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9
175 个结果
  • 简介:王安石的人性论是不断发展演变的,其发展演变过程可以熙宁年为界分成二个阶段。在熙宁前,安石人性论可分为三种情况:一为性善说,二为性善恶混说,三为性不可善恶言说。在熙宁元丰间,安石人性论表现为性善恶混说,此为其人性论的最后归向。安石于熙宁间最终选择了性善恶混说,于退居江宁后的元丰间继续坚持性善恶混说,说明他在熙宁元丰间的人性论认识趋于稳定,此亦为其人性论认识的成熟表现。安石人性论既开宋儒言性之风,给理学与心学以影响,且为熙宁变法奠定了理论基础。

  • 标签: 王安石 性善说 性善恶混说 性不可善恶言说
  • 简介:东夷文化是华夏东部族群文化.华夏文化是由东西部地域邦族融汇而成,东夷是华夏文化的东部源地.从考古看,苏北、淮北一带的史前文化与山东史前文化相同,为同一文化系统.今天的东北,包括辽河、黑龙江流域,同山东文化密不可分,应归属远古东夷族群.族外配偶婚是东夷与华夏西部族系的联系特点.炎帝蚩尤氏,是今天江南苗、瑶各族的先祖,是苗人的族神.齐桓公改革完成华夏融合,华夏融合使华夏民族的同归性强烈,地域疆土的中国认同性强烈.推动富民养农政策让农业发展,是保障民族融合、国家统一的基础.华夏融合统一才能造就中国,才能使中国发展强大.

  • 标签: 东夷 齐文化 华夏融合
  • 简介:孟子力主“仁义内在”说。《五行》说文用这一思想对经文大加阐发。说文继承孟子扩充仁义端绪的思想,发挥了经文“进”、“遂”等概念。受孟子影响,说文也为外在的具体善行在心里确立了一个根源性的起点——仁义之端绪,并把仁义实现圆满的过程看作是从端绪出发,经由主体由内而外扩充而完成的过程。说文在孟子语焉不详的气论基础上提出了“仁气”、“义气”、“礼气”说,既合理解释了经文仁、义、礼的实现过程,又拓展了孟子仁、义、礼的根源性问题及其扩充问题。说文不提圣气、智气,是因为圣、智在经文中有独特的地位,且包含了气的内蕴。

  • 标签: 孟子 《五行》说文 仁义观
  • 简介:新时期的齐文化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这主要表现在学者们在研究齐文化典籍、专题、个案的同时,开始自觉地把齐文化作为一个独立的文化形态来研究,并力图建立起真正科学意义上的齐文化学科.

  • 标签: 《齐文化发展史》 宣兆琦 古代文化 政治环境
  • 简介:哲学发展的最终动源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物质实践活动,但不是这种物质实践活动本身,而是对这种活动经验的反思与体验.哲学发展过程往往表现为后人的生活体验与前人的生活体验交融、冲撞、整合、再造的过程,表现为后人与前人的心灵对话.在对话中后人总是以批判和诠释两种方式来对待前人的哲学遗产,建立自己时代的哲学.批判的重建和诠释的重建作为哲学发展的两种方式各自又具有不同的表现形态,诠释有两种:一种是还原性阐释,一种是创造性阐释;批判也有两种:一种是积极的批判,一种是消极的批判.中国哲学在其发展中侧重诠释,西方哲学在其发展中则侧重批判.

  • 标签: 中国哲学 西方哲学 批判 诠释 人道主义 儒学
  • 简介: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宏观场景下,转型时期的中国司法正在形成一种新的模式,其功能正从单纯的解决纠纷走向为基层社会提供规范供给,重构基层社会规则体系,强化基层社会制度的正统性基础这一关键层面。这种新的司法模式不仅要求将法官个性化的办案经验体系化,以解决具体的纠纷,而且要促使基层社会正式规则与非正式规则的相互尊重与合作,最终达成一种立基于多元规则相生共存之上的规则共治。

  • 标签: 司法模式 规则治理 规则共生 规则共治
  • 简介:书籍自有书籍的命运.张一兵教授写的(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和(北京三联书店2000年版)两本书的两种命运,很令人玩味.只是作者写给自己的一本书,原以为写均匀之后就被埋在书架深处落灰,谁知却引发了一场小规模的批判.反倒是(以下简称)一书落得了"万马齐喑"的境遇.我不禁联想起当年资产阶级怎么对付马克思的的:先是企图用沉默封杀,后来发觉不济事,才又开始批判.这种联想未免牵强,但是成为一个"没有读者的文本"①,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 标签: 经济学语境 哲学解码 张一兵 《无调式的辩证想象》 阿多诺
  • 简介:近代江苏农村家庭手工业与集镇的发展唐文起毛泽东同志在论述中国封建经济制度特点时指出:“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要地位。农民不但生产自己需要的农产品,而11生产自己需要的大部分手工业品。地主和家族对于从农民剥削来的地租,也主要是自己享用。而不是用于交换。...

  • 标签: 家庭手工业 近代江苏 农业剩余劳动力 农村集镇 农村家庭 农村经济
  • 简介:7月23—24日在山东青岛召开,由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主办。与会学者围绕“少数民族哲学思想学科建设与方法论研究”、“少数民族哲学思想与宗教”等议题展开深入研讨。针对“少数民族到底有没有自己相对独立的哲学”这一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赵智奎研究员认为,中国少数民族关于宇宙和人类起源的哲学思想非常丰富,并不逊色于古希腊哲学。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学院宝贵贞教授认为,宗教文化对少数民族哲学思想影响很大,使其形成了富有特色的宗教哲学。

  • 标签: 中华民族复兴 哲学发展 学术研讨会 中国石油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少数民族
  • 简介:当代中国和谐价值观弘扬与发展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弘扬与发展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和为贵”思想,追求人与人的和谐;弘扬与发展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厚德载物”思想,追求人的自身的和谐;弘扬与发展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追求国泰民安、社会和谐.如果说中国传统文化的和谐思想只是一种理想目标追求,追求的只是一种片面和谐、局部和谐、静态和谐,那么,当代中国的和谐价值观则走向了现实价值追求,追求全面和谐、整体和谐、动态和谐.

  • 标签: 和谐价值观 中国传统文化 价值追求 现实追求
  • 简介:作为《淮南子》一书中论述兵学问题的专篇,《兵略训》包含着丰富的兵学思想。从战争观、道论、用兵思想、将帅观等几个方面来看,《兵略训》对《孙膑兵法》多有继承,二者呈现出一种先后相继的承递关系。但是,受所处时代的影响,孙膑更加强调战争的作用,而《兵略训》则是立足黄老道家来谈论军事问题,而且较多的吸收了儒家的为政理念,更加注重社会政治,从而使二者又呈现出较大的相异性。

  • 标签: 《兵略训》 《孙膑兵法》 战争观
  • 简介:<正>历史往往有惊人的相似之处,正如历史上每一次深刻的变革往往会引起对已往创立的哲学理论重新认识一样。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展开和深入,马克思晚年“人类学笔记”的发表,马克思关于东方社会发展道路的有关思想论述被突出出来,发出了诱人的真理闪光。它引起了我国理论界的高

  • 标签: 马克思恩格斯 资本主义社会 东方社会发展道路 相似之处 人类学笔记 生产关系
  • 简介:面对佛道之学的挑战,宋初儒者认识到必须弥补儒学心性论的缺陷,建立起与佛道之学相颉颃的心性理论。为此,他们逐渐将注意力集中到心性论领域,展开心性理论的探讨。在这种情况下,《大学》、《中庸》、《孟子》逐渐受到了人们的普遍关注,《论语》的地位也进一步提高,《四书》成为儒家重要的思想学术资源,不同思想倾向的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四书》进行了阐释、利用与发挥,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四书》学。

  • 标签: 《四书》学 心性之学 宋代 北宋 心性理论 《大学》
  • 简介:在王阳明思想中,良知与孝是体用、本末的关系,孝仅仅是良知发用中之一事。由于王阳明良知学是从对《大学》的诠释中拈出,故随着阳明学的发展,其后学便将《孝经》纳入了良知学的体系内,以《孝经》来解释《大学》,采用以经解经、的方式印证良知之说。至罗汝芳而提出以孝弟证成良知,以孝弟为良知本体,故以良知学注解《孝经》便成为必然,虞淳熙的《孝经迩言》就是晚明时期以良知学注解《孝经》的典范之作。

  • 标签: 王阳明 《孝经》 良知 诠释
  • 简介:本文以儒学“洪范模式”为视角,考察了近世思想传统中的政治正当性理论。这个思想范型以大法意识为根本基础,其内转趋向使道德精神成为政治秩序的正当性前提。其中包含的两个基本动向——人极意识中的理想人格与守制性则为政治权威提供了直接的正当性理据。这些观念层层转化,互相支持而又存在张力,构成了正当性论述的意义网络。上述模式代表的正当性观念在现代思想演变中仍然有其广泛影响力,特别是道德精神与人极意识的理据,为了解正当性论述的范式转化提供了重要的线索与启示。

  • 标签: 政治正当性 洪范模式 大法意识 人极意识 守制性
  • 简介: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广泛应用深刻改变了世界各国。各国既有的社会文化隐含着对科学技术的不同认知和定位,这些认识反过来深刻地影响着各国科技政策的制定。近年,国际上兴起公民认识论,即探讨深刻影响各国科技政策的文化因素。公民认识论有助于理解国家问科学文化差异,形成全球性公共知识。未来几年中,通过丰富研究方法与分析维度,比较各国差异,公民认识论研究将获得进一步的发展

  • 标签: 认识论研究 科技政策 公民 文化分析 科学技术 社会文化
  • 简介:基于对陆淳《春秋》学撰著和相关文献的分析,从《春秋》宗旨的解读、《春秋》辞义的显隐、对“三传”的评价和“无经之传”的取舍等几个方面考察啖助、赵匡的差异,在此基础上探讨陆淳对二者学说的取舍、继承和发展,可知陆淳较好地结合了啖助和赵匡的思想并有所发展,理顺了唐中后期新《春秋》学的思想体系,确立了该学派启发后学的两个重要发展方向,即走向义理和经世的经学研究,对新《春秋》学派的形成和发展有重要贡献。

  • 标签: 新《春秋》学 陆淳 发展
  • 简介:本年度举办第47—63期。(1)第47期,3月7日,山东大学医学院医学伦理学研究所郑林娟博士作报告,题为“面对道德分歧,我们何去何从?——以生命伦理学家恩格尔哈特的研究为视角”。(2)第48期,3月18日,中共中央编译局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研究员孔明安作报告,题为“爱的本质与普遍性哲学的困境——从精神分析的视野看”。

  • 标签: 分析哲学 山东大学 医学院 社会发展 大学哲学 马克思主义研究
  • 简介:江户时代初期,日本儒学作为相对于“虚学”佛教的“实学”逐渐获得独立的发展,尤其在朱舜水实学思想和罗钦顺“理气为一物”论的影响下,朱子学者安东省庵和他的同门贝原益轩等人把朱子学的“理”从先验的理转化为经验的理,主张“理气合一论”,其后学新井白石进一步发展了朱子学的格物穷理精神,重视实用性、实践性和经验性。他们在近世日本传播和普及朱子学的过程中,推动了朱子学从形而上学的道德主义向经验合理主义的转变,为实证科学和经验科学在日本社会的萌芽和发展奠定了哲学基础。

  • 标签: 安东省庵 贝原益轩 新井白石 理气合一论 经验合理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