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影星姚展在微博中曾有一条这样的记述:“与一位老民警聊天,调解多年民事纠纷的他感慨:其实法律不应该只保护弱者,而应该保护守法者。因为不是每一个弱者都守法。”之后有网友这样回复:“跌倒后敲诈好心人的老太太是弱者,做地沟油毒奶粉的是弱者,连贪官污吏都自认是弱势群体。法律的核心在于公平公正,而不是所谓的强弱。”对此经验与智慧的洞见,笔者深以为然。

  • 标签: 守法 保护 法律 民事纠纷 弱势群体 贪官污吏
  • 简介:版权保护的创意应限定于文学、艺术和科学领域内,具有独创性并能以某种有形形式复制,且形成某种具体的模式、规则、框架等内在表达的智力成果,如节目模板、游戏规则等.创意作品区别于普通作品的核心在于其具有“双重层次”独创性和具体性特征.创意作品与普通作品之间的关系,是版权法保护程度的高低关系,是-种阶层或位阶关系,而不是相互排斥的关系.创意作品的版权保护的范围不应局限于作品的外在表达,而应延及创意作品的内在表达.

  • 标签: 创意 创意商品化 创意人格权 创意财产权
  • 简介:美国公平就业机会委员会(EEOC)是美国执行反职场歧视法律的联邦机构。EEOC将调解程序融入行政性的就业歧视控诉处理机制。EEOC从调解利用者即当事人选择纠纷解决方式的立场来践行"调解优先",并提供程序化、专业化、规范化的调解服务。借鉴EEOC的经验,我国行政权应该切实履行法律职责,迈向行政程序法治,并附设职权领域的调解机制,提供规范而高效的调解服务。

  • 标签: eeoc 行政程序 调解
  • 简介:随着网络信息化时代的到来,职务犯罪侦查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如何有效建立上下贯通、横向紧密的职务犯罪侦查指挥体系,是当前检察机关科技强检工作的一项重要课题。高检院《“十二五”时期科技强检规划纲要》对职务犯罪侦查指挥系统进行了部署和规划,要充分发挥科技对检察工作的支撑、推动和引领作用,以提高查办职务犯罪的办案效率和办案质量为重点,增强发现、提取、同定、鉴别证据的能力和突破疑难案件的能力,加大侦查办案工作的科技含量和支撑力度,建立信息顺畅、反应灵敏、指挥有力的侦查指挥系统。

  • 标签: 侦查指挥 中心系统 职务犯罪侦查 信息化时代 科技含量 指挥系统
  • 简介:在现代法治国家,控诉职能和审判职能是分别由不同的国家机关来行使的,二者不能混同。法院不能承担控诉职能,起诉也不能对判决产生预决的效力。然而,我国控审角色经常发生混同,控审不分的现象着实常见。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公检法机关分享着共同的“作战目标”,打击犯罪等同于正义的思想观念根深蒂固,深刻影响着每一位司法工作者,再加上两机关权力的同源性使得诉审之间的关系具有天然的亲和力;而另一方面,检察机关携法律监督权,凌驾于法官之上,成为“法官之上的法官”,影响法官独立办案。因此,在某种程度上说,法院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法院,法官也不能真正独立作出裁判。对此,如何转变司法观念,真正落实控审分离,对于理顺诉审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诉审关系 角色混同 控审分离 律监督权
  • 简介:法家是先秦诸子学派中最重视法律的一派,因此学界亦流行一股到法家思想中寻找现代法治要素的思潮。这种构思首要的就是回答在法家法律思想体系中,法究竟处于什么地位,它与法家的另外两个重要范畴'势''术'之间是一种什么关系。事实上,法家学说是以'势'或君权为核心的。在这样一个思想体系中寻找现代法治的精神,必须明确目标指向与表现形式的区别。法家学说既然以尊君为要务,那么法与术就不得不从阴阳两个方面维护君权,同时法与术也在不断地畸形发展。然而,法家的问题也恰恰在于过分注重君权导致的政权合法性的缺失。秦帝国的实践已经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 标签: 法家 合法性
  • 简介:2016年10月11日,两高三部发布并实施《关于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制度改革的意见》(下称《意见》),提出21项改革意见,贯彻十八届四中全会的改革任务。本文以改革意见为基础,探讨控辩关系的新形势。一、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制度改革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确立了四个地位:(一)确立了审判权的权威地位“未经人民法院依法判决,对任何人不得确定有罪。”以前的庭审过分依赖侦查证据,如果侦查机关“起点错”、检察机关就会“跟着错”、法院“将错就错”,冤假错案便大量出现。

  • 标签: 控辩关系 审判权 诉讼制度改革 人民法院 改革任务 权威地位
  • 简介:<正>解决投资争端国际中心(ICSID’以下简称“中心”)是依照《解决国家与他国国民间投资争端公约》(以下简称《公约》)正式设置,并根据《公约》授权负责组织处理特定国际投资争端的常设专门机构。《公约》作为一个国际社会共同努力而缔结的,专门规定解决国家同外国私人之间投资争议方法的多边公约,自其生效以来,受到国际

  • 标签: 救济方法 东道国 管辖权 国际投资争端 投资争议 救济手段
  • 简介:从一个以人权为中心的视角探讨宪法修改与宪政发展及其实践方式问题。主要从时事观察:修宪反映了什么;"改革宪法":"修不修与修什么"的前提性命题;历史的对照:百年立宪在人权上的缺失与背反对宪政建设的启示;中国语境下的宪政之路:护宪(政)运动及实践积累四个部分展开论述,阐明"修宪,抑或护宪"这样一个命题的并非选择性的认识。

  • 标签: 修宪 人权 实践积累
  • 简介:善意取得在法律上的逻辑依据在于占有与登记的公信力。分析以占有为表征方式的动产物权和以登记为表征且登记具有公信力的不动产物权以及证券化的债权皆为善意取得之客体。论述在中国《海商法》下船舶物权登记不具有公信力,不存在船舶物权的善意取得。

  • 标签: 善意取得 船舶物权 公信力
  • 简介:为防范错案而起的“以审判为中心”从学理上讲,审判中心主义有两层含义:一是在整个刑事诉讼程序中,审判程序是中心;二是在审判程序中,一审是中心。审判中心主义有调整诉讼构造的内涵。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目的在于‘促使办案人员增强责任意识,通过法庭审判的程序公正实现案件裁判的实体公正,有效防范冤假错案产生”。因为反思以往的冤假错案,

  • 标签: 审判中心主义 证据裁判原则 刑事诉讼程序 诉讼制度改革 冤假错案 审判程序
  • 简介:随着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网络环境下个人数据保护问题日益凸显。本文通过对欧盟个人数据保护最新进展的研究与分析,提出我国网络环境下个人信息保护应有统一的立法、专业的执法机构、立法与自律并重,并且指出,在目前立法缺位的情况下,应积极研究和发展个人信息保护相关的网规,加强个人数据保护

  • 标签: 个人数据 跨境流动 网规 遗忘权
  • 简介:<正>环境作为人类生存和发展所必不可少的条件和物质基础,首先表现为一种自然的物质的属性。在过去,一般都认为环境的经济属性与其生态的属性不会产生冲突,法律只需要对其经济属性作出制度性安排就可以了,传统的物权制度就是这样建立起来的。现在人们不仅意识到环境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并且还意识到由于人类长期以来对其生态属性的忽视,已经造成了环境资源的经济性与生态性的剧烈冲突。那么,在承认区分公法与私法的前提下,我们不禁要问,对于环境资源的保护,物权法究竟能起多大作用?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物权法应作出何种反

  • 标签: 环境资源 物权法 环境保护相邻权 所有权 他物权 环境容量
  • 简介:全球生态危机日益严重,而传统的环境伦理观正是生态危机严重的思想根源,通过对"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的主要观点进行批判性反思和重新评价,提出了确立"以人类为中心"的环境伦理观,并以此来指导、规范人类的行为,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 标签: 环境伦理观 以人类为中心 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 简介:<正>本世纪60年代以来,由于全球性环境污染的日趋恶化、严重,环境权已成为世界各国普遍重视的问题。广义的环境权包括国家环境权、法人环境权和公民环境权。本文拟从下述几个方面着重就公民环境权进行论述。一、公民环境权的由来

  • 标签: 公民环境权 法人环境权 国家环境权 法律 宪法 权利义务
  • 简介:传统的环境执法是一种威慑模式,该模式认为应该加大企业环境违法的责任,通过制裁减少环境违法,提高环境保护的效果。这是一种对抗性的治理模式,存在一定的不足,应向环境合作治理模式发展。基于合作治理理念,政府可以利用环境守法导则的形式来引导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促进企业环境守法,这样既减轻了环境保护成本,又提高了环境保护的绩效。作为一种新型环境治理模式,守法导则体现了其合作性和有效性的特点。当然,守法导则也需要重视其合法性问题,完善相关配套制度,保证其合法性和有效性。

  • 标签: 环境守法导则 威慑模式 合作模式 合作性 有效性
  • 简介:环境习惯法作为多元制度支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环境糾纷多元解决方式的重要制度基础.在环境糾纷的司法解决机制中,环境习惯法难以作为“准据法”被适用,而更多地作为司法适用的小前提“出场”.而在环境糾纷解决的诉讼替代方案中,环境习惯法除了作为有效的选择性裁判依据而适用,还作为糾纷解决的具体事实依据被广泛适用.

  • 标签: 环境习惯法 环境纠纷解决 司法解决机制 诉讼替代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