对胎盘主体不同附着位置的凶险性前置胎盘孕妇进行彩超、临床特征分析。方法:通过选取本院收集的100例孕妇临床资料,依据胎盘主体附着位置不同进行分组,附着位于子宫前壁(A组)、后壁及侧壁(B组)。采用回顾性分析方式,选取横切剖宫产术式,记录患者的剖宫产出血量以及子宫切除率、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通过对两组患者进行剖宫产术中出血量、输血率比较,B组患者术中出血量、输血率明显优于A组(p<0.05)。B组患者全子宫切除、胎盘植入人数明显少于A组,两组患者具有一定差异。通过对两组患者进行术后并发症情况比较,其中B组患者中出现并发症的出现率明显少于A组,B组患者并发症出现人数较少(p<0.05)。结论:对胎盘主体不同附着位置的凶险性前置胎盘孕妇进行彩超、临床特征分析,子宫前壁孕妇剖宫产整体不良情况较多。

  • 标签: 胎盘主体 不同附着位置 彩超 临床特征
  • 简介:摘要 目的 分析对急诊危重症患者实施整体性急诊急救护理对实际临床效果及缩短急救时间的影响。方法 抽取2020年1月至11月间我院收治的急诊危重症患者62例作为此次的观察对象,并根据抽签法将其分成两组进行对比,其中一组命名为对照组,另一组命名为观察组,前者接受常规急救护理,后者接受整体性急诊急救护理,并对比分析不同的护理效果。结果 急救护理效果,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整体性急诊急救护理 急诊危重症 急救时间
  • 简介:【摘要】 目的 为了研究健康教育为主体的教学方法在肿瘤护理教学中的实际效果。 方法 抽取某医学校的68名护理学生作为此次研究对象,将其按照随机表法分为常规教学组和健康教育组。常规教学组实施常规肿瘤护理教学,健康教育组实行健康教育为主体的教学方法, 结果 健康教育组学生的肿瘤护理理论成绩、实操技能成绩比常规教学组的好,健康教育组学生对教学方式的满意度明显比常规教学组的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健康教育为主体的教学方法应用于肿瘤护理教学,可提高护生的理论知识成绩与实际操作能力,具有积极作用。

  • 标签: 健康教育为主体 教学方法 肿瘤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以安全护理模式为主体的优化护理在无痛分娩产妇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在2021年6月~2023年6月期间选取80例无痛分娩产妇分别应用常规护理(对照组)与以安全护理模式为主体的优化护理(研究组),记录并比较护理效果。结果:研究组产程用时更短;研究组VAS评分更低;研究组护理满意度更高(P<0.05)。结论:以安全护理模式为主体的优化护理可以促进无痛分娩产妇护理服务质量的提升,其对于母婴健康的保障与产妇护理体验的优化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值得推广。

  • 标签: 安全护理模式 优化护理 无痛分娩 VAS评分 产程用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于医院为主体的“互联网+护理服务”在慢性病门诊患者管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于2020年1月~2021年12月期间,选取我院门诊收治的88例慢性病患者,以随机信封分组法将其分入对照组、观察组,各44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管理方式,研究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基于医院为主体的“互联网+护理服务”管理。通过观察两组患者自我管理能力评分、慢性病指标控制情况(血压、血脂、血糖水平)、护理满意度,综合评价两种管理方案的应用效果差异。结果:管理前,两组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各维度评分、总分均相近(P>0.05);管理后,观察组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各维度评分及总分均较对照组升高,差异显著(P<0.05)。管理前,两组患者TC、TG、LDL-C、HDL-C、SBP、DBP、FBG、2hPG均详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管理后,除HDL-C无差异外(P>0.05),观察组患者TC、TG、LDL-C、SBP、DBP、FBG、2hPG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管理满意度95.45%,高于对照组的79.55%,差异显著(P<0.05)。结论:基于医院为主体的“互联网+护理服务”在慢性病门诊患者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可提高患者自我管理能力,改善临床症状,提高满意度,应用价值高。

  • 标签: 以医院为主体 互联网 护理服务 慢性病门诊患者 管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三主体预警联动模式对全髋关节置换术(THA)围术期下肢静脉血栓的预防效果分析。方法:选取2020年5月-2021年12月抚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的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48例为研究样本,对患者均采用三主体预警联动模式护理干预。观察患者护理干预后成功预警的例数和静脉血栓栓塞症(VTE)的发病率。结果:48例患者经三主体预警联动模式护理成功预警45例,成功率为93.75%;48例患者经三主体预警联动模式护理干预,出现VTE 8例,VTE发病率为16.67%;48例患者与入院时、术后第3天、术后第7天下肢静脉血栓风险评估评分对比,术后第7天评分<术后第3天评分<入院时评分,评分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三主体预警联动模式对全髋关节置换术围术期下肢静脉血栓的预防效果显著,能有效降低患者术后出现VTE几率,降低术后并发症率,提高患者康复效果。

  • 标签: 三主体预警联动模式 全髋关节置换术 下肢静脉血栓 预防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对无责任主体职业性尘肺病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和康复治疗管理措施的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长沙市某镇无责任主体职业性尘肺病患者102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采用电脑盲选的方式,将102例无责任主体职业性尘肺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健康教育常规管理措施进行干预;观察组采用健康教育和尘肺病康复治疗管理措施进行干预。对比分析两组因尘肺病并发症发生的住院率、尘肺病康复相关知识掌握程度以及对于管理措施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因尘肺病并发症发生的住院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对尘肺病康复相关知识掌握程度以及对于管理措施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对无责任主体职业性尘肺病患者进行管理的过程中,采用健康教育和尘肺病康复治疗管理措施进行干预,能够有效提高无责任主体职业性尘肺病患者对于尘肺病相关知识掌握程度和对于管理措施的满意度,同时能够显著降低因尘肺病并发症发生的住院率,在实际应用中具有优良的效果,值得进一步的推广与应用。

  • 标签: 尘肺 健康教育 相关知识掌握程度 住院率 满意度
  • 简介:摘要:目的: 本文旨在分析针对空巢老年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患者采用三主体双轨道交互式护理干预模式的应用效果。 方法: 本次实验选择 2018 年 3 月至 2019 年 5 月我院门诊断为慢性阻塞性肺气肿的 66 例空巢老年患者作为实验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式,实验组采用三主体双轨道交互式护理干预模式。对比 18 周之后,对比患者 SAS/SDS 评分结果。 结果: 实验组 SAS 、 SDS 评分为( 27.74±3.64 )分以及( 28.25±4.76 )分,相较于对照组更低。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为 93.9% ,相较于对照组( 60.6% )更高,组间数据差异显著( P < 0.05 )。 结论: 三主体双轨道交互式护理干预模式可以显著改善患者心理状态,同时可以提高护理效果,具有推广价值。

  • 标签: 三主体双轨道交互式护理干预模式 慢性阻塞性肺气肿 生活质量
  • 简介:【摘要】找到理想的工作,服务社会,回报父母,是每一个大学生的愿望。医学实验技术专业作为新办专业,各校的办学主体、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不尽相同,使得学生毕业就业选择面不同,岗位迁移能力不同。以昆明医科大学医学实验技术专业本科生就业选择为例,分析人才培养方案、专业课程体系和办学主体对学生就业的影响。

  • 标签: 就业 医学实验技术专业 人才培养方案 课程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