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9
161 个结果
  • 简介:自从陈寅恪先生强调新材料的重要性以来,随着研究的深入展开,学界对于什么是新材料,如何定位不同性质的新材料的研究价值,有了新材料如何提出新问题,如何处理新材料与旧材料的关系,诸如此类问题的相关认识得以不断提高.对于唐宋史研究来说,新材料不仅包括出土的文书、碑刻和其他各种考古资料,也包括不断被发现的湮没无闻、久不“传世”的文献,如明抄本《天圣令》.

  • 标签: 唐史研究 新材料 宋史研究 史料运用 《天圣令》 考古资料
  • 简介:通过材料的取舍、编次来表达历史解释、价值判断,是古代史家的常用手法。宋人王樵,在《宋史》本传中是"孝义"的楷模,在《渑水燕谈录》中则呈现出强烈的隐逸特征。本文对两种王樵传的文本进行了细致的比对、解读,展示了材料的取舍编次是如何塑造历史形象的。

  • 标签: 王樵 渑水燕谈录 《宋史》 历史形象 范讽 淄州
  • 简介:甲骨文、金文、简帛等出土先秦两汉文献里有一些反映避讳心理和人名避讳的材料,它们可以用来进行文史考证。但由于秦汉时期避讳不严、传抄等原因,在利用避讳字考证时还需其他相关材料印证,进而形成完整的证据链以确证。如果找不到其他材料验证、仅有避讳字材料时,也可“大胆立论,慢慢求证”。即使不严整的“此避彼不避”之文字避讳,对文本断代也有价值。分析出土文献中的避讳材料,结合传世文献,我们认为,俗讳(畏惧、憎恶、迷信心理形成的避讳)起源于原始社会时期,敬讳(礼制、政治原因形成的避讳)萌芽于殷商,形成于西周,风行于秦汉及其以降。

  • 标签: 避讳 避讳字断代 出土文献 临文不讳 避讳起源
  • 简介:红砂岩是广东地区的常见岩石种类,在大量的古代遗迹上都有使用。红砂岩自身性质较脆弱,易发生水解,加之广东地区气候不适宜石质文物长期保存,广东地区红砂岩文物的保护势在必行。本文选择石质文物保护中常用的五种保护材料,Remmers300、水性环氧树脂、ParaloidB72、WD-10和聚全氟乙丙烯,检测它们的保护性能,找出这些材料在广东地区红砂岩文物保护中的适用范围。

  • 标签: 广东 红砂岩 保护材料 文物保护 应用
  • 简介:《根本中论无畏疏》(Mlamadhyamaka-vrtti-akutobhay,),根椐传统藏文资料,比如布顿·仁钦竹的《善逝教法史》是龙树的“自疏”,藏文大藏经所收存的该论译跋上也说是龙树所著。汉译文献中也有些隐约的记录,说龙树“造《无畏疏》十万颂,于《无畏》中出《中论》也”。但是国际上不少学者已经指出,该论是否为龙树所造,仍有不少疑点。比如该论第二十品《观邪见

  • 标签: 《根本中论无畏疏》 藏译本 佛典 语言特点 学术价值 佛教
  • 简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云南西北部怒江、独龙江流域居住的独龙族、怒族等邻近族群之间存在着一种共通的“仪式语言”。这种仪式语言通过宗教祭祀活动以及分享杀牲后的肉食过程体现出来。在这一地域社会中。各种社会、政治和经济关系都依赖于这种仪式语言展开。虽然目前这种分享的仪式日渐式微,但分享的意识依然体现着族群内部的“社会结合”方式。通过独龙族仪式语言的个案分析,旨在与利奇关于克钦社会的“仪式语言”研究进行对话。

  • 标签: 仪式语言 分享 整体社会事实 权力
  • 简介:哈拉特尔·鲁布桑巴勒坦于1928年5月14日出生在现在的中戈壁省赛音查干苏木“朝伦浩乐”地方。1951年卒业于蒙古国立大学后,在人民教育部任职,负责学校教育工作。1953年调入政府部门,担任副总理秘书长工作达7年之久。1957年,应中华人民共和国内蒙古自治区内蒙古大学蒙语系之邀在该校任教。哈·鲁布桑巴勒坦从1960年开始,在蒙古科学院语言文学研究所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直至1988年离休,曾先后任科研人员、学科主任、科研秘书长等职。哈·鲁布桑巴勒坦在科学院院士贝·林钦(1905-1977)指导下,于1974年以《托忒蒙文及其文献》的论文获得了语言学博

  • 标签: 乌兰巴托 语言学 蒙古学研究 托忒文 蒙古语言文学 土尔扈特
  • 简介:《常熟县志》中记载了很多常熟籍名人,明人张文麟便是其中一例。张文麟,苏州府常熟县人,明弘治十八年(1505年)进士,官至福建建宁府知府。其传略最早见载于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管一德纂修的《皇明常熟文献志》卷4《科第上》,曰:“张文麟,懋之孙,第五名经魁,乙丑进士。字公瑞,号端岩。……所居巷名日步道巷,邑中言豪华者称焉。王世贞撰志。”其后清代所修诸志,内容大体相同。

  • 标签: 常熟 张文 县志 纠误 撰者 墓志
  • 简介:2014年6月5日至6日,由立陶宛文学与民俗研究所和爱沙尼亚塔尔图大学比较民俗学研究所联合举办的第四届国际青年民俗学者论坛在维尔纽斯举行。来自俄罗斯、印度、芬兰、瑞典、爱沙尼亚、立陶宛、匈牙利、保加利亚和中国等十多个欧亚国家的近二十名青年民俗学者与硕博研究生提交了论文,并参加了会议。

  • 标签: 民俗学者 青年 论坛 国际 纪要 材料
  • 简介:1900年由唐才常领导的自立军起义,是中国近代史上革命与改良分野前的一件大事。由於史料零星、档卷鲜见,以致有些问题难於判断。丘菽园是捐款资助自立军最多的新加坡华侨,他的後人至今保存了自立军起义前後的一些原始材料,以之与自立军有关的日本所藏《井上雅二日记》校读,不但可以纠正晚近史书的记载有误,而且对自立军起义前後的孙中山、康有为关系等提供了新的素材。

  • 标签: 自立军 唐才常 丘菽园 康有为 《井上雅二日记》 孙中山
  • 简介:新创文字作为少数民族文化领域的一部分,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及全球化的冲击,面临着来自国家整合与文化多样性、文化传承与现代化、普通话教学与民族语文教学之间如何选择的问题。在此背景下,应立足于尊重各民族间文化差异,尊重语言文字多样性,坚持多元文化教育、多元文化整合教育与一体化的和谐发展。

  • 标签: 新创文字 冲突论视角 双语教育 文化多样性
  • 简介:陕西钢铁集团有限公司成立于2009年8月,是陕西省委、省政府为振兴陕西钢铁产业而组建的大型钢铁企业集团,2011年12月重组加入陕煤集团,综合产能为1000万吨钢,2017年钢产量达到1024万吨、位列全国第21位,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荣誉称号,是中国西部最大的精品建材生产基地。

  • 标签: 钢铁材料 中国西部 服务商 竞争力 全国五一劳动奖状 幸福
  • 简介:陈寅恪《书信集·致刘铭恕》说:“近年仍从事著述,然已捐弃故伎,用新方法,新材料,为一游戏试验。”这是他对自己学术生涯重要转折的自我说明。他所谓“新材料”,乃指“明清间诗词,及方志笔记等”;“新方法”,即“不同于乾嘉考据之旧规”,亦即《论再生缘》、《柳如是别传》中所使用的“以诗证史”之“新法”。陈寅恪将自己的《柳如是别传》称作是史学上新的“实验”,从社会风俗史变迁的视角,辨析了“三百年前南北社会风气歧异之点”,“发三百年未发之覆”。这一试验与转变,是与国际史学界对心态史、心智史和妇女史的关注同步发生的。

  • 标签: 陈寅恪 以诗证史 现代史学史 史学方法论
  • 简介:"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红楼梦》中的妙玉是一个比较矛盾悖谬同时又遭受不少误解的人物。本文立足于《红楼梦》原文本,以阮籍"大人先生"的形象作为对比材料探究妙玉被"误解"的问题。笔者认为,对妙玉的"误解"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红楼梦》原作者在前八十回中对妙玉的部分描写及判词呈现出的情感倾向晦涩不明并有着强烈的伦理色彩,让读者容易产生误解;二是以往大多是从伦理角度解读评论妙玉,忽略了妙玉的美及其意义。笔者认为,重新审视妙玉的生命追求及其美有助于正确解读妙玉的形象。

  • 标签: 《红楼梦》 妙玉 误解
  • 简介:战国社会和文化的发展引起儒家核心理论“仁”论元语言的蜕变,在战国简中,孔丘“仁”本论走向新“仁”论,古典仁义走向多元道德实践,“命”系神性走向人性。

  • 标签: 战国简 元语言 蜕变
  • 简介:东亚地区有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在前近代,通过这些海洋而进行的文化交涉中尤其不能忽视的是帆船的存在,否则将无法描述相互之间文化交涉的情形。当然,航海去目的国并不是都能安全抵达,也有因风浪遭遇海难事故而漂流至异国的情况。这时,当局往往根据亚洲各国传统的救济方法,通过用这些海域各国共通的文字——汉字进行语言接触的方法之一的笔谈形式,调查海难的具体情况,厚待遭难者并将其送回本国。但是,也有的时候这种语言接触根本不能沟通。本文以语言接触时发生了困难的海难事例为中心,通过阐明当时双方进行语言接触的具体情况,提出一个在周边发生的文化交涉的问题。

  • 标签: 语言接触 文化交涉 海难 朝鲜 吕宋
  • 简介:清末十余年间,清政府迫于内政外交的压力和应对统治危机,在教育、军事和行政机构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推动现代化的改革。既有的相关研究中,对于这一时期制度改革随之带来的人事变化关注甚少,结合人事变动来理解新政这一议题更是被学界忽视。本文尝试利用缙绅录量化数据库,对新政期间京师各机构改革中的人事变化进行分析,并以度支部衙门为例重点关注包括宗室人员在内的旗人官员的比例和变化,以冀对分析和认识这一特殊时期的中央行政状况提供新的视角。

  • 标签: 清末新政 机构改革 旗人官员 宗室官员
  • 简介:蒙古语言文字研究所成立40余年来,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根据其发展历程,可将其分为“起步”(1953-1977年)、“发展”(1978-现在)两个阶段。(一)蒙古语文研究所的起步阶段蒙古语言文字研究所在起步阶段,除了进行基础建设、直接配合“内蒙古语文工作委员会”的业务工作外,在蒙古语名词术语、词汇研究,汉语借词研究,词典编纂,蒙古文字研究,现代蒙古语规范,方言调查,基础方言与标准音研究方面均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此间,出版工具书2部,发表论文20余篇,具有代表性的论著有:1.孙竹的《现代蒙古语规范问题》(1963年4月3日《内蒙古日报》汉文版)一文,研究了我国现代蒙古语“基础方言与共同语问

  • 标签: 蒙古语族语言 蒙古语言文字 内蒙古社会科学院 蒙古语言文学 研究综述 现代蒙古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