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西魏、北周、隋、唐等关陇系王朝均靠府兵支撑。府兵的主要来源是关陇豪右率募乡人组成的乡兵。豪右的地位低于'郡望',但在乡里颇有势力,他们募集乡兵归附王朝的目的在于求得官职和升迁。关陇系王朝派名门望族统辖本地豪右军团并将其编成国家军队,以巩固王朝的统治和实现统一大业。

  • 标签: 府兵 乡兵 鹰扬府 关陇 郡望 折冲都尉
  • 简介:<正>蒋介石(1887—1975),名中正,原名瑞元,学名志清,字介石,浙江奉化人。蒋介石在北伐告成后,藉口实现孙中山的“建国大纲”,提出了“实施训政”的口号,至1948年“行宪国大”的召开,“训政”达二十年之久。笔者不揣疏浅,仅就蒋介石的“训政”思想作一论述。1928年6月,蒋介石北伐讨奉胜利,中国南北实现形式上的“统一”。8月8日,国民党二届五中全会在南京召开,会议

  • 标签: 二十年 蒋介石 中国人民 孙中山 领袖 训政时期
  • 简介:《关雎》为风之始,对于它的主旨,历来众说纷纭。《毛诗》说它是歌咏'后妃之德'的,欧阳修《诗本义》认为是'述文王太姒为好匹,如雎鸠雄雌之和乐'。朱熹《诗集传》认为是'宫中之人见其(太姒)贞静之德'而作。今人多认为这是一首情诗,描写了一个青年对一位采荇菜的姑娘的爱慕与相思。《蒹葭》一诗在诗风粗犷奔放的秦风中以其婉转缠绵而独树一帜,对于它的主旨也颇多争论。姚际恒、崔述、方玉润都认为是招贤诗,胡承珙认为是'怀人之作'。从全诗看,大多数学者赞同这是一首情诗,写一个青年在露重霜浓的秋天,徘徊水边,思念情人。

  • 标签: 《蒹葭》 《关雎》 太姒 姚际恒 胡承珙 采荇
  • 简介:<正>西周时代的宣王一朝,历史上号称“中兴”,有许多文献记载可征。但是学术界对此历来褒贬不一,评论各殊:有的学者认为:“周宣王是一位有远见的有果断的英主”;有的著作则指出:宣王时期“不但没有缓和各种社会矛盾,反而暴露了统治力量的虚弱”;有的历史教科书甚至得出结论说:“所谓‘宣王中兴’显然是名不符实。”鉴于上述各家意见的分歧,有必要对宣王一朝的政治、经济、军事等状况作一细致的剖析,以弄清事实的真相,恢复历史的本来面貌。

  • 标签: 周宣王 宣王中兴 竹书纪年 西周时代 诸侯国 社会矛盾
  • 简介:本文主要依据日本方面的档案史料,就中国现代史传统意义上的'华北事变'的来龙与去脉问题进行了论述。学界目前有限的一些相关成果中,由于对此问题的较少注意,使得关于'华北事变'的论述,颇有突兀与孤立之感。本文的研究认为:华北事变是日本自九一八事变前后就酝酿并逐步实施且基本形成的、以华北政策为中心的对华新政策的必然结果;经过此次事变,日本在1936年全面确立了以'华北分治'为主要内容的对华政策;这一政策虽被迫在1937年上半年由林内阁进行了有限的修正,但由于近卫内阁的否定,日本最终走向了从七七事变开始'对华首先一击'的施策道路。

  • 标签: 华北事变 对华政策 日本帝国主义 参谋本部 中国驻屯军 广田弘毅
  • 简介:阿古柏统治新疆的一段时间是新疆近代史充满黑暗的一页.本文以历史事实为主,系统阐述清朝政府收复新疆前后的国内外形势、阿古柏反动政权在新疆推行的暴力政策、帝国主义列强在新疆的分离活动、清朝政府收复新疆的具体过程及其历史必然性.同时,概括清朝收复新疆军事活动取得胜利的历史原因.

  • 标签: 左宗棠 收复 新疆 历史必然性 收复新疆 清朝政府
  • 简介:在“新红学”体系里,畸笏叟无论如何都要算是重要的角色,冯其庸、李希凡先生主编的《红楼梦大辞典》,就为之设置了“畸笏”、“畸笏老人”、“畸笏叟”、“老朽”、“朽物”五个辞条。“畸笏”条云:

  • 标签: 畸笏叟 “新红学” 冯其庸 李希凡
  • 简介:朱熹在宋代理学继统明道的思想背景下,较为具体专门地阐述了刑政关系、德刑宽严、司法在人和守法权变的法制思想,涉及法律制度的主要内容和核心问题,形成了以整体、致德、重人、权变为特色的较为严密的法制思想体系。在同时代的政治家、思想家中,朱熹的法制思想内涵丰富、特色鲜明,很有深度,尤其他的法制整体观、德刑观、主体观和权变观今天看来也不无现实借鉴意义,应当是我国古代思想、法制史宝库中的重要遗产,值得重视和批判继承。

  • 标签: 法制思想 政刑 法制史 宋代理学 德主刑辅 明刑弼教
  • 简介:羌族的火葬是羌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之所以能在较长的历史时期得以逐渐形成,既有外部的原因,亦有民族自身的原因。考察羌族火葬的来龙去脉,或可对当代社会移风易俗、大力推进火葬继而促进丧葬制度的彻底改革,提供有益的历史借鉴。

  • 标签: 自然环境 战争 灵魂观念 图腾崇拜 祖先崇拜
  • 简介:本文系统地考察了郑玄《诗谱》从产生到民国时期的文献源流和现存文献面貌。源流考察方面,列出从郑玄-徐整-太叔求-刘炫-孔颖达-欧阳修这样一条文献注释整理的线索。并对元代的《诗谱》别调——《许氏诗谱钞》作了简要介绍。文献整理方面,详细介绍了清儒对《诗谱》的文献整理成绩,将其分为辑佚、考证补亡、讲疏三大类,依次进行综述并重点考察了成就最大的考证补亡类。通过这一工作,为《诗谱》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坚实的文献基础。

  • 标签: 诗谱 文献源流 文献面貌
  • 简介:本文在分析广州市旅游业现实形象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旅游业发展的趋势和广州建设国际化城市的需要,提出广州旅游的形象定位为岭南文化名城旅游形象、华南商贸旅游城市形象、岭南大都市生态旅游形象、花园式旅游城市形象和华南旅游中心枢纽城市形象。

  • 标签: 旅游形象 形象设计 广州
  • 简介:唐太宗当上皇帝后不久,就有人投其所好.给他进献了一张弓。弓匠把这张弓认认真真地察看了一番后,说:“这弓不是张好弓,因为它用的材料不是好材料。”唐太宗吃惊不已,忙问:“这样的强弓怎么会材质不好呢?”弓匠说:“一张弓的好坏,不但要看它是否刚劲有力,射得远,更要看它是否能射得准。

  • 标签: 唐太宗 纳谏 投其所好 张弓 材料
  • 简介:鲁迅在早期论文《破恶声》中提出"伪士当去,迷信可存"的观点,一方面批判了近代唯科学主义的偏至,另一方面则肯定了民俗存在的价值,提出了独特的民俗观。它的形成根源可以追溯到鲁迅儿童时代参与民俗活动的经验与记忆,其中既有温暖明亮的一面,也有幽暗深沉的一面。绍兴地方戏中"无常"和"女吊"的形象在鲁迅的精神发展历程中不断生长、升华,成为最能概括其思想内核的象征物。虽然经过西方新学洗礼后成长为启蒙者,但是鲁迅仍将自己置于旧时代过来人的位置上,在文学创作中着力描绘他所熟稔的故乡风俗与底层人物,展示了启蒙理想难以实现的时代困境。在面向未来的文化建设、民俗革新的问题上,鲁迅采取开放的"拿来主义"态度。

  • 标签: 鲁迅 民俗 童年经验 《破恶声论》
  • 简介:先秦典籍中存有大量称引《诗经》语句的材料,可用以考察时世之变迁与士风民俗之流传,对于研讨先秦学术的渊源发展状况也有着极为重要的价值。民国时期,胡朴安著《诗经学》一书,即专列一章名为“春秋时之赋诗及群籍之引诗”,对这些材料重视有加。群籍之中,《左传》引《诗》数量居一时之冠,计有一百八十条,或以人,或以论事,或引《诗》申义,或引《诗》证言,使用颇为广泛。

  • 标签: 《诗》 广泛 诗经学 引诗 《诗经》 《左传》
  • 简介:驴作为我国古代重要的畜力之一,在我国古代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而由此形成的驴文化则在我国古代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中国的驴文化源远流长,一脉相承。从各类历史文献的记载中我们不难发现:早在先秦时期我国北方、西北地区已经开始引进并且饲养驴了;秦汉时期,驴大量被引进到中原地区并开始与文人诗赋结缘,入饲皇家园林;魏晋时期,驴扬名于文人雅士之中,同时社会上也存在着对驴的贬低,初显驴文化分流端倪;唐宋时期,失意文人、政客寄情于驴,形成了以“诗人骑驴”文化和“黔驴”文化为代表的两支重要的支系文化;元明清时期,在唐宋以来驴文化的深远影响下,驴文化在新的文学领域有了拼一步的发展.

  • 标签: 魏晋 唐宋 诗人骑驴 黔驴文化
  • 简介:兰亭序为梁陈人书王羲之墨守钟、张旧体,字势雄强,与今流传所谓的《兰亭序》书法大相径庭,今本《兰亭序》之非羲之书迹,已无待言。然据羊欣《采古来能书人名》,东晋时槀、行新体,固已萌芽,羲之子献之'善隶、槀','骨势不及父',而'媚趣过之'。献之及并时善槀、行书者能否作今《兰亭》体,此当一考魏晋南北朝间书法流变。今本《兰亭序》为槀、行新法,(后世通称曰行书)体实介于今所谓正、草之间,而正书成分尤多。魏晋南北朝行草法帖,并时即多伪作,(见陶弘景梁武帝书启答)传世者复几经钩临摹刻,若所谓陆机《平复帖》之近真

  • 标签: 《兰亭序》 采古来能书人名 羊欣 陈人 书启 字势
  • 简介:本篇试图通过对藏传佛教轮回转世观的剖析和对藏族丧葬习俗的分析,揭示藏族对灵魂的具体认识,并指出藏族在丧葬过程中的一切行为和禁忌同佛教的灵魂转世观之间密切相关。

  • 标签: 藏传佛教 灵魂 轮回转世 丧葬习俗
  • 简介:西夏政府效仿中原僧人的封号制度建立了自己较完备的僧人封号体系,任用吐蕃、天竺高僧担当帝师之职,总领全国佛教事务,充任功德司正,并参与佛经的校勘和译释等工作,为西夏佛教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笔者通过对西夏佛经和藏族史料的整理,对以往的观点提出了一些不同看法。

  • 标签: 西夏 帝师 藏传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