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那乃语和赫哲语同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虽然使用这两种语言的民族由于历史原因已分离半个世纪,但其语言并没有发生巨大的分化,差别非常小。通过对那乃语和赫哲语元音进行比较,可以探索这两种语言的演变趋势及其原因。

  • 标签: 那乃语 赫哲语 元音比较
  • 简介:日语除了本身固有的标准日语外,其实各个生活环境都有其自身特有的语言交流方式,而且这些常用语言往往又被简化成略语在其所处的环境中自由地使用,形成一种很自然的语言交流习惯。同样汉语也是如此。它们的共同之处是如果查找字典或使用电脑输入,由于都不是标准的语句是不可能一下子找到的。那么,这里主要就中日大学校园的常用略语加以比较,从中可以看到中日语言的丰富性。

  • 标签: 大学校园 常用略语 语言交流习惯
  • 简介:语义学比较法是邢公畹教授1994年提出的一种利用语言间的深层语义对应规律鉴定同源词,确定语言亲属关系的方法。该方法提出后得到很多学者的支持,也有一些学者提出了质疑、建议。本文从这些批评、建议中归纳出几个问题进行讨论:同音异义字是否可能—起借入另一个语言;关于偶合问题;朝鲜、日本、越南语中的汉语借词都可以和汉语中古音形成漂亮的深层对应吗?语义比较法和语音比较法的关系;关于语义学比较法的缺陷。

  • 标签: 汉藏历史比较语言学 语义学比较法 深层语义对应 同源词
  • 简介:文章采用古今南北综合比较的研究方法,考察汉语普通话及41个方言点之间相对应的义位"吃"在聚合、组合方面的共时差异和历史演变.1)"喫"在东汉时的汉译佛经中就已出现,至少在晚唐五代"吃"语义场基本上完成了"食"与"喫"的更替.不同方言相对应的词位区域分布特征可以看作北方官话、近江方言、远江方言在类型特征上的表现,同时反映了源流特征和地域特征.2)普通话和方言相对应的义位"吃"在组合关系上存在着差异,这与古代共同语的传承、汉民族义位"吃"义域范畴扩展、不同方言自身整合特点有关.

  • 标签: 汉语 普通话 方言 “吃” 词汇
  • 简介:四川外国语大学中外文化比较研究中心成立于2005年9月,2006年被重庆市人民政府批准为“重庆市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心”目前下设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欧洲文化研究所和东亚文化研究所,中心另有挂靠研究机构2个,即德国研究中心和朝鲜一韩国学研究所。中心研究方向主要为文化记忆理论及应用研究;中外文学与文化关系研究;中外知识分子问题、都市文化及地名研究和文学伦理研究。

  • 标签: 文化比较研究 重庆市人民政府 简介 重点研究基地 人文社会科学 比较文学
  • 简介:在满语中,akū表示“没有”之意,最为常用。然而,关于其词类归属以及与之相关的其他语言现象,研究者见仁见智,颇有歧见。按其形、义,akū为表示否定意义的动词akūbi(没有)的词根形式。从动词“时”、“式”的语法形式来看,与其他有形态变化的动词不同,akū是动词akūmbi(没有)的现在时形式,而不是其命令形式。

  • 标签: 满语词 akū 研究
  • 简介:重叠是汉语的一大特色。汉语方言中存在丰富多彩的动词重叠形式,其中“VXVX”式是类型丰富、分布范围广、援律性比较强的一种动词重叠式。共同语中的“V着V着”就属于这种动词重叠式。与“V着V着”相比,方言中的VXVX式形式上更丰富,用法也更复杂,对方言中。VXVX”式动词重叠的考察为共同语动词重叠的研究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背景。

  • 标签: 汉语方言 动词重叠 持续
  • 简介:中美比较文化研究会第六届年会于8月26日至28日在北京大学召开。本届大会是由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中美比较文化研究会联合主办的。中美比较文化研究会自一九九二年成立后的八年中,已举办全国性的学术研讨

  • 标签: 中国比较文学 中美比较 学会中美
  • 简介:本文借鉴构式语法理论,讨论“能性否定+疑问代词”配形式的主观小量评述的话语功能,其中能性否定指某些“V不C”形式;疑问代词选择“什么、哪里、多少、多久”,主要是后置于动词的“虚指”用法;“主观小量评述”是会话含义的概括,是语义层面的“部分量”含义在语用层面的映射。本文主要阐述三个问题:1)主观小量评述的构式类型;2)主观小量评述的理据解析;3)程度量评述的隐喻承继。

  • 标签: 能性否定 疑问代词 理据性 构式承继
  • 简介:文章通过对成书于十九世纪初的南昌童蒙识字课本《类字蒙求》直音材料的研究,对两百年前南昌话精庄知章字的读音特点进行了归纳。参照现代南昌话的语音特征,以及时人的研究成果,对南昌话知三章字读音的演变规律进行了探讨。

  • 标签: 《类字蒙求》 直音 南昌话 精庄知章组字读音 语音演变
  • 简介:中古精及知见系声母在江淮官话的安徽枞阳话中大量读成舌尖前塞音,其语音条件是后接[u]或[y]。从方言比较的角度来看,这一现象并不是“古音遗留”,而是一种以高圆唇音为语音条件的后起音变。

  • 标签: 古音遗留 高圆唇音 后起音变
  • 简介:译文批评既要有对与错的价值判断.也要有译文美丑优劣的审美判断,这两方面构成了对于译文质量的评价。并需要建立相关的评价尺度。中国传统译论中的“信达雅”的概念,长期以来既是翻译的原则标准,也被用作译文评价用语,但使用“信达雅”只能做印象批评,而难以做语言学、翻译文学的实证批评,为此,“译文学”在概念范畴的提炼及理论体系的建构中。提出了“正译/缺陷翻译/误译”这组概念。作为“译文学”的译文评价用语。其中,“正译/误译”是对与错的刚性判断。“缺陷翻译”指的是介于“正译”与“误译”之间的、既不完全正确也不完全错误的不精确、不到位的翻译。“缺陷翻译”这一概念的提出,可以打破简单的非此即彼的对错判断,在对错之间发现和指出译文的种种不足,使翻译研究特别是译文批评趋于模糊的精确化。

  • 标签: 译文学 译文批评 批评概念 信达雅 正译/缺陷翻译/误译
  • 简介:胶东方言古知庄章与精声母在各方言及《中原音韵》里的不同分合关系,显示了它们代表的不同历史层次。胶东方言是在以《中原音韵》为主流的古官话浸染、覆盖下而定型的一种官话方言。

  • 标签: 胶东方言 中原音韵 知庄章组 精组 层次
  • 简介:止摄开口三等知庄章字在近代汉语时期的演变有其独特性,无论在近代汉语文献还是现代汉语方言都表现出两种读音对立形式:一类是止开三庄章一、知一;一类是止开三知章一、庄一。在现代汉语方言中,这两种类型大致以长江为界,止开三庄章一的情况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北,而知章一的情况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南。

  • 标签: 止开三 知庄章 近代汉语 汉语方言 演变类型
  • 简介:中古三等专有声母,非由帮受三等i介音的变体u的影响而来,章由各种声母受复声母后垫成分j鄂化而来,日母由弃音声母受j颚化而来,邪母开口来自lj,合口来自SGW,喻三来自GW。

  • 标签: 非组 章组 日喻邪母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