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黑格哲学的真实意义和革命性质,正是在于他永远结束了以为人的思维和行动的一切结果具有最终性质的看法。黑格辩证法“合理内核”的实质就在于:他不仅认为一切是发展的,而且认为一切发展都是永无止境的。

  • 标签:
  • 简介:黑格的法哲学(即客观精神)是自由意志实现自身的历程。思维和意志作为精神的不同环节,在自由意志的历程中不断地相互转化,并在其中实现精神的同一。自由意志包含三个环节:第一,普遍性的环节即思维,体现为抽象自由;第二,特殊性的环节即意志,体现为特定的自由;第三,单一性,即前两个环节的合题(同一),体现为现实的自由。自由概念在抽象法领域中的历程,是一场抽象的普遍意志自身的扬弃运动,是意志历经从抽象规定向自我相关的规定的发展过程。该过程同样体现三个环节:第一,所有权是对纯粹抽象人格的否定,但所有权只是抽象的"我的东西"的规定,尚未在意志内部获得定在,因此它需要过渡到诸意志间的关系,即契约;第二,契约以双方意志为中介,形成共同意志,但仍不是普遍意志;第三,在不法中,欺诈和犯罪展示了特殊意志之间以及普遍意志与特殊意志之间的矛盾运动。刑罚(作为普遍意志的抽象法)通过否定特殊意志对普遍意志的否定,从而实现意志的否定之否定,并形成意志的自我相关,进而实现向道德的过渡。

  • 标签: 黑格尔 意志 思维 自由 抽象法
  • 简介:近代自然法论者所建构的契约式法理国家,相当于黑格所说的市民社会层次,即通过强制的和统一的司法体系或公共权威为所有个人的各种特殊性需要和主观性自由,提供一个不受阻碍的、和平安全的外部秩序。黑格的现代伦理国家,则主张在保护所有个人的特殊性和主观性自由无阻碍实现的同时,关注法律保障或法律禁止之外的无故意或偶然性侵害、压迫与危险,实现权利和道德、义务的统一,真正将人类自由本质实现为在必然性意义上的"是",而不是在偶然性和可能性意义上的"是"。

  • 标签: 黑格尔 伦理国家 自由 市民社会 契约 法理国家
  • 简介:黑格思辨理性观念的发生至少要追溯到《费希特与谢林哲学体系的差别》一文。在其中黑格自觉地对其所处的时代文化做出诊断,指出了内在于其中的分裂,以及这一分裂所引起的"哲学的需要"。黑格发现,为了满足这一需要,同时代哲学或是立足于"知性反思",或是立足于与"知性反思"完全对立的"理智直观",意图克服文化中的各种分裂,实现哲学本身的要求。但无论是康德、费希特还是雅可比的努力,均宣告失败,实质上仍旧是知性哲学。因此黑格提出了旨在获得"绝对同一性"的、统一"知性反思"与"理智直观"的思辨哲学计划。

  • 标签: 哲学的需要 知性反思 理智直观 先验直观 思辨
  • 简介:摘要黑格眼中的西方市民社会,具有“精神动物”的特征。一是市民社会作为家庭和国家的否定中项而存在,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二是市民社会将个人的“需要体系”凝聚为社会利益的共同体,同时,也引申出国家作为伦理实体存在的逻辑。三是市民社会有三个构成“需要的体系”—“司法”—“警察和同业公会”。四是以市民社会为基础构建的国家系统存在难以克服的缺陷,同时也导致第五个特征,即西方市民社会存在种种危机,难以克服。黑格的市民社会生成逻辑及其特征,为我们研究西方市场经济为基础的社会经济问题,提供一个可供参考的理论框架。

  • 标签: 市民社会 伦理 理性
  • 简介:作为德国观念论的后继者,批判理论不可避免地遭遇了内在性与超越性的对立。为了破解意识形态批判的自反性悖论,本文通过对黑格的理念与马克思的类存在物的互文解读,将内在性与超越性的辨证法重新定向为社会生活与自我意识之间的辩证法,后者不仅是社会批判的结构化特征,而且成为重构意识形态批判谱系的方法论支撑。面对诸种社会病理对人类自由理性生活的扭曲和颠倒,作者认为,对物质世界的超越有赖于某种体察历史的正统人类学的指引,这也是为什么对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意识形态批判必须遵循由黑格和马克思奠基的社会生活与自我意识之间的辩证法的原因所在。

  • 标签: 黑格尔 马克思 批判理论 意识形态 辩证法
  • 简介:摘要黑格的伦理精神的实现包括三个环节家庭——市民社会——国家。与以往哲学不同,黑格从实体性出发来考察伦理精神的现实性,对康德和卢梭只原子式地进行探讨,把婚姻看作是一种契约的观点进行了深刻批判。黑格通过“婚姻——家庭财富——子女教育和家庭解体”三个环节的辩证发展来构建他的整体家庭伦理观。婚姻是家庭的概念在其直接阶段中所采取的形态;家庭财富是婚姻的外部定在,是家庭的物质基础,也是家庭作为人格对其纯粹主观性的扬弃;子女是父母爱的实现,在子女身上,父母的爱获得了客观性。子女经教育成为独立的人格而进入市民社会,家庭走向解体。黑格赋予婚姻家庭以伦理性的实体存在,具有超越时代的合理性,保守和过时的地方是对于家庭妇女的歧视。

  • 标签: 婚姻家庭 家庭财富 家庭解体
  • 简介:实用主义与德国哲学自始至终保持着一种隐蔽而重要的内在关联,这一关联最为突出地表现在新老实用主义对黑格观念论哲学的批判和继承上。美国新实用主义者理查德·罗蒂将这一关系概括为实用主义是一种自然化的黑格主义。在罗蒂这里,自然化以及自然主义乃是作为先验哲学的对立面,即"去先验化"而得到论述的。因为罗蒂所理解的先验哲学基本上指的就是康德哲学,从而忽视了德国观念论、胡塞尔、海德格、德里达等人对先验哲学的推进和发展,如此一来也就无法看到后起的先验哲学传统对近代表象主义认识论的成功突破,这一突破最早同时也是最为成功地表现在黑格这里。黑格的思辨逻辑学并不像罗蒂认为的那样带来了一种先验哲学的自然主义化,而是将先验哲学导向了一种现象学本体论的方向。罗蒂的反表象主义走向了语言行为主义,但是他忽视了黑格式的反表象主义策略。

  • 标签: 先验哲学 自然化 实用主义 语言行为主义 表象主义
  • 简介:《巴黎手稿》是马克思形成唯物史观实现哲学变革的秘密诞生地。通过对现代批判运动的批判,回答了马克思重提对黑格辩证法和整个哲学的批判的理由。并通过对黑格哲学的真正诞生地《现象学》的研究,既肯定了黑格辩证法的伟大贡献,同时也对黑格辩证法的思辨性质进行了指证。

  • 标签: 《巴黎手稿》 马克思 黑格尔辩证法 批判
  • 简介:<正>在西方哲学辩证法发展的历史星河中,亚里斯多德和黑格是两颗明亮的巨星:一个是古希腊自发辩证法高峰上的皇冠,一个是德国古典哲学唯心辩证法上的魁首。两颗巨星遥相呼应,构成西方哲学发展史上两个超越感应的光环。恩格斯把亚里斯多德誉为“古代世界的黑格”,并且还指出:“辩证法直到现在还只被亚里斯多德和黑格这两个思想家比较精密地研究过。”(《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466页)亚里斯多德和黑格的辩证法涉及的范围十分广博,以致在各人所处的历史时代构建成了包罗万象的体系。但是,深究他们两人之所以能够成为两种辩证法形态的代表,其根本原因在于他们以各自特有的方式触及到辩证法

  • 标签: 亚里斯多德 黑格尔 辩证法 对立统一 对立面的统一 赫拉克利特
  • 简介:在《导言》中,马克思先是依据德国宗教批判的完结,从而让批判回到世俗世界,然后又由世俗批判深入到哲学批判,最后由哲学批判诉诸于现实批判。这里,马克思的批判不仅体现了一种具备深沉历史分析方法的严密逻辑性,还体现了客观、科学的批判原则。这种科学的批判是一种既没有全盘否定也没有全盘肯定,而是既有否定又有肯定并以否定形式为主的扬弃。

  • 标签: 批判 黑格尔法哲学 逻辑 马克思
  • 简介:黑格的"绝对"范畴就是指最高的精神实体即"绝对精神",它集本体论、辩证法、认识论于一身,其实质是客观唯心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扬弃了黑格的"绝对"观,从客观事物的矛盾运动出发,在"绝对"与"相对"的对立统一中把握"绝对",第一次把人们对"绝对"的理解建立在唯物辩证的基础之上,从而同唯心主义、形而上学及形形色色的机会主义划清了界限.

  • 标签: 马克思主义哲学 黑格尔 绝对 相对
  • 简介:在《美学》作品中,黑格认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黑格关于“美的定义也是艺术的定义,其实也就是典型的定义。典型在他的《美学》里一般叫做‘理想’,它是理性内容与感性形象的统一。”黑格所说的艺术理想中的人物性格,即理想性格,就是指典型性格。他在艺术美或者艺术理想的解释中,表达了对艺术典型的最基本观点。分析了黑格的理想性格说,并以此为理论依据对阿Q和哈姆雷特这两个中西方文学作品中的典型人物进行了理想性格分析,进而论证黑格的理想性格理论。

  • 标签: 黑格尔 阿Q 哈姆雷特 理想性格说 典型性格
  • 简介:国家理论是黑格政治哲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以精神理念的辩证发展为轴心,黑格构筑了庞大的国家理论体系,试图整合与超越市民社会,调和古今政治规划。运用黑格政治哲学中灵与肉的视角,试对其国家问题的提出、特点以及意义进行分析。

  • 标签: 黑格尔 国家理论 灵与肉
  • 简介:辩证法曾经作为认识世界与社会斗争的指导方法,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兴盛一时。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辩证法似乎要被打入冷宫。但实际上,黑格辩证法拥有其哲学自身的理路,对于它,庸俗泛滥的理解固不可取,简单的抛弃也非科学的态度。辩证法不是处世的小计谋,而是生命的大智慧,即是实现自由的方法和道路。在对自由的理解上,康德因其揭示了自由的先验来源而功不可没,然而,黑格的辩证法却使自由从康德的“天国”回到了“人间”,“对立统一”就是要使自我在他者中实现自身的自由,使自由成为存在于他者之中的现实;自由与必然的关系,不是自我对异己的消耗,而在异己中保持住自己,它既成全了自身,也成全了他者。在这个意义上,辩证法是要让人在天地之间找到自身的位置。

  • 标签: 对立统一 自我 他者 自由 自然 自由者之间
  • 简介:一般与个别以及二者的关系是哲学史上人们长期争论不休且又十分重要的一对哲学范畴.黑格在唯心辩证法的基础上对这对范畴的本质和内在关系作了认真的考察与探究,取得了有益而积极的成果,并得到了列宁的高度评价.本文拟就黑格一般与个别范畴思想作一述评和解读.

  • 标签: 黑格尔 一般 个别 纯概念
  • 简介:在《黑格法哲学批判》中,马克思批判了黑格的“内部国家制度”学说,批判的中心问题在于君主制和民主制的对立,同时也涉及到黑格法哲学关于中介要素的学说、关于国家和市民社会的关系的学说。马克思的批判揭示出黑格的思辨唯心主义把国家和市民社会头足倒置,但是另一方面,马克思的批判也有泛政治化的倾向。

  • 标签: 马克思 黑格尔 内部国家制度 国家和市民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