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季风是指盛行风随季节向相反或接近相反方向转变的风。由于这两种风向带来了两种性质完全不同的气团,在它们影响下的地区天气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

  • 标签: 季风气候 中国 气团 天气特征 高中 地理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部分班主任在教学过程中过于重视对学科知识的教育,忽视了学生对大自然的探索欲望和探究兴趣,导致学生对外界书屋和天气的探究情况并不深刻。对此,班主任可以借助多种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并为学生创设多种教学情境,鼓励学生的自我发展和自我探究,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使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体会到大自然的神奇。文章主要探究如何在小学阶段开展气候变化教育策略。

  • 标签: 小学阶段 气候变化 教育路径
  • 简介:摘 要:随着个人意识与创造意识的发展,员工创新行为的复杂性也日益显现,企业越来越多地采用性价比高的创新行为,但这些员工创新行为也更容易受到外界自然或人为意外事件的冲击。本研究将长三角地区的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和外商独资企业共7家的327位员工作为研究对象,探讨组织气候对员工创新行为的影响,以及创新自我效能和心理授权在其中起到的作用。

  • 标签: 组织气候 员工创新行为 创新自我效能 心理授权
  • 简介:摘要:具身认知理论强调身体和环境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对学生认知发展的重要作用。以“地球公转对气候影响”一节为例,从具身活动设计到教学过程中具身要素的分析再到具身教学评价预设等环节,探究具身认知这一理论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 标签: 具身认知 地球公转 核心素养
  • 简介:摘要:气候变化作为一种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对自然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产生了双重影响。本文从初中地理的角度探讨了气候变化对自然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的影响,旨在为学生和教师提供有关气候变化的知识和认识。本文首先分析了气候变化的原因,然后从自然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的角度探讨了气候变化的影响,最后提出了应对气候变化的策略和建议。

  • 标签: 气候变化 自然生态系统 人类社会 初中地理 双重影响
  • 简介:摘要《天气与气候》是初中七年级地理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在学生整个初中地理学习以及今后的工作和生活当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包括在学生的日常生活生产以及构建地理基础知识的核心都是非常重要的。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对初中地理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相关教育工作者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不断的转变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设计,能够挖掘出教学当中的重点和难点,进行针对性的、科学的教学,不断的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所以本篇文章主要针对《天气与气候》重难点知识教学策略进行相应的探究,以期通过把握《天气与气候》当中的重点和难点知识,从而针对学生的学习需求和目标制定有效的措施,不断优化《天气与气候》重点难点知识的教学效果。

  • 标签: 天气与气候 重难点知识 教学策略
  • 简介:《山海经》神话中蕴藏着大量远古时期的气象信息,包含着先民对自然环境尤其是天气现象、气候变化的记录与认识。通过梳理《山海经》神话中与气象灾害相关的神兽与传说、风霜雨雪等天气现象、相关物候记录以及区域气候描写,提取其中的气象信息,分析气候指代作用。研究表明,《山海经》中的记录能够反映中国远古时期的气候特征,可以与自然代用指标反映的气候变化进行对比验证,反映了古人对气象经验性认识的水平以及其崇尚和谐的自然观,为研究先秦时期的气候变化提供新的资料支持。

  • 标签: 《山海经》 神兽 传说 气象信息
  • 简介:气候变化是推动丝绸之路形成的重要因素。公元前2000年至前1500年之间,在寒冷、干旱气候影响下,欧亚草原由农牧混合经济向游牧经济过渡。原始印欧人和雅利安人的一支先后进入天山北路哈密盆地,并以天山北路文化为中介,将西方青铜文化因素融入中国北方早期青铜文化。西周寒冷期,欧亚草原进入游牧阶段。卡拉苏克游牧文化经新疆和蒙古南下,分别影响了西北地区的苏贝希文化、卡约文化和中原的晚商文化、周文化。卡拉苏克文化衰落后,塞种人(猃狁)经新疆、河西走廊进入甘肃东部和陕北,对西周及早期秦文化带来较大影响。战国至西汉初年寒冷期,中国北方草原先后兴起大月氏和匈奴两大游牧集团,以大月氏、匈奴游牧集团为中介,斯基泰文化、塔加尔文化和希腊化艺术等西方文化因素传入东方,以丝绸为代表的东方文化亦传入西方,丝绸之路正式形成。

  • 标签: 气候变化 丝绸之路 文化因素
  • 简介:从融化的冰川和化开的泉水所流淌的轨迹,从变化着的动物活动范围来看,许多证据都显示,正如温度计所显示出来的,地球正逐渐变暖。整个20世纪,全球平均温度上升了0.8摄氏度。

  • 标签: 气候变化 活动范围 20世纪 温度计 显示 泉水
  • 简介:世界上以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划分的12种气候类型中,季风气候的成因较复杂,特征明显。依其分布的纬度位置,分为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和季风性湿润气候以及温带季风气候三种类型,它们的成因和特征有同有异。

  • 标签: 纬度位置 海陆位置 季风气候 形成原因 2005年 高考
  • 简介:通过对咸阳近50年来干旱特点及气候特征分析,发现干旱是咸阳最为严重的气象灾害,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干旱季节分布呈双峰式分布,以冬季最重,其次是春末夏初;地域分布是北少南多,但北部冬旱最明显,其余三季旱月南部多于北部;并通过对温度和降水的趋势分析认为,未来咸阳干旱有加剧趋势。

  • 标签: 咸阳地区 干旱 气候特征
  • 简介:通过对气候要素旱涝的谐波分析建立预测模型,对历史文献资料和现代观测资料进行了分级处理,采用C语言编程,将周期函数(旱涝序列)展开,是把一个比较复杂的周期运动,看成是许多不同频率的简谐振动的叠加.对旱涝气候进行预测并先后成功地预测了1995年、1997年的干旱和2003年的雨涝,效果良好.

  • 标签: 谐波分析 旱涝预测 应用
  • 简介:初中地理“气候”相关章节的教学内容概念多、难度高、容量大且图表复杂,教师在教学中难以形成有效的教学策略,学生的学习兴趣及信心也常受打击。华中师范大学李家清教授认为:“地理教材是学生进行地理学习最重要的课程资源,在一定意义上说,地理教学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材的优劣”。鉴于上述认识,笔者对比香港文达版地理教材《地理议题探索2》的第一部分《天气及气候——与我何干》与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章《世界的气候》的相关内容,对现行气候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反思,期望能从中探寻出改进“气候”教学的有效途径。

  • 标签: 教学内容 内地与香港 地理教材 气候 对比 初中地理
  • 简介:干旱是对山西农业生产威胁次数最多、影响范围最广、造成损失最重的气象灾害.本文根据1991-1999年的降水资料,利用降水距平百分率和暴雨频次对山西近期旱涝灾害进行了分析.20世纪90年代山西省干旱趋于严重,全省干旱大致2-3年出现一次,每年都导致粮食农作物大幅度减产.降水量减少现象在冬季(12-2月)最严重.春旱发生频率较高,并存在地区差异,由北向南逐渐减少.夏旱和夏秋连旱损失最大.山西省暴雨次数、受灾面积、经济损失的年际差异和地区差异比较明显,降水量多的年份暴雨场次多、范围大、损失严重.暴雨具有南多北少、山区多、盆地少的特征,多发地区主要分布在山西省的南部和东南部.山西省暴雨集中在7、8、9三个月,尤以7、8月份最多,占总数的77.7%.与前几十年相比90年代暴雨次数有明显的减少趋势.暴雨洪水损失除粮食减产一项不如干旱造成的严重外,其他各种经济损失都居各种自然损失之首.

  • 标签: 自然灾害 干旱 暴雨 洪水
  • 简介:本文通过对郴州市旅游气候和旅游人体舒适度的研究表明:郴州市旅游适宜期低海拔地区是3月中旬到7月上旬、8月下旬到11月下旬;较高海拔地区为4月上旬到11月上旬,全年旅游适宜期分别为220天和230天;最佳旅游期覆盖了大部分国家法定的小长假和黄金周;叙述了主要旅游气象灾害和地形小气候,拿出了旅游气象服务业务方案,可供今后开展旅游气象服务工作参考。

  • 标签: 旅游气候资源 人体舒适度 旅游气象服务 郴州市
  • 简介:人教版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1必修》第45页在“锋与天气”部分安排了一个活动,要求学生根据《水浒传》“宋公明雪天擒索超”的一段文学描写(原文后附)判断天气变化过程。鉴于一些师生反映理解上有困难,现围绕该主题作一说明。

  • 标签: 天气变化 地理课程标准 气候 华北 实验教科书 《水浒传》
  • 简介:2.气候命题的着眼点。(1)从气候的要素人手,考查气温、降水。命题形式:通过等值线、分层没色地图、统计图等彤式考查气候分布特点、影响因素、特征差异。

  • 标签: 气候分布 精细化 考点 考核 专题 命题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