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9
367 个结果
  • 简介:在客车上宣传推广普通话拼音字母是一种很好的宣传方式。利用旅途的时间,让旅客学会几句实用的普通话学会几个拼音字母,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工作。本期介绍的济南铁路局在这方面的做法,有试验推广的价值。如果把车厢里的学习环境布置得更好些,列车上代售一些有关学习普通话拼音字母的书报,那也许会得到更大的效果。

  • 标签: 推广普通话 济南铁路局 厢里 环境布置 一粒米 试验推广
  • 简介:羡余否定现象反映了肯定与否定的不对称性,否定标记词在羡余否定格式中不表示否定义,但是起到了强化否定表达主观情态的功能。羡余否定的存在具有理据性,文章运用语用学认知语言学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羡余否定形成的动因机制,认为它的形成动因既有客观性又有主观性,与言语表达者的主观认知有着密切的关系;羡余否定的形成机制主要有语法化、词汇化、概念叠加构式整合。

  • 标签: 羡余否定 认知参照点 语法化 概念叠加 构式整合
  • 简介:本文从三个方面考察“因为所以”句“既然那么”句的差异,提出在这两种句式中原因的信息性质、结果的语义内容,特别是对因果关系的识解方式都存在差异:“既然那么”的句式意义是“某人因为想到P,所以认为Q”。

  • 标签: 原因事件 结果事件 因果关系 识解
  • 简介:<正>众所周知,世界三大古文字,埃及的象形文字产生于公元前4100年,灭亡于公元前5世纪;苏美尔人的楔形文字产生于公元前5500年,灭亡于公元前4世纪;唯独汉字,虽产生于公元前6000年,却一直使用至今。汉字之所以如此健康长寿,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我同知识分子在汉字造字的丰富实践的基础上,及时地总结出一整套符合汉字造字规律的理论,从而使汉字的造字上升到了一个自觉的阶段,使汉字无论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最大限度地满足了汉语表达的需要。

  • 标签: 造字法 构字法 汉字 形声 象形 许慎
  • 简介:核心字汉语的语义构辞法徐通锵以字为本位的辞是一种字组,特别是其中的固定性二字组,不是一般所说的词。辞与词在汉语中原来是相通的,但在我们语义句法的体系里,二者的含义不同,前者指字组,后者指word,相互有原则的区别(徐通锵,1991,1994a)。...

  • 标签: 核心字 语义关系 语义特征 现代汉语词典 语法构词法 “类”
  • 简介:“从来”“向来”一直是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的重点难点。文章从语义分析的角度,认为;“从来”“向来”既对立又互补。“从来”倾向用否定形式,“向来”倾向用肯定形式。若都用于否定式,则有不同的侧重点,“从来”否定式偏向对某一具体动作、行为、事件的动态否定,是倾向对客观性的否定;而“向来”否定式更偏向对静态的、抽象的、主观的方面进行否定。“从来”还可以在过去的时间中截取一段出来进行否定,但“向来”没有这个用法。

  • 标签: 从来 向来 教学
  • 简介: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汉语疑问焦点关系的研究逐渐成为汉语语法研究中的一个热点问题。本文在总结三个阶段的相关研究及其特点的基础上,指出今后疑问焦点关系研究的发展方向:(1)继续深入探讨不同类型的疑问句中的焦点问题;(2)从语言类型学的视角来看疑问焦点的关系;(3)从语体差异的角度来看疑问焦点的关系;(4)关注疑问焦点两个范畴的互动关系研究。

  • 标签: 疑问 焦点 语言类型学 语体差异 互动关系
  • 简介:写作学研究的重心从所谓“文本”转向“人本”之后,写作过程、写作行为、写作活动等成为出现频率很高的几个“关键词”。由于个人的理解语言习惯的不同,人们对这几个概念的理解运用往往不尽一致,甚至显得比较随意。下面谈谈我对这几个概念的理解。

  • 标签: 写作学 写作过程 书面语言 写作活动
  • 简介:在《型世言》等一些明清时期的白话小说中,有时用“水手”一词来指称银两,时人多有误解,姚美玲、郭芹纳《释“水手”》一文(载《古汉语研究》2000年3期)对此作了很好的辨析,文中赞同《三刻拍案惊奇》北大本点校者的意见“水手,一种银钱数目的市语”,并指出它的数量“比‘三两’还多”。但是美中不足的是,到底“水手”指多少银钱,为什么它会有这样的意义,文中未能涉及,有必要作进一步的探讨。

  • 标签: “水手” 银钱 古代词汇 词义
  • 简介:本文主要分析汉语泰语声调的相似度,可分为两部分:(1)声学特征分析;(2)声调感知研究。声学特征分析是先总结出汉语泰语声调的材料,然后再测量出两种语言的相似度,主要在声调音高上进行考察。声调感知研究是通过泰语母语者汉语声调的感知来考察汉语泰语声调的相似度。然后将两者的结果进行讨论,目的是为了探讨泰语母语者如何基于两种语言声调的相似现象感知汉语声调。研究结果可以给泰国学习者汉语声调教学提供可靠性的依据。

  • 标签: 汉语声调 泰语声调 相似度 声学特征 感知
  • 简介:一直以来,很倾慕于漪老师深厚的语文学养、优秀的教学素养及其孜孜以求的治学精神。近日读《开启门扉的智慧》一书,看到她1979年4月2日教学朱自清《春》的课堂实录片段。本人不揣浅陋,欲于漪老师商榷一下教学设计的科学性与有效性。现把于老师的这一教学片段摘录如下。

  • 标签: 于漪老师 教学效果 课堂实录 不揣浅陋 《春》 课堂目标
  • 简介:一、教育新闻的报道重点当前,教育规模不断扩大,教育现象纷繁复杂,教育改革逐渐深化,可以说教育新闻的报道面进一步拓宽了,教育信息量进一步增加了。但是报纸的版面是有限的,记者在日常报道中要突出重点,在专题报道中应抓住要点,这样才能分清主次,最大限度的发挥传播功效,让读者看到自己想看的新闻,充分了解自己关心的事情,沟通教育者教育对象、教育机构人民群众、教育管理部门各级各类学校之间的关系,为教育事业的顺利发展作出媒体应有的贡献。

  • 标签: 教育新闻 报道重点 采写技巧 应用文写作
  • 简介:汉语中存在一种使用比较普遍的转喻模式:用领有者转指整个领属结构,比如用“他”来转指“他的X”;或者用被领有者来转指整个领属结构,比如用“手”来转指“X的手”。这种转喻模式称之为“领属转喻”。这种领属转喻的出现受语篇制约,不出现的成分与话语中的话题同指。领属转喻在汉语的语篇中出现频率很高,说明汉语的句法高度依赖于语篇。

  • 标签: 转喻 领属关系 话题 语篇 句法
  • 简介:<正>任意性可论证性(又称可解释性)是一对互相矛盾的概念。任意性就是不可论证性,可论证性就是非任意性。在同一事物的同一方面,如果既有一定程度的任意性又有一定程度的可论证性,那么这就是相对的任意性或相对的可论证性,这种条件下的任意性可论证性的比重成反比。还可以有这样的情形:在同一事物的这二方面突出地表现出任意性,而在它的另一方面又突出地表现出可论证性。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可论证性问题古往今来一直为人们所关注,而且从来没有一个统一的看法。从这些看法中,我们应当得出什么样的结论呢?

  • 标签: 语言符号任意性原则 可论证性 索绪尔 内部形式 非任意性 历史联系
  • 简介:杨绛先生在新著《我们仨》中不无自负地说:“能钟书对等玩的人不多,不相投的就会嫌钟书刻薄了。我们不相投的人保持距离,又好像是骄傲了。”杨先生的确有资格说这个话,这一点也不算夸张。以钱钟书那样的大学问、高智商,目无余子的眼光,确实没几个人能和他玩到一起。

  • 标签: 《我们仨》 钱钟书 王国维 陈寅恪 文化名人 张爱玲
  • 简介:<正>什么叫变异修辞?变异修辞也叫深层修辞。从语言组合搭配上来看,变异修辞是对语言常规的超脱违背,它辞面意义不合情理,而深层却藏着更丰富的含义,它的目的不是在于说理,而是在于描述心理的感受,进而抒发情感;所以,我们也把它叫做艺术化的语言。例如:

  • 标签: 变异修辞 审美主体 情感活动 艺术感觉 感觉世界 修辞语言
  • 简介:拟订《汉字频度构词字库》原则方法张学涛汉字汉语存在着使用的规律。汉字频度反映了汉字的使用规律,也反映了汉字的构词规律。我们建立字库利用计算机处理汉字,也应尊重汉字的使用规律,根据汉字的使用规律建立字库,不能破坏割裂汉字的使用规律,搞简单的形式主...

  • 标签: 汉字输入方法 汉字输入法 汉字信息处理 使用规律 汉字输入输出 序排列
  • 简介:  是法国伟大的浪漫主义作家维克多·雨果的长篇巨著,小说以19世纪前期的法国社会生活为背景,描写了这一时期人民的苦难,谱写了一曲人道主义的颂歌.小说以冉阿让为故事的中心,以网状的人物活动构织了一个悲惨的社会形态,而米里哀主教,沙威警长,芳汀,珂赛特,马吕斯……就是生活在这个世界中的人.……

  • 标签: 悲惨世界人道主义 雨果悲惨世界
  • 简介:'语用'教学需要教师具备解读教材的专业眼光,呼唤教师提升'语用'教学的功力。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语用'教学容易出现窄化现象、'碎片化'现象,以'全息理论'为指导,用'全息视角'观照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从文本解读的全息化、内容选择的全息化、语用策略的全息化三个方面,强调语用教学要有整体意识、关联意识。

  • 标签: 全息视角 语用教学 文本解读 内容选择 语用策略
  • 简介:立意,古人称之为“炼意”,即从有关的客观信息中获取写作的“意”。对于市场经济实务写作而言,立意,是指确立写作的“经济思想的导向”与“实务内容的归宿”。它既涉及到写作主旨在“贵实”、“贵深”、“贵新”与“贵约”等方面的提炼,又不仅仅局限于这些问题。它比“炼旨”的涵义更广泛,因为它能直接表明作者处理经济实务信息的“思维倾向”与“思维成

  • 标签: 应用文写作 叙述方式 真实性 经济文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