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这次炎黄文化和河洛文明国际学术讨论会经过四天的热烈讨论就要闭幕了。会上来自海内外的许多专家学者发表了意见,提出了自己的研究成果。大家各抒己见,畅所欲言,贯彻了“百家争鸣”的方针。我觉得会议开得很好,很成功。大家对河洛文化的研究相当深入,提出了许多新的见解、新的观点、新的材料。现在轮到要我发言了,确实有点惶恐,因为河洛文化根深叶茂,内涵非常丰富、非常精奥,我没研究,确实说不上什么。

  • 标签: 河洛文化 中国 文化起源 地域特点
  • 简介:浅谈良渚文化玉璧的功能周世荣良渚文化出土大量精美的玉璧,它对中国古代社会和货币文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良渚文化是长江流域太湖平原和杭州湾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中唯一的以大量玉器和以独具特色的玉文化作为主要特色的古文化遗址。良渚安溪一带,清末即以出土玉器闻名...

  • 标签: 良渚文化 玉璧 马王堆汉墓 西汉墓 随葬品 先秦时期
  • 简介:1995年,在三星堆遗址西南约60公里成都市郊的新津县宝墩遗址找到了早于三星堆古城的宝墩龙马古城,据1996年发掘材料的碳测数据为距今4500年左右。以此为突破口,证实了60年代调查发现的郫县三道堰遗址的古城、温江县鱼凫村遗址的鱼凫城,80年代调查发现的都江堰市芒城村遗址的芒城,

  • 标签: 三星堆遗址 城址 古城 发掘 年代 西南
  • 简介:(四)、关于“缺漏和遗憾”本节标题所谓“缺漏和遗憾”,乃是援引《辞典》编者《后记》中的谦逊之语。但其收载“缺漏”与否,只能按照编者所订尺度去衡量。因此,即使没有收载读者崇尚的人物史事,也都全无“遗憾”的理由。那么,要想指证缺漏,从而表示遗憾,也就只能是在符合编者收录标准的同类、同等、同档次事物中加以比较。譬如既在同一水平线以上,且又同时并存于一地的同类事物,倘若却以词条收载其中相形见拙者,反倒舍弃略微好些的,这难道不算“缺漏’吗?《辞典》确有如此遗憾之举!例见下述。

  • 标签: 《成都文化文博辞典》 文物考古 中国 四川 笔误 校勘问题
  • 简介:略论郑州地区的龙山文化李友谋河南境内的龙山文化遗存,早在30年代初就已发现。最初在河南发现的龙山文化属晚期遗存,是在安阳后岗发现的,故被称为“后岗期”龙山文化,后来又有人提出“后岗二期文化”,“河南龙山文化”之称。50年代中,在陕县庙底沟又发现“庙底...

  • 标签: 郑州地区 龙山 晚期文化 陶器 文化面貌 河南
  • 简介:文化的起源、传播与迁移(加拿大)布鲁斯·特里格(BruceG·Trigger)陈淳译在许多史前学家中,文化演变的研究基本上是详细关注发明、传播和迁移。一般认为,这三种概念如能被令人信服地运用,可以用来解释考古记录中所观察到的所有变化。许多文献的讨论...

  • 标签: 文化区域 史前学 考古工作 历史关系 文化演变 布鲁斯
  • 简介:1989年11月15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大会期间呼吁关注“非物质遗产在促使每个民族确定自己及其全人类文化特性以保持其文化多样性方面的重要性”。会上,各个成员国就记录、保存、保护和发展民间文化等问题提出了若干建议,即所谓的《保护传统与民间文化建议案》。

  • 标签: 荷兰 传统民间文化 工业社会 民间文化 政策措施
  • 简介:鄂豫陕间处于中原、关中与长江流域交往的中间地带,本文通过对鄂豫陕间二里头文化时期文化格局的分析,探讨了这一地区文化势力的变迁及其对于二里头文化形成和发展的重要作用。

  • 标签: 鄂豫陕间 二里头文化时期 文化格局 文化势力变迁
  • 简介:玉琮和玉钺被称为良渚文化的重器。自从1936年施昕更先生首次对良渚文化遗址进行发掘,这一地区所显示的文化内涵已不容人忽视,特别是1986年余杭反山、瑶山墓中出土了雕琢精工、刻有神兽面纹的玉琮、玉钺,引起学术界高度重视,成为考古学、民俗学、文化学等研究领域的热门课题。本文试就浙江淳安近年发现的王琮、玉钺来论述淳安古文化与良渚文化的关系。

  • 标签: 良渚文化 兽面纹 良诸文化 文化类型 淳安 施昕更
  • 简介:10月15日至16日,由中华全国台湾同胞联谊会、河南大学、河南博物院、河南省台湾同胞联谊会联合举办的“河洛文化与台湾”研讨会在郑州举行。来自海峡两岸的近50名专家、学者就河洛文化与台湾的密切关系进行了深入探讨。

  • 标签: 河洛文化 研讨会 台湾 郑州市 文化交流
  • 简介:“穿越时空的鼓声——铜鼓文化”展是广西最具特色的民族文物——铜鼓的专题陈列,于2008年12月11日开展,该展分为“山寨铜鼓声”、“铜鼓之路”、“当代铜鼓艺术”三个部分,内容包括广西少数民族铜鼓文化习俗、铜鼓的起源与发展演变、铜鼓的用途、铜鼓铸造工艺、铜鼓装饰艺术以及铜鼓文化在当代的开发利用,凸显了广西“铜鼓之乡”、“铜鼓大本营”的文化艺术风采。

  • 标签: 铜鼓文化 鼓声 时空 广西少数民族 装饰艺术 民族文物
  • 简介:史学界和考古界谈到汉以前的福建古代民族,一般都以“闽越族”来概称,甚至把新石器时代考古也称为闽越考古。殊不知西汉刘邦封无诸为闽越王,至公元前110年汉武帝灭余善,闽越国前后只存在了92年。而西周时期中央王朝的典籍《周礼》就有了“闽”和“七闽”的称谓。闽国是职方氏象胥所管理的方国之一,它必须向周王朝进奉120名奴隶以供服役驱使,进贡土特产品以表示臣服。而当时,正史上还没有出现“越”的国称或族称。严格地说,越国是在春秋晚期以后才开始崛起并登上列国角逐的政治舞台,战国中期又被楚灭掉了。因此,我们认为,汉以前福建土著是闽族而非闽越族,故本文所论先秦福建民族文化实为闽族考古文化

  • 标签: 考古学文化 黄土仑 考古界 周王朝 闽越王 闽国
  • 简介:印第安人原来是美洲的主要土著居民。信仰萨满教和万物有灵,盛行图腾崇拜和多神崇拜。世界最著名的古代文明之———玛雅文化就是由古代印第安人创造的.上个世纪墨西哥发行的许多流通币和纪念币上都记载了这一人类的古代文明。

  • 标签: 玛雅文化 印第安人 古代文明 印第安文化 土著居民 图腾崇拜
  • 简介:为庆祝中法建交五十周年,并进一步加强中国与法国、奥地利两国的民间文化交流,由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简称对外友协)牵头,中国钱币学会、外交部集币协会、中国民俗钱币学会组织,北京市钱币学会、货币文化信息学会(澳门)参加的.以对外友协欧洲部副主任张若宁为团长的“中国钱币文化访欧交流团”一行18人.于9月23日至29日对法国巴黎及奥地利维也纳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友好访问。交流团访欧期间与巴黎、维也纳两地的有关钱币学术组织及专家开展了广泛的钱币学术交流活动并取得圆满成功。

  • 标签: 中国钱币学会 民间文化交流 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 散记 法国巴黎 学术交流活动
  • 简介:对于秦人起源与秦文化的形成,学术界存在不同的观点。秦族先祖东来逐渐认识趋同。迁邾说,观点是秦人周初因参与叛乱而被迁于邾(甘谷),进而认为甘谷县西南是秦文化的发祥地。秦人迁邾的重要考古学依据是毛家坪遗址。早在秦人迁邾以前,在甘肃东部地区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它是周文化和甘青文化交汇、综合的产物。毛家坪遗址所具有的文化张力,超出了秦人迁邾的时间限定。我们认为秦人是逐次西迁的。

  • 标签: 毛家坪遗址 秦文化 思考
  • 简介:试论江西商代文化的几个问题杜金鹏(一)本世纪二十年代在安阳殷墟的考古发掘,正式拉开了我国商代考古学的帷幕。从那以后,迅速积累起来的考古发现,首先使中原地区的商文化的面目初步显露出来,接着,中原以外若干地方的商文化也逐渐为人们所认识。学术界对于江西商代...

  • 标签: 商代文化 新干大墓 商文化 青铜礼器 青铜文化 二里头文化
  • 简介:<正>半坡文化彩陶鱼纹,准确地说,应当作鱼形纹样,它是构成鱼形二方连续图案的基本单元。无论在哪儿发现的半坡文化彩陶,鱼纹都会保持惊人的一致性,从而作为区别于同时期其它考古学文化的重要标志。如果说,原始社会的社会组织形式规定了该社会诸方面事物的分类形式,那么,半坡文化社会赋与了彩陶鱼纹一种什么样的分类形式?这样的分类形式是否有着一定的意蕴?

  • 标签: 半坡文化 鱼纹 大地湾 分类系统 姜寨 彩陶
  • 简介:本文依据目前发现的考古资料,对陕西榆林地区的夏代文化遗存作了初步分析,考察了文化因素及其来源,认定了文化性质,对该地区夏代文化的内涵和特征提出了新认识.

  • 标签: 夏代 文化遗存 考古资料 文化性质 陕西 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