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1 个结果
  • 简介:在世界诗歌史上,有太多的诗人描写过情侣的分离以及分离时的难舍难分的情景。而把情侣间的分离比作天体的运动和圆规的牵连,恐怕是属于以“巧智”取胜的英国玄学派诗歌的独特之处了。

  • 标签: 英国 玄学派 多恩 《别离辞:节哀》 诗歌 意境
  • 简介:<正>弥尔顿《失乐园》(1665)第二章写撒旦听说上帝创造了世界,决定去一探虚实。第三章,他来到了地球,有这样三行诗。诗人把撒旦比作一只雕,从喜马拉雅山飞下,想飞向印度去猎取食物,但

  • 标签: 弥尔顿 十七世纪 失乐园 作家 英国人 人文主义
  • 简介:文艺复兴时期英国诗人认为花园具有两种功用:一是提供感官的快乐,二是提供心灵的愉悦;后者体现了花园的真正价值,有助于人们通过沉思获得内心的无上欢乐。诗人沉思园中的各种象征,表现时间和变化的主旨;探究“百科全书”式的花园中蕴含的知识;认识正规花园所反映的宇宙秩序与和谐。此外,他们也把自然的花园看作是内心生活的工具,它犹如自然之镜,从中可以窥见微型的造物之书。这种沉思的花园提供了超越自我的途径,使心灵飞升到自然之上。

  • 标签: 文艺复兴时期 英国 园林诗歌 文学评论 价值观念
  • 简介:2016年4月23-24日,由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国外文学》编辑部、北京大学出版社主办的"2016全国高校英国文学研究方法与课程教学高端论坛"在北京成功举办。来自全国高校150余位教师参加了此次论坛。论坛采取专家讲座与互动交流的形式,邀请了六位国内英国文学领域的专家学者担任讲座嘉宾。

  • 标签: 高端论坛 文学研究方法 国外文学 理论视野 北京大学出版社 大学外国语
  • 简介:巴科是英国20世纪一位有争议的、风格独特的诗人。无论是他创作的早期还是晚期,他的诗始终在美与爱的意象或主题中渗透着悲观、矛盾和否定的情绪,表达出他对宗教、道德的怀疑、质询,甚至是反讽式的批判。这突出地体现了20世纪西方现代诗歌的共同追求。巴科将他个人化的精神求索溶入这个时代灵魂解救的洪流之中,使他的诗歌获得了一种普遍的价值。

  • 标签: 新浪漫主义 英国 乔治·巴科 诗歌艺术 悲观主义色彩
  • 简介:1998年1月19日面世的《生日贺信》首版印数2万册,第2版印数3万册。据1999年4月号《绅士》杂志的一则消息透露,后来出版社又加印了10万册,这是一般诗集印数的十倍。看来《生日贺信》流行程度已经可以和畅销小说相比了。可惜作者特德·休斯(1930-1998)本人却未能看到他最后的一部诗集受读者热烈欢迎和引起英美报刊热烈反响的盛况。

  • 标签: 英国 休斯 诗歌 < >
  • 简介:由劳伦·鲁尔·麦克斯韦撰写的专著《美洲小说的浪漫主义改写》以五部美洲后殖民小说为例,阐释了英国浪漫主义诗歌对美洲后殖民小说写作的影响。不同于传统的后殖民文学研究方法,该著作首次从比较文化研究和后殖民研究的视角,选择性地研究了不同地域、历史和社会环境下的五部美洲后殖民小说,发现了美洲后殖民时代小说中对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反复借用和改写,进一步说明了英国殖民对美洲文学、文化乃至政治的深远影响。

  • 标签: 英国浪漫主义诗歌 美洲后殖民时代小说 后殖民研究 比较文化研究
  • 简介:权力存在于空间结构之中,以微观隐秘的方式渗透其间。在石黑一雄的小说《长日留痕》中,他掀开英帝国乡村神话的面纱,让我们看到自然风景和乡间庄园是被帝国权力浇铸而成的。乡间自然风景在人为建构下成为界划自我和他者的标准。乡间庄园通过内外空间的分配和区隔确定严密的等级秩序。透过权力化空间构形的剖析,石黑一雄将社会的权力规训机制用空间的方式系统地展示出来,使人们体悟到萦绕于周遭的压制之源,即空间化的权力。

  • 标签: 石黑一雄 《长日留痕》 权力 乡村神话 英国性
  • 简介:书籍史家及文化史家认为,十八世纪的英国是近代意义上印刷文化日渐进入社会日常生活的历史时期。这引起了近代书写生产机制与文本文化的兴起。论文从关于“情感”这个在十八世纪非常关键的关于身体的美学观念出发,探讨在休谟的书写体系中,作为主体间性的情感如何契合了近代印刷文化逻辑,以及休谟在近代知识生产的意识下是如何发展自己文人职业生涯的。论文侧重于从物质性的讨论出发,探讨近代书写机制、剧场性个体感官和知觉情感史之间的关系。

  • 标签: 印刷文化情感 剧场性 休谟 十八世纪
  • 简介:英国当代作家A.S.拜厄特的小说《巴别塔》,从“语言”的角度描写了20世纪60年代中期英国社会纷繁复杂的历史风貌。它以丰富的文学想象历史性地“再现”了当时语言与现实之间关系的变迁,以及由此带给社会和个人生活的影响。本文围绕小说的中心意象,即古老的圣经典故“巴别塔”,解读它如何通过当时盛行的语言危机,重构60年代英国从社会思想观念到个人生存状态的混乱无序。

  • 标签: A S 拜厄特 《巴别塔》 语言危机 “60年代”英国
  • 简介:2018年5月19-20日,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国外文学》杂志社和北京大学出版社联合举办的"2018全国高校英国文学研究方法与课程教学高端论坛"在北京成功举行。来自全国高校百余位专家学者、高校教师参加了此次论坛。北京大学出版社张黎明总编辑在开幕式上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表达了对各位专家学者、参会教师的热烈欢迎和诚挚谢意。本次论坛采取专家讲座与互动交流的形式,邀请了六位国内英国文学领域的著名专家学者担任讲座嘉宾。专家学者理论视野开阔,研究功底深厚。

  • 标签: 北京大学出版社 文学研究方法 高校教师 外国语学院 课程教学 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