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本文就清代刘凤诰撰著的《杜工部诗话》进行了讨论,认为此书受乾嘉学风的浸染,注重故实考证、字词校勘,有乾嘉学派特有的凝重厚实之美。或以,或以,在诗史互证中见出作者的史学眼光和诗学见解。在杜诗学史上,其视角和方法自有特色,值得我们重视。

  • 标签: 刘凤诰 《杜工部诗话》
  • 简介:

  • 标签:
  • 简介:”须从时间、人事、地理上来考察“”之史料价值,然“”之性质决定了“”常常是求普遍史实较易较确,求特殊史实较难易错,一旦过于求深坐实,反而会失真失实。“”系如此,集部、子部、甚至史实之文献,都程度不同地存在此类情况,此也是史事考实复杂繁难的一个原因。

  • 标签: 证史 坐实 失实
  • 简介:唐代在西域的军政、行政机构设置中不用“西域”之名,而代之以安西:北庭、碛西、镇西等名称。岑参的西域真实地反映了这一变迁,为历史提供了难得的佐证。

  • 标签: 唐代 西域 岑参 西域诗 以诗证史
  • 简介:摘要:是历史研究的一种途径和方法,文学作品是特定时空下社会各个方面的缩影,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运用诗词作为史料可以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为构建高效课堂,教师选取的诗词应当基于教学内容创设好情境、学情为立足点注重典型性、能表现人物的精神品格。

  • 标签: 高中历史教学 以诗证史 高效课堂
  • 简介:图像近来在史学界已渐成风气,以此扩大史料的来源,也传承我国自古就有的“左图右”图互证的传统。南宋史学家郑樵在其著作《通志》中指出:“图谱之学,学术之大者。”“图,经也,文,纬也。一经一纬,相错而成文。”说明图像可以用生动具体的形象弥补文字难以传递的信息。

  • 标签: 图像证史 传导信息 读图
  • 简介:张沛同志于陕西师大历史系毕业后,主要从事文博工作。在工作中,他勤奋好学,积极进取,知识领域不断拓宽,逐步由史学发展到文物与考古等方面。他在这些方面取得的成绩,令人瞩目。

  • 标签: 墓志 历史系 史学发展 考古 文物 补遗
  • 简介:》《易》于艺术性上之相通,学者多有论证。实则文艺而外,《》《易》之通,亦有多。本文结合出土文献,梳解《》之"应侯"、《易》之"康侯",成近代学者之说:"应侯"乃应国之君,"康侯"系"康丘"之侯。二侯皆与于周初封建,与王室多所交接,乃关乎彼时礼乐制度之极大者,故见诸篇籍。礼乐之于《》《易》,牢笼久矣,二者相通,洵有其由。

  • 标签: 应侯 康侯
  • 简介:引言:口述引入音乐学领域的肇始哲学有三个关键性命题:世界的真相是什么?我们是如何知道的?知道了,我们又是如何表达的?这第三个问题,就是语言哲学时代围绕讨论的核心问题。2002年底当我疲惫不堪地把大部分田野调查资料带回香港中文大学的时候,我没有想到的是,我所面临的写作折磨绝不比田野调查的困难更小,围绕着一个不识字的民间歌手,一篇博士论文要写他一个人,写什么?如何写?弄不好写成传记吗?

  • 标签: 口述史 音乐学 香港中文大学 调查资料 田野调查 民间歌手
  • 简介:培养求真为中心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是历史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在戏说历史泛滥的今天,坚守“求真”的历史教学底线显得尤其重要。与自然科学领域的学科不同,历史课程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教育主要渗透在历史评价、历史分析、历史比较、历史探究等学习过程中,与史论结合、论从出的过程与方法目标相结合。可以说,历史课程中科学精神与科学态度教育的核心是“论从出”、实事求是的教育。

  • 标签: 历史教育 史料分析 史证 科学态度 科学精神 态度教育
  • 简介:薮》在中国诗歌理论史上有着重要地位,但《薮》的撰年问题,却一直没有得到解决。近有人作出考证,但结论并不可信。通过相关材料考证,从万历五年(1577),胡应麟就开始了《薮》的构思-9写作,万历十一年(1583)成书,万历十八年(1590)《薮》刊成。而且从成书到刊成,《薮》一直处于不断的修改与完善之中。

  • 标签: 《诗薮》 撰年 刊年 胡应麟
  • 简介:一代伟人毛泽东一生成就巨大,他既是著名的革命家,又是文采出众的诗人与词人。曾有外国友人评价他说:"一个诗人赢得了一个新中国。"郭沫若称赞毛泽东:"经纶外,诗词余事,泰山北斗。"毛泽东同志将自己炽热的灵魂与血肉融铸进诗词创作,

  • 标签: 毛泽东 人生 新中国 郭沫若 诗人 诗词
  • 简介:传统诗歌多诗话,而无诗史;今日诗歌多诗史,却无地方诗史。《20世纪重庆新诗发展》正是弥补了这项空白,成为全国第一部区域诗歌发展,其创新意义自不待言。而能让这部煌煌巨著初一面世即好评如潮,乃在于它兼备了的品格与的风范,可为日后诗史写作之典范。诗史编纂,应是海纳百川,却又如大浪淘沙,沙里淘金,是一项非常耗人心血与心智的艰巨工程。

  • 标签: 诗史 风范 浪淘沙 诗歌发展 新诗 诗话
  • 简介:一、"图像"概念的三层涵义大约十年前,在介绍我的老师哈斯克尔的史学成就时,我将其中所描述的学案概括为"图像"的观念.当时,有些朋友以为这一观念所强调的是:由于可视图像比语言文献更生动、更真实地反映历史,所以我们应当把前者视为更重要、更可靠的.为了纠正这类误解,我陆续发表了一些文章,结合中西实例,阐述"图像"的目的、意义和方法,并着重指出其陷阱所在.1如今,"图像"这个说法似为有些人文学者和史学家所乐道.

  • 标签: 图像 实例 文化史 经典 史学成就 哈斯克尔
  • 简介: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全日制本科阶段)分设作品选和文学两门课程,即《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作品精读》(以下简称《作品精读》),和《二十世纪中国文学进程(一)(二)》(以下分别简称《进程(一)》和《进程(二)》,《进程(一)》相当于中国现代文学,《进程(二)》相当于中国当代文学。这样的名称可能在全国高校的相同课程中有点特殊,其实不过是中国当代高校教育改革和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自身发展相结合的产物。

  • 标签: 中国 现代文学史 高校教育改革 文学课程 华东师范大学
  • 简介:子曰:"三百,一言蔽之,曰‘思无邪’。"后世对此众说纷纭。事实上,"诵诗三百"是一种宗教祭祀活动,"三百"的性质接近于赞美劝诫的"颂",与春秋时期各家征引的《》传本是不同的,与此母本下产生的《诗经》更不能简单地划等号。《篇》借助先秦象喻思维,用牧马象征任贤,"思无邪"则指为政之道:公平无邪。孔子用《鲁颂》中描述僖公执政的诗句总结"三百",目的是通过赞美僖公,劝诫弟子汲取古诗的人文理性精神,继承周公、僖公之业。其中复周礼、扶周室之意不言而明。并无断章取义。

  • 标签: 孔子 思无邪 诗三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