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全程管理流程在小儿腹股沟疝日间手术病房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6~11月济宁医学院附属湖西医院收治的择期行腹股沟疝日间手术的患儿为研究对象,将2018年6~8月实施日间手术常规管理流程时收治的57例患儿设为对照组,将2018年9~11月实施日间手术全程管理流程时收治的58例患儿设为实验组。比较两组实施不同管理流程患儿的手术取消率、延期出院率、急诊就诊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家属满意度。结果实验组患儿的手术取消率(1.72%)低于对照组(12.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实验组患儿的延期出院率(3.45%)、急诊就诊率(0.00%)均低于对照组(14.04%、8.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实验组患儿术后并发症发生率(5.17%)低于对照组(19.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儿家属总满意率(93.10%)和满意度评分(86.31±7.35)分均高于对照组〔78.95%,(72.14±6.3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全程管理流程应用于小儿腹股沟疝日间手术病房管理中,能有效降低手术取消率、延期出院率、急诊就诊率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家属满意度。

  • 标签: 全程管理流程 小儿腹股沟疝 日间手术 病房管理 家属满意度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急诊溶栓流程的改造缩短院内耽误时间。方法回顾性纳入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本院急诊收治的行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58例为研究对象,男102例,女56例,年龄(69.12±12.75)岁。本院自2017年11月起采取一系列措施进行急诊溶栓流程的改造,包括在急诊设立卒中专科护士岗位、溶栓地点由病房前移到急诊、完善卒中绿色通道、优化评判溶栓路径等。建立3个时间节点:入急诊到扫描头颅CT的时间,扫描头颅CT到签署知情同意的时间,签署知情同意到开始溶栓的时间。3个时间相加得到急诊至开始静脉溶栓时间(door to needle time,DNT)。评价各时间节点、DNT、溶栓达标率(DNT≤60 min为达标)的情况,进而分析院内延误改进的效果。结果2016—2019年4年间,经急诊溶栓的例数分别是20例、22例、46例、70例;溶栓达标率分别为5.00%、9.09%、43.49%、55.71%;DNT中位数分别为112.0(82.5,134.0)min、75.5(71.8,85.0)min、67.5(48.8,82.3)min、59.0(49.8,76.0)min。各年度的时间节点和DNT均逐年缩短,除扫描头颅CT到签署知情同意的时间以外(P=0.260),其余各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本院急诊溶栓流程改造方法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 标签: 急诊 超急性期脑梗死 溶栓 流程改造
  • 简介:摘要目的提高基层医院对睾丸扭转的诊治效率。方法收集2011年9月至2017年4月确诊的睾丸扭转患者31例(A组),回顾分析诊治效率;前瞻性纳入2017年5月至2019年1月按标准化流程收治的急诊急性阴囊疼痛患者43例(B组),并采用五要素七分评分法诊断睾丸扭转和采用与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教学平台共建的区域"三基"培训体系的标准化诊治流程,对比两组的诊治效率。结果A组睾丸扭转病例从就诊至临床确诊时间为20~60 min,从入院后至急诊手术时间60~160 min,其中70%患者行睾丸切除,30%行睾丸固定;B组中睾丸扭转确诊时间为5~25 min,入院至手术室45~60 min,B组的诊治效率较高(P<0.001),其中56%患者行睾丸切除,44%为睾丸固定,两组睾丸切除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睾丸扭转评分法可快速有效诊断,标准化救治流程可有效缩短患者救治时间,可操作性强,二者联合可以提高基层医院对青少年睾丸扭转的诊治效率。

  • 标签: 精索扭转 教学形式 医院
  • 简介:摘要俯卧位通气是中、重度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重要的治疗措施之一,可有效改善患者氧合,降低病死率。但我国重症医学医疗资源分布极不均衡,俯卧位通气治疗依从性不高且缺乏规范化的治疗流程。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重症呼吸学组制定了ARDS患者俯卧位通气治疗的规范化流程,旨在促进ARDS患者俯卧位通气规范化实施与管理,推动俯卧位通气治疗的同质化。

  • 标签: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俯卧位通气 规范 并发症
  • 作者: 周珊彩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3-05-28
  • 出处:《中国医学人文》2023年第13期
  • 机构:盱眙县人民医院,江苏盱眙 211700
  • 简介:目的:分析骨科手术患者护理交接过程中,品管圈(QCC)活动实施的价值。方法:选取80例骨科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40例,由同一组护士进行护理交接流程,对照组常规护理交接,观察组采用QCC护理交接流程,比较两组应用效果。结果:较之对照组,观察组转运时间短,交接记录评分高(P<0.05);两组相比,观察组护士对护理交接流程熟悉度评分较高(P<0.05)。结论:QCC能够有效提升护士对骨科手术患者对护理交接流程的熟悉程度,缩短转运时间,提高交接记录评分。

  • 标签: 骨科手术患者;品管圈;护理交接流程
  • 简介:摘要目的就实际积极出发分析探讨急诊科预检分诊流程优化对工作质量与效率的影响。方法选择2020年10月至12月期间本院急诊抢救室接收的1 200例未采取预检分诊流程优化的患者作为对照组,2021年1月至今进入本院急诊抢救室接受急诊抢救采取预检分诊流程优化的1 200例患者纳入观察组。对照组男689例、女511例,年龄(34.23±2.18)岁;观察组男583例、女617例,年龄(36.33±2.91)岁。比较两组患者的分诊准确率、分诊及时率、确诊时间、候诊时间以及患者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分诊准确率[97.75%(1 173/1 200)比88.25%(1 059/1 200)]、分诊及时率[94.17%(1 130/1 200)比80.67%(968/1 200)]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观察组患者的确诊时间[(1.25±0.26)h比(4.55±0.57)h]、候诊时间[(0.21±0.03)h比(0.62±0.04)h]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均P<0.001);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总满意度高于对照组[96.92%(1 163/1 200)比86.58%(1 039/1 2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4.639,P<0.001)。结论在急诊科日常抢救工作中,通过预检分诊流程优化能够大大提升抢救质量、效率,缩短患者候诊时间,提高患者满意度,拉近医患关系。

  • 标签: 急诊科 预检分诊流程优化 工作质量 效率 护理质量
  • 简介:摘要如何进一步提高体检报告质量,缩短报告出具时间,是各体检中心急需解决的问题。本研究改进体检报告管理流程,完善体检导引通知单的告知内容,增加两级筛检流程,建立质控群,限时全覆盖质控。结果表明,改进体检报告管理流程后,能明显缩短报告出具时间,提高体检者的满意度,降低差错和投诉的发生。

  • 标签: 体检报告 流程改进 报告质量 报告出具时间
  • 简介:摘要探索构建宫颈人乳头状瘤病毒(HPV)检测居家自采样流程并评价其应用效果。搭建一体化的HPV自采样检测平台,此平台有用户端、检测端、医护端3个端口,包含用户获取自采样工具、样本物流跟踪、检验服务、报告查询、医疗咨询、健康管理、随访跟踪等功能。2020年1至11月,平台共有8 053位用户申请自采样标本盒并完成线上信息注册,用户的年龄范围17~84岁、中位年龄42岁。平台注册用户分布在江苏、江西、河北、山西、上海、宁夏回族自治区、安徽、浙江、内蒙古自治区、北京、新疆维吾尔自治区。8 045位用户完成自采样,标本盒回收率99.9%,6位用户因快递运输遗失标本盒,2位用户因使用不当致取样器污染;8 045例标本盒内样本采集到的脱落细胞量均在核酸试剂盒内源性内标之内,标本盒的合格率为100%。平台出具检测报告时间在3 d内的占96.93%(7 799/8 054)。763位阳性用户中742位完成6个月的复查,复查率97.25%,21位失访。综上分析,HPV检测居家自采样流程简单、便捷、高效,可以扩大宫颈癌筛查的覆盖面,可能有助于推进HPV筛查。

  • 标签: 宫颈肿瘤 人乳头状瘤病毒DNA检测 信息系统 自采样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基于循证分析的护理流程优化在急性脑梗死(ACI)急诊救治中的应用情况。方法选取2019年5月至2021年5月急诊收治的ACI患者118例,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9例。对照组按照常规诊疗流程进行救治,观察组则行基于循证分析的护理流程,对比两组的抢救效率、院前延迟情况、神经缺损评分以及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抢救总时间、分诊及转诊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院前延迟<1 h和2~3 h比例分别为38.98%和40.68%,均高于对照组的27.12%和30.51%(P<0.05),>3 h比例为20.34%,低于对照组的42.37%(P<0.05)。护理治疗后2、4 d,观察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满意度各指标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基于循证分析的护理流程优化可提高急诊ACI患者急救效率,缩短救治时间,降低神经功能损伤,促进满意度的提升。

  • 标签: 急性脑梗死 循证护理 急诊 护理流程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邻近房室环间隔(VSAVA)不同部位室性心律失常(VA)的心电图特点及鉴别流程。方法2010年8月至2021年10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经电生理检查与消融治疗符合邻近VSAVA起源的特发性VA患者287例纳入本研究,其中男169例,年龄(61.50±15.67)岁,年龄范围12~86岁,根据胸部X线片影像及三维标测定位分为2组:①邻近三尖瓣环间隔(VSTA)组226例,其中男132例,年龄(61.92±15.88)岁;②邻近二尖瓣环间隔(VSMA)组61例,其中男37例,年龄(59.93±15.07)岁。分析并比较两组患者心电图QRS时限的特征及变化规律。结果消融成功261例(90.94%,261/287)。分析其心电图特征,发现:①若以V1导联呈QR、Qr、qr、qR型;QS型与rS型分别作为鉴别邻近VSMA、邻近VSTA中下部与其上部起源VA的指标,其敏感性、特异性、阳性与阴性预测值分别为75.41%(46/61)、95.13%(215/226)、80.70%(46/57)、93.48%(215/230);93.71%(179/191)、85.42%(82/96)、92.75%(179/193)、87.23%(82/94);68.57%(24/35)、98.81%(249/252)、88.89%(24/27)、95.77%(249/260);②若以RV2/SV2比值>5预测VA起源于邻近VSMA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8.36%(60/61)、92.03%(208/226)、76.92%(60/78)和99.52%(208/209),提示RV2/SV2比值>5预测VA起源于邻近VSMA部VA的价值优于V1导联呈QR、Qr、qr、qR型。结论射频消融治疗邻近VSAVA部VA安全有效,不同部位心电图特征亦异,且有一定的变化规律。掌握这些特点对术前初步判定其起源部位,缩短手术时间,提高消融术成功率将有所裨益。

  • 标签: 导管消融术 室性心律失常 心电生理 房室环
  • 简介:摘要目的提出一种基于光学体表追踪系统AlignRT联合开放式面罩的头部肿瘤无标记线全疗程摆位流程,评估摆位时间和重复摆位次数,并对比分析AlignRT与锥形束CT(cone beam CT,CBCT)两者之间摆位误差的差异、相关性和一致性。方法回顾性分析33例132分次开放式面罩固定头部肿瘤患者摆位误差数据,全疗程放疗使用AlignRT引导无标记线摆位并以治疗计划系统中自动生成的外轮廓(Body)结构作为参考体表,结束摆位后分别获取AlignRT与CBCT两种系统的左右(x轴)、升降(y轴)、进出(z轴)、床旋转(Rtn)、进出倾斜(Pitch)和左右转动(Roll)6维方向摆位误差,并记录摆位时间与重复摆位次数。分别采用Wilcoxon和Spearman法分析两种系统摆位误差的差异和相关性;应用Bland-Altman法评估两者一致性。结果6维方向CBCT摆位误差均满足临床要求(线性方向范围-0.30~0.30 cm,旋转方向范围-2.0°~2.0°),摆位时间为(98±31)s,重复摆位次数占比1.51%(2/132)。两种系统摆位误差除x(Z=-3.11,P=0.002)、y(Z=-7.40,P<0.001)和Pitch(Z=-4.48,P<0.001)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摆位误差除z方向外,x(rs=0.47,P<0.001)、y(rs=0.29,P=0.001)、Rtn(rs=0.47,P<0.001)、Pitch(rs=0.28,P=0.001)和Roll(rs=0.45,P<0.001)均呈正相关。6维方向摆位误差95%一致性界限(95%LoA)分别为-0.12~0.09 cm、-0.07~0.17 cm、-0.19~0.20 cm、-1.0°~0.9°、-1.0°~1.5°和-0.9°~1.0°,95%一致性界限的95%可信区间(95%CI)分别为-0.14~0.11 cm、-0.09~0.19 cm、-0.23~0.23 cm、-1.2°~1.1°、-1.2°~1.7°和-1.0°~1.1°,均位于临床摆位误差容许范围之内。6维方向摆位误差差值3.41%(27/792<5%)在95% LoA之外。在95% LoA范围内,差值绝对值的最大值分别为0.12、0.16、0.19 cm、0.9°、1.5°和1.0°。结论基于AlignRT联合开放式面罩的头部肿瘤无标记线全疗程摆位流程,使AlignRT与CBCT摆位误差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和一致性,摆位效率尚可,可应用于首次治疗,并实现治疗中实时监测提高安全性,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头部肿瘤 光学体表引导 开放式面罩 摆位流程 摆位误差
  • 作者: 吴廷兰 张丽花 施莉 高伟 郝海霞 盛源 范春梅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22年第15期
  • 机构:山东大学护理与康复学院,济南 250012,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地区结核病防治所内科,喀什 844000,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地区结核病防治所护理部,喀什 844000,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地区结核病防治所护理部,喀什 844000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PICC门诊,济南 250012,山东大学齐鲁医院PICC门诊,济南 250012
  • 简介:摘要目的构建超声引导心腔内电图定位隧道式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流程,以期为临床实践提供指导。方法于2021年5—7月,通过文献回顾、专家议会形成超声引导心腔内电图定位隧道式PICC置管流程初稿。采用方便抽样法选取全国8个省/直辖市的18名专家进行德尔菲专家函询,征询专家意见,然后小组讨论,确定隧道式PICC置管流程终稿。专家积极程度、权威程度、意见协调程度分别采用问卷有效回收率和提出意见专家比率、专家权威系数、肯德尔和谐系数和变异系数表示。结果共开展2轮专家函询,问卷有效回收率分别为90.00%、100.00%,提出修改意见专家比率分别为83.33%、5.56%;专家权威系数均为0.90;肯德尔和谐系数为0.112~0.170(P<0.05),变异系数为0~0.122;第2轮各级操作步骤的重要性评分均数为4.64~5.00分。最终构建的超声引导心腔内电图定位隧道式PICC置管流程包括4个一级操作步骤、19个二级操作步骤和39个三级操作步骤。结论超声引导心腔内电图定位隧道式PICC置管流程具有可靠性,质量水平较高,对临床置管操作规范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 标签: 导管插入术,中心静脉 皮下隧道 PICC 心腔内电图定位技术 超声 德尔菲法 操作流程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FMEA)在消毒供应中心外来医疗器械处理流程中的应用,并评价其实施效果。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方法,选取2019年3—7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消毒供应中心处理的3 128包外来医疗器械为对照组,选取2019年8—12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消毒供应中心处理的3 220包外来医疗器械为观察组。对照组实施常规管理,观察组实施FMEA管理,比较两组外来医疗器械风险优先指数(RPN)变化及外来器械管理质量。结果外来医疗器械处理过程中主要失效模式包括器械清洗不合格、器械不符、湿包、包内指示卡漏放。通过改进措施进行风险干预后RPN值下降;外来医疗器械清洗不合格率由4.73%降至0.86%,器械不符发生率由0.89%降至0.15%,湿包发生率由0.51%降至0.09%,包内指示卡漏放率由0.38%降至0,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外来医疗器械处理流程应用FMEA可以有助于提高外来医疗器械管理质量,保证器械使用安全,提高消毒供应中心工作质量。

  • 标签: 消毒供应中心 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 外来医疗器械 风险优先指数 湿包
  • 简介:摘要阻断乙型肝炎病毒的母婴传播是病毒性肝炎防治的关键。中国肝炎防治基金会组织专家编写了《阻断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临床管理流程(2021年)》,流程包括了从筛查、妊娠期管理到产后随访的10个环节,对其中的关键环节如妊娠期抗病毒治疗、婴儿免疫等进行了更新,为阻断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的临床实践提供了重要的依据。现结合最新的研究进展,对流程中有关妊娠期抗病毒治疗相关问题进行解读,以期使读者对流程的内容有更深入的理解。

  • 标签: 肝炎,乙型 临床管理 母婴传播 更新 解读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精细化流程管理对手术室医院感染控制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5月应用传统管理进行感染控制的1 319例手术患者和1 432件手术室卫生学监测样本作为对照组,选取2017年7月至2018年11月应用精细化流程管理进行感染控制的1 332例手术患者及1 461件手术室卫生学监测样本作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手术室采样结果的手术切口感染率、卫生学监测样本合格率及手术室护理工作质量评分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手术切口感染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手术室空气、医护人员手、物体表面及无菌物品的采样合格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手术室消毒剂采样合格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人员的感染控制知识水平、护理工作态度、安全管理考核、护理差错行为、护理文书书写质量等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在手术室医院感染控制过程中应用精细化流程管理可有效提高手术室采样结果合格率,降低医院感染率,提高手术室护理质量和医院感染控制水平。

  • 标签: 精细化流程管理 手术室 感染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护理流程管理在严重多发骨折损伤控制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2月至2018年2月滕州市中心人民医院收治的60例严重多发骨折损伤患者,按照随机抽签方式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实施传统模式急救,观察组患者实施护理流程管理,观察两组患者抢救成功率、抢救时间、生命支撑所需时间、术前准备时间、交接时间、护理满意度。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生命支撑所需时间、术前准备时间、交接时间、抢救时间更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93.33%)明显高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抢救成功率(96.67%)明显高于对照组抢救成功率(6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严重多发骨折损伤中实施护理流程管理,能有效缩短患者救治时间,提升患者抢救率和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广泛应用推广。

  • 标签: 护理流程管理 多发骨折损伤 抢救成功率 满意度
  • 简介:摘要目的构建胸腔镜肺叶切除肺癌患者肺康复临床护理流程,并探讨对患者的应用效果。方法按入院时间将2018年12月至2019年5月入院的41例患者设为对照组,采用围手术期常规护理;2019年6—10月入院的41例患者设为干预组,采用常规护理加围手术期肺康复临床护理流程。比较2组患者入院时、术前、出院时和术后30 d 6分钟步行距离(6MWT)和6MWT后即刻呼吸困难(Brog)评分、术后肺部并发症发生率、术后30 d生命质量(QLQ-C30)评分。结果干预组6MWT在术前、出院时和术后30 d分别为(471.22 ± 54.89)、(325.38 ± 17.65)、(407.27 ± 13.84)m,与对照组的(440.95 ± 70.51)、(306.69 ± 21.49)、(355.94 ± 26.10)m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2.169、-4.304、-11.128,P<0.05)。干预组术后肺部并发症总发生率为4.9%(2/41),与对照组的19.5%(8/41)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为0.088,P<0.05)。干预组术后30 d躯体功能和认知功能评分分别为80(73,87)、83(83,83)分,与对照组的73(33,80)、83(67,100)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值为-2.862、-2.448,P<0.05),疲劳、疼痛、呼吸困难和失眠症状评分较对照组明显减弱(P<0.05)。结论本研究构建的胸腔镜肺叶切除肺癌患者肺康复临床护理流程可促进患者心肺耐力的提高,有利于心肺功能的恢复,降低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发生风险,提高躯体和认知功能水平,改善术后相关症状和生命质量。

  • 标签: 肺癌 肺康复 护理流程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院内救治流程优化下综合护理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干预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3月至2018年3月常熟市第二人民医院接受综合护理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分为优化前组和优化后组,各50例。对两组患者自我管理效能感、神经功能、社会支持进行评分,统计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满意度,并做组间比较。结果优化后组自我管理效能感、社会支持评分均高于优化前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及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优化前组,护理总满意度显著高于优化前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院内救治流程优化下综合护理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干预效果显著,有效提高患者自我效能感,且降低其并发症发生率。

  • 标签: 院内救治流程 综合护理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