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6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石墨烯作为一种新型的绿色环保材料阻燃添加剂,由于其特有的阻燃效率高、成本低、无卤素、无毒,可以作为一种中间介质与传统高效率的阻燃剂以化学键等方式复合,并能有效发挥两种材料的优点,具有良好的协同效应。本文结合笔者多年的工作经验将就石墨烯在聚合物阻燃材料中的作用机理及应用相关话题进行分析和研究。

  • 标签: 石墨烯 聚合物 阻燃 纳米材料
  • 简介:"象思维"是一种区别于概念思维的原创性思维方式,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特有的,发挥主导作用的基本思维方式。与概念思维相比,"象思维"的"系统性""关系性"思维本质决定了它在隐性知识的获取与转化方面具有先天优势,"象思维"的运行机理与实现路径,也为隐性知识的获取转化提供了确切思路与有益启示。文章在探讨"象思维"对把握隐性知识契合性的基础上,阐释了基于"取象比类"的隐性知识的获取转化机理,结合"取象比类"展开形成的"观物取象""立象尽意""得意忘象""据象表达"4阶段体系,构建了"基于‘象思维’的隐性知识获取转化模型",同时阐释了隐性知识的获取转化路径。

  • 标签: 象思维 取象比类 隐性知识 获取转化机理
  • 简介:大量的电子废弃物已成为人类面临的主要资源环境问题之一。在考虑与电子废弃物回收行为研究有关的“三重”特征基础上,重点研究了电子废弃物回收态度、情境因素、回收行为意向和回收行为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回收态度影响电子废弃物的感性回收行为意向,回收态度和感性回收行为意向共同影响电子废弃物回收行为。情境因素调节感性回收行为意向与回收行为之间的关系,对行为意向能否转化为电子废弃物的规范回收行为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相反,电子废弃物回收态度与理性回收行为意向、理性回收行为意向与回收行为之间不具有因果关系。

  • 标签: 电子废弃物 情境因素 回收态度 感性回收行为意向 理性回收行为意向 回收行为
  • 简介:环境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是在非线性机制作用下的发展过程,具有复杂的发生机理和影响机制。环境群体性事件构成了对社会秩序稳定运行的冲击,造成了国家和人民利益的损失。政府部门要从维护人民群众利益的角度出发,努力从源头上消除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要加强教育宣传,提高社会公众的科学素养和政治素养;要建立健全环境信息公开制度、公众参与环境问题的民主决策制度和环境监管制度,充分听取社会公众的生态利益诉求;要建立健全环境群体性事件的应急决策与处理机制以及善后处理机制。

  • 标签: 环境污染 环境群体性事件 政府 社会公众
  • 简介:基于演化博弈理论,研究公众参与下地方政府和企业环境治理的决策演化过程,系统考察了地方政府与企业的行为交互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地方政府和企业的环境治理策略主要受企业行为、公众参与和地方经济效益变化的影响,受地方政府行为和环境质量的影响不显著。公众参与是地方政府和企业的环境治理策略跨越{不严格执行环境规制,消极治污}的不良锁定,达到{严格执行环境规制,积极治污}演化均衡的必要条件。通过加大对企业消极治污行为的处罚力度、提升环境治理的公众参与成熟度、提高地方政府规制不力的声誉损失等措施可有效促进地方政府和企业的环境治理策略收敛到理想均衡。

  • 标签: 公众参与 环境行为 演化博弈
  • 简介:比较东西方两种对个体行为的基本假设,将利他的社会偏好引入效用函数,研究如何通过激励机制设计,促进社会中利他行为程度和供给量的提升,同时实现个体利益和社会总体福利的最大化。将社会群体按照利他程度的不同分为异质性个体,并分别分析不同激励机制对异质性个体的影响。最后,结合群体中利他程度不同个体占比对总利他行为供给量的影响,给出不同制度状态的比较分析。

  • 标签: 异质性 社会偏好 利他行为 激励机制 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