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研究探讨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在诊断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断裂的应用价值。方法将自2015年6月至2016年5月在我院治疗的32例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患者采用核磁共振成像技术进行检查诊断,并采用关节镜进行对比分析,对评价指标内容进行统计分析对比。结果32例患者采用MRI检查诊断的ACL完全断裂准确率达90.48%,部分断裂及其它断裂分别为72.72%和66.67%,完全断裂诊断的准确率比较其它两项其比较差异值P<0.05,有统计意义。结论在诊断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断裂时采用核磁共振成像技术(MRI)可获得较高的诊断准确性(完全断裂),但仍受到一些如易出现运动、流动伪影以及诊断医生专业能力等因素影响,在临床诊断中需引起注意。

  • 标签: 核磁共振成像 诊断 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断裂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在心房颤动围术期的应用。方法选取2015年1月到2016年2月的50例心房颤动患者,对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对患者的分辨率为96.5%(P>0.05)。结论心脏磁共振成像(MRI)具有高分辨率的优点,能准确地评估软组织结构,为患者的心房颤动围手术期提供有价值的证据。

  • 标签: 核磁共振 心房颤动 围手术期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在颅脑疾病诊断中的应用?方法本次疑似颅脑疾病100例患者从我院2013年11月~2015年10月挑选,分别给予患者核磁共振成像技术(MRI)?CT诊断,判定诊断后的效果?结果100例患者中,行MRI确诊为颅脑疾病者92例,占比92.0%;行CT确诊为颅脑疾病者80例,占比80.0%,经由统计学分析得知,两组患者的疾病诊断率有区别,P<0.05。结论临床针对颅脑疾病患者实施核磁共振成像技术作用显著,可提高病症诊断率,值得借鉴。

  • 标签: 核磁共振成像技术 颅脑疾病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基于功能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对NAION患者脑功能变化的研究。方法:将我院2020年8月到2023年9月收治的50例NAION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观察组,将同期参与医院健康体检的50例人员作为对照组,均实施功能核磁共振成像技术。结果 较之对照组,观察组初级视觉皮层、右脑岛、额中回区域的峰值T均为负值,说明NAION患者的ALFF(低频振幅)降低;观察组脑桥、舌状回、楔前叶、中央旁小叶区域的峰值T均为正值,表明NAION患者的ALFF显著增加。结论 NAION患者会出现部分脑区功能活动的异常,一般默认为网络功能障碍,需要对患者实施早期诊断,而功能核磁共振成像技术的实施对了解NAION患者脑功能变化有一定价值。

  • 标签: 功能核磁共振成像技术 NAION 脑功能变化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分析脑中央区肿瘤术中应用功能核磁共振成像检测的价值。方法将50例接受脑中央区肿瘤手术治疗的患者作为观察组,选取50例正常体检人群作为对照组。采用功能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对2组研究对象进行检测,对比分析脑功能激活区面积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左手、右手对侧SMA、对侧PMSC以及同侧PMSC激活面积与对照组患者相比明显较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功能核磁共振成像检测结果中胶质瘤、脑转移瘤以及脑膜瘤与病理检测结果基本相近,两种检测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功能核磁共振成像检测结果准确高,可在临床进一步研究应用。

  • 标签: 脑中央区肿瘤 功能核磁共振成像 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核磁共振成像对女性盆腔囊实性占位病变的诊断价值情况。方法:本组研究中,观察时间开始于2020年6月,结束于2023年5月,将100例女性盆腔囊实性占位病变患者分为两组,设置组名为超声组(采用超声检查方式)和核磁组(采用核磁共振成像检查),对比两组特异性、准确性、敏感性情况。结果:超声组和核磁组特异性、准确性、敏感性对照中,核磁组明显优于超声组,(p

  • 标签: 核磁共振成像 女性 盆腔囊实性占位病变 诊断研究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核磁共振成像对甲状腺结节位置及良恶性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甲状腺结节患者为观察对象,从中抽取48例纳入此次研究,研究起止时间:2022.01至2022.10,入院后均接受活组织穿刺病理结果证实,并经核磁共振成像检查,将检查结果与病理结果进行对比。结果 48例甲状腺结节患者中,位于左叶者有29例,位于右叶者有19例;边缘清晰者5例,模糊者43例;形态规则者2例,不规则者46例;48例甲状腺结节患者经核磁共振成像检查显示,良性肿瘤诊断符合率为94.12%(16/17),恶性肿瘤诊断符合率为70.97%(22/31),总诊断符合率为79.17%(38/48),检查准确性较高;48例患者经核磁共振成像检查显示,累及周围组织包括:横纹肌、颈静脉、颈动脉、脂肪组织、食道、气管、淋巴结以及甲状软骨,累及周围组织准确率为93.75%(45/48),可见核磁共振成像具有较高的诊断意义。结论 核磁共振成像对甲状腺结节位置及良恶性的诊断价值较高,值得推广。

  • 标签: 核磁共振成像 甲状腺 良恶性肿瘤 肿瘤位置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核磁共振成像(MRI)应用于诊断膝关节隐性骨折的临床价值。方法对2011~2013年到我院就诊的46例膝关节隐性骨折患者及其MRI诊断资料进行收集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46例患者经诊断,发现隐性骨折达84处,包括单处骨折者31例(67.4%),多处骨折者15例(32.6%);有32例(69.6%)伴关节腔积液,23例(50.0%)副韧带外侧伤合并软组织肿大,13例(28.3%)伴半月板受损,另伴前交叉韧带及副韧带内侧受损者各3例(6.5%)。按照隐性骨折分型,显示为Ⅰ、Ⅱ和Ⅲ型隐性骨折者分别有33例(71.7%)、12例(26.1%)和1例(2.2%)。结论对膝关节隐性骨折患者实施核磁共振成像技术诊断,具有高度可靠的诊断价值,并且操作相对安全、简便,建议临床进一步普及应用。

  • 标签: 核磁共振成像 膝关节隐性骨折 诊断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对出血性脑梗死的核磁共振成像研究。方法选用我院2017年1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25例出血性脑梗死患者临床资料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均采用核磁共振成像技术进行影像学分析。结果经核磁共振成像分析得出,25例患者中共包含12例颞叶,5例颞顶枕叶,3例颞顶叶,3例颞枕叶,2例小脑半球。结论采用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对出血性脑梗死的诊断结果较为准确,在临床上值得推广和应用。

  • 标签: 临床价值 核磁共振成像 出血性脑梗死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脑部良恶性肿瘤患者核磁成像的诊断效果。方法将30例脑部肿瘤的患者行CT扫描以及MRI进行诊断肿瘤的情况,并对两种诊断方式所得的数据进行分析。结果MRI对于良性和恶性脑部肿瘤的诊断准确率均显著高于CT扫描。结论MRI对于脑部良恶性肿瘤的诊断准确率比CT扫描的高,其具有多方位成像以及图像清晰等特点,值得推广使用。

  • 标签: 脑部肿瘤 CT MRI
  • 简介:摘要目的在高场核磁共振成像增强检查中应用人文关怀护理,探究分析应用效果。方法将2016年11月—2017年9月作为研究时间段,在该时间段中从我院选取100例接受高场核磁共振成像增强检查的患者进行探究分析,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组50例,将常规护理干预措施应用到对照组,将人文关怀护理应用到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护理满意度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显著较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明显较低,其中对照组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有9例,所占比例为18%,观察组中的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有1例,所占比例为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场核磁共振成像增强检查中应用人文关怀护理的效果显著,改善患者不良情绪的同时也提升了检测成功率,并且显著降低了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 标签: 人文关怀护理 高场核磁共振成像 增强检查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在诊断骨肿瘤患者中采取X线、CT、核磁共振成像检查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自2016年8月至2017年8月期间收治的38例骨肿瘤患者所有资料,均实施X线检查、CT检查、核磁共振成像检查,对比三种检查技术的符合率以及影像学特征。结果本次分析的38例骨肿瘤患者经过病理与手术证实,其中11例转移瘤、16例恶性肿瘤、11例良性肿瘤。X线检查疾病诊断符合率78.94%,CT检查疾病诊断符合率94.73%,核磁共振成像检查疾病诊断符合率100%。结论在骨肿瘤诊断中X线检查、CT检查、核磁共振成像检查均可作为早诊断、早发现、早治疗疾病的可靠参考依据。

  • 标签: X线 CT 核磁共振成像 骨肿瘤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核磁共振成像诊断及鉴别诊断颅内原发性淋巴瘤的价值。方法选择我院已经经病理确诊的72例颅内原发性淋巴瘤患者,共发现病灶93个,时间为2013年1月至2017年1月,所有的研究对象均经核磁共振成像诊断,观察患者的诊断效果,分析核磁共振成像诊断的准确度以及漏诊情况。结果72例颅内原发性淋巴瘤患者中,有67例患者经核磁共振成像诊断确诊,病灶数目共计86个符合病理诊断结果,但是有7处病灶未检出,导致漏诊,漏诊率为7.53%,准确度为92.47%。结论核磁共振成像诊断在颅内原发性淋巴瘤诊断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其鉴别手段具有很高的准确度,有利于患者及时发现病症,及早进行康复治疗。

  • 标签: 颅内原发性淋巴瘤 核磁共振成像 诊断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对出血性脑梗死的核磁共振成像研究。方法选用我院2017年1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25例出血性脑梗死患者临床资料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均采用核磁共振成像技术进行影像学分析。结果经核磁共振成像分析得出,25例患者中共包含12例颞叶,5例颞顶枕叶,3例颞顶叶,3例颞枕叶,2例小脑半球。结论采用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对出血性脑梗死的诊断结果较为准确,在临床上值得推广和应用。

  • 标签: 临床价值 核磁共振成像 出血性脑梗死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脑部良性肿瘤的CT与核磁共振成像诊断护理干预措施,提高检查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之间收治的接受CT与核磁共振成像诊断的脑部良恶性肿瘤患者100例进行研究,针对患者表现采取针对中的护理措施,对护理干预效果进行观察。结果本组患者经过我院护理干预,10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CT与核磁共振成像诊断。结论脑部良恶性肿瘤患者由于多种原因,对CT与核磁共振成像诊断产生一定的心理焦虑和恐慌,不能积极配合进行CT与核磁共振成像诊断,通过加强护理干预,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对于出现疼痛和躁动的患者给予药物护理干预,能够促进患者主动配合治疗,顺利完成诊断过程。

  • 标签: 脑部良恶性肿瘤 CT与核磁共振成像诊断 护理干预