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9
163 个结果
  • 简介:一钱钟书先生早就指出:"文艺理论的比较研究即所谓比较诗学(ComparativePoetics)是一个重要而且大有可为的领域".近些年来,国内外比较诗学研究可谓硕果累累.有术语和范畴的清理与对比,也有名家名说与文论学派的梳理与比照,更有不同的诗学思想体系的整理与比较;一些高校的比较文学中心(研究所)均将比较诗学研究确定为主攻方向.

  • 标签: 比较诗学 中国诗学 学思 西方诗学 诗学研究 比较文学
  • 简介:作为一位对口语运用富有成效的诗人,于坚的诗歌语言的确有自己的特色。他借助口语,让诗贴近了个体日常的生活体验,写出了都市平民的日常心态^①。但只谈论到这一步,似乎还没有真正抓住于坚诗学的最终追求。

  • 标签: 于坚 诗学 追求 诗歌语言 诗人 都市
  • 作者: 佚名
  • 学科: 文学
  • 创建时间:2009-08-07
  • 简介:文学和艺术作为公共领域文化机制和哲学作为公共领域文化机制之间是一致的,哈贝马斯对文学和艺术作为公共领域文化机制的理解具有两方面的意义,文学(艺术)在哈贝马斯的理解当中实际上发挥的是一种交往理性的作用

  • 标签: 交往理性 哈贝马斯文学 文学概念
  • 简介:<正>与中国新文学的产生一样,现代诗学也是在西方诗学的影响下形成的,而作为现代诗学重要一翼的主知主义诗学,在这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现代主知诗学的源头,可追溯到五四时期的“说理诗”①和哲理小诗。这类诗虽有了少的知性成分,但它们并没有一个完整的哲学体系作为依托,只停留在个别的、零散的人生小感触层面上,也没有处理

  • 标签: 哲理小诗 里尔克 中国新文学 穆旦 卞之琳 冯至
  • 简介:存在主义作为现代人的生存体验对文学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本文从存在诗学角度分析海子诗歌对存在深渊的超越与救赎.海子以神性体验的方式追寻人在大地之上的诗意栖居,通过对人类个体生存悲剧命运的揭示,思考人类和诗歌的命运.虽然最后生存的虚无还是吞噬了海子的心灵,但是身处贫乏时代追问诗人何为的勇气和独特的探索生存秘密的方式使海子诗歌在精神向度上远远超越了同时代的诗人.

  • 标签: 海子 存在诗学 神性
  • 简介:本文阐述了闻一多对新诗的两个重要的理论要求:“纯形”的诗美理想与“克制抒情”的诗学主张,并阐明了这些理论要求之于新诗现代化历程的重要性。

  • 标签: 纯形 克制抒情 新诗现代化
  • 简介:我的学术历程是从研究占代文论,进而研究比较诗学和比较文学的。在研究占代文论、比较诗学及比较文学的每一个阶段,我都深切感受到一个巨大的困惑,即:中国古代文论的确博大精深,极有理论价值,但在现当代中国却成了博物馆里的秦砖汉瓦,成了学者案头的故纸堆。作为理论,它不但无法参与现当代文学与文论的言说,甚至无法表述自身。而学界只能借用西方的理论来研究“凤骨”、“意境”、“文气”。例如用“内容与形式”来研究“风骨”,将“风骨”解说得面目全非:有人认为“风”是内容,“骨”是形式,有的反过来,

  • 标签: 比较诗学 《中国文论思辨思维研究》序 中国 古代文论 理论价值
  • 简介:第48回"慕雅女雅集苦吟诗"一节,以"香菱学诗"为题,入选人教版新高中第六册.教材编者认为,这段学诗故事对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极具启发意义,可谓深中肯綮.因为诗境与文道本同源异流,又殊途同归,故鲁迅先生赞美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太史公书可谓"诗史".老学者张中行先生著,自序"就主观愿望说是当做诗和史写的",也确实当之无愧.所谓"史",指"用意是记可传之人、可感之事和可念之情";所谓"诗",当是有文外之味、味外之旨.正如周汝昌先生读后感言所云,"文境之高处未有不是诗者".所以细味这段诗学传薪,可以得到写作津梁.

  • 标签: 高中 语文教学 《红楼梦》 《香菱学诗》
  • 简介:翻开沈奇的诗论集《拒绝与再造》,可以感受到“第三代后”诗学即将来临的信息。他主张整合“体验写作”与“文化写作”,强调超越“朦胧诗”与“第三代”,期望诗坛能基于自由创作和同人刊物,重新进行从内在价值到语言形式的诗学建构,亦即重建中国诗歌的艺术传统。书中有关诗潮的这些见解并非泛泛而论,因为沈奇的艺术观念是建立在自己的人生感悟和审美体验的基础之上。事实上,

  • 标签: “第三代后”诗学 沈奇 《拒绝与再造》 “体验写作” “文化写作”
  • 简介:闻一多诗学探索路途中的种种变调表象说明,站在中西文化地平线上的闻一多其实一直在践履着这样一个自然原道:“风震于上而波动于下者也”——遵命20世纪中国文学发展的“文化审美现代性”脉动。这是他根据中西文化异质性的前提,实施的一种中国国情化了的诗性人生智慧策略。如果说闻一多兼具现代诗人、学者和民主斗士三重人格,那么闻一多诗学则是审美的、文化的和现代性的“有机复合体”,以此观闻一多的诗性人生变调,传奇便不足为怪。

  • 标签: “文化审美现代性” 闻一多 诗学 20世纪 中国 文学评论
  • 简介:清代乾隆诗坛呈现多元化格局,积历代而成的各种诗歌风格、诗学观念几乎无不一一重现。袁枚的“性灵”诗说突破传统藩篱,也体现了江南才子的灵动与洒脱;以“三李”为代表的山左高密诗派,追步中晚唐之张籍和贾岛,以寒瘦清真来对抗诗坛“蹈空”、“涂饰”的风气。袁枚与高密派有过交往,他们的诗学主张小同而大异。其中,地域文化传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 标签: 诗坛 袁枚 诗学观念 才子 张籍 诗派
  • 简介:随着改革开放大潮的深入发展和进一步叠起,人们对世界精神文化的吸收,从西方逐渐移到东方,将视点愈来愈集中在世界最早的文明发源地之一的东方,将研究的焦点对准了东方的传统和现代文化,东方文化的研究出现了热门的势头。全国成立了东方文学研究会,召开过东方美学讨论会,东方出版社出版了东方学术丛书,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东方文化丛书,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了东方文艺美学丛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东方美学译丛,北岳文艺出版社出版了东方文学丛书等。但东方文化的研究作为一项大型的文化建设事业,需要有立竿见影的快速成果以满足人们的需求,同时,也要有长期持久的打算来巩固和深入发展效应。因此,现在迫切需要有一个东方文化研究

  • 标签: 改革开放大潮 发展效应 东方文学 文艺美学 北岳文艺出版社 东方美学
  • 简介:<正>本文试图用较为鲜活的文字来表述一种乌托邦式的诗学构想,这种构想在一些人看来可能并不新鲜,而且近于虚幻,但它确实曾经久久地驻留我的心问,至今依然。喧闹的20世纪已经过去,新的世纪众声喧哗。我愿意诉说,只因为我这样想过。下面,我将分建筑、抒情、栖居大地三个短章进行我的“语言之旅”。

  • 标签: 乌托邦式 精神家园 诗探索 生命个体 人生道路 活着
  • 简介:孔子诗学接受话语中的人文观主要体现在孔子将诗(文学)引入到"立人"的社会系统中,建构人的成长,健全完善人的人格,进而由实现和谐和美的人向和谐和美的社会及政治理想服务,因此,他的诗学接受话语主要围绕"诗教"这个中心而展开,并形成一套比较完备的诗学接受话语,这对我们今天认识文学接受目的,对建构和谐社会目标,仍然具有现实意义.

  • 标签: 孔子 外诗学接受话语 人文情结 现代意义
  • 简介:21世纪,中国比较诗学(文艺理论)的文化转型,是一个巨大的世界性课题,也是一个不小的难题。中国比较诗学是世界文学理论宝库中的一颗明珠,也是中国文艺理论工作者的一项神圣使命。刘介民的《中国比较诗学》(广东高等教育出版

  • 标签: 刘介民 《中国比较诗学》 民族文化 审美意识
  • 简介:上博简是一部具有丰富哲学和礼学内容的学著作,作者一方面以子思学派的性情学说论,大力张扬诗歌的性情,继承并发展了的"诗言志"思想,以性情作为诗歌"言志"的内涵,使儒家诗歌理论建立在心性哲学基础之上;另一方面又主张用礼义学说对诗歌情感进行约束和规范,表明了儒家对待情感问题的原则立场,初步呈现出"发乎情,止乎礼义"的理论倾向.中国儒家关于诗歌抒情的理论框架在此已经隐然成型.

  • 标签: 儒家 礼义 礼学 哲学 性情论 理论倾向
  • 简介:一种诗学与文化批评体系的言说方式仅仅是支撑该体系的思维方式的外在表现形态.中国、西方和印度三家诗学与文学批评的言说方式分别呈现出体验性、思辨性和复合性特征,根源在于三者的传统思维方式的体验性、思辨性和复合性.

  • 标签: 言说方式 思维方式 体验性 思辨性
  • 简介:与象征主义诗学观念不同,艾青坚持的是现实主义的诗歌传统,他关注现实,强调诗的“功利性”,“感觉”只是认识的一种中介。对现实主义诗学观念的坚持以及当时文艺大众化背景的影响,使艾青诗学观念向大众化方向倾斜的可能性变成了现实,但又与诗歌大众化保持有一定的距离。正是在这逐渐偏向大众化的过程中显示出了艾青个人难以避免的诗学矛盾。

  • 标签: 艾青 诗歌观念 现实主义 大众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